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散文總評
躊躇而悠長◎張瑞芬
2013年將盡, 想到今年只有圓仔、小鴨加一堆壞事就厭氣。三更半夜,對著木心《文學回憶錄》四大冊參禪。
他說文學家「寫書,是他知道不能虧待自己,不去工作,是他不想虧待自己」,(休假申請趕快送吧! )
還說「凡應由自己說的話讓人說了去,是傻子;凡應由別人說的自己來說,是瘋子」、(這文章到底是寫不寫? )
「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了。」(國科會計畫和什麼鳥評鑑,去去去! )
人不能過安生日子,主要就是有木心和唐諾這等擾亂人神經,寫這麼厚書的人。
瞧那《盡頭》,根本看不到盡頭。沈甸甸拿在手裡,整整花去我六百大洋。唐諾這些長文在印刻文學誌刊載時,命短一點的人連一篇也看不完,更別提17篇放在一起了。
唐諾的跑野馬論文體,慣常以一個符碼貫串文章脈絡,班雅明、伊蓮娜、達文西、克魯曼,其中〈負責發明新病的小說家豐瑋〉、〈念自己小說給祖母聽的林俊穎〉竟儼然將書評擴大來寫了,厲害!值得發展的新面向。
同樣很難評的是木心《文學回憶錄》。木心1989-1994年在紐約時,曾為一群中國年輕畫家講授世界文學史,2012年木心去世後由弟子陳丹青整理筆記出版。像《論語》或柏拉圖的《對話錄》嗎?我怎麼讀著讀著,像是進化版的胡蘭成《中國文學史話》呢!說文學史,其實完全是抒發自己的藝術理念,機趣橫生,喝佛罵祖,比散文集《素履之往》、《瓊美卡隨想錄》更貼近內心。
「藝術,是光明磊落的隱私」、「人世真沒意思,因為真沒意思,藝術才有意思」。藝術品是藝術家公開的一部份,「不公開的部分與公開的部分,比例愈大,作品的深度愈大」。參禪也不是這樣。不過很適合無聊的跨年夜,遠離人潮花火捷運站,躲在家中被窩讀它個通宵。
2013年的散文,一言以蔽之,曰「長」。從初春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盛夏陳列的《躊躇之歌》到秋冬唐諾的《盡頭》、木心的《文學回憶錄》,都著實貫徹了「大散文」理念(林文義早先的《遺事八帖》可真是開風氣之先了)。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寫作者唯一死以殉之。慢寫兼慢讀,躊躇而悠長。簡媜至少還機敏搞笑,做足效果,把幽默推到笑淚交織的更上層樓。陳列、唐諾、木心可真是沉。套一句李進文的話:「都來到零點幾秒就洗版更新的網路時代了」,還有這種老先生(唐諾對不起)打這種不合時宜的太極拳。文章一篇動輒二萬字(唐諾加陳列),等了三十年才動筆(陳列),二十年後才出土,且打破散文基本結構單位(木心)。足證理論跟不上實際,腦袋和身體移位,文心是否凋零可不是一、兩個人說了算的。在吳柳蓓《租借日記》之後,黃錦樹和唐捐為散文的紀實與虛構舌戰了半天,散文的自由度不曾撼動分毫,最後由周芬伶一句「犯規者比例並不多」收了場。約同此時,一篇疑似抄襲黃麗群的得獎作,襲意而不襲句,引發了另一則山寨疑雲。
今年的散文,整體而言仍然很精彩,上述幾部大書鎮住了精神,小品佳作也俱各不俗。年頭周芬伶的《散文課》先開宗明義談散文「透明」的基本精神,徐國能《綠櫻桃》、房慧真《小塵埃》正好一古雅一現代呈現了對比。《小塵埃》寫那些渺渺眾生的街友流浪漢,比起她《單向街》時期的格局大大不同了。劉靜娟《散步去》,則是和隱地一般悠閒寫意的人生踱步。今年頗流行微整型、微電影,或小旅行、小確幸、小清新諸詞,黃崇凱就直言書市姓名學,小字輩主凶。驚驚袂得等,理亦宜也(至如蔡蠵龜、廖洋震、馮進財之不如張惠妹,則是另一種故事了)。
春節期間,李安《少年Pi的奇幻漂流》餘熱未歇,《悲慘世界》、《林肯》幾部院線片正熱火朝天時,書市裡簡媜《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和隱地編的《101年度散文選》(包括日記系列《隱地╱2012》)也饜足了讀者的視神經。楊索《惡之幸福》繼續書寫家族傷痕、阿布《實習醫師的秘密手記》、《來自天堂的微光:我在史瓦濟蘭行醫》近似吳妮民和林育靖翻版,和葉佳怡《不安全的慾望》旅行與性別的越界,有如胡晴舫化身。吳祥輝《驚恐日本》、陳克華《我的雲端情人》,驚喜感都似乎缺了那麼一點,有些可惜。
倒有一本不知哪裡冒出來的黃湯姆《文學理論倒讀》,論理不俗,文筆跳脫。他直言「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對既成體制的抵制,不接受官方或利益團體補助為佳。往往作品硬要寫出,只為向官方交代三百萬如是花去」。到如今,「理論已經斷裂成為工具,成為巫師與麻瓜的分類帽,用以進行SCI.SSCI學術霸權下的八股取士」。如果我有「中國好聲音」導師敗部復活賽推薦名額,倒很願意用它一用。包括網路達人神秘怪客DRE(黃正偉)從相機買到鹽酥雞的《指南》,順便再點兩個寫得不錯卻沒被注意的王文娟《歲夢紀:與未來孩子的對話》和郝譽翔早年旅遊記事的《回來以後》。形勢比人強啊!阿妹和王力宏在歌唱節目上激盪出
的火花,生生快把哈林逼了下去。郝譽翔這番出的若是育嬰週記,會不會和王文娟剛好形成話題呢!
春天來了,黃麗群《背後歌》、張惠菁《雙城通訊》、柯裕棻《洪荒三疊》三姝競豔,成了京城最美的風景。大陸馮傑《撚字為香》也來鬥鬧熱,說食畫趣,逸品兼神品也。黃麗群、張惠菁、柯裕棻三人夠寫一本碩論的,算是今年女性抒情最優質之作。
都說台灣人一年只讀兩本書,隱地也哀嘆連大學四周也沒有書店,台灣是個書店大量消失中的幸福國家,但好散文卻證明文心不死。不說那些寫手門、便當文,進入六月瘋熱時分,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黃信恩《體膚小事》賭氣般無視於學期結束的淡季,素馨一束的出現在書架上。同一時間,劉克襄《裡台灣》、陳雪《台妹時光》、焦桐《臺灣舌頭:臺灣味道三部曲之三》、《臺灣小吃指南》,包括與王美霞《台南的樣子》,不約而同從本土飲食的古早味裡,大麵羹加薑絲大腸的,殺出有異於這些年《深夜食堂》可樂餅章魚燒的另一種風情。韓良憶《只要不忘就好》與此相較,倒顯得較為歐陸風與旅遊圖鑑了。
李黎《半生書緣》、向陽《寫字年代:臺灣作家手稿故事》和鄭樹森《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剛好是作家傳記掌故,一中一台一港,加上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兩岸三地都齊全了。張讓《我這樣的嫖書客》是讀書散記,和陳芳明《星遲夜讀》孜孜矻矻為每一新書新人量身打造新衣,正好形成參差對照。
然後就是暑熱的頂點,火光的餘燼了。陳列《躊躇之歌》、《人間.印象》是讀者期盼已久的大書,結合舊作《地上歲月》、《永遠的山》成四巨冊精裝,複製了去年夏天木心全集的氣勢,素樸極簡,簡直和廖玉蕙《在碧綠的夏色裡》封面之低調有拼。中年況味,蘊藉深藏,各自展現了不一樣的決心。
陳列《躊躇之歌》敘寫政治犯的心路歷程,什麼都寫到了,獨缺獄中之書。那一格格在地上的光影,緩慢爬著,悠長而靜默,從2009年第一章「歧路」出現在印刻文學生活誌,整整躊躇了四年。1972年,從一座山廟岔出人生「歧路」,出獄後「藏身」茫茫人海(1977),選戰中同志「作夥」(1994),國大代表草山「假面」(1998),敗選人生猶如「浮雲」(2002)。這是一部人生的燼餘錄,受害者的永續精神治療,五篇長文可說是同一主題的一篇大散文,很長的句式,一逗到底不停歇,山路的遠端看不到盡頭。《人間.印象》則是九〇年代專欄短文的結集,作為政治波濤。而廖玉蕙心所愛的人,盤桓了半輩子,終於是人生不相見了。「我是愛著你的」。夏色碧綠,荷塘新雨,透明且透亮的是這樣的心眼。
暑天裡焦躁難耐,王盛弘《大風吹:台灣童年》,和畢飛宇《造日子》同寫童年,各有其好。席慕蓉《寫給海日汗的21封信》也搭上鄉愁的列車,此一行列,晚一點還要加上閻連科《一個人的三條河》(其實就是《我與父輩》的延續)。席慕蓉遙寄蒙古,閻連科續寫河南,倒是王盛弘彰化、畢飛宇蘇北的少年記事,揭開一幅鄉村風物誌、百工圖。鼠麴草、馬齒莧、爆米香搭上油葫蘆(蛐蛐)、喜喜蛛與草房子,真是出妖蛾子了,寫得好極。
與此同時,阮慶岳《開門見山色》、《聲音》,敲打記憶裡的門窗街景,和李志銘《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合起來看可不是絕配嗎?
再來,再來就開學了。七月仲丘,九月圓仔,金風送爽的時節,周芬伶口中的文學屁孩楊富閔,趕進度般交出畢業論文外一章《為阿嬤做傻事》、《我的媽媽欠栽培》,標舉為「解嚴後台灣囝仔心靈小史」(1)(2),3C網路加潮男台腔,盡得南台灣野史廟埕風流。10月諾貝爾文學獎開鍋,加拿大女作家孟若擠下村上春樹。唐諾《盡頭》、木心《文學回憶錄》大部頭砸得人眼冒金星。
果然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政爭未了,混油登場。蔣勳《肉身供養》為本年度所有食安風暴做了總結,肉身總要敗壞的,諸位看倌瞎搗鼓個什麼勁兒啊!
散文之於文類,向來不擅丟鞋潑漆,作無賴狀。以前丟鞋潑漆,橫眉豎眼的,也未必沒有轉性的時候。
苦苓《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在馬祖東莒(東犬)小島Long Stay,孤燈獨對,享受寂寞,意外成了桑品載《小孩老人一張面孔》的後四十回。從戰事中退役下來的東莒小島,斑駁的石牆壕溝裡有幼年兵桑品載的惡夢,卻是滿身傷痕的都市人苦苓的樂土。
躊躇而悠長的2013年散文,假面浮雲,歧路藏身。想起這樣壞的年頭竟然讀了這麼多好書,也不枉了。「是語言把世界撐開的」,畢飛宇《造日子》如是說,「從新到舊,是現實的全部,也是想像的一個零頭」、「在水上行路的人都有流水一般的耐心。水從來都不著急,它們手拉著手,從天的盡頭一直到另一個盡頭。」
張瑞芬
1962年生,台南麻豆人,東吳大學中文博士,逢甲大學中文系教授,致力於臺灣當代散文研究。作品曾收入九歌《評論30家:臺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01年散文選》,2010年金鼎獎文學類入圍。著有《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評論篇》、《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春風夢田:台灣當代文學評論集》、《荷塘雨聲:台灣文學評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