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腦變透明】 讓大腦變透明極其困難,即使是數十億年的演化對生物的塑造力,也沒有辦法在大型動物身上做到。想當然,透明可以提供物種巨大的生存優勢,有些物種也已演化出某種程度的透明度來適應環境(例如躲避掠食),某些魚類甚至缺少紅血球,也就是不像大多數脊椎動物那樣擁有血液,以此讓自己在環境中能稍微隱形。然而,即使這些生物面臨強大的演化壓力,牠們似乎也無法讓自己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成透明。在半透明的魚或蝦身上,神經系統仍然有某些部份不透明,演化最多只能放棄紅血球,似乎無法讓光線自由穿透活生生的大腦。
這種不透明的特質,來自於光線在神經組織中的散射。光子在脂質和水的交界處會反彈(因為光在兩種介質中的行進速率不同),這個現象無法輕易透過工程或自然演化的方式去除。組成細胞膜和腦內部結構的脂質障壁,也扮演絕緣的角色,讓負責傳遞電脈衝的離子能夠更快速在精密交錯的軸突間移動。諷刺的是,生物學家最需要維持其完整性以探索運作機制的器官,正好也是最難透明化的器官。
2009年,我開始著手研究這項未決的艱難挑戰,試圖把一顆完整的成年哺乳類大腦變透明、並且能仔細標記各種分子。當時全世界數百間實驗室都已經在應用一項由我與同事於2004~2009年發展出來的一項技術:光學遺傳學(optogenetics)技術。這項技術利用光來啟動或關閉特定神經網路,它結合了雷射、光纖以及一些與感光蛋白質有關的基因(來自藻類與細菌的微生物視蛋白),並可在動物奔跑、跳躍、游泳、社交以及進行複雜行為時,精確操控大腦中特定神經元的活動。
2009年夏天,也就是我們於2004年7月首度在神經元中進行微生物視蛋白實驗的五年之後,光學遺傳學技術面臨的關鍵挑戰大部份都已經解決了,因此受到學術界相關實驗室廣泛的應用。然而,在應用上雖然已經發現了成千上萬種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卻無法提供一種特定的資訊:一幅可以幫助我們洞悉單一細胞利用光控制後、如何在整顆大腦中穿梭旅行的高解析度圖像。
從單一基本部件去釐清一個系統的整體樣貌,一直是許多研究領域的共同夢想,但是這個目標常會因為許多困難被犧牲。把單一部件從複雜系統中切割出來進行分離研究,一直是科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這可以讓我們找出其中哪些要素是內在固有、不必依賴其他要素就可以運作的。但是對於內部高度連結的系統,例如大腦,想要把系統切割出來分離研究,就好比把一幅掛毯上的紗線全部拆開,這種做法並不是觀察與探討神經線路整體樣貌的最佳方式。
由於成年哺乳類大腦並不透明,為了看見並標記大腦內部構造,我們必須先解剖大腦,大腦的立體結構也因此被分割成數百或數千片近乎二維的解剖學切片。這個過程需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經費,特別是當我們需要用上許多顆大腦來進行統計推論的研究(研究哺乳類的行為常需如此)。此外,關鍵資訊的消失常是無法逆轉的,由於我們已經能夠透過光學遺傳學重新建構出完整大腦裡的許多功能,因此2009年我開始思索用什麼方式處理大腦標本以解決這個問題。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看透大腦
超越肉眼極限、看進微小世界,顯微鏡是最常使用的工具。然而因為一些物理條件的限制,科學家仍不能親眼目睹某些現象。
特別是想要深入了解大腦時。這個主宰我們身體行為、負責思考的器官,不只神經纖維形成交織的網路,還有更錯綜複雜的電脈衝穿梭其間。然而由於神經細胞膜富含脂質,造成光線散射,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表面,更別說想看到神經網路活生生運作。
不過這一切,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工程學家戴塞羅斯(Karl Deisseroth)多方嘗試下,獲得了整合性的突破!戴塞羅斯幾年前才開創了「光學遺傳學」(optogenetics),可利用雷射光來啟動實驗動物的特定神經線路,等於是遙控動物的行為。他再接再厲,與不畏失敗的年輕夥伴合作開發〈把大腦變透明〉的標本技術。他們的水膠成形技術結合光學遺傳學,讓研究人員可以探索完整器官或組織裡的各種細節,給予生物學研究最全面的圖像。
同樣也是光學顯微技術的突破,本期《科學人》雜誌報導了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吉格(Eric Betzig)的曲折科研人生。他利用光敏蛋白發展出的定位技術〈挑戰繞射極限〉,在奈米尺度下觀察活細胞。
說到遙控別的動物的行為,想知道〈誰在操控蟑螂殭屍?〉,答案不是科學家,請看2016年11月號《科學人》雜誌。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看透大腦
超越肉眼極限、看進微小世界,顯微鏡是最常使用的工具。然而因為一些物理條件的限制,科學家仍不能親眼目睹某些現象。
特別是想要深入了解大腦時。這個主宰我們身體行為、負責思考的器官,不只神經纖維形成交織的網路,還有更錯綜複雜的電脈衝穿梭其間。然而由於神經細胞膜富含脂質,造成光線散射,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表面,更別說想看到神經網路活生生運作。
不過這一切,在美國史丹佛大學生物工程學家戴塞羅斯(Karl Deisseroth)多方嘗試下,獲得了整合性的突破!戴塞羅斯幾年前才開創了「光學...
目錄
關於封面
「組織透明化」這種新技術把水膠注入大腦,黏合並保護腦中負責傳遞訊息的關鍵分子結構,移除會使光線散射的脂質,讓科學家得以突破障礙,觀看大腦內部的完整結構,檢視特定神經網路中的神經纖維連結。
特別報導
32 好奇心點亮生技新星CRISPR
文╱林慧珍
基因剪輯技術CRISPR的亮相短短不到五年,已席捲生技醫藥領域,並應用在癌症、自閉症及遺傳疾病療法的研發。儘管專利之爭尚未落幕,三位研究CRISPR的科學家皆來到台灣親手接下唐獎獎座,三人同台備受關注。
神經科學
40 把大腦變透明
文╱戴塞羅斯(Karl Deisseroth)
一種結合化學與生物學的新實驗技術,讓神經科學家可以深入觀看身體的主宰者:大腦。
物理學
48 挑戰繞射極限──看見活細胞的奈米面貌
文╱陳壁彰
光學顯微鏡長久以來受限於繞射效應,無法取得奈米尺度的清晰影像。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吉格如何突破此極限,發展出新的顯微技術?
天文學
54 我們的宇宙地址
文╱萊貝斯凱德(Noam I. Libeskind)、杜里(R. Brent Tully)
繪製宇宙的物質分佈圖,讓我們了解自身所處的銀河系,原來屬於一個比以往想像更巨大的超星系團,而這只是了解我們宇宙大尺度結構的第一步。
演 化
62 第36次重複弔詭的杭丁頓基因
文╱祖卡托(Chiara Zuccato)、卡他尼歐(Elena Cattaneo)
引發毀滅性神經退化疾病杭丁頓氏症的基因,對神經系統的演化可能極為重要。
氣候變遷
68 美軍出動拆除氣候炸彈
文╱霍蘭德(Andrew Holland)
乾旱惡化、海平面上升與北極融冰會助長全球局勢動亂,一直以來,美國軍方積極在全球各地進行保衛救難行動,以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危害,並維護美國利益。
人類起源
76 原始又現代,「混搭」新人種?
文╱黃凱特(Kate Wong)
考古學家在南非地下洞穴挖掘出兼具南方古猿和智人性狀的骨骸,後續的發表與「宣傳」引發學界激爭,對於人類起源與演化更添謎團。
生物學
86 誰在操控蟑螂殭屍?
文╱威爾科克斯(Christie Wilcox)
小巧蜂類向蟑螂注射毒液,把蟑螂變成傀儡,活生生成為幼蟲寶寶的豐盛大餐。這是怎麼做到的呢?科學家已經研究出其中奧秘。
科學人觀點
6 巴拿馬報告:科學的人道精神與作為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看透大腦的起源文/李家維
13 讀者論壇
14 科學人新聞
暗物質深陷迷霧|天氣觀測新神器|嬰兒學爬小幫手|桃麗羊早夭只是個案|乳房也有細菌|冰層消融,危及史料|行為活化治憂鬱|一覽世界科技進展|逃生有「方」|希拉蕊vs.川普 科學政見評比
形上集
24 拓撲、渦旋、原子文/高涌泉
網路不打烊
26 機器翻譯功力再升級文/張俊盛
不可勝數
28 涂林的向日葵文/李國偉
健康與科學
30 新招清除血栓文/努南(David Noonan)
專家看新聞
90 不合時宜的大麻法規文/哈特(Carl Hart)
資訊世界
91 網路辱罵別認真文/波哥(David Pogue)
真真假假
92 永生春秋大夢文/薛莫(Michael Shermer)
反重力思考
93 跟著急流回到過去文/米爾斯基(Steve Mirsky)
聊聊科學人
94 跟大自然學土壤保養――楊秋忠文/湯琇婷
生物手記
98 全民來數鳥 黑嘴鷗在哪兒?文/林大利
我的Lab生活
100 與果蠅翱翔科學路文/朱麗安
科學人書摘
104 好奇是人類天性文/摘自《挖鼻孔會害死人嗎?》
圖表會說話
108 離鄉背井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關於封面
「組織透明化」這種新技術把水膠注入大腦,黏合並保護腦中負責傳遞訊息的關鍵分子結構,移除會使光線散射的脂質,讓科學家得以突破障礙,觀看大腦內部的完整結構,檢視特定神經網路中的神經纖維連結。
特別報導
32 好奇心點亮生技新星CRISPR
文╱林慧珍
基因剪輯技術CRISPR的亮相短短不到五年,已席捲生技醫藥領域,並應用在癌症、自閉症及遺傳疾病療法的研發。儘管專利之爭尚未落幕,三位研究CRISPR的科學家皆來到台灣親手接下唐獎獎座,三人同台備受關注。
神經科學
40 把大腦變透明
文╱戴塞羅斯(Karl Deisserot...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