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經濟 創造無限商機
隨著健康意識抬頭,人們積極從生活各方面追求能促進、維繫健康的方法。運動健身就是其中的一種,幫助人們保持體態、減緩老化,甚至降低罹患疾病的可能。因此,近幾年健康俱樂部、健身中心等運動場館的家數與營收不斷成長。
根據國際健康及運動俱樂部協會(IHRSA)最新發布的全球報告指出,去(2018)年全球超過21萬家健康俱樂部營收達到940億美元,會員數為1億8,300萬人。其中,美國不論是在俱樂部家數及會員數都高居全球第一;而且IHRSA對於健康俱樂部會員數持續成長也有著樂觀的預測。蓋洛普(Gallup)統計指出,全球僅6%人口為健康俱樂部會員,健身產業的成長空間不言而喻。
臺灣的數據也是一樣的情況。根據財政部統計資料,2013年臺灣健身場館家數為149家,營收新臺幣30億元;去年臺灣健身場館家數已成長至482家,營收來到新臺幣100億元。短短六年,臺灣健身場館家數與會員數分別成長223%和234%。
2017年IHRSA數據顯示臺灣健身場館滲透率僅約3%,落後全球健身領導市場美國的20%。較低的滲透率加上臺灣健身場館家數與營收的高成長率,讓臺灣業者無不對產業成長深具信心。
同樣對健身市場前景看好的還有臺灣健身器材業者。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資料,去年臺灣運動休閒用品出口突破19億美元,其中健身器材出口值高居第一,達8億8,930萬美元。美國作為最大出口市場,其舉辦的國際健身器材貿易博覽會可見臺灣健身器材品牌業者與其他國際品牌同場較勁。
健身市場前景看好,也吸引眾多業者投入,競爭加劇。臺灣健身房業者開始市場區隔,逐步納入科技元素,並持續引進多樣訓練模式,拓展市場的同時也深化臺灣運動風氣。國際市場上,健身器材業者在品牌和代工之間找出自身定位,不斷加強產品研發、設計以及高技術製程的量產能力,讓MIT招牌發光發熱。
除了追求自身健康,人們也應重視環境健康。工業革命以來的線性經濟造成資源衰竭,政府將循環經濟列為「5+2產業創新」,藉由物質的循環利用,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的經濟模式,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衝擊的矛盾。本期焦點產業介紹五國循環經濟發展情況,為我商掌握最新市場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