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展覽╱展覽建築
文/謝宗哲
在今日台灣的建築相關範疇裡,「建築展」可以說正處於一份無比熱絡而方興未艾的榮景。這個逐漸成為建築人之日常的群眾運動,或許可以這樣來看:它當然是帶有儀式性的慶典:然後它當然也會是基於特定目的所組織與企劃下的披露與推廣;當然也可能已成為某種慣性的盲動等等不一而是。至於我,則傾向將「展覽」視為一個相對「古典」的命題:那似乎可視為是關於建築如何與整個時代及社會背景做出連結、對話,並在某種意識型態投射進民眾的真實生活、發揮實際影響力的具現,而形成某種具有時代性的思潮。
廣義地來看,例如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的萬國博覽會是當時世界列強展現帝國實力、爭奇鬥豔的競技場,也可視為是那個年代在國際散發、傳播重大訊息的媒體與交往的場合。但若聚焦在「建築」展上的話,包括德國藝工聯盟在 1926 年的白院聚落住宅展中以建築實體呈現的新風格、紐約 MoMA 在 1932 年以圖板、寫真及模型作為展示、揭開現代主義建築潮流序幕的「現代建築:國際式樣(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或者是 1980 年的首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彷彿正式宣告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潮的來臨、以及 1988 年「解構主義者的建築展( Deconstructivist architecture)」及 1995 年「輕構築 (Light Construction )展」的這些極具指標性的轉向,都牽領了世界上建築的後續發展,闡明了「展覽」在建築專業領域中舉足輕重的滲透力與擴散力。
而作為後起之秀、在全球各地興起的日本東京 Gallery MA、英國倫敦 Serpentine GaⅡery 等也都讓這個文化現象進一步地擴張蔓延。而與我們最靠近的、則是各校建築系的畢業設計展早已成為成年禮祭典般地蔚為時尚。只不過,在這樣的百家爭鳴中,今日的建築展究竟肩負著什麼樣的責任與任務,又能帶給人們什麼樣的期待呢?在本期將以此作為重要的提問,邀請活躍於國內外的專業策展人及學者們撰文分享自身的經驗,包括阮慶岳先生在中國及徐明松在台灣所策劃的台灣建築師展、劉克峰先生的實構築建築展「構造詩」與漆志剛先生的 ADA 新銳建築展、蘇孟宗先生參與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計畫「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一臺灣改裝」、忠泰美術館黃珊珊總監的「從國際合作到在地發聲:從安藤忠雄的挑戰展到台灣解嚴世代建築展」、陳冠帆先生的構竹林鐵建築展、施登騰先生所關注的「歷史建築的沈浸式呈現」等內容。試圖從以上名家的探討內容中來量測「展覽」在當代建築文化領域中的射程,以及在建築教育推廣與實務發展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這當中的交互作用。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主編的話 褚瑞基 / 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建築師范裘利所著後現代主義建築論述的巨著《複雜與矛盾》,試圖解釋建築的本質: 建築是一種媒體;他說西方世界的教堂,其立面的雕刻裝飾根本就是一本宣揚基督福音的書籍。類似的中國廟宇、印度教神殿也都無不在一群人們的戮力下,以世代的努力將建築的彩繪、雕飾、圖樣當成傳播教化、寫下有關宇宙奧秘以及人間倫理的「著作」。
大文豪雨果曾經寫下「這個殺了那個」( 紙張殺了建築 ),這感嘆聲由19世紀中後期傳誦開;的確,建築作為歷史代言人腳色的沒落,確實令人不捨及遺憾,但也揭示了建築的新頁章。一些出生於國家主義、城市資本主義世代的現代建築師們,在19世紀末期已經非常了解他們的建築不再會是皇權、神權的代理人,而成為國家價值或是商業利益的宣傳物。此時, 紙張 – 報紙、雜誌、廣告宣傳物及無數書籍中的內頁,將一幅幅建築的圖冊、畫版的美麗圖樣,擴散到全世界的圖書館及書局。
建築更令人驚訝的媒體效應發生在展覽會場;自 1851 年倫敦水晶宮而下,無數的展覽在各地輪流辦理;建築在這一種更加動態的媒體場域中彰顯價值的論述,並將建築師的業主帶向中產階級。於是建築和媒體、建築和展覽的雙生關係更加密切,也帶出了一種新的認知。
1923年的包浩斯,在學校成立的第四年舉辦了教學展, 其中由老師及學生共創的建築、家具、設備、織品出現在一棟角之屋(haus am horn)中,呈現包浩斯教育的視野。1930年,當美國學生幾乎不知道包浩斯時,哈佛大學大學部學會自辦了一場「包浩斯展」,驚艷學生,也迫使系所高層願意進行課程改革。1929年MoMA成立,Alfred Barr, Jr.(實年27歲)成為第一任館長;他在1927年和後來的大建築師菲利浦強生(Philip Johnson)兩人曾到包浩斯見習,也被包浩斯教育震驚到。1932年,Alfred Barr在MoMA辦了「現代建築展」,於是現代的建築、現代的建築教育,開始成為美國文化界的新眼界。
「建築展覽、展覽建築」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時代現象;建築本質上就不是一個秘密的物質表徵,它總是我們生活以及環境的一部分。當代建築絕不可能脫離被公共化的過程,於是各種新科技及媒體策略,總伴隨建築創作,成為當代建築文化的倒影。
感謝客座總編謝宗哲博士接受我的邀請,主持了這一期雜誌內容的專稿邀約及論述書寫;台灣自1990 年代初起進入了正式專業建築策展的年代,許多有趣的觀點值得被提起;而當展望未來建築文化的發展,我們也常可透過展覽作為一種文化學習的窗口,例如即將又要開展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主編的話 褚瑞基 / 出版委員會主任委員
美國建築師范裘利所著後現代主義建築論述的巨著《複雜與矛盾》,試圖解釋建築的本質: 建築是一種媒體;他說西方世界的教堂,其立面的雕刻裝飾根本就是一本宣揚基督福音的書籍。類似的中國廟宇、印度教神殿也都無不在一群人們的戮力下,以世代的努力將建築的彩繪、雕飾、圖樣當成傳播教化、寫下有關宇宙奧秘以及人間倫理的「著作」。
大文豪雨果曾經寫下「這個殺了那個」( 紙張殺了建築 ),這感嘆聲由19世紀中後期傳誦開;的確,建築作為歷史代言人腳色的沒落,確實令人不捨及...
目錄
4 主編的話 /褚瑞基
建築展覽╱展覽建築
5 建築展的歷史與其類型學式的論考 /謝宗哲
14 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 /阮慶岳
20 建築史走進展場—分享多年來一點展覽經驗 /徐明松、黃瑋庭
27 展覽是建築理論生產與理論整理的句點 /劉克峰
30 空間的詩篇──忠泰美術館的建築策展 /黃姍姍
36 複視願景:新銳建築獎展覽 /漆志剛、劉彥均
42 策展作為建築實踐:《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蘇孟宗
47 數位瞰見建築:建築展覽的空間介面與典藏展示 /施登騰
54 「構竹—場域」─以2021、2022 構竹林鐵為例 /陳冠帆
下期預告
61 在世界的台灣 / 在台灣的世界
會務要訊
62 本會主辦、協辦、贊助及參與之活動
4 主編的話 /褚瑞基
建築展覽╱展覽建築
5 建築展的歷史與其類型學式的論考 /謝宗哲
14 直行與迂迴─台灣現代建築的路徑 /阮慶岳
20 建築史走進展場—分享多年來一點展覽經驗 /徐明松、黃瑋庭
27 展覽是建築理論生產與理論整理的句點 /劉克峰
30 空間的詩篇──忠泰美術館的建築策展 /黃姍姍
36 複視願景:新銳建築獎展覽 /漆志剛、劉彥均
42 策展作為建築實踐:《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 /蘇孟宗
47 數位瞰見建築:建築展覽的空間介面與典藏展示 /施登騰
54 「構竹—場域」─以2021、2022 構竹林鐵為例 /陳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