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伽利略出版著作,辯護哥白尼學說的地動說。當時羅馬教廷認為地球是宇宙中心,地位獨特,因而視伽利略為異端,要求他撤回主張。伽利略最終妥協,放棄自己的觀點。不過,據傳在審判過後,伽利略曾咕噥了一句E pur si muove,And yet it moves,它猶自轉動。無論教廷如何判決,地球依然按其軌跡,繞着太陽運行。
伽利略這句話並無確切出處,後世也難以找到佐證,證明這句話確實出自他口。不過,無論真確與否,這句話始終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可以知曉伽利略的真正想法。換句話說,虛構之中隱有真實之力。
伽利略之後,天動說終於被推翻,地球不再是宇宙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抬頭尚有許多世界。人類開始幻想,造訪這些異星的可能,以科學之名,探索整個宇宙。
不過,這些幻想也許並不如幻想般純粹。當前的太空科技,統統脫胎自二戰後的大型戰爭武器,人造衛星同時是國家級的偵測手段,太空競賽成了意識形態之爭的戰場所在,甚或隱密地延綿至今。科學有時無非是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E pur si muove,無論動機,無關純粹,它始終具有推動現實的能力。我們有興趣的,是太空旅行如何成為一個幻想,而這套幻想又怎樣組織起近代的科技發展與政治操作。如是,我們不妨假想一趟旅程,沿路細看太空旅行所帶起的諸種發展,誠邀各位一同出遊。
《Sample 樣本》第 27 期及第 28 期現已出版!今次雜誌分別以「星際旅遊手冊」及「異星生活計劃」為題,以兩期處理太空想像,闡述太空旅行及異星殖民的相關思考,星際旅行仍屬幻想,卻織起了調動真實的力量,想像異星生活,即同回顧地球。
作者簡介:
"一粒字文化主力出版文藝評論雜誌《Sample 樣本》。雜誌於2016年中創刊,於2018年改為雙月刊,每期有一文化主題統涉全書,以編輯專題及文稿眾論深入探析,在高速時代重提細緻閱讀及深度評論。內容包攬嚴肅及流行文化,借閱讀試探生活的可能,展練與文本對話的樂趣,務求讀者把評論視角帶入日常;並輔以文學創作,在評論的基礎上以創作試探邊緣,讓兩者互滲互涉。
總編輯:葉梓誦
編輯:虞興華、陳家朗、楊益東、胡文釗丶林銘輝、韓詠儀
美術設計:蔡錦鳴(Zac Choy)
插畫:Fanga(@inspirality_)
行政及推廣:袁雅芝
實習編輯:羅瀾、劉子維、廖濤"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重要的科技發展等同於一次世界觀的轉折,一九六一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環繞地球一圈,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宇宙飛行,拓闊了人類的可達之處。自此,太空不再遙不可及,人類紛紛嘗試在周遭星體留下各自的腳印。在今日看來,異星旅行已不再是個虛無縹緲的空想,但當星際旅行普及之際,我們又會迎來一次怎樣的思想衝擊?是次封面專題由星際旅行的衣食住行出發,參考現行的太空人實況,預想有哪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慣習,須在前往異星前提早放低。奉勸各位旅客,旅途前後,謹記調整心態。
🌑 飲食
星際旅行首要面對的,是太空特殊環境下的飲食問題,在太空,飲食不單是口腹上的滿足,更是一次精打細算。為了令太空船盡量減重,太空食品首重以最小的體積提供最多的能量,重量、便攜性、營養成分、吸收比率成了太空食品首要的考量因素,所以,太空食品多以不易碎裂的液壓脫水食品為主。然而,長期進食脫水食品並不利於太空人的心理健康,美國太空總署一直致力於太空食品的研究,也許,將來的太空食品會有所改善,但與地球的食物相比,太空旅行的飲食註定乏味。
🌒 衣着
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人類最能認識到的是自身軀體的脆弱。一九六〇至七〇年代,美國太空總署因應阿波羅計劃而研製出A7L太空衣,幫助岩士唐(Neil Armstrong)成為首位踏足月球的人類。太空衣以二十一層架構複合組成,分別管理及調控人類的一切維生需要。在《阿波羅太空衣》中指出,假若太空衣改以其他更為堅固的物料製作,將能壓縮為一兩層結構。然而直到現在,太空衣依舊保持着厚重、多層的設計,實際是為了防止部分系統的失靈,引致嚴重後果。誠然,太空衣展現的,除了我們作為生物的脆弱外,更是我們因為脆弱而衍生的穩健特質。
🌓 心理
一九七二年,太空人施密特(Harrison Schmitt)拍下了一張稱作《藍色彈珠》的照片,在四周無盡黑暗的襯托下,地球顯得格外的細小和脆弱。根據法蘭克.懷特(Frank Write)的猜想,當人類從宇宙中首次將整個地球收於眼底時,會造成一種名為「總觀效應」的心理反應,人類將迎來深層的認知改變,認識到世界之大,人類之渺小,從而對世界現況產生不滿。然而,當人類實際登上太空後,出現的反而是一種名為「太空狂喜」的現象,眼下的地球,令太空人得以脫離地球的感覺更為強烈,彷彿置身於另一世界的狂喜感受,引致太空人出現拒絕回到太空站的情況。有趣的是,當星際旅行所到之處越來越遠,地球在旅行者眼中亦越縮越小,直到最後無法目測,當人類與地球長時間分離,通訊亦受到阻隔之時,人類又會作出何種心理反應?
🌔 方向感
在地球,我們習慣以「上下左右」來標示方向,然而在太空中,這樣的定位方式反而使人混淆。美國哲學家及建築家畢敏斯特.富拿(Buckminster Fuller)認為,相比起「上下左右」,以「內外」來標示方向更為接近真實。這是整個參照體系的改變,將「上/下樓梯」改為「出/入樓梯」,以人的角度與星球對照,相對於地球的中心,向內或向外移動。定位方式的改變背後,是認知的改變,我們認知到自己不是身處於一個靜止的維面,而是一種一直運動的狀態。進入宇宙後,一些過往被我們忽視的盲點將會重新浮現,幫助我們打開新的認知,新的想法。
🌕 時間
在早年,地球上並沒有統一的時區,各個城市自行校定時間,因此,即使是相鄰的城市之間也可能存在着幾分幾秒的時差。直到火車的出現,長距離的交流變得頻密,時間錯亂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為此,世界通用的統一時區便應運而生。然而,星球的自轉速度各有不同,太陽日的長短亦不一致,星球與星球之間的時差關係,就如同統一時區前的地球,錯亂而複雜。《火星時間》一書中,社會學家梅馬利克(Zara Mirmalek)參與了太空總署的Mer計劃,研究工作小組如何適應火星與地球的時間差異,為了遷就火星多出的四十分鐘,地球上的工作小組每天推遲四十分鐘上班,擾亂了正常的作息時間。可以想像,在星際旅行已成常態的末來,時間的問題將會非常複雜,我們又能基於哪種參照體系,連結異星之間的時間?"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重要的科技發展等同於一次世界觀的轉折,一九六一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環繞地球一圈,實現了人類首次載人宇宙飛行,拓闊了人類的可達之處。自此,太空不再遙不可及,人類紛紛嘗試在周遭星體留下各自的腳印。在今日看來,異星旅行已不再是個虛無縹緲的空想,但當星際旅行普及之際,我們又會迎來一次怎樣的思想衝擊?是次封面專題由星際旅行的衣食住行出發,參考現行的太空人實況,預想有哪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慣習,須在前往異星前提早放低。奉勸各位旅客,旅途前後,謹記調整心態。
🌑 飲...
目錄
"□封面專題|星際旅遊手冊 E pursimuove
重要的科技發展,等同一場世界觀的轉折。發展太空航行技術,不僅拓闊了人類可達之處,更讓人得以回顧,生於地球的慣習。星際旅行之間的衣食住行,究竟有多特別?從心理、時間到方向感,太空旅行如何更動我們的習慣,改換認知框架?我們不妨從現行的太空人實況,遙想他日星際旅行普及後的出遊體驗。
其他專題文章:
- 狂想與實現 : 太空文學與科學的共同演化
- 太空競賽史:美蘇及亞洲的太空科技發展史
□封面專題|異星生活計劃 Terra Forma
Terraforming,行星改造。為求移居異星,人類想像自己以星球工程學的方法,更動其他星球整體的生態系統,提供類地球生命的一切所需。這些工程項目,如何調節氣候與地質,需時多久?設計城市,即是設計人口。異星殖民地,到底有哪些設計方案,又帶來怎樣的城市想像?行星改造的想像,究竟指向什麼,如何助我們想像以一個嶄新視角觀看世界?
其他專題文章:
- 移居太空的多重方法
- 星體規模的思考模態
□評論專題|長途飛行模式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跨過搖籃之後,人類究竟如何理解天上眾星,又怎樣重新思考自己的位置?
□評論專題|星盤推演
面對宇宙科技所帶來的思維衝擊,我們應該如何部署?假如我們突破現有限制,向異星起行轉移,迎來的會是興盛還是毀滅?
□創作專題|宇宙通行證
四十五萬美元一趟的太空旅行,我們也許無力負擔,人類卻依舊可借助想像力,穿行於浩瀚的宇宙之間。星際旅行或將成為常態,如何想像太空航行的中途時光,擺脫重力、經驗虛空,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創作專題|異星民俗學
依靠科技,人類或許能在太空維持生命,但想持續發展,仍必須仰賴行星的天然環境及原生態。也許,正是我們棲居的大地,形塑了我們的生命與文明形態。遙遠的異星,究竟藏有怎樣迥異於地球的風土與民俗?
□PROJECT|鄧廣燊:陰室濕瘟:2209B
藝術家鄧廣燊收集多國植物,於斗室中養殖,過度潮濕的房間中,植物難以適應,腐朽變異。一尾亂入的肥大四腳蛇,彷彿指示了一個封閉系統中的生存狀態,也許並不適合人類生存。
□PROJECT|陳朗丰:Stochastic Camera (version 0.3) - The Boiling Terra
藝術家陳朗丰思考攝錄行為,深入影像數據與演算法的運算之中,以紅外線熱影像儀拍攝冰球融化過程,推舉個體像素的自主,模擬粒子互相磨擦的微縮環境。"
"□封面專題|星際旅遊手冊 E pursimuove
重要的科技發展,等同一場世界觀的轉折。發展太空航行技術,不僅拓闊了人類可達之處,更讓人得以回顧,生於地球的慣習。星際旅行之間的衣食住行,究竟有多特別?從心理、時間到方向感,太空旅行如何更動我們的習慣,改換認知框架?我們不妨從現行的太空人實況,遙想他日星際旅行普及後的出遊體驗。
其他專題文章:
- 狂想與實現 : 太空文學與科學的共同演化
- 太空競賽史:美蘇及亞洲的太空科技發展史
□封面專題|異星生活計劃 Terra Forma
Terraforming,行星改造。為求移居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