★ 幽默趣味的在地書寫,親切易讀的日常散文
張曉風:「我喜歡分享吳敏顯這個『記錄人』極其認真極其翔實而又極其細膩多情的記憶。」
在山海環伺原本翠綠的田野,有我永遠挖掘不盡的礦脈。只要我繼續寫它,任誰去填平稻田溝渠,任誰去蓋豪華農舍,鋪再多的道路,砍除再多樹木竹圍,我還是能夠從記憶中去填補存真。——吳敏顯
蘭陽平原是哺育吳敏顯成長的故鄉,這裡的溪河溝渠、風土人情,不啻是他尋常生活的風景,也是他的心靈原鄉與創作來源。他大部分的散文或小說,都以這片土地作為舞台,《腳踏車與糖煮魚》,還是以素樸溫厚之筆,描繪回憶中已不復存的老街景、熟悉的鄉民、填平的河川稻田、被遺棄的神仙與老祖宗……
作者召喚久遠的影像,栩栩重現日治時期〈那一年半載〉,貧窮匱乏的婦女背著嬰兒「跑野米」貼補家用,可愛奶娃以另類的方式參與抗日;漁村孩童輪番學騎村裡第一輛腳踏車,準備長大後載新娘子回家,以及吃過便惦念難忘的里長的糖煮四破魚,拼貼成北部濱海公路上純樸的漁港風情畫。回顧單純動人的往事之餘,吳敏顯不忘活在當下,以幽默詼諧的筆調,刻畫現代人如何周旋詐騙電話,應對一則則「寂寞芳心等你來電」的簡訊,追尋被歲月塞爆而走失的記性。
過往的人事流轉,在吳敏顯的記憶中,散發出珍珠般璀璨的光輝,而現在的日常浮想聯翩,經由他真誠的書寫變得有滋有味, 像吃盤生菜沙拉般新鮮爽口, 於嬉鬧妙語中閃現人生智慧。
作者簡介:
吳敏顯
台灣宜蘭人。曾任宜蘭高中教師,《聯合報》副刊編輯及萬象版主編、宜蘭縣召集人,宜蘭社區大學講師,宜蘭縣文獻委員會委員。
著有散文集《靈秀之鄉》、《青草地》、《與河對話》、《逃匿者的天空》、《老宜蘭的腳印》、《老宜蘭的版圖》、《宜蘭大病院的故事》、《宜蘭河的故事》、《我的平原》、《山海都到面前來》;小說集《沒鼻牛》、《三角潭的水鬼》、《坐罐仔的人》等。
作品曾獲選入國立編譯館《國中選修國文教師手冊》、宜蘭縣政府《鄉土語言教材》、台灣北區五專聯招國文科試題、全國語文競賽國中組朗讀篇目、中正大學語文研究所試題、文建會全國閱讀運動文學好書,及《華文小說百年選》、《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中國當代散文大展》、《中國現代文學年選》、《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台灣當代散文精選》、《台灣藝術散文選》、《台港名家散文精品鑑賞》、《年度詩選》《年度散文選》、《年度小說選》等。
章節試閱
那一年半載
我出生在台灣東北部的偏僻鄉下,一歲半以前的生活空間,正值日本統治末期。
所有對日據時代的認知,幾乎全來自長輩們口述,外加長大後讀到的書本及報刊。就一個姓名曾經短時間登錄日本戶籍冊頁者而言,對那個時代的了解,也只能從這些途徑去領略感受。
我出生的村莊,位於宜蘭平原靠海的壯圍鄉下,它同時是我生長了大半輩子的天地,鄉人大都種田或做工。
如果有人想離開這塊平原,往南走可經蘇花公路到花蓮、台東,那片比宜蘭更荒僻的後山。而朝北走可以到台北大都會,但必須在大山裡繞得暈頭轉向;或者搭硬板凳的火車,穿行一座座黑忽忽地隧道。
在我小學畢業以前,絕大多數鄉親不曾離開過這個三面被高聳連綿山脈環抱,一邊滑落太平洋的平原。
地處窮鄉僻壤,鄉人想活下去,除了吃苦耐勞,就是撐滿肚子苦水自得其樂。這種子民,正是統治者眼中的順民、良民。
當然,有少數腦筋奸巧的,會竭盡所能去巴結諂媚日本人,搶先把自己和家人姓名改得像日本人,自以為從此高人一等。
我的家族繁衍到父親那一代,他是唯一讀完小學懂得看書寫字的,不改名不改姓地到日本人經營的二結製糖會社工作,在載運甘蔗小火車的「二萬五車站」(現今宜蘭縣三星鄉萬富村),擔任原料蔗甜度抽檢工作,結婚後回到離家較近的壯圍庄役場(即壯圍鄉公所前身)當辦事員。
日本主管好意勸他,說如果改個日本姓名,對職務升遷與物資配給都有好處。縱算顧及親友鄙夷,不好將自己改名換姓,照說不難幫我這個剛出生的長子,取個日本味名字。例如:吳太郎、吳一郎,或叫一雄、正一、健一之類,但父親並未這麼做。
後來我進小學,曾羡慕取這類名字的童伴,他們名字用閩南語喊起來,比敏顯兩個字響亮得多,用漢字寫出來筆劃也簡單多了,不像我動不動就會把手腳伸出練習簿的格子外,稍加克制,則緊縮成一團糾纏打結的線球。
在那個男尊女卑年代,連女孩子取名都有類似傾向,身邊不乏取名月子、美子、惠子、秋子、春子、梅子、芳子的童伴。子字日語發音「課」,直到台灣光復好些年,鄉間四處還聽到這個課那個課地課來課去,叫喚彼此。
除了更改名姓,日本人對台灣民間信仰也施加緊箍咒。我先祖從福建漳州金浦渡海到宜蘭開墾,比日本人早了幾十年,這是我識字後從祖宗牌位上知曉的。鄉下人即使全家文盲,仍舊不忘在客廳設置祖宗牌位,供神像。
父親說,日本警察為了推動皇民化,經常挨家挨戶巡查,沒收神明雕像和祖宗牌位。所以我們家祖宗牌位,曾經潛伏客廳樓拱上很多年。所謂樓拱,就是貼近紅瓦屋頂下方非常簡陋的半截天花板。至於祖先從唐山捧來三山國王當中的三王公和秀才爺兩尊木雕神像,早經警察登記在案,只能乖乖交出,任憑處理。
鄉下田野開闊,視線無礙。家人眼睜睜地看著警察把神像扔進不遠處的大水溝,卻不敢跟著去撿回來。因為日本警察腰間隨時佩掛武士刀,看來頂嚇人。任何人瞧見警察身影,都會趕緊走避。避過鋒頭,再設法遂行自己意圖。
所幸那文武兩尊落難神像,似乎曉得如何護佑自己,順著水流漂浮一天一夜之後,教溝底的水草牢牢纏住,才沒繼續流進太平洋,讓沿溝岸徒步搜尋的祖母,將祂們捧回家,跟我家祖宗牌位一起擠在樓拱臥薪嚐膽。
神明和老祖宗固然寂寞,活著的人也只能自得其樂。
早年沒電視、電影,人們會利用竹枝削製簫笛、大殼弦,拿木片竹片裁製響板等樂器,市面商家出現留聲機收音機之後,鄉下也僅零星幾戶有錢人家購置。多數人農作餘暇消遣,會自組戲班唱唱歌仔戲,或四處去看別人唱戲演戲。
根據民俗學者研究,台灣歌仔戲就是於民國初年在宜蘭興起的,風行各地並且很快跨過台灣海峽,在福建漳州廈門等地也頗受歡迎。
到了抗戰期間,日本官方說它傷風敗俗而明令禁止,要演只能演皇民戲。所謂皇民戲,連包公、關公都穿上日本服飾、粘兩撇仁丹鬍子,出口的台詞歌詞台語日語夾雜,看來聽來全是不倫不類,無法持續吸引民眾觀賞,戲班也就無法維持而不得不逐一解散。
福建方面發現在各地受歡迎的歌仔戲,源自日據下的台灣,便在日本發動全面侵略戰爭之際,同樣把它查禁,此舉幾乎使歌仔戲斷了香火。幸虧有福建老藝人將其略加改良後,重新在閩南薌江流域演出,稱作「薌劇」持續流傳,並吸引部分台灣藝人渡海前往加入行列。像一九四九年兩岸阻隔而未及返台的老藝人陳瑪玲,便擔任過漳州薌劇團團長。
歌仔戲從台灣民間消失後,直到日本侵略戰爭末期,應該是我出生那年,才意外地重燃生機。
當時日軍為了就近殲滅太平洋中的美國艦隊,在宜蘭市南邊闢建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起降基地,除調派民工和中學生勞動服務,主要人力來自台北、基隆、宜蘭監獄的受刑人。警察先在受刑人腰間綑綁繩索,再以幾條兩三公尺長的繩索連接其他受刑人,幾個人成一串施工隊伍,便於管理防止逃脫。
這些民工或受刑人,工作粗重又吃不飽、睡不好,難免脾氣暴躁,動輒相互鬥毆打群架。逼使監督機場建造的日本警方,不得不聽從地方士紳建議,找回解散的戲班,在機場跑道工地兩端各搭一座戲台,每星期固定演出兩場不同戲碼,抒發大家情緒。
我在所寫的《老宜蘭的版圖》一書中,就直截了當地表示,神風特攻隊沒能挽救日本頹敗,卻讓台灣歌仔戲死而復生。
統治者盤點人民腦袋瓜信仰和喜樂之外,必須約束人民肚皮。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國力走下坡,無論在其國內或各殖民地的經濟都相當吃緊,民眾生活所需物資採行配給制,包括鄉下農民自己生產的稻米、布匹、家畜肉類等日常所需,皆列入管制。
我母親和村中婦女,得靠「跑野米」貼補家用。野米是私貨的日語發音,跑野米說的是走私。走私過程,是每隔幾天便有三兩個或五六個婦女互相邀約,用棉布縫製的揹巾揹著嬰兒,走一個鐘頭石子路,前往礁溪四城火車站,搭慢車到台北縣端芳站。
母親解釋,早年農家子女成群,婦女揹負嬰幼兒出門並不希奇。所以她們揹著嬰兒方便欺敵和窩藏私貨,每個嬰兒左右腋下各塞進一隻宰殺後煮熟的雞,腰腿間還各夾一包自己椿好的白米。嬰兒外圍以包袱巾包住,只露出可愛的小腦袋,好騙過車站和車廂的警察。
這些白米和雞隻,帶到端芳車站附近賣給大盤商,立刻有錢入袋;大盤則以更高價格賣到台北、基隆的有錢人家。日本警察管制得越嚴,這些「野米」越搶手。連家中沒嬰兒可做掩護的,都忍不住冒險將雞隻和米包直接偽裝成嬰兒形狀揹著闖關,無奈途中走動難免導致「嬰兒」變形而敗露行跡,物品被沒收還遭罰錢。
母親常笑我說,我在周歲前後,已經對家中經濟改善有不小貢獻。我倒覺得,自己在出生後那一年半載,參與了抗日哩!
在經過日本統治四十幾年後的偏僻鄉下,人們能稱之為反抗的行動,大概也只能堅持不改名換姓,繼續偷偷地祭拜祖宗牌位,繼續去把沒被燒掉或丟到溪溝裡的木雕神像撿回來供奉,繼續唱唱歌仔戲,繼續由媽媽揹著搭火車去「跑野米」吧!
可惜那個年代鄉下沒有照相機、錄影機,為日常生活留下影像,更少有人懂得書寫文字去記載,僅有的記憶全賴長輩口耳相傳,當然流失得快。
不管如何,為了和長輩們聯手反抗統治者壓制,我這個周歲上下的奶娃,總算使出一些吃奶力氣。
牙仙寶盒
1
人身上的髮膚肌肉筋骨,牙齒算最禁得起歲月磨蹭蹂躪的零件。日常生活中大家總是忘了它的存在,往往要等牙齦腫痛流血,整顆牙站不住腳,開始搖晃、崩裂甚至脫落時,才會想到它。
可想到的,竟然是──如何儘快擺脫它。
說擺脫,按照宜蘭鄉下流傳的習俗,小孩子掉了乳牙不能隨便丟棄。屬於下排牙齒,必須用力拋上屋頂;從上排掉落的,則往床鋪底下丟。
早年家戶住屋全屬低矮瓦房,睡覺的木板曠床、竹編床鋪,床板距離地面足有五六十公分,施行這些規矩,難不倒六、七歲孩童。
何況這儀式傳了好幾代人,你看我我看你,根本不用刻意去教去學,更不用大人叮嚀和監督。常被提醒的規矩是不可以嬉皮笑臉。臉部肌肉必須繃緊,神情必須嚴肅,最好能像學校訓導主任那樣板起面孔。
要把乳牙拋上屋頂,第一個動作是背對房子站好,像敬拜神明也像阿兵哥出基本教練站好立正姿勢,兩腿併攏,嘴裡大聲唸出吉祥話:「雙腳站齊齊,狗齒換金牙!」後,即把握有乳牙的那隻手臂,由下方向前向上輪轉,在手臂伸至最高點時,鬆開手掌朝身後方奮力拋擲,好教乳牙飛上屋頂。
如果鬆開手掌時機不對,拋擲力道不足,牙齒不是立刻掉落地面,便是被身後方牆壁或門板彈了回來。有時候力氣夠了,牙齒落點正巧在屋頂上,萬沒想到它只顧頑皮地在瓦槽溝裡崎崎咯咯翻滾戲耍,隨即躍下地面。先前的動作,就得重新來過。
所以整個過程進行期間,身心反應必須相當靈活。當手臂由前向後上方揮動那一瞬間,身體馬上要調轉一百八十度,視線才有辦法及時捕捉到那顆牙齒的動向,盯著它從屋頂順勢滾落的行止,能否恰好卡在瓦槽溝中途。
萬一它煞車失靈,一路朝下翻滾掉落地面,更要看清楚它究竟掉落什麼地方,才有機會撿回重新拋擲。所幸這項老規矩寛宏大量,並不忌諱拋擲多少次,不像現代人啟動金融帳戶或保險櫃密碼,接連弄錯三次即被鎖死。
如今回想,只有遇到新建瓦房,或颱風過後剛翻修尚未孳生蘚苔的瓦片,才會欠缺阻力任那牙齒宛如玻璃彈珠,嘎啦嘎啦一路打滾蹦跳,然後俯衝墜落。
最容易招惹的困擾反倒是,早年屋前空地或道路路面大多以細碎石子鋪設,小小一顆乳牙掉落其間,想撿回來實在得花一番工夫。有時候耙梳翻攪半天,仍然不見蹤影,只好騙騙自己,挑個形似的細石子混充。
問題是,老規矩教人把下排乳牙往屋頂拋,用意在祈望未來接替的恆齒順利朝上長。而今弄個冒牌貨上陣,要那石頭怎麼長?當然容易蹦出差錯。
據說,很多孩子長大後齒列東倒西歪,真正原因就在這裡。
2
若作比較,處理脫落的上排乳牙相對單純。它們只須朝自己睡覺的床鋪下方丟擲,交由「眠床母」保管即可。
這動作簡單,但同樣有制式步驟。先是畢恭畢敬站立床前,雙手合十鞠躬唸完換金牙口訣,再曲膝蹲下,甩手將乳牙儘量朝床底下丟去。
多數孩子求好心切,使起力氣難免過猛,導致丟出去的牙齒打到牆壁或床腳後彈回來,等於跟「眠床母」打棒球,被擊出高飛界外球。
這些高飛球和滾彈珠的場面,每每令圍觀童伴和長輩爆笑不已。主角瞧著身邊觀眾笑得開懷,卻也只能閉攏缺了牙齒而嘶嘶漏風的嘴巴,鄭重其事地把儀式重新來過。
萬一連自己都忍不住爆笑,結果會怎樣?答案心知肚明,將來新長的恆齒,肯定扭腰伸怪!或許正是這些突發狀況,才造成不少孩子隨後長出恆齒時,彷如遭遇強風吹颳的籬笆,有拚命朝外蹦開歪斜,有急著往口腔逃避閃躲。
孩童處理脫落的乳牙必須如此慎重,為什麼極少看到大人比照?答案很簡單,因為大人滿嘴恆齒,蛀掉一顆少一顆,縱使求仙拜佛日行一善,也長不出新牙。於是「狗齒換金牙」的口訣,被大人們挑了另外一個角度去註解。
換句話說,大人壞掉牙齒想換金牙並非全無指望,尤其那些開碾米廠、開雜貨店的有錢人,還有經營腳踏車店、小吃店的老闆,只要捨得花錢,到城市裡請齒模師傅或牙醫師裝幾顆金光閃閃的假牙,即刻保證他們笑口常開。再不擠事,鑲幾顆一樣閃著亮光的銀牙,也不錯。
那個年月,村裡確實不乏這樣的叔伯這樣的公公婆婆。彼此見面縱使無需對話,也會咧開大嘴笑著,令人無法逃避嘴裡那閃亮的金色銀色光點。
3
鄉下人認為,牙齒長得牢靠必定長命百歲,甚至活到一百二。對人的看法如此,對其他牲畜像耕牛像豬狗的健康體能檢測,皆採相同標準。
只是大家仍然揣摩不出該如何讓牙齒潔白漂亮,而且長得牢靠,僅有極少數人懂得每天大清早沾坨粗粒鹽巴刷牙,其餘多數人照舊敷衍了事。總要等到牙齦腫痛,才驚覺其嚴重性。
早在一甲子前,我姑丈就幫人治療牙痛,拔牙技術更是遠近馳名。這項診治牙痛和拔牙技術,全從老師傅那兒學來。由於姑丈住家靠近宜蘭打馬煙海邊,便常有老一輩長者猜他是馬偕博士的徒子徒孫。大家都聽說過馬偕曾數度到打馬煙傳教,還幫當地居民拔除病牙,極可能因此產生赤腳醫生。
其實在那個大多數鄉下人打赤腳的年代,我姑丈已經穿著一雙牛皮縫製的皮鞋,鞋面外觀滿佈泥垢及磨損刮痕,印證了他確實勤於四處奔波,幫人們祛除口腔裡的苦難。
姑丈幫人治療牙疾,主要靠一大把金屬鉗子、鑿子、錘子,以及一台裝著轉輪的機器。
平日裡鄉下看不到什麼機器,除了鄉公所的收音機、大掛鐘,路上偶爾駛過的公路局客車,就屬土礱間的機組。土礱間碾米時,幾條長短不一的履帶拉動大大小小輪軸,輾轉即碾出糙米、白米和粗糠。姑丈那台機器某些零件很像碾米機組縮小版,同樣俱備轉動輪軸與帶動它的履帶。它和所有器材一起裝進木箱,被牢牢地綁在腳踏車後座,伴隨姑丈巡迴各個村莊。
只要姑丈的腳踏車停到哪家庭院竹圍下,不用宣傳廣告,很快會有一群老老小小眦牙咧嘴地圍攏過來。
姑丈用腳踩著機器下方一塊踏板,就能夠迅速轉動圓輪,讓他手上一根軸心跟著不停地旋轉,那筆芯式尖端,專門鑽進牙縫去清除牙垢;有時則更換一枚小錢幣般的齒輪,以磨平鋸銼已經崩塌半邊的鱷魚尖牙。
小小筆芯或齒輪看來全不起眼,一旦伸進任何人口腔,可都是狠毒暗器,隨便兜幾下即等同黑暗牢獄裡一場酷刑,等於被坦克車轟隆轟隆砰砰碰碰地闖進門。患者若是孩童,早就嚎啕大哭,大人個個臉色慘白,更有婦女嚇得昏厥。
不管姑丈走到那個村子,都堪稱是教人害怕卻又不得不有求於他的重要人物。某一天中午,他正巧路過我家時留下來用餐。吃著吃著,他突然擱下碗筷,聚精會神地盯住我門牙看,也不管我滿嘴嚼著飯菜,馬上要我張開嘴巴讓他瞧個仔細。
餐間隨機看診的結論是,我那兩顆時時刻刻想朝外開溜的門牙,肯定是換牙後喜歡伸舌頭頂弄它們所導致。他安慰我父母說,男孩子相貌醜不礙事,機運來了照樣升官發財,歷史上醜巴怪做皇帝多的是,何況這孩子嘴巴大,包得住門牙,不漏財。
姑丈說完這番話,特地睜大兩隻眼睛,像探照燈般朝我父母、弟弟、妹妹的嘴形照射一遍,然後點點頭鬆口氣說道,我那門牙長相絕非祖傳,不必擔心它會傳給下一代。
平心而論,姑丈是位很認真且頗具研究精神的赤腳醫生,可惜上了年紀後,不再四處去幫人拔牙也不幫人治療牙痛,那整大木箱像是魔術師變把戲使用的器材,大概就任其朽壞鏽蝕了。
現今回想,我姑丈幾十年所拔下來的牙齒,若弄個麻布袋裝起來,恐怕不輸土壟間碾出的一大袋白米吧!
4
我家三個孩子換牙期間,居所已從鄉下搬進市區,同時由單層瓦房變成兩層樓。好在樓層不高,勉強還能比照鄉下老規矩辦事。
可等到孫子輩換牙時,他們住在十幾層高樓,縱使再大本事也丟不上豎著避雷針的樓頂。至於上排乳牙,大概也只能勉強塞擠彈簧床墊下面。
面對這種環境,迫使我想到西洋人傳說中專門收藏小孩乳牙的牙仙。孩子把脫落的乳牙塞到枕頭底下,牙仙便乘孩子睡著時跑來取走那顆牙齒,留下糖果或錢幣做為獎賞。
苦惱的是,忙完白天職場工作和廚房家事的牙仙,蒐集孩子那些乳牙之後又該藏到哪個角落?實在找不出標準答案。我讓孫子們發揮想像力去胡亂瞎猜,有猜牙仙會將那些乳牙串成項鍊和手環送給虎姑婆,一旦虎姑婆想使壞,那項鍊便朝她脖子搔癢或掐她手腕;有猜牙仙把乳牙撒向天空,一到晚上即變成閃亮的星星;也有猜牙仙以乳牙作為種子撒播在花園裡,等春天到來就開滿花朵。
在我們這個地處亞熱帶的島嶼,蔗糖製品種類繁多售價便宜,卻粒粒是牙齒的大敵,更容易招來成群的蟑螂螞蟻,教那些父母或阿公阿嬤裝扮的牙仙,誰都不敢隨便散發糖果。
可看到原本藏在嘴裡那一粒粒小小玉石般的寶貝,一旦脫離原本固守的疆界,現代人竟然棄之如敝屣,連個落腳處都找不到,心裡畢竟不踏實。
於是,我找出早年玩相機留下的底片盒子,送給孫子們收藏乳牙,騙說是牙仙派我轉送給他們的寶盒。他們每隔一陣子想起來,便會把頂蓋掀開,查看收藏在裡面的牙齒,是否抽長長壯。要不然就將盒子舉到耳畔,充當鈴鐺般搖晃,向牙仙叩門,找牙仙跟自己對話或歌唱。
我想,如果兒孫們搬家次數少些,那些個牙仙寶盒就不用從宜蘭帶到桃園,不用從桃園帶到新竹,更不必由新竹帶到新加坡,不必從新加坡帶到阿姆斯特丹,繞過大半個地球遊逛,肯定能夠持續收藏在身邊。
可經過這麼頻繁地搬遷,教我都不敢探問,他們那些個牙仙寶盒如今還在不在?
──原載2017年月日《聯合報副刊》
那一年半載
我出生在台灣東北部的偏僻鄉下,一歲半以前的生活空間,正值日本統治末期。
所有對日據時代的認知,幾乎全來自長輩們口述,外加長大後讀到的書本及報刊。就一個姓名曾經短時間登錄日本戶籍冊頁者而言,對那個時代的了解,也只能從這些途徑去領略感受。
我出生的村莊,位於宜蘭平原靠海的壯圍鄉下,它同時是我生長了大半輩子的天地,鄉人大都種田或做工。
如果有人想離開這塊平原,往南走可經蘇花公路到花蓮、台東,那片比宜蘭更荒僻的後山。而朝北走可以到台北大都會,但必須在大山裡繞得暈頭轉向;或者搭硬板凳的火車,穿...
作者序
閱讀的樂趣
三百多年前,張潮在《幽夢影》寫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把讀書的要訣與享受的情境,做了非常精闢的剖析。
我寫了幾本散文和小說,從來就不知道該建議別人什麼時候讀它才適合,因為這些文稿既沒有經史子集那般深厚的學問,更禁不起推敲考證。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筆耕幾十年的作者,真誠地描繪出自己日常的浮思遐想與周邊見聞,讀它大可不忌春夏秋冬,不避晴雨寒暑,廚廁車床隨處坐臥,皆可翻閱。
可惜近年來樂於閱讀書籍的同好,越來越少。無論讀本出自古今中外大師嘔心瀝血創作,或歷經歲月淘滌而留存的名著經典,往往不如網路上一則笑話或一幅漫畫來得討喜受歡迎,更遑論現代人書寫的散文和小說。任何人寫出文稿編印書冊,想覓得知音,都要有自知之明。
其實在電腦網路發明之前,讀書除了應付升學考試求職,會把它跟唱歌、遊戲、打牌、喝酒等諸多嗜好併列的,並不太多。二十幾年前,我寫過幾則有關閱讀的真實故事,正好用來證明個人絕非信口開河。
故事之一:帶尺來量
在宜蘭市區開過書店的郭小姐,營業期間曾把店裡庫存的一套遠景版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精裝本,搬到羅東書展會場以二點五折低價陳售,展示幾天乏人問津,迫使她分冊零賣。果然,一口氣就賣出三、四十本。
我得知消息趕去選購時,卻發現個怪異現象。其中,蕭洛霍夫四冊的《靜靜的頓河》,竟然只剩第一冊和第三冊;湯瑪斯曼上下兩冊的《布登勃魯克家族》,也僅存上冊孤單的留守,令人百思不解。探究原因,竟然扯出一段買書人拿尺來量的故事。
話說前一天店員輪班看場時,來個衣著不俗的士紳,瞧見這套紅色封面又燙金圖案的精裝書,認為買回家擺進新裝潢的客廳壁櫥裡,和收藏的洋酒放一塊兒,肯定氣派搶眼。細問每本價格竟然只要幾十塊錢,等於稱斤買賣,馬上從口袋掏出一條兩頭打了結的塑膠繩,橫在書架上左右比畫,準備買個幾十本回家當擺設。
當他發現塑膠繩末端那本書厚度超出繩結,就從中間挑出一本稍厚的書冊挪到比畫範圍外,然後找本較薄的替代。一次不盡理想,便行抽換,直到所挑的三十來本精裝書總厚度符合那打結繩索的長短,立刻付錢裝箱帶走。
面對這樣的結果,郭小姐哭笑不得地頻頻向我致歉。我安慰她說,對方買回去的畢竟是文學經典,多少能在家裡散發書香,比起某些拿彩印的書牆影像壁紙逕往牆壁貼,要實在得多。
故事之二:電話簿也算藏書
有個老鄰居到一所國中任教,她希望教室內充滿書香氣氛,方便培養年輕孩子讀書習慣。即規定班上每個學生必須帶三本課外書到學校,做為班級圖書館藏書。等學期終了,再各自取回或與其他同學交換。
按她估計,班上四十名學生,每人三本,全班就有一百二十本課外書,扣掉重複部分,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能讀到幾十本甚至上百本的課外書,喜歡看書的孩子整個學年下來,就可以讀一兩百本課外書。
她想,這樣的安排絕對能夠養成年輕孩子閱讀習慣,從書香薰陶中改變氣質,增進學識。
等班上學藝股長把書收集得差不多,她才發現,縣政府和鎮公所印發的《農民曆》就有三十幾本,高居榜首;其次,地區農會編印的《農保手冊》、《農藥使用須知》,電信局編印的《住宅電話簿》、《工商消費電話簿》皆被當作班級叢書。大槪只有零星幾本雜誌、故事書、漫畫書和言情小說,勉強算是課外讀物。
學藝股長見老師愣在那兒半天沒說話,便吞吞吐吐的向她報告,本來還有同學交來幾年前印的農民曆和電話號碼簿,全被他退回了。
她把一些交農民曆和電話簿充數的學生找來,問他們平日身上有沒有零用錢,家裡為什麼連一本課外書都買不起?
多數學生的答案是,身上的確有幾十塊到百來塊可供花用,但他們每天要喝飲料、吃零嘴,星期六下午及星期天還要看場電影或到遊樂場玩耍,這點零用錢根本不夠花,哪來錢買書?
故事之三:班級書箱
我還有個朋友早年被派到冬山鄉下小學擔任校長,當時學校沒有圖書館,他就想出窮人家的克難辦法,請老師們分別到羅東街上一些雜貨店去要來裝肥皂用的木條箱子,刷洗乾淨後發給各班充當「班級書箱」。再由學校和家長會籌錢買書,希望孩子們有機會多讀一點課外書。
過沒多久,校長卻發現班級書箱裡的書經常短少。想持續為同學添購新書,在這鄉下學校可是個大負擔,要計畫很久且得到處省錢湊合始能如願。
他只好要求各班級任導師,鼓勵學生讀書時縱使把書本讀舊、讀破,也不能把書讀丟,讀得屍骨不存,教後續想閱讀的同學沒書可讀。校長同時和學生們約定,哪個班少掉哪幾本書,便由那個班同學負責買來賠償。
這位校長朋友告訴我,等到學期終了逐一巡視後發現,大部分班級書箱的書儘管一本不缺,完全符合他的要求。但整箱書籍,竟然嶄新如初,書頁裡外連個小手印都找不到。
重述這三則老故事,讀者朋友不難明白我的意思。
現在社會多元,任何人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人。何況已經少有家庭把書架書櫃做為必備的家具去設置,那些擺洋酒的客廳大概也不做興間雜幾本書冊,更不知道還有多少校長老師願意為孩子們籌設班級書箱,鼓勵孩子多讀點課外書。
如果有,作家寫書出書還有機會充當門面,直等到書冊裡長出霉點黃斑這段歲月,多少總有一絲希望:在其中某一天會遇上知音。
和朋友聊天,只要談到寫書讀書,我都不忘提醒對方,如果讀了還能認同,就請推介給同好。若翻個幾頁,仍然引不起興趣,那就轉送給其他朋友。
把買來的書它當成一張賀卡、一束花朵、幾粒水果、半打飲料或一盒餅乾送人,算是為書找到好歸宿。多少可以幫所有作者,減輕為印書而砍樹造紙的罪過。
讀書的樂趣,有時候像攬鏡自照,有時候像推開一扇窗子面對風景。每個人不但能夠保有原本的自己,又可以去探索尋覓書中更多的知音,與作者分享現實生活的煩憂和喜悅。這也是書籍寫作者樂於追尋的。
以上是今年一月我在《文訊雜誌》刊登的文字,就充當這本書的後記吧!
《腳踏車與糖煮魚》裡的二十篇散文,是近兩三年來發表於各報刊的文稿,自認為寫得認真誠懇,應該值得一讀,應該能夠讓大家讀出一些趣味。
閱讀的樂趣
三百多年前,張潮在《幽夢影》寫說:「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把讀書的要訣與享受的情境,做了非常精闢的剖析。
我寫了幾本散文和小說,從來就不知道該建議別人什麼時候讀它才適合,因為這些文稿既沒有經史子集那般深厚的學問,更禁不起推敲考證。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筆耕幾十年的作者,真誠地描繪出自己日常的浮思遐想與周邊見聞,讀它大可不忌春夏秋冬,不避晴雨寒暑,廚廁車床隨處坐臥,皆可翻閱。
可惜近年來樂於閱讀書籍的同好,越來越少。無論讀本出...
目錄
●卷一
那一年半載
牙仙寶盒
尋找或遺忘
狙擊手
分身
●卷二
田野的光璨
樹屋
波光
冷天的陽台
自己的影像
●卷三
永遠是我的城鎮
神仙隱居的村落
寂寞的老祖宗
雜貨店
耳聞目睹
●卷四
三峽四疊
紅瓦牆
腳踏車與糖煮魚
舊居
聽石獅子說話
後記
●卷一
那一年半載
牙仙寶盒
尋找或遺忘
狙擊手
分身
●卷二
田野的光璨
樹屋
波光
冷天的陽台
自己的影像
●卷三
永遠是我的城鎮
神仙隱居的村落
寂寞的老祖宗
雜貨店
耳聞目睹
●卷四
三峽四疊
紅瓦牆
腳踏車與糖煮魚
舊居
聽石獅子說話
後記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