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舊成為包袱,帶動觀光、產業向前行
金澤,戰國時代前田利家領地,因前田家財產豐厚而培養出大量藝術、文化,加上不受戰爭摧殘,目前不僅是六國指定的手工藝品,以金澤為縣廳的石川縣,所擁有的傳統工藝士人數比率就占全國十分之一,僅次於京都。
這幾年,金澤市從政府機構、產業到人才培育著力,結合時尚元素,復興傳統工業。2009年金澤被聯合國選為「全球城市創意網絡」中的「手工藝與民間藝術類」,觀光人口上升(約較十年前多一百萬人)、消費額也逐步上升(約較十年前多一百億)。
金澤以「舊」聞名,但「舊」卻不見得能成為成長動能。金澤如何透過新舊融合、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讓舊真的為觀光、產業加值?
台南,是曾被三個不同國家統治,台灣保留最多古蹟的古都。現在,有更多人成為「文化移民」,要透過學習台南的生活態度,尋找自己的夢想。
全台南,有190處古蹟,光台南市就佔了110處,台南的公部門與民間單位都在努力讓古蹟活化,致力保存古蹟的原有風味。
原本的日治時代山林事務所,改裝為葉石濤文學館,與台灣文學館聯成一氣。
這裡,將成為南來北往文人的聚會所。葉石濤筆下的小說人物,也將在台南的大街小巷重現。
不突兀,是台南古蹟活化最大的賣點。讓古蹟成為食衣住行育樂的一部份,處處是古蹟的台南,反而讓古蹟與民眾生活融成一體而隱形,得到的是一個活著的古都。
然而,台南的文化實力,似乎正在消退與轉型。鹽分地帶文藝營停辦了,台南人劇團主場地北遷,以文化為主提升格的台南,面臨了甚麼問題?
創意城市系列 II
老調新彈 5個城市 把歷史變黃金
守舊也能創新,倚老更能賣老
從日本金澤、鎌倉、英國愛丁堡、奧地利薩爾茲堡,到台南
從傳統中找生機,吸引文創新移民
璀璨金澤 用創新守舊
金澤,城如其名,一如它獨步全球的金箔技術,閃耀著金光。
金澤代代相傳的「偃武修文」,讓金澤地區四百多年來,不但未曾遭受任何戰火波及,連二次世界大戰也幸運逃過一劫。
因承平而富足,金澤保存了琳瑯滿目的能樂、加賀友禪(和服染畫)、金箔、漆器、陶器九谷燒、象嵌等二十二項金澤獨有的工藝,也讓金澤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手工藝與民間藝術城市」美名,與金澤齊名的城市,全世界只有四個。
「從江戶到現在,金澤的發展都是以文化為主軸,經過這麼長久的薰陶,金澤每一個人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保存意識,」市民藝術村長岩田久美子指出,「這是金澤跟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
投資市民的文化素養,金澤市每每有出人意表的大格局作為。與四百多年歷史的兼六園,隔著一條馬路對望,得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就是一例。
「金澤的想法是,要把當地的藝術家培養成世界級,當然要接觸一流大師的作品,」賴永興指出,「就是因為在後山,一步踏出去,如果只是踏到東京,要再踏出去就太慢了,不如一步就踏到巴黎、到倫敦。」
「金澤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商品。它擁有這麼多文化元素,我最大的責任,是讓全世界知道這些元素存在,」市長山野之義接受《天下》專訪,花了很多時間談如何結合民間,讓金澤成為一個無線網路百分之百覆蓋的城市,好讓到金澤的觀光客隨時打卡、隨時上傳照片,隨全世界的人隨時按讚。
兩年後,北陸新幹線就要通車。交通便利了,會帶來人潮,還是會帶走原本因為交通不便,會留下來住宿的觀光客?金澤面對的,是充滿未知數的未來。
古意台南 吸引文創移民
台北與國際的大城市倫敦、紐約等很像;但台南有種跟台北不一樣的氣質,沉靜而不華麗,很適合居住、生活,」坐在台南孔廟園區石垣旁,英國籍台南女婿派崔克(Patrick Wyton)說。
儘管大台南市的人口增加緩慢,但年年都有增加,且新移民構成的社會增加率,還高於新生兒出生的自然增加率。
大家看上的,是這個古都靠著「舊」,而源源不斷創「新」的盎然生意。
台南有成為世界級「古調新彈」古都的條件,但還有長路要走。
台南市的發展一直集中在老城區,不像台北、高雄,都經歷過由西往東的城市重心轉移。
發展太過集中,結果是沒有養出更厚實的文化人口。最近,辦了三十年,台南特有的「鹽分地帶文藝營」,停辦了;聞名台北劇場的「台南人劇團」,也決定撤出台南老家。
尤其,許多的老宅換新,都規劃為藝術展演空間,卻沒能吸引到等量的觀眾。在全美戲院對面的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正在展出朱盈樺的「沒有地圖的城市」,非假日的午後,一個觀展人都不見。這樣的展演空間,在孔廟附近的巷弄、漸漸成為文創聚落的府中街,幾乎每條巷子裡都有一家。
「沒有擴散與更多元的發展,就養不起文創產業;沒有產業,就無法支撐足夠人口,」吳玉成實話實說批評,「台南要用古都的文化遺產,發展文創產業,還需要很大努力。」
民國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台南沒跟著其他大都市照樣發展,反而保留了許多老東西。
新移民王浩一保持樂觀,「你看到這些年,高雄變大了、台中變寬了,台北變高了,只有台南保留古都風味,也讓人可以在這裡作夢。」
古調能不能新彈?要看台南人能否讓這些資產,跟人的創意一起重新活過來。
英國 愛丁堡
靠老建築救失業
從建築物的使用設計,到捨棄道路開拓,選擇建設外環道等規範外,最重要的就是活化再利用,將老建築融入當代的生活當中,古蹟變身商店、畫廊、小酒館。
愛丁堡每年吸引了超過七百萬的遊客到訪,造就兩萬七千英鎊人均年收入,在英國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倫敦。3.2%的失業率,卻是全英最低。
日本 鎌倉
第一個「古都信託」
60年代,和日本許多城市一樣,大規模的住宅開發案,直擣古城聖地—早在源賴朝時期就已建立的「鶴岡八幡宮」。財團企圖將附近的森林改做建築用地,政府卻表示依法不能阻止開發。
為了守護家園,當地居民自發性地動員,募集捐款,買下部份開發預定地。這是日本第一個環境信託行動,成功終止了開發,同時也促成日本〈古都保存法〉的出現。
不讓舊成為包袱,帶動觀光、產業向前行
金澤,戰國時代前田利家領地,因前田家財產豐厚而培養出大量藝術、文化,加上不受戰爭摧殘,目前不僅是六國指定的手工藝品,以金澤為縣廳的石川縣,所擁有的傳統工藝士人數比率就占全國十分之一,僅次於京都。
這幾年,金澤市從政府機構、產業到人才培育著力,結合時尚元素,復興傳統工業。2009年金澤被聯合國選為「全球城市創意網絡」中的「手工藝與民間藝術類」,觀光人口上升(約較十年前多一百萬人)、消費額也逐步上升(約較十年前多一百億)。
金澤以「舊」聞名,但「舊」卻不見得能成為成長動能。金澤如何透過新舊融合、由上而下的政策推動,讓舊真的為觀光、產業加值?
台南,是曾被三個不同國家統治,台灣保留最多古蹟的古都。現在,有更多人成為「文化移民」,要透過學習台南的生活態度,尋找自己的夢想。
全台南,有190處古蹟,光台南市就佔了110處,台南的公部門與民間單位都在努力讓古蹟活化,致力保存古蹟的原有風味。
原本的日治時代山林事務所,改裝為葉石濤文學館,與台灣文學館聯成一氣。
這裡,將成為南來北往文人的聚會所。葉石濤筆下的小說人物,也將在台南的大街小巷重現。
不突兀,是台南古蹟活化最大的賣點。讓古蹟成為食衣住行育樂的一部份,處處是古蹟的台南,反而讓古蹟與民眾生活融成一體而隱形,得到的是一個活著的古都。
然而,台南的文化實力,似乎正在消退與轉型。鹽分地帶文藝營停辦了,台南人劇團主場地北遷,以文化為主提升格的台南,面臨了甚麼問題?
創意城市系列 II
老調新彈 5個城市 把歷史變黃金
守舊也能創新,倚老更能賣老
從日本金澤、鎌倉、英國愛丁堡、奧地利薩爾茲堡,到台南
從傳統中找生機,吸引文創新移民
璀璨金澤 用創新守舊
金澤,城如其名,一如它獨步全球的金箔技術,閃耀著金光。
金澤代代相傳的「偃武修文」,讓金澤地區四百多年來,不但未曾遭受任何戰火波及,連二次世界大戰也幸運逃過一劫。
因承平而富足,金澤保存了琳瑯滿目的能樂、加賀友禪(和服染畫)、金箔、漆器、陶器九谷燒、象嵌等二十二項金澤獨有的工藝,也讓金澤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手工藝與民間藝術城市」美名,與金澤齊名的城市,全世界只有四個。
「從江戶到現在,金澤的發展都是以文化為主軸,經過這麼長久的薰陶,金澤每一個人都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文化保存意識,」市民藝術村長岩田久美子指出,「這是金澤跟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
投資市民的文化素養,金澤市每每有出人意表的大格局作為。與四百多年歷史的兼六園,隔著一條馬路對望,得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的「金澤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就是一例。
「金澤的想法是,要把當地的藝術家培養成世界級,當然要接觸一流大師的作品,」賴永興指出,「就是因為在後山,一步踏出去,如果只是踏到東京,要再踏出去就太慢了,不如一步就踏到巴黎、到倫敦。」
「金澤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商品。它擁有這麼多文化元素,我最大的責任,是讓全世界知道這些元素存在,」市長山野之義接受《天下》專訪,花了很多時間談如何結合民間,讓金澤成為一個無線網路百分之百覆蓋的城市,好讓到金澤的觀光客隨時打卡、隨時上傳照片,隨全世界的人隨時按讚。
兩年後,北陸新幹線就要通車。交通便利了,會帶來人潮,還是會帶走原本因為交通不便,會留下來住宿的觀光客?金澤面對的,是充滿未知數的未來。
古意台南 吸引文創移民
台北與國際的大城市倫敦、紐約等很像;但台南有種跟台北不一樣的氣質,沉靜而不華麗,很適合居住、生活,」坐在台南孔廟園區石垣旁,英國籍台南女婿派崔克(Patrick Wyton)說。
儘管大台南市的人口增加緩慢,但年年都有增加,且新移民構成的社會增加率,還高於新生兒出生的自然增加率。
大家看上的,是這個古都靠著「舊」,而源源不斷創「新」的盎然生意。
台南有成為世界級「古調新彈」古都的條件,但還有長路要走。
台南市的發展一直集中在老城區,不像台北、高雄,都經歷過由西往東的城市重心轉移。
發展太過集中,結果是沒有養出更厚實的文化人口。最近,辦了三十年,台南特有的「鹽分地帶文藝營」,停辦了;聞名台北劇場的「台南人劇團」,也決定撤出台南老家。
尤其,許多的老宅換新,都規劃為藝術展演空間,卻沒能吸引到等量的觀眾。在全美戲院對面的草埕文化藝術工作室,正在展出朱盈樺的「沒有地圖的城市」,非假日的午後,一個觀展人都不見。這樣的展演空間,在孔廟附近的巷弄、漸漸成為文創聚落的府中街,幾乎每條巷子裡都有一家。
「沒有擴散與更多元的發展,就養不起文創產業;沒有產業,就無法支撐足夠人口,」吳玉成實話實說批評,「台南要用古都的文化遺產,發展文創產業,還需要很大努力。」
民國六、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台南沒跟著其他大都市照樣發展,反而保留了許多老東西。
新移民王浩一保持樂觀,「你看到這些年,高雄變大了、台中變寬了,台北變高了,只有台南保留古都風味,也讓人可以在這裡作夢。」
古調能不能新彈?要看台南人能否讓這些資產,跟人的創意一起重新活過來。
英國 愛丁堡
靠老建築救失業
從建築物的使用設計,到捨棄道路開拓,選擇建設外環道等規範外,最重要的就是活化再利用,將老建築融入當代的生活當中,古蹟變身商店、畫廊、小酒館。
愛丁堡每年吸引了超過七百萬的遊客到訪,造就兩萬七千英鎊人均年收入,在英國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倫敦。3.2%的失業率,卻是全英最低。
日本 鎌倉
第一個「古都信託」
60年代,和日本許多城市一樣,大規模的住宅開發案,直擣古城聖地—早在源賴朝時期就已建立的「鶴岡八幡宮」。財團企圖將附近的森林改做建築用地,政府卻表示依法不能阻止開發。
為了守護家園,當地居民自發性地動員,募集捐款,買下部份開發預定地。這是日本第一個環境信託行動,成功終止了開發,同時也促成日本〈古都保存法〉的出現。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