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與不變
總編輯 黃國珍
6月初,應佛光山2022「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之邀,擔任其中一場的講者。這次主辦單位設定的核心主題為「變」,這個再熟悉不過的字對應到近兩年的生活,更有一番深刻的體驗。
從新冠疫情擴散開始,大家熟悉的生活不再,疫情改變人們之間的互動形式與生活常態。國家與國際組織的衝突加劇,甚至以戰爭的形式,破壞國家主權的完整,以確保自身利益的延續與擴張,彷彿世界的就秩序將崩壞,而未知的新秩序在各洲、各國快速結盟中勾勒雛形。同盟或許可以另組,但是全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在能源、糧食、生產、市場早已高度分工並相互依存,區域的衝突帶來的是全球的影響,改變已經是難以逆轉的事實。在這樣巨變的環境中,我思考著有什麼是不變的?
帶著對不變的困惑,我在網際網路上搜尋巨變時代的面貌,但我並沒有以關鍵字進行文字內容搜尋,而是搜尋圖片進行瀏覽。搜索引擎在螢幕上呈現大量疫情擴散的照片,人們因自身或親人的病痛表現出焦慮的神情。我也看到城市在戰火下被毀,生命傷亡與難民流離的苦境。
在一頁一頁瀏覽中,逐漸發現每隔幾張照片後,就會出現一兩張讓人感覺溫暖的畫面,例如護理人員協助染疫的民眾,安慰接種疫苗的孩子;在隔離病房戴著氧氣罩的長者,對手機螢幕前的孩子揮著手;在戰火蔓延的國度邊境,等待難民的不是鐵絲網與武裝警察,而是熱呼呼餐點和溫暖的擁抱;長途跋涉與父母失散的孩子,接受到的不是欺凌,而是一次次的鼓勵和協助⋯⋯。這些畫面觸動著螢幕前的我,原來在苦痛的角落裡,依舊有那些關於慈悲、同理、互助與共好的價值,發出希望的光照亮幽暗,提醒我們永續不變的良善價值依然存在。
事實上,人類歷史中發生過的許多巨變,都因為這些不變的價值,為人心注入力量與勇氣,創造出關鍵的改變。而這與新課綱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於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且教育是傳遞這價值不變的方式。不過,教育呈現的是另一種變與不變的挑戰。
被譽為世界的教育部長,廣受全球教育人士尊敬與懷念的已故英國教育家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在他超過千萬點閱率的TED演講和多本著作中,不斷提醒教育的核心,是創造一個可以讓每個孩子發揮天賦,成就個人生命,參與共創更為美好的世界與未來。這個目標是那麼美好,卻受限於過往的經驗,不相信它有實現的可能,否定一個可以創造共好的機會。失去想像力的大人,要教孩子如何想像,失去創造力的體制,要培養孩子如何去創造,沒有比這更荒謬的事情了。當教育界議論著讓孩子「天賦自由」的同時,或許教育界需要先改變,讓心智自由,透過「自發」、「互動」及「共好」這些不變的價值,創造有益於學習與教學的教育改變。因此,肯.羅賓森爵士在生前所寫的最後一本書《想像教育的未來》(中文版即將出版)的最後篇章裡,提醒我們都要成為「變革者」,如印度聖雄甘地先生所言:「成為你想要看見的改變!」
面對這個正在發生巨變的時代,關於「變與不變」,眼前的教育不只需要「改革」(reform),更需要的是本質上的「蛻變」(transform)。對人的才能產生新的理解,創造適切的條件,讓生命和學習能豐富精采。我想,如果能堅持良善與共好的價值不變,就有機會能一點一點的改變世界和教育,以迎接新時代。
更多內容請見《閱讀理解》第35期
優惠價: 9 折, NT$ 225 NT$ 2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絕版商品,即時庫存=4
變與不變
總編輯 黃國珍
6月初,應佛光山2022「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之邀,擔任其中一場的講者。這次主辦單位設定的核心主題為「變」,這個再熟悉不過的字對應到近兩年的生活,更有一番深刻的體驗。
從新冠疫情擴散開始,大家熟悉的生活不再,疫情改變人們之間的互動形式與生活常態。國家與國際組織的衝突加劇,甚至以戰爭的形式,破壞國家主權的完整,以確保自身利益的延續與擴張,彷彿世界的就秩序將崩壞,而未知的新秩序在各洲、各國快速結盟中勾勒雛形。同盟或許可以另組,但是全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在能源、糧食、生產、市場早已高度分工並相互依存,區域的衝突帶來的是全球的影響,改變已經是難以逆轉的事實。在這樣巨變的環境中,我思考著有什麼是不變的?
帶著對不變的困惑,我在網際網路上搜尋巨變時代的面貌,但我並沒有以關鍵字進行文字內容搜尋,而是搜尋圖片進行瀏覽。搜索引擎在螢幕上呈現大量疫情擴散的照片,人們因自身或親人的病痛表現出焦慮的神情。我也看到城市在戰火下被毀,生命傷亡與難民流離的苦境。
在一頁一頁瀏覽中,逐漸發現每隔幾張照片後,就會出現一兩張讓人感覺溫暖的畫面,例如護理人員協助染疫的民眾,安慰接種疫苗的孩子;在隔離病房戴著氧氣罩的長者,對手機螢幕前的孩子揮著手;在戰火蔓延的國度邊境,等待難民的不是鐵絲網與武裝警察,而是熱呼呼餐點和溫暖的擁抱;長途跋涉與父母失散的孩子,接受到的不是欺凌,而是一次次的鼓勵和協助⋯⋯。這些畫面觸動著螢幕前的我,原來在苦痛的角落裡,依舊有那些關於慈悲、同理、互助與共好的價值,發出希望的光照亮幽暗,提醒我們永續不變的良善價值依然存在。
事實上,人類歷史中發生過的許多巨變,都因為這些不變的價值,為人心注入力量與勇氣,創造出關鍵的改變。而這與新課綱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於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且教育是傳遞這價值不變的方式。不過,教育呈現的是另一種變與不變的挑戰。
被譽為世界的教育部長,廣受全球教育人士尊敬與懷念的已故英國教育家肯.羅賓森爵士(Sir Ken Robinson),在他超過千萬點閱率的TED演講和多本著作中,不斷提醒教育的核心,是創造一個可以讓每個孩子發揮天賦,成就個人生命,參與共創更為美好的世界與未來。這個目標是那麼美好,卻受限於過往的經驗,不相信它有實現的可能,否定一個可以創造共好的機會。失去想像力的大人,要教孩子如何想像,失去創造力的體制,要培養孩子如何去創造,沒有比這更荒謬的事情了。當教育界議論著讓孩子「天賦自由」的同時,或許教育界需要先改變,讓心智自由,透過「自發」、「互動」及「共好」這些不變的價值,創造有益於學習與教學的教育改變。因此,肯.羅賓森爵士在生前所寫的最後一本書《想像教育的未來》(中文版即將出版)的最後篇章裡,提醒我們都要成為「變革者」,如印度聖雄甘地先生所言:「成為你想要看見的改變!」
面對這個正在發生巨變的時代,關於「變與不變」,眼前的教育不只需要「改革」(reform),更需要的是本質上的「蛻變」(transform)。對人的才能產生新的理解,創造適切的條件,讓生命和學習能豐富精采。我想,如果能堅持良善與共好的價值不變,就有機會能一點一點的改變世界和教育,以迎接新時代。
更多內容請見《閱讀理解》第35期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