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P 4月號
精彩內容:
旅行的異義
伊斯蘭國恐怖份子襲擊突尼斯博物館,並揚言會炸毀獅身人面像與金字塔,一時全球旅遊業蒙上陰影。
「旅遊」(Tourism)跟「旅行」(Travel)不同,旅遊是二十世紀末期後掀起的全球消費,歐美的遊客去希臘半島和芭提雅,是為了一個「假期」,「旅行」卻不同。旅行是冒險、探索、獵奇。十九世紀有許多偉大的旅行家,如發現新加坡的萊佛士、喜馬拉雅山最高峰的額爾菲士,這個品種,到二十世紀還開出一個「沙漠梟雄」羅倫斯,旅行家不但能改變世界,而且能開創歷史。
二十世紀西方的沉淪,由此一角度看,可以說是「旅行家」漸少,而遊客漸多。然而,轉入廿一世紀,卻又由於西方經濟的沒落,旅遊消費,重心東移,中國人擁有大量資金,先出現了「中國遊客」,繼而是「中國購物客」。當此一消費狂潮愈趨偏激,在香港鬧市,卻又出現了「拖篋客」。
由「遊客」至「購物客」,由「購物客」到「水貨拖篋客」,經中國參與世界之後,旅遊的定義,又一次經歷了「華麗轉身」,只是這一次,在世界各地,國際人士對中國人的消費行為產生巨大的疑惑以至反感。他們以為:二十世紀最富強的美國,輸出遊客,最多只在曼谷的佛寺穿一對波鞋、一條運動褲,戴一副黑眼鏡四處張望,為何中國遊客卻在佛寺外的水池洗腳、在機場晾曬喜氣洋洋的大紅胸圍?
「旅遊」的質變,剛好遇上伊斯蘭國恐襲的逆鋒,然而,歐美卻有大量的 Budget Flights,中國食品缺乏衛生保障,中國人外出的購物潮,也威脅到歐美紐澳居民的基礎民生。全球的旅遊,由經濟行為到社會學,至此來到了一個巨變的臨界點。此一巨變,與網絡高科技一齊席捲全球,對自然生態和人性道德的衝擊,有深遠的影響。
香港只是一個追求增長數字的經濟城市,至今仍執迷於「內地遊客」為香港經濟帶來的好處。正如李光耀的成就,在香港只為一般人瞎子摸象式的論述,而鮮能觀仰其全局,香港每年六千萬的「遊客人次」,若不以全局論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又豈非自欺欺人地暗藏危機?
作者簡介:
《CUP Magazine》《茶杯雜誌》
CUP Magazine,2001年創刊。
Cup出版一直本著「閱讀就是樂趣」的宗旨為大家提供優質讀物。
網站:http://www.cup.com.hk/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up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