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4月手記
期待地方創生遍地開花
隨著現代社會的都市化發展,造成人口集中於都市、偏鄉人口流失、城鄉差距的問題,從1994年開始,台灣即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接續後來的「城鄉風貌改造」、「農村再生」……等等,從強調「為社區設計」(Design for Community)、進化為「和社區一起設計」(Design with Community of Public Area),或由設計師、建築師、政府單位、專家學者主導,或由設計師與當地居民共同發想,設計公共建築或公共空間,因為從上而下的流程、造成外加的硬體設計有許多不符合地方需求,因此對地方活化的效益有限,甚而造成蚊子館的問題。
因應社會需求,執行方法陸續加以檢討改進,2019年國發會提出「地方創生」計畫,從原來由上而下的方式轉變為由社區提出、政府媒合挹注相關資源的作法,藉由盤點各地方空間特色與資源,挖掘在地文化底蘊,補助建置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營造青年返鄉創業的支援體系,結合「產、地、人」的資源,以設計手法加以運用,產生「創意+創新+創業」的地方創生產業策略,發展出兼具「設計力、生產力、行銷力」的地方特色;這個計畫橫跨各個部會,希望結合官民相互支援,帶動產業發展及地方文化提升,解決城鄉失衡、地方失去活力的問題。
地方創生最重要的動力來源是人,是有志蹲點或回歸創業的團隊,但也需要當地居民、地方政府及團體的認同與支持,若能結合地方特性、文化與社會參與,同時透過數位工具連結地方生態鏈,建立跨域服務網絡,媒合學研機關(構)與政府相關補助,或是企業組織資源協助,驅動地方發展策略的多元性及想像力,可直接帶動地方產業;藉由循環經濟模式帶動人口回流,進一步刺激鄉鎮活化,提升城鎮機能,讓「社會、經濟、環境」得到平衡的發展。
雲林縣是個人口老化嚴重的偏鄉,但向國發會提出地方創生計畫的數量卻領先全國,近年來打響地方自主創生的產業如古坑咖啡、文蛤、台灣鯛等,也運用科技協助地方產業創新轉型,建立產銷資訊平台、產業管理系統及流通銷售管道等,協助在地農漁民轉型,創造更高的收入;同時結合學校輔導社區活化改善、發掘自己社區的特色,例如雲林口湖|梧北社區的故事鐵花窗即是讓年輕人驚艷、年老居民恢復自信、也傳承了文化的例子。
「月之美術館」是另一成功的計畫,以台南鹽水具人文歷史景觀的巷弄閒置空間活化成為友善的藝文空間,結合裝置藝術、指標、活動設計、工作坊、藝文行旅等,讓整座小鎮成為藝術基地,催生特色品牌。由目前發展看來,地方創生似乎已在各地發酵醞釀,激發鄉鎮挖掘自我資源形成品牌特色,吸引人才回流帶動地方發展,希望這是一條持續作為的道路,最好是在整體規劃的情況下進行針灸式的逐步改善,避免浮誇與俗麗的破壞景觀或生態,日積月累必定顯現成效,引領我們通往國土平衡、城鄉空間品質改善的永續發展願景。
總監 黃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