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獨家!《遠見雜誌》☓104人力銀行十年薪資數據
研究所18大學群
碩士起薪首度大揭密
每到了年底,所有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都在思考明年畢業後,該何去何從?是直接進入職場?還是攻讀研究所,才能讓職涯鍍金?
根據教育部統計,攻讀研究所碩士的人數已連十年下滑。不少研究所老師都認為,目前已經進入「該讀卻不讀」的窘境,許多學生先投入職場,卻忽視研究所帶來的正面效益。
《遠見》深入剖析最前端的研究所趨勢,更與104人力銀行獨家合作,首度揭密最夯的碩士新鮮人實際起薪大數據資料,並專訪六位大學校長,暢談研究所選擇心法。同時帶領讀者認識18學群,邀五位學長姐分享職場經歷,整合歸納六大關鍵,讓就讀研究所順利加值人生!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當大學生不再瘋讀碩士,讀研究所能得到什麼?
文∕謝明彧
約莫十年前,讀研究所開始成為國內大學生畢業後的優先選項,他們擔心若沒有碩士學歷,日後就業會不會就矮人一截。此後研究所不知不覺成為許多企業徵才的基本門檻,因而帶動研究所就讀人數在民國99年時衝上將近19萬人的歷史高峰。
然而,產學落差的問題並沒有因學歷提高就解決,愈來愈多企業主感嘆「碩士生沒有比較好用,程度可能還不如技職」。碩士滿街跑竟導致「碩士生沒有競爭力」的後果,不少大學科系的碩士班學生人數節節下降,甚至連頂尖大學的博士班招生都掛零。
「這對學校可能是個壞消息,但對學生來說,反而是件好事,」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說,當碩士不再是必需品之後,學生一定要想清楚,希望從兩年就讀中得到什麼?
問題來了,念研究所,到底和大學有什麼不同?很多人以為,碩士就是做研究、寫論文,「硬知識很重要,但軟實力才最有用!」今年畢業前就已被台積電錄取的中原大學機械所陳韋帆說,比起論文研究,過程中找老師發問,和同學討論、學長分工、帶小組做實驗,讀研究所相比大學,更像提早進入一個「微型組織」,這種人際關係與工作節奏的歷練,才是進入職場後最有用的武器。
台師大教育所畢業後,沒有擔任教職而是走入公部門的台北市教育局科員林冠華也說,讀研究所後自己最大的不同,是做每一件事情前,都會用寫論文的方法去思考,安排好每個步驟,例如她負責開設新的公立幼兒園,怎樣尋找好地點、如何評估所需規模、投入人力,「循序漸進並且找對方法,這都跟寫論文很像」。
學會使用知識與團隊合作 才是價值所在
今年《遠見雜誌》與104人力銀行合作,首度公布18學群碩士新鮮人的真實起薪數字,這份大數據透露了,碩士文憑究竟值多少錢!這本專刊更採訪兩位知名人物,透過他們心路歷程,讓讀者了解讀研究所的價值所在。
第一位是超馬選手陳彥博,許多人也許以為,職業運動員應該把時間花在練習場上,遠比花在課堂上有用。但陳彥博強調,「一個人跑當然不需要碩士文憑,但如果你想帶著大家一起跑,就需要知識作為後盾,去告訴大眾跑步的意義,而研究所就讓我有這份能力!」
第二位是專科畢業卻以同等學歷拚上研究所的前承億文旅品牌長張力中,家中負債的他,就算被口試老師潑了冷水,依然奮力抓住每個向上的機會。他深刻知道自己在學校課堂上,要的不是死知識,而碩士班老師提供的商業智慧與社會歷練,也成為他一路從小業務員成為品牌總監的推力。
要不要讀研究所?
「有機會當然要讀,但重點不是那張文憑,而是讓自己成為能夠使用知識與團隊合作的人,」這是潘維大校長下的註解。
這也是這本專刊獻給讀者的最大意義。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當大學生不再瘋讀碩士,讀研究所能得到什麼?
文∕謝明彧
約莫十年前,讀研究所開始成為國內大學生畢業後的優先選項,他們擔心若沒有碩士學歷,日後就業會不會就矮人一截。此後研究所不知不覺成為許多企業徵才的基本門檻,因而帶動研究所就讀人數在民國99年時衝上將近19萬人的歷史高峰。
然而,產學落差的問題並沒有因學歷提高就解決,愈來愈多企業主感嘆「碩士生沒有比較好用,程度可能還不如技職」。碩士滿街跑竟導致「碩士生沒有競爭力」的後果,不少大學科系的碩士班學生人數節節下降,甚至連頂尖大學的博士...
目錄
編者的話 當大學生不再瘋讀碩士,讀研究所能得到什麼? 謝明彧
最新趨勢 獨家!《遠見雜誌》☓104人力銀行十年薪資數據
研究所18大學群 碩士起薪首度大揭密 謝明彧
鐘擺效應浮現 重新檢視研究所真實價值 研究所就學數10年跌9% 從「全民瘋讀」到「該讀不讀」 謝明彧
五年內熱門新興系所 帶你跨域思考 AI、大數據、食安、長照 四大領域勾勒新夢想藍圖 白育綸
生存祕訣 不只埋頭苦讀 更要與時俱進
生存祕訣大公開 開啟人生成功之鑰
錄取後才是嚴峻挑戰,隊友、後援缺一不可 全台逾1/3研究生休退學 如期畢業「登出」有祕訣? 白育綸
理工科專家解惑〉
清大動力機械系榮譽教授 彭明輝:重視批判性閱讀,加一點刀口創意就夠了
文科專家解惑〉
政大台文所副教授 紀大偉:學會自我管理,更要抓緊同儕「救生圈」
封面人物〉台灣超馬英雄、國體大教練研究所學生
從只會跑到有意義的跑 陳彥博:我要為夢想奔馳 謝明彧
焦點人物〉前承億文旅品牌長、大葉大學國企研究所畢業 二專學歷跳考研究所 張力中磨出思辨批判力
校長經驗談 學界前輩大方分享 教你儲備實戰力
校長經驗談 解構六大疑問 謝明彧
研究所大哉問1〉人文社科求職弱勢怎麼解? 政治大學校長 郭明政:別只追求「比較厲害」,要當「獨一無二」
研究所大哉問2〉理工碩士如何再加值? 大同大學校長 何明果:會動手做的工程碩士,走到哪裡都當紅!
研究所大哉問3〉財經商管怎麼維持競爭力? 義守大學校長 陳振遠:「君子不器」多嘗試,朝跨域商管領域挺進
研究所大哉問4〉先工作還是先讀研究所? 中興大學校長 薛富盛:人生不只有一次選擇,不討厭的事就大膽嘗試
研究所大哉問5〉冷門科系怎麼換跑道? 淡江大學校長 葛煥昭:努力做好眼前任務,新機會就會冒出來!
研究所大哉問6〉研究主題應該如何發掘? 東吳大學校長 潘維大:停止到處找答案,練習「見林也見樹」的功夫
學群導覽 校園觀察、未來方向、就業趨勢
掌握18學群 未來贏家就是你 編輯部整理
工程學群 多元跨域帶旺產業 工程人才炙手可熱
資訊學群 科技趨勢突飛猛進 資訊人扮演整合領導要角
地球與環境學群 環保議題舉世關注 地球永續尖兵等你加入
醫藥衛生學群 迎接高齡化社會 醫護專業需求暢旺
生命科學學群 解碼疾病、對抗老化 生科人才更受矚目
生物資源學群 引領人類新趨勢 幫助農林漁牧產業鍍金
數理化學群 AI、大數據仍是火紅議題 基礎科學讓你笑傲職場
新聞傳播學群 自媒體、網紅經濟當道 傳播人善用新技術更給力
文史哲學群 厚實基礎論述、思辨力 看似冷門也能大放異采
法政學群 科技法律、金融法遵缺口大 具國際觀最吃香
社會與心理學群 社會變成情緒大悶鍋 社福、心理人才需求夯
教育學群 科技翻轉舊體制 實驗教育需要更多新血投入
管理學群 掌握外語力、資訊力、數據管理 職場無往不利
財經學群 科技金融時代來臨 斜桿人才具優勢
遊憩與運動學群 打破勞力產業印象 新型休憩要懂品牌、管理
藝術學群 藝術形式遍地開花 品牌化就有商業力
建築與設計學群 培養人文關懷、在地思惟 讓設計美感融入生活
外語學群 精通第二外語 打造通往國際商場舞台
學長姐帶路 直擊五大產業 分享就業甘苦談
學長姐帶路 接軌職場不迷惘
台積電工程師 陳韋帆 機械所訓練想題目、找解方 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謝明彧
威彭Vpon數據分析師 徐透祥 強化數據與商業整合力 教出懂得思考的人 陳旻毓
台北市教育局科員 林冠華 教育是所有問題核心 到各產業都能發揮所學 陳旻毓
振興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 劉亞平 學歷史打破思考慣性 看透脈絡激發新觀點 謝明彧
兩廳院企劃 楊若琳 學藝術不會餓死 工作就是生活一部分 陳旻毓
編者的話 當大學生不再瘋讀碩士,讀研究所能得到什麼? 謝明彧
最新趨勢 獨家!《遠見雜誌》☓104人力銀行十年薪資數據
研究所18大學群 碩士起薪首度大揭密 謝明彧
鐘擺效應浮現 重新檢視研究所真實價值 研究所就學數10年跌9% 從「全民瘋讀」到「該讀不讀」 謝明彧
五年內熱門新興系所 帶你跨域思考 AI、大數據、食安、長照 四大領域勾勒新夢想藍圖 白育綸
生存祕訣 不只埋頭苦讀 更要與時俱進
生存祕訣大公開 開啟人生成功之鑰
錄取後才是嚴峻挑戰,隊友、後援缺一不可 全台逾1/3研究生休退學 如期畢業「登出」有祕訣? 白育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