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懂你心
在我們跟機器人一起生活之前,必須先教它們了解並模仿人類情緒。研發人員致力機器學習,試圖為機器人裝上「一顆心」,好讓它們成為我們的生活良伴。
撰文/馮雁(Pascale Fung)
翻譯/鍾樹人
重點提要
■當我們越來越常跟語音和手勢控制的機器互動,就會期望它們能辨識情緒,了解高階溝通的特徵,例如幽默、挖苦和意圖。
■為了讓這樣的溝通成真,我們必須幫機器裝上同理心模組,這是一種軟體系統,能從人類的語音和行為中擷取出情緒線索,然後引導機器做出相對反應。
■同理心機器人的研究才剛起步,但科學家已經利用訊號處理技術、機器學習演算法和情緒分析工具,建構能「了解」人類情緒的虛擬機器人。
「抱歉,我沒有聽到你說話。」這或許是商用機器第一次說出有同理心的言語。1990年代晚期,美國波士頓的語音成果國際公司(SpeechWorks International)提供企業一套客服軟體,內建許多句子,其中就包含這句話。在那之後,我們漸漸習慣跟機器講話,幾乎每通打進客服專線的電話,都是先跟機器對話。如今幾億人的口袋裡都有智慧型個人助理,我們可以請Siri或其他類似軟體找餐廳、打電話給朋友或找出歌曲播放,它們甚至能模擬古怪的人類行為。(人類:「Siri,你愛我嗎?」Siri:「我沒有愛的能力。」)
但機器的反應並非都如我們預期,語音辨識軟體會出錯。機器經常無法了解人類的意圖,包括情緒、幽默、挖苦和反諷。如果未來我們會花更多時間跟機器互動(這是趨勢,無論是智慧型吸塵器或人形機器人護士),它們必須要有更多能耐,而不只是了解我們說的話:我們還必須讓它們懂我們,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讓它們能夠「了解」並分享人類情緒,也就是擁有同理心。
我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實驗室裡正在發展這類機器。有同理心的機器人可能對社會大有幫助,它們將不只是助理,也會是同伴。它們會很友善,讓人感覺溫暖,能預料我們在生理和情緒上的需要;它們能從跟人類的互動中學習;它們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更有效率;它們會為錯誤道歉,並在行動之前請求同意;它們能照顧長者、教導孩童,甚至能在緊急情況時,展現出最高的同理心,不惜犧牲自己也要拯救你的生命。
能模仿情緒的機器人已經問世,其中包括Pepper和Jibo。Pepper是法國的隨從機器人學公司(Aldebaran Robotics)為日本的軟體銀行公司(原名SoftBank Mobile,2015年7月改名為SoftBank)打造的小型人形機器人;Jibo則是約2.7公斤重的桌上型個人助理機器人,參與設計的工程師包括語音成果國際公司對話技術部門的前主管佩拉奇尼(Roberto Pieraccini)。同理心機器人這領域才剛起步,但能大幅改善這些機器的工具和演算法,已經浮現。
開發同理心模組
我從六年前開始想要打造同理心機器人,當時我的研究小組設計了第一個相當於中文版的Siri,我觀察到使用者對個人助理系統會自然發展出情緒反應,而且當機器無法了解使用者想溝通的事情,使用者會變得沮喪,我對此深感興趣。我了解到,要打造能了解人類情緒的機器,關鍵在於語音辨識演算法,而我已鑽研這項技術25年。
任何智慧型機器的核心,都是由模組構成的軟體系統,每個模組都是執行單一任務的程式。智慧型機器人可能會有負責處理人類語音、辨識攝影機拍攝到的影像等多項模組。有同理心的機器人會有一顆心,也就是名為「同理心模組」(empathy module)的軟體。同理心模組會分析表情線索、語音中的聲學標記,以及語音本身的內容,才能分析人類的情緒,好讓機器人知道該如何反應。
兩個人在溝通時,會自動使用各種線索去了解對方的情緒狀態——他們會分析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察覺聲調變化、了解語音的內容。要打造同理心模組,研究人員就必須先辨識出,在人類溝通中能夠讓機器用來辨識情緒的各類特徵,然後訓練演算法去找出這些特徵。
當我的研究小組開始訓練機器去偵測語音中的情緒,我們教機器辨認的不是只有語音本身的意義,還包括語音中的基本聲學特徵(acoustic feature),因為人類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很少用這些名詞來思考,但人類的溝通其實就是訊號處理。人腦能偵測到某人聲音中的情緒,因為我們注意到了標示著緊張、歡樂、恐懼、憤怒、厭惡等情緒的聲學線索。我們在高興的時候,講話的速度會比較快,音調也會上揚;我們感受到壓力的時候,聲音會變得平板單調。利用訊號處理技術,電腦能偵測這些線索,就好像測謊儀會測出血壓、脈搏和皮膚導電率。為了偵測壓力,我們利用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訓練「機器學習演算法」去辨識與壓力有關的聲音線索。
一段人類語音的簡短錄音,可能只包含幾個字,但我們能從聲調中擷取出大量的訊號處理資料。我們最初先教機器辨認敝校學生語音樣本中的負面壓力(苦惱),學生還因此幫學校取了個綽號:香港壓力緊張大學。我們詢問學生12個使壓力逐漸增強的問題,建立了史上第一個自然壓力情緒的多語言(英語、華語和粵語)語料庫,等到蒐集了大約10小時的資料後,我們的演算法對於辨識壓力已有70%的準確率,跟人類的聆聽者相當,是很傑出的表現。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機器人正夯!不是生產線上的機器裝配手臂、也不是圓扁扁的吸塵器,造型可愛、行動靈活、又能聽令行事的機器人,早就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記者會上,機器人陪著董事長猜拳,搶佔新聞媒體版面。
如果不是事先套好腳本、依編寫程式而表演,要機器人隨著現場狀況與人類互動,真的沒這麼簡單。利用語音辨識系統、語言資料庫,具有人工智慧系統的機器人已經大致可以與主人對話(就像你智慧型手機裡的語音助理)。不過人與人之間那些看似自然的行為與對話,還暗藏許多資訊,機器人必須解讀音調、速度等聲學特徵;若希望機器人察言觀色,則辨識攝影還要能分析表情線索、肢體動作。現在利用機器學習演算法,機器人可以從與主人的大量對話中自我訓練,藉由「同理心模組」,資訊科學家要讓〈機器人懂你心〉!
宇宙正在加速膨脹,至今原因不明,是要修正重力理論?還是尋找暗能量加以支持?宇宙學家要以四種觀測實驗,〈直視夜空 破解宇宙膨脹〉!
肥胖是現代文明病?吃多動少導致肥胖?研究糖尿病、高血壓與心臟病的醫學專家突發奇想,從猿類與人類的演化譜系上尋找〈肥胖基因〉。2016年1月號《科學人》同場加映〈地表最強入侵種〉,告訴你人類在地球上一路演化、無堅不摧,靠的是什麼?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者的話】
機器人正夯!不是生產線上的機器裝配手臂、也不是圓扁扁的吸塵器,造型可愛、行動靈活、又能聽令行事的機器人,早就不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記者會上,機器人陪著董事長猜拳,搶佔新聞媒體版面。
如果不是事先套好腳本、依編寫程式而表演,要機器人隨著現場狀況與人類互動,真的沒這麼簡單。利用語音辨識系統、語言資料庫,具有人工智慧系統的機器人已經大致可以與主人對話(就像你智慧型手機裡的語音助理)。不過人與人之間那些看似自然的行為與對話,還暗藏許多資訊,機器人必須解讀音調、速度等聲...
目錄
科技創新
32 2016 科技明燈 照亮未來生活
文/SA編輯部
今年的10大妙點子不僅讓眼睛變成遙控器、改善火箭效率、維護基改安全,更讓電腦如人類般自我學習、甚至還要拯救地球。
34 眼睛就是遙控器
文/納維爾(Rachel Nuwer)
研究人員利用軟體把眼球運動轉換成控制機器的指令,將成為行動不便者的福音。
35 微波火箭
文/畢林茲(Lee Billings)
利用微波雷射提高火箭的升空效率,廉價太空旅行不再是夢想。
36 基因探針 捕捉病毒
文/納維爾(Rachel Nuwer)
新檢測法能精確分辨病患樣本中的所有病毒,不僅快速,而且價格低廉。
網住腦細胞訊號
文/佛萊徹(Seth Fletcher)
導電性聚合物網將為大腦研究帶來長足進展。
37 微型核融合
文/比艾羅(David Biello)
數十年來進展緩慢與耗資巨額的核融合研究,如今改變策略,從小型計畫著眼、力求突破。
38 基因改造生物自毀系統
文/阿巴西(Jennifer Abbasi)
科學家已經發展出基因保護機制,可以預防商業間諜與環境污染。
39 輻射散熱器
文/納維爾(Rachel Nuwer)
多用途的反射鏡能吸收熱能並散逸至太空,也可提升太陽能板效率。
40 能自我學習的機器
文/斯蒂克斯(Gary Stix)
深度學習讓人工智慧邁進一大步,展現幾乎與人類同等的智慧行為。
41 拍下化學反應的光譜攝影機
文/阿巴西(Jennifer Abbasi)
化學家揭露了溶液與溶質的分子之間如何交互作用。
繞過轉角看見你
文/格內麥爾(Larry Greenemeier)
回彈光子讓攝影機看見視線外的物體,進而幫助人們遠離危險。
資訊科學
28 機器人 懂你心
文/馮雁(Pascale Fung)
在我們跟機器人一起生活之前,必須先教它們了解並模仿人類情緒。研發人員致力機器學習,試圖為機器人裝上「一顆心」,好讓它們成為我們的生活良伴。
環境議題
42 氣候僵局怎麼解?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
自由市場的經濟體制無法自行解決氣候變遷帶來的問題,美國政府必須適度出手,帶動並資助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所需的政策與重要技術,而美國人民必須停止妖魔化政府,才可能解除氣候變遷產生的僵局。
宇宙學
48 直視星空,破解宇宙膨脹
文/佛里曼(Joshua Frieman)
暗能量調查計畫費盡全力觀測天空,試圖描繪宇宙膨脹的過程,他們想知道究竟是重力必須修正,還是暗能量真的存在?
演化
56 地表最強入侵種
文/馬里恩(Curtis W. Marean)
地球上曾住著許多不同的人屬物種,但唯有我們智人能廣佈全球。以往認為複雜的大腦、精細的生活工具是大功臣,但新假說以宏觀的角度剖析,「夥伴」和「武器」才是關鍵。
健康
64 肥胖基因
文/詹森(Richard J. Johnson)、安德魯斯(Peter Andrews)
遠古時代猿類身上出現的某個基因突變,可能是造成今日肥胖與糖尿病流行的演化原因。
生命科學
70 百變慈鯛
文/梅爾(Axel Meyer)
彩虹般的華麗色澤和紋路、千變萬化的體態和嘴形,卻都擁有外星怪物般的喉內尖牙!慈鯛經歷了驚人的快速演化,秘訣就藏在牠們的基因裡。
76 水族世界的七彩寶石
文/顏聖紘
慈鯛的演化大爆炸聽起來很炫,但是你知道嗎?台灣就有數百種慈鯛,而且我們在生活中經常看到牠們。慈鯛不只在科學議題是「狠角色」,從食用、外觀、行為等各方面來看,牠們都是實用又「促咪」的生物!
兒童心理系列
82 家有頑童
文/拉貝–華倫(Emily Laber-Warren)
要提升過動兒的注意力,除了吃藥,還能做什麼?對於學齡前的兒童,採用遊戲式的介入法,可望預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並且降低對於藥物治療的依賴。
治療現場
88 過動兒,靜下來
文/陳怡群
除了藥物治療,運用行為治療中的「組織、時間管理與計畫」能力訓練,並結合獎勵技巧,也能提升ADHD兒童的作業執行力!
科學人觀點
6 數感無感?拓撲惟先!
/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花、草、魚的異想世界
/李家維
讀者論壇
13
科學人新聞
14 蛇毒萬能解藥何在?
推特上的大嘴巴
一覽世界科技進展
蝙蝠共用舞台唱情歌
乾旱激發妙點子
孩子,過馬路前停看聽
大霹靂粒子餘輝
臭味終結者
心繫西非疫情
深入火熱地心
形上集
23 Winder
/高涌泉
網路不打烊
24 資料科學中的語言饗宴
/謝舒凱、張俊盛
不可勝數
25 愛因斯坦的數學師友
/張海潮
健康與科學
26 偏頭痛的百年戰爭
/努南(David Noonan)
生物手記
90 紅玉飄香--台灣山茶
/蘇夢淮、謝長富
解讀心智
92 帕金森氏症的世代遺傳
/陳瑀葳
科學創藝術
96 Zoom in / Zoom out
/沈伯丞
專家看新聞
100 積極行動抗暖化
/曼恩(Michael E. Mann)
資訊世界
101 科技叢林
/波哥(David Pogue)
真真假假
102 科學共識來自一致的證據
/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103 走在偉大的航道上
/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科學人書摘
104 與機器對話
/摘自《語言本能》
圖表會說話
108 細菌遊戲
/菲謝蒂(Mark Fischetti)
科技創新
32 2016 科技明燈 照亮未來生活
文/SA編輯部
今年的10大妙點子不僅讓眼睛變成遙控器、改善火箭效率、維護基改安全,更讓電腦如人類般自我學習、甚至還要拯救地球。
34 眼睛就是遙控器
文/納維爾(Rachel Nuwer)
研究人員利用軟體把眼球運動轉換成控制機器的指令,將成為行動不便者的福音。
35 微波火箭
文/畢林茲(Lee Billings)
利用微波雷射提高火箭的升空效率,廉價太空旅行不再是夢想。
36 基因探針 捕捉病毒
文/納維爾(Rachel Nuwer)
新檢測法能精確分辨病患樣本中的所有病毒,不僅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