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客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客委會)的成立與運作,緊密聯繫於1988年底的還我母語運動。還我母語運動訴求政府解除廣電法對地方語言的排斥,賦予客語平等地位,使其能進入民主時代的公共傳播與語文教育。其時,台灣正要迎入全球化時代,客家的文化棲地面臨更嚴峻的流失危機。接著全島路網、有線電視、連鎖商業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嚴重侵蝕客語的日常功能。有識之士正要挽回客家在現代化過程中的壓抑與失落,更全面的後現代性挑戰紛至沓來。
2001年客委會成立後仍得按部就班地立法建制,使客家工作獲得更完整的法規支撐、更穩固的預算支持與更周延的行政協助。於是我們有了講客語的電視台與電台,公共運具上的客語播放讓國人至少熟悉四縣腔,學生可以更有系統地修習客語、研究客家,社團組織者與文藝創作者得以更有計畫地推動從傳統祭儀、文化保存、社造、文創,乃至當代藝術的各類客家工作;這是20年來客委會與客家各界的重大成就。
若抬高眼界,我們將發現客家人對生存危機的回應,或對於自身價值的審視,常常處於當代社會的前線。以農耕為基底的客家文化面對快速開放多元的當代社會,艱辛難免,但在重視知識、教養與開創性的傳統中,培育出的客家工作者不會只是被動地自我調適,他們提出的問題意識與方法論,往往具有超越性。且不論近、現代革命風潮中的客家身影,一九八○年代以來,客家人廣泛參與了台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餘波漫溢,漸而影響了他們在流行音樂、藝術、戲劇、建築、歷史與人文研究、語言研究與教育等方面的實踐趨向。「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之策畫,即試圖比肩客家文化的前線工作者,邀請他們回顧歷程、分析視野,分享心得。
通過十位召集人、42場論壇、33位第一線工作者長達十個多月,前所未有的廣泛「參詳」,我們不僅努力呈現客家工作的重要面向,更重要的是開展當代觀點,進而深刻思辨。希望能為有志於客家的組織者、創作者、研究者與行政工作者提供多方的參考與指南,正是客委會與我們的希冀。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相似的,以及巨大的】
關於客家的幾個片段:
是在高中的某個假日,本該無甚特別的一群路人,看穿著打扮應是台灣人無誤,他們用以溝通的語言,與華語相近,我卻聽不懂任何隻字片語。當下大為詫異,但我不記得事後是自己推斷解答,還是當場詢問在不遠處的父母。想必他們應會稀鬆平常的說「那是客家話呀」。這是我第一次知覺「客家」(就在你身邊)。
大學在現稱「浪漫台三線」的縣市之一就學,周間的閒散時刻坐公車晃上山,滿車的老人家用客語大聲交談,司機有時也加入應答。我聽不懂,但感到陌生卻安心,因為知道若真有什麼事,他們隨時能用熟悉的語言與自己溝通。
同世代的友人說,小時曾移居客庄,他們的小學得學唱經典客家歌〈客家本色〉,全校一起「唐山過台灣,沒半點錢⋯⋯」,我直覺反應是校方竟敢於實施如此「特色教育」?若有非客籍、不會客語的小朋友怎麼辦?但隨即一忖,我小學時也唱「梅花,梅花,滿天香,愈冷它愈開花」呀。
我們如此相似,又何其不同。
這時代的訊息如碎片般地砸來、永不間斷推播著「你可能感興趣的×××」,所以我們容易聚攏在小小的、名為同溫層的地方。同溫層舒服但待久難免悶熱,抵達或路過不同的地方、認識不同的人,能讓空氣擾動。
本期專題,是一種導讀台灣的方式:客家委員會主辦、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執行的「參詳:當代客家文藝沙龍」,內容幾乎囊括當代客家所觸及的文化議題與藝術類型,匯集兩百餘位專家、學者、工作者,耗時一年,陸續透過論壇開講、走讀舉辦共同思辯及對話。這些精采的激盪,集結成系列書籍,一共三冊。由書名副標可知,活動的精神是前線的、跨界的、實踐的,鼓勵碰撞與刺激,專題提綱挈領的將內容呈現,不啻提供一種遇合的機緣。
其中文學主題論壇召集人朱宥勳指出,客家文學帶有矛盾性質—「極為巨大,卻也極為隱蔽」。本期《文訊》「資深作家」單元,刊登了榮獲厄瓜多國際詩人獎的曾貴海醫師的長訪談,他同時也是屏東佳冬客庄子弟,從2021年出版的《唯有堅持—曾貴海文學與社運及醫者之路》,讓我體認朱宥勳所說。早前忙於醫務,壯年階段積極投入社運至今,催生高雄數座公園、推動整治高屏溪、保護佳冬楊氏宗祠等古蹟⋯⋯年表中,大大小小的推動倡議和社團職務,沒有一年為空白,令人驚訝於曾醫師三十年來的行動力。
而在衛武營欣賞表演或遊憩,別說我一介外地人,訪問幾位身邊的高雄人,大多不知上世紀末有過的「衛武營公園促進會」及曾醫師投身的倡議運動。
追求生命中短暫的夢/或者,必須完成的夢/不停地翻飛地平線/到達可能的地方/也許,是不可預測的命運/追逐著牠/向未知的世界
—曾貴海〈孤鳥的旅程〉節錄
隱蔽,卻又巨大,或許源於生命的偶然,更因那堅持的意志。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相似的,以及巨大的】
關於客家的幾個片段:
是在高中的某個假日,本該無甚特別的一群路人,看穿著打扮應是台灣人無誤,他們用以溝通的語言,與華語相近,我卻聽不懂任何隻字片語。當下大為詫異,但我不記得事後是自己推斷解答,還是當場詢問在不遠處的父母。想必他們應會稀鬆平常的說「那是客家話呀」。這是我第一次知覺「客家」(就在你身邊)。
大學在現稱「浪漫台三線」的縣市之一就學,周間的閒散時刻坐公車晃上山,滿車的老人家用客語大聲交談,司機有時也加入應答。我聽不懂,但感到陌生卻...
目錄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賣命 ◆顧玉玲
打賭你會遺忘的魔術,不會遺忘的小說 ◆許榮哲
無聲的囚禁 ◆利格拉樂.阿𡠄
【本期專題】參詳.翻生.湊陣:當代客家文藝沙龍
回應當代社會挑戰的客家身影 ◆楊長鎮
開啟當代觀點,進行深刻思辯 ◆鍾永豐
客家歷史研究 ◆張維安
語言保存與推廣的前線力量 ◆洪馨蘭
台灣文學裡的客家力量 ◆朱宥勳
當客家成為流行樂 When“Hakka”Goes Pop ◆葉雲平
當代客家戲劇 ◆鍾喬
客家深度影劇 ◆湯昇榮
當代客家美學 ◆張典婉
客家飲食新詮釋 ◆古碧玲
客庄創生(新竹) ◆邱星崴
客庄創生(高雄) ◆邱靜慧
茶裡的客家性與它的未來想像 ◆吳德亮
在某些可能裡成為我們 ◆張芳慈
以文學之名,凝視Hakka的時代新聲音 ◆高翊峰
我們出發,我們抵達──當代藝術媒介與客家相遇 ◆羅思容
家與歸屬:走出與回返 ◆鍾秀梅
文學獎的文學現象學 ◆張芳慈
藥學詩人與水果之鄉──苗栗卓蘭詹冰文學走讀
小說、老宅、佐茶香──新竹北埔龍瑛宗文學走讀
池畔的文學巨樹──桃園龍潭鍾肇政文學走讀
向光~草木有情──新竹新埔杜潘芳格文學走讀
苦楝花開的時節──新竹.苗栗吳濁流文學走讀
歸鄉,回家的路──高雄美濃.屏東大路關鍾理和、鍾鐵民走讀
⟨台灣新詩一百年:編年記事⟩ 補遺 ◆楊宗翰
【人物春秋】
以詩之名,悄悄改變了世界──專訪曾貴海醫師 ◆黃文車
再用力一點,直到你滿意──訪寺尾哲也《子彈是餘生》 ◆陳泓名
給我天琴座的地址──懷念林群盛 ◆顏艾琳
【人文出版社系列】文化先鋒、離經叛道──林文欽與前衛出版社的本土出版四十年
在前衛的起跑線上—敬賀前衛四十周年 ◆季季
感謝林文欽!──前衛出版社創社40周年感言 ◆宋澤萊
前衛出版社與王育德的羈絆 ◆王明理
台文青夢工場.攑頭旗的前衛 ◆鄭順聰
咱攏是前衛用心晟起來ê台灣囡仔 ◆呂美親
做台灣智識的先鋒──為前衛出版社深耕四十年喝采 ◆向陽
【聚光燈】
少女以上大嬸未滿──羅毓嘉的《阿姨們》 ◆白樵
為什麼讀這本書,會讓所有人變成同志──讀羅毓嘉《阿姨們》 ◆陳栢青
【作家收藏】
及物的人生,有情的世界 ◆奚密
父親的珍愛 ◆亮軒
【特稿】
「圓球體的反思視域──中國古典詩學詮釋視域轉向的可能」座談側記 ◆謝昀儒
【談文論藝】
我們心中都有一處「鬼地方」──閱讀陳思宏 ◆楊翠
台灣徒步旅行的先行者──賴和、杜聰明與張深切 ◆廖振富
那尾「不服從囹圄的小魚」 ——追憶詩人薛林先生 ◆閻崑
【我們的文學夢】
在命運之途書寫──賴鈺婷的文學夢 ◆賴鈺婷
【書的世界】
味道的衛道之士──我讀北大路魯山人的《品嘗.烹煮.盛裝》 ◆高大威
青春美與滄桑美──我讀賴鈺婷《親愛與星散》 ◆張瑞芬
一座教堂的完成──讀《召喚與重生:廖偉立建築師的信仰空間》 ◆蕭義玲
讓靈魂喝下所有的渴:讀陳育虹詩集《霞光及其它》 ◆向陽
跳島,一則書寫的戰事──讀石曉楓《跳島練習》 ◆吳億偉
書寫以追憶,記憶驅動的食書—讀詹宏志《舊日廚房》 ◆洪愛珠
迷蝶與夏蟬,某些喧嘩,某些哀傷——讀李有成詩集《今年的夏天似乎少了蟬聲》 ◆張錦忠
凌煙小說經典集自序──女人們的江湖 ◆凌煙
水遠山長──《從愛出發──李瑞騰教授七秩榮退紀念文集》序 ◆張堂錡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香港、新加坡、韓國、歐洲 ◆林三維、偉奇、盧鴻金、麥勝梅
【銀光副刊】
寫日記和讀小說 ◆隱地
你欲叫排骨抑是三文魚? ◆劉靜娟
迷死人的玩意兒 ◆王正方
壬寅暮秋訪淡水李永平故居 ◆李有成
讀杜一年以後 ◆王文興
里爾克 《給年青詩⼈的信》並摘錄年輕詩人的回信 ◆張錯
人生最美好的部分 ◆王壽來
丟掉 ◆黃漢龍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賣命 ◆顧玉玲
打賭你會遺忘的魔術,不會遺忘的小說 ◆許榮哲
無聲的囚禁 ◆利格拉樂.阿𡠄
【本期專題】參詳.翻生.湊陣:當代客家文藝沙龍
回應當代社會挑戰的客家身影 ◆楊長鎮
開啟當代觀點,進行深刻思辯 ◆鍾永豐
客家歷史研究 ◆張維安
語言保存與推廣的前線力量 ◆洪馨蘭
台灣文學裡的客家力量 ◆朱宥勳
當客家成為流行樂 When“Hakka”Goes Pop ◆葉雲平
當代客家戲劇 ◆鍾喬
客家深度影劇 ◆湯昇榮
當代客家美學 ◆張典婉
客家飲食新詮釋 ◆古碧玲
客庄創生(新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