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跨域」一詞,具有多重的意涵,在當代文化藝術領域中「跨域」是指多媒介的融合所迸發出的能量,而在此一專題中「跨域」是指作家跨域的實踐,其中包括「身體行旅」,作家透過旅行、出走、移徙、離散等方式,以具體的移動回應當代社會與所處的時空脈絡,介入多地文學史的形構之中;而「跨域」的另一層意涵如同張錦忠在專題的內文談到作家在台灣境內書寫,在域外刊物發表的過程,是為「文學行旅」(traneling Literature)。「跨域」是許多作家面臨到的生命情境,更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跨域」經常是作家「身體行旅」的實踐,有時候也是「文學行旅」的跨媒介傳播,「跨域」的環境是造就作家的溫床,成就作家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
本專題所欲探討的核心主題是跨域的多重追尋,包括:為何跨域、何以跨域以及跨域追尋這三重的命題,「為何跨域」涉及到造成跨域的原因,包括自主或是非自主的原因,二十世紀因為戰爭或是移居所造成的遷徙,或是全球化時代迄今後疫情時代,更多人類的移動與困居,也不斷挑戰家園的定義;「何以跨域」牽涉到個人所具有的能力或是資本所形塑出的「可跨域性」;「跨域追尋」則是回應跨域中最主要的旋韻,特別是在不同歷史情境下主體的追尋飽含不同的生命課題,更有相關的文化指涉。
在一九五○至六○年代台灣文學史中,女作家的跨域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背景,回到歷史脈絡,才能更全面了解當代文學流變面貌中女作家跨域的風景。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室報告】
【只要我們繼續讀著他的書他就會一直在】
本期專題「行旅與流轉——一九五○∼六○年代台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客座主編為王鈺婷教授。她邀請洪淑苓、羅秀美、陳室如、侯建州、黃淑嫻等學者專家,加上她本人,分別論述、追憶胡品清、孟瑤、蘇雪林、徐鍾珮、鍾梅音、葉曼、蓉子、謝冰瑩、崔小萍、郭良蕙、聶華苓等女作家的離散、跨域或自我追尋;張錦忠也以《蕉風》為本,分析、統計了1955∼1968年間,台灣女作家跨域越境發表詩文,形成文學行旅現象,也映證台馬文學在冷戰時期的關係。
除撰文論述外,並規畫一場座談。主持人李瑞騰以女作家王潔心一生流轉多處為開場,張雪媃等學者分別論述齊邦媛、三毛、季季、陳若曦、侯榕生等女作家的離散跨域經驗。座談最後,王鈺婷引馮品佳所言「離散一詞展現隨遇而安、強韌堅硬的生命力量」,深得我心。過去三十多年與資深女作家們相識相處的經驗,從作品風格到其人格風範,無不對應這句話的真實性。
1990年初,《文訊》走訪埔里,一探當地的知識分子、常民百姓,如何組織自己的力量,利用土地的自然資源,去改造自己家鄉的體質,我們看到一個樸素的成功典範。同年四月《文訊》54期,製作了「埔里:藝術的小鎮」專題,也就在那時認識了鄧相揚。專題首篇就是他的〈這塊土地.這些族群—埔里開發簡史〉。也許31年前或更早,就預言了鄧相揚日後持續、專一的投入關懷鄉土、地域、族群及歷史的研究。這個埔里專題,也引發了《文訊》1990年底啟動的「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報告」,對日後《文訊》的發展方向,產生開拓性的影響。
鄧相揚在埔里基督教醫院實習,後來執業向陽醫檢所,期間結識多位原住民摯友而走進田野。鄧相揚謙稱他不是典型的文人作家,他以〈霧重雲深〉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他的《霧社事件》被評為全國十大好書之一,《風中緋櫻》被文建會、公視拍為歷史連續劇。這三書稱為「霧社事件三部曲」,也被翻譯為日文在日本出版。
除了是醫檢師,鄧相揚也是觀光協會總幹事、地方政府諮詢委員、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多年來,本著一種使命感,對鄉土的熱情,他在文學、藝術、醫學、觀光、族群、人類學中就自然而然地跨領域了。鄧相揚涉獵範疇雖廣,但都投入超乎常人的心血。柏楊曾給〈霧重雲深〉極高評價:「如此深入而又筆鋒常帶感情的報導,這是第一篇。」
近十餘年,鄧相揚將文學作品搬上舞台,他和台灣青年舞團、台中市青年高中舞蹈科合作,創作「詠舞台灣、台灣歷史族群系列」大型舞劇。他帶著編舞和作曲團隊,足跡遍及各地,做扎實的田野調查,讓舞劇的腳本有了可靠的考據。從田野到舞台,也充分反映了他一貫嚴謹的創作態度。
歲末嚴冬,四位作家、編劇家、詩人相繼離世。夏菁、張永祥、一信都年過九十,而意外過世年僅57的柔縉,最令人心驚、哀傷。和柔縉沒有私交,卻愛極了她的作品。自己日常工作常接觸史料,頗能理解她在舊報堆裡找線索尋寶物的辛苦及快樂。讀賴秀如的追思文章,伴柔縉一路走來,理解她今日的書寫成果,正是一個熱愛台灣的知識分子,用她最擅長最喜愛最踏實的方式來淑世報國,也為讀者留下珍貴的遺產。
截稿時間不斷延後,深深感受想藉文字告慰師長、摯友的殷切心情。偉貞向張永祥老師致敬,還有她想念的趙琦彬、貢敏、尼洛及遠在溫哥華的瘂弦,「這個現場,是一整個我們沒來得及趕上的時代,在那個無可比擬的辰光裡,時間被沒收。我的老師們。魂在」「所有這些終將流逝時光中,一如淚水」。而我憶起一信,那位十年前就與凶狠病魔對抗的詩人,卻不時在一封封信裡為我祝福,要我保重,「久未候安,諒一切佳,時以為祈。因為妳的健康及一切如意,就是我們弱勢老作家的快樂幸福保障,寄上『永保安康』的台鐵車票,這是拜拜過的……」如今睹物思人,淚簌簌流下。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編輯室報告】
【只要我們繼續讀著他的書他就會一直在】
本期專題「行旅與流轉——一九五○∼六○年代台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客座主編為王鈺婷教授。她邀請洪淑苓、羅秀美、陳室如、侯建州、黃淑嫻等學者專家,加上她本人,分別論述、追憶胡品清、孟瑤、蘇雪林、徐鍾珮、鍾梅音、葉曼、蓉子、謝冰瑩、崔小萍、郭良蕙、聶華苓等女作家的離散、跨域或自我追尋;張錦忠也以《蕉風》為本,分析、統計了1955∼1968年間,台灣女作家跨域越境發表詩文,形成文學行旅現象,也映證台馬文學在冷戰時期的關係。
除撰文論...
目錄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自由談】
〈隨想曲〉
紀念海汀克 ◆周志文
〈穿越時空而來的迴音〉
父親的皮箱 ◆利格拉樂.阿𡠄
〈夢話〉
論笨蛋,蠢材,卑劣小人之必要 ◆袁瓊瓊
〈美好昔日〉
親愛的,莫再說你我永遠不分離 ◆張正
〈四百擊〉
大地就使它一點一點的完成 ◆毛尖
【本期專題】行旅與流轉——一九五○~六○年代台灣女性文學的跨域
導言:跨域的多重追尋 ◆王鈺婷
女神的再生——胡品清「異鄉人」的流轉經驗與女性自我的再造 ◆洪淑苓
女子西行——五、六○年代台灣女作家的歐美遊記 ◆陳室如
離散女聲的遊走、跨越與追尋——聶華苓與《桑青與桃紅》 ◆王鈺婷
那陣風,吹向南方:一九五○、六○年代臺灣女作家在《蕉風》──謹以此文紀念黃玨、黃美之姐妹 ◆張錦忠
蕉風吹拂的「橡膠園主」--孟瑤的南洋行旅與文學活動 ◆羅秀美
馨香的移植:1950-60年代台灣女作家與菲律賓的連結 ◆侯建州
穿祺袍的女強人--看 1960 年代香港電影《遙遠的路》 ◆黃淑嫻
「女作家的跨域與尋夢」講座側記——李瑞騰╳洪淑苓╳張雪媃╳王鈺婷 ◆李鴻駿
附錄:王潔心年表(1927~2010) ◆李瑞騰
【特稿】
白先勇台北人側記 ◆江怡瑄
【聚光燈】
想起來了,就打聲招呼:陳玠安與《問候薛西弗斯》 ◆熊一蘋
正因徒勞,活著便是愛的藝術,《問候薛西弗斯》 ◆馬欣
【人物春秋】
〈資深作家〉
鄧相揚的生命之歌──從田野走上舞台的寫作人生 ◆黃瑞奇
〈懷念作家〉
最後的午餐──憶張永祥 ◆張錯
我所見過的事物──永憶永祥師 ◆蘇偉貞
永遠不滅的藍星光燦──詩人夏菁踽踽獨行走遠了 ◆向明
敬悼詩人夏菁老師 ◆楊華康
一段共同時代的回憶──悼念陳柔縉 ◆賴秀如
父與子的故事 ◆徐懷鴻
他寫完人世的一封信 ◆顏艾琳
【談文論藝】
〈百草言〉
「典範轉移」──台灣文學在日本 ◆黃英哲
台灣紅樓宴——「臺灣文化協會」一百周年紀念 ◆朱嘉雯
覆葉的叮嚀——《陳秀喜全集》評介並紀念她的百年誕辰 ◆高準
【活動】作家關懷列車
夏日末的約會——陳若曦‧丹扉‧符兆祥‧丘秀芷 ◆李宗慈
筆耕不輟的行止——訪唐潤鈿‧朱佩蘭‧劉靜娟 ◆李宗慈
碧潭東岸的詩歌者——訪俞允平‧麥穗 ◆琹川
踏向時光的印記——作家關懷列車高雄行 ◆鄭智仁
【書的世界】
聖女如何成為番茄 ◆張瑞芬
比冷更冷,比北更北──《零下六十八度》與西伯利亞的臺灣人戰俘 ◆蔡蕙頻
眼淚與花蜜──林婉瑜詩文集《可能的花蜜》評介 ◆洪淑苓
發光白鳥的洞穴──姚若潔的科學與夢幻 ◆蔣勳
一位游於藝的詩人和散文家──魯蛟和張騰蛟 ◆隱地
【我們的文學夢】
詩允許不同意——顧玉玲的文學夢 ◆張嘉珊
【島嶼串流】花蓮、台東、屏東、高雄、馬祖、澎湖 ◆陳昱文、李家棟、薛羽彤、蔡明原、劉枝蓮、高世澤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韓國、香港、新加坡、歐洲 ◆盧鴻金、陳智德、林韋地、麥勝梅
【草原副刊】
烏鴉女孩 ◆余佩珊
【銀光副刊】
銀針金線的錦繡世界 ◆奚密
七度盧仝碗 ◆蕭蕭
美醜之辯 ◆王文興
眼鏡 ◆王岫
人在草木中──寫於余光中先生逝世四周年 ◆陳幸蕙
夕陽仍舊璀璨 ◆李玉鳳
蠢子了一生(下):一塊筆田一塊心血 ◆書戈
等候 ◆靈歌
一根線 ◆向明
老爺爺掌廚 ◆吳敏顯
通霄神社 ◆渡也
【編輯室報告】 ◆封德屏
【自由談】
〈隨想曲〉
紀念海汀克 ◆周志文
〈穿越時空而來的迴音〉
父親的皮箱 ◆利格拉樂.阿𡠄
〈夢話〉
論笨蛋,蠢材,卑劣小人之必要 ◆袁瓊瓊
〈美好昔日〉
親愛的,莫再說你我永遠不分離 ◆張正
〈四百擊〉
大地就使它一點一點的完成 ◆毛尖
【本期專題】行旅與流轉——一九五○~六○年代台灣女性文學的跨域
導言:跨域的多重追尋 ◆王鈺婷
女神的再生——胡品清「異鄉人」的流轉經驗與女性自我的再造 ◆洪淑苓
女子西行——五、六○年代台灣女作家的歐美遊記 ◆陳室如
離散女聲的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