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空間中流動的老時光
魯迅在雜文《華蓋集》中談到書的編排,他說,現在(20年代的當時)的字、行之間安排得太窘迫,「彷彿人生已沒有『餘裕』,『不留餘地』了。」天地很短,想要寫點什麼,也「無地可容」。香港知名字體設計師廖潔連借用魯迅的說法,強調設計的重點是要去理解「空白的價值」。
我想起這段時間興盛起來的老房子熱潮。許多事物的價值被發掘之後,很容易變成一窩蜂,但不論在什麼點上,我們都可以回到本質來思考。「老」這件事本身未必能形成魅力,是「老」所擁有的某種特質,讓我們心生嚮往。也或許如魯迅所說,我們想要的,其實只是一點「餘裕」。
老房子在空間使用上不如現代建築緊迫,身處其中,似乎自然而然能夠得到某種舒緩,擁有更多空氣得以呼吸。老房子裡流動的舊時光,又總有一些什麼留下來,我們稱之為靈魂或情感的部分。簡單地說,舊的東西比新的東西更能喚醒我們,關於「人」的價值。
上海是一個擁有許多舊建築的城市,如何利用這些老舊的空間,使其產生新的意義,考驗著城市和居住者的智慧。本期我們邀請已在上海工作居住達十年的台灣建築設計工作者,推薦幾個不同的舊屋活化的案例,帶我們走出熟悉的土地,看看關於老房子的各種使用方式。這些空間和場域,有的已在國際上享有聲譽,有的則非常低調;重點不在於如何將老房子改建得華麗而現代,而是生活其中的人或設計者,如何運用老房子的優勢,營造出現代人樂於參與和擁抱的氛圍。
此外,本期我們介紹了許多有趣和重要的活動,包括斯德哥爾摩設計週和倫敦時裝週的重點導覽,赫爾辛基2012設計之都的開幕式,以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迷你的南法Limoux嘉年華。同時,我們邀請了著迷古董舊貨、逛遍世界各地古董舊貨市集的Sono E.,為我們專題報導,介紹她心目中最值得一遊的舊貨創意市集。
看看外面的世界很有意思,從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自己,也同樣有趣。今年年初,蘑菇邀請了九位中國創意工作者到台灣一遊。這九位創意青年,有雜誌藝術總監、有DJ、咖啡店經營者,還有在國際上正展露頭角的攝影師……在這趟從台北、台中,一路到台南、花蓮、台東的旅程中,他們收穫了什麼?從他們眼中所看到的、在台灣生活珍貴的一面,會讓我們想起自己對生活什麼樣的想望……
這趟旅程最後一站在台東,所有人來到這裡之後,都捨
得離開,彷彿旅程中所做的夢,到達了一個最高點。其實
只這些外來客,島內也有愈來愈多藝文創意工作者嚮往東台灣的生活。為什麼?是不是,無非也為了在生活中多一點呼吸的空間,多一點餘裕,然後,真正聽見風和海洋的聲音。
同樣喜愛老房子的年輕陸客楊函憬說,「最好的設計是設計自己理想的生活。」我非常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