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Special Report
大標:踏上文物修復的進化之路
副標:專訪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史寧昌主任
文∣林容伊
隨著北京故宮90週年院慶與「文物保護修復技藝特展」中修復師們的活躍,以及今年初《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熱播,過去籠罩在故宮文保科技部的神祕面紗逐漸揭開。這些原本深藏宮中、對一般人來說十分遙遠的修復師,一夕之間宛若鄰居般,令人深感親切,同時也感動與嚮往於他們的工作成果和生活。想知道文保科技部除了「修文物」,還有哪些重要工作嗎?你是否知道文保科技部曾是座「工廠」?如果想要進來工作,又需要具備怎樣的能力?為何文保科技部雖有萬人報考,還是面臨招人的難題?本刊有幸專訪文保科技部管家──史寧昌主任,全面解析科技部的過去、現在、未來。
Q:請談談文保科技部的變遷。當初如何從修復組變為科技部?改組後的工作方式又有哪些變化呢?
A:關於文保科技部的發展,若從清宮開始追溯,最早在康熙時期建立造辦處並設址養心殿,康熙三十年養心殿移作他用後,造辦處便被遷到慈寧宮以南,工作內容包括玻璃廠、匣裱作、琺瑯作、油木作、如意館等,前後可能有64個作坊。1912年溥儀退位以後,造辦處的工匠基本都流散民間,直到1914年古物陳列所成立、1925年故宮博物院開院,才陸續把工匠請回來從事保養、修護等工作。根據1927年3月21日公布的《故宮博物院古物館暫行簡章》,古物館下設七科,其中裝潢科的職能即包含保護修復,為文保科技部在民國時期的前身。1931年,在古物館之下設立裱畫室,之後也陸續聘請書畫、鐘錶、木器等的技工從事修護工作。(全文未完,詳情請見《典藏.古美術》)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手記
大標:如同時間未曾停止
文∣廖堯震
若這世界上不曾有過語言、歷史、文物、口傳記憶等之存在,人類有限的生命大概就會像一個個斷裂的碎片,在時間之流中飄散不定、無以定位吧。然而,光是在現代,只消一個失手、一個失心瘋,50多公尺的摩崖大佛、3000餘年的歷史古城,便能瞬間毀於一旦,更何況漫漫時空中無以數計的歷史文物,其保存又將是何其艱難?慶幸的是,無論何時總還是有那麼一些人,或為寶愛私藏的收藏家,或是肩負文化傳承使命的文保工作者,他們循著種種有形無形的線索,以驚人的強烈意志發掘、維繫並重建起那些曾見證過歷史流光的文物身影,令逝去的時光在藝術中重新啟動,且持續永存。
本期《典藏.古美術》「文保修復神之手」專題,便特別聚焦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注視那些默默承擔起照顧和修復文物之重責、及守護文化傳承之重要資產的人們。一方面透過實地親探這個全球規模最為龐大的修護單位,深入瞭解從清宮內府到現代博物館的遞變過程中,文物修護知識及技術如何跨世代地傳遞下來,並隨著科技進化的腳步而不斷與時俱新;另一方面,也藉由五段高難度的文物修護工作案例,近身觀察第一線修護師如何運用其「神之手」,讓那些有所缺損、甚至碎不成形的文物,就如同被施了魔法般重獲新生,雖經歲月洗禮仍不減其初生之光芒。
走出博物館外,也有許多藝文領域的踏行者正一步一腳印地為文保工作盡其所長。如「論壇」單元所報導的第二屆台博館「非破壞性文物材質檢測工作坊」,即致力於探究「非破壞性檢驗技術」如何應用在不同時間跨度及多元材質文物之修復、保存、鑑定等;而在中研院「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的報導中,亦可見到四位青年學者著力於扣緊簡牘形制與物質文化的課題,引領我們設身處地懷想古人書寫、編聯、收卷、閱讀的歷史。此外,在「特寫」單元中,還可見到台灣古琴製作和修復的第三代菁英鄭德宣,由材質、工藝、樂器等層面揭開古琴在修復和製作上的神祕面紗和迷人世界。
隨著夏至逐步逼進,暑氣隨之洶湧而來,各博物館無不紛紛推出消暑涼方。如日本大和文華館便以「召喚涼爽的美術」特展,由瀑布、鯉魚、龍等主題發掘昔人在藝術創作中所含藏的招涼小心機。美國華府弗利爾及賽克勒美術館「吳門派與詩書畫三絕」展,則精選館內所藏明代吳派30位藝術家共45套詩文書畫,以吳門藝文之清雅情貌洗滌一身暑氣。而上海博物館經多年籌備,特推出「醍醐寺藝術珍寶展」,藉日本醍醐寺所藏奈良至江戶時代的佛教藝術風貌,帶來彷如醍醐灌頂般的舒暢之感。此外,台北故宮新任院長林正儀,亦在本期侃侃而談未來將如何透過整合台灣文博單位及擴大與海外博物館之交流,以此「深耕在地、邁向國際」,並讓故宮在民眾美感經驗的培養和文化傳承上扮演更為關鍵的角色;此番願景,無疑也為台灣博物館發展注入一股清流。
在《追憶似水年華》中,普魯斯特感嘆道:「當歲月流逝,所有的東西都消失殆盡時,唯有空中飄蕩的氣味還戀戀不散,讓往事歷歷在目。」幸而尚未消逝的那些還歷歷停駐我們眼底,就如同時間未曾停止一般。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手記
大標:如同時間未曾停止
文∣廖堯震
若這世界上不曾有過語言、歷史、文物、口傳記憶等之存在,人類有限的生命大概就會像一個個斷裂的碎片,在時間之流中飄散不定、無以定位吧。然而,光是在現代,只消一個失手、一個失心瘋,50多公尺的摩崖大佛、3000餘年的歷史古城,便能瞬間毀於一旦,更何況漫漫時空中無以數計的歷史文物,其保存又將是何其艱難?慶幸的是,無論何時總還是有那麼一些人,或為寶愛私藏的收藏家,或是肩負文化傳承使命的文保工作者,他們循著種種有形無形的線索,以驚人的強烈意志發掘...
目錄
編輯手記Editorial
如同時間未曾停止 廖堯震|34
新聞News
故宮重寶再訪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帝王品味─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 王怡文|40
橫跨800年,完整掌握秦文化─台北故宮「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藍玉琦|42
嘉慶來了,微服出巡─故宮南院展出「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 張筠|44
林玉山,繪寫自然神韻─中華文化總會「林玉山的創作與傳承」 藍玉琦|46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48
專題Special Report
文保修復神之手
〈文保舵手〉踏上文物修復的進化之路──專訪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史寧昌主任 林容伊|56
〈技藝傳承〉跨世代的絕技傳承──專訪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金屬修復組師徒:王有亮&高飛 賴奐瑜|62
〈技藝傳承〉多元效應.發酵中──專訪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陶瓷保護修復室 林容伊|68
〈技藝傳承〉我至今過著很穿越的生活──專訪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木器修復組屈峰 賴奐瑜|74
〈技藝傳承〉皇家做鐘處的延續──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鐘錶修復組概介 王津|78
〈技藝傳承〉每一件器物都是學習的起點──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漆器組修復 賴鈺勻|82
〈技藝傳承〉打造寶箱的技藝,也是活寶藏──管窺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囊匣組 林容伊|86
〈扉頁〉文物醫生!文物的Before & After 編輯部|90
〈書畫修復〉用耐心和時間補綴起的碎片拼圖──修復案例1:董誥〈花卉貼落〉 楊澤華|92
〈銅器修復〉藏在面具下的文物信息──修復案例2:故宮藏遼代人面銅甲片 高飛|98
〈鐘錶修復〉如同時間未曾停止──修復案例3:銅鍍金鄉村景色水法鐘 王津|104
〈織繡修復〉抽絲剝繭挑戰真相──修復案例4:繡字康熙帝御筆萬壽無疆匾 陳楊|108
〈百寶嵌修復〉媒合多材質的修復工藝──修復案例5:清代〈花梨木嵌玉石人物頂豎櫃〉 孔豔菊|114
〈科技檢測〉你沒看過的文物另一面──北京故宮文保科技部實驗室探訪 賴奐瑜、王怡文|120
筆記Essay
〈嘉語錄〉揮動美學教育大旗.傳統藝術文化有救星 鄭又嘉|122
焦點Focus
林正儀:深耕在地,邁向國際──專訪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 藍玉琦|124
展覽Exhibition
菩提的世界──上海博物館「醍醐寺藝術珍寶展」 陳若姍|130
吳門書畫,美東綻放──華府弗利爾及賽克勒美術館「吳門派與詩書畫三絕」特展 林逸欣|136
何以招涼去?龍騰鯉躍瀑自流──大和文華館「召喚涼爽的美術」特展 古川攝一|142
特寫Close-up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斲琴家鄭德宣談古琴的製作、修復與鑑賞(上) 鄭又嘉|148
收藏Collection
淺談我所經手的宋人尺牘 馬成名|154
論壇Forum
文物vs.科技──國台博「2016非破壞性文物材質檢測工作坊」 藍玉琦|164
簡牘形制與物質文化──中研院「古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者研習會(四)」報導 陳弘音、游逸飛|168
動態Events
書法有法:給書寫實踐者的循本之徑──書法家孫曉雲專訪報導 張筠|172
初試啼聲──2016年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暨古代藝術國際博覽會 董耘|176
2016年布魯塞爾亞洲藝術週6月登場 林逸欣|178
拍賣Auction
市場春燕來了嗎?──2016中國嘉德北京春拍市場報導 廖堯震|180
藝術市場,北京風向指標──2016北京誠軒、華辰、中貿聖佳春拍市場報導 廖堯震|184
中國藝術市場,重心更加移往亞洲──倫敦春拍基礎穩固 游智淵|186
上海朵雲軒|187
北京寶瑞盈|188
北京東正|190
香港匯誠|191
中僑國際|192
考古Archaeology
考古紀事 劉榕峻|194
展訊Calendar
本月展訊 編輯部|196
編輯手記Editorial
如同時間未曾停止 廖堯震|34
新聞News
故宮重寶再訪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帝王品味─國立故宮博物院精品展」 王怡文|40
橫跨800年,完整掌握秦文化─台北故宮「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 藍玉琦|42
嘉慶來了,微服出巡─故宮南院展出「嘉慶君.遊臺灣─清仁宗文物特展」 張筠|44
林玉山,繪寫自然神韻─中華文化總會「林玉山的創作與傳承」 藍玉琦|46
藝文Note
藝訊板塊 編輯部|48
專題Special Report
文保修復神之手
〈文保舵手〉踏上文物修復的進化之路──專訪北京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