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你我的《小日子》撒下四季調味 有時間感的食物
Taste of Times
飲食中飽含溫柔的人生
川本三郎的《少了你的餐桌》應該是近兩年中我最喜歡的散文集之一,寫的是家常食物及日常飲食經驗,再普通不過的題材,卻在文字間散發著令人回味的溫柔,他在書中說:「吃與回憶同在。」食材的本身多昂貴或多稀有,並不是令人感動的原因,覺得被打動,往往因為食物富含製作者的心意。
本期《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五位臺灣食物創作者的故事。之所以稱呼他們為食物創作者,而不是廚師或餐館經營者,是因為他們將生命的歷練轉化成食物製程中的創意,用藝術創作的心情,做出有時間感的食物。一份承載著時間及情意的飲食,顯示臺灣人對生活的尊重,以及對生活質感的期待。
臺南的「島旬」主人阿光,因調整體質而踏入友善飲食的世界,用修行的心精進廚藝,「食物是生命,吃,代表了對生命的接納。」他說:「漬物需長時間做工,就像人生一樣,總要經過時間堆疊,才有獨特的味道。」娓娓道來大根漬跟一夜干的製作細節,採摘新鮮當歸增添大根的香味、半夜到安平港等漁獲來……使用臺灣當令食材,做成與時節對應的料理,食物入口,彷彿也感受臺灣的四季風土特色。
跟「島旬」一樣在人生中轉行的「慢慢弄」主理人Isabella,本來從事快節奏的媒體產業,一頭栽入孤獨又專注的起司製作裡:「很多事情都急不得,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在學習等待。」就算是在喉間待不過數秒鐘的啤酒,也隱含等待的學問,「五十五街精釀啤酒」主理人Jack說,實驗新的風味很少一次就成功,有時候要花好幾週,有時候還需靜置半年,「但味道不對,就得整桶倒掉重新再來。」
從旅遊業轉「柴窯火腿製造所」主理人雞哥,對肉的熱情近乎偏執,「我知道現在自己做的事情已經不僅是開店或做食物,這個過程也是對內心、對生活、對人和理想的滿足。」四合院自釀文化復育中心創辦人徐永年,以學術精神來鑽研釀造,累積出海量的經驗及數據,「釀造是時間淬鍊出的味道,拉近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回想食物的同時,也會想起過去,想起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川本三郎這麼說。五位創作者將自己人生的轉折、對生活及環境的期許,都融合在食物裡,用時間發酵釀造,讓吃食不僅是填飽肚子,更是一種藝術的分享與傳承。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蒐集花磚美麗紋理 找回老屋的生活況味
相互陪伴寫寫字 記下花蓮193公路的生活
有家鄉風景的音樂 每次聆聽都有不同感受
奔往內蒙沙漠和草原 遠離塵囂的浪人之歌
打開知覺和感官 到靜岡古寺裡玩場鬪茶大賽
騎上摩托車自在獨行 乘風感受青春印記
攝影師行走手記
差差:沿海.臺灣
專欄
馬世芳:走路的樹,走風的人
張曼娟:酒娘子與蒜大爺
聊聊天
蛋堡 ╳ 夜貓組:有隊友的嘻哈創作 像進入精神時光屋
封面故事 Taste of Times
關於時間的美味
友善的島旬先生 與他的大根漬哲學
在嘴裡融化的新鮮乳酪 慢下心品嘗時間滋味
釀造像實驗 動手創作有個性的啤酒
窯灶裡的煙燻美味 一口口是對肉的偏執
延續記憶中的老味道 發酵是時光的禮物
SP 自己動手做有時間感的食物
創意現場
盧建彰:記憶在手心
工作室日常
老街廓中的金工鐵三角
市場旁的編輯事
吳亭諺:採訪是吸收新知 編輯是一種淬鍊
小日子享生活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