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再讀米蘭‧昆德拉
2023年7月12日,享譽國際的捷克裔作家米蘭‧昆德拉在法國巴黎過世,儘管已是九十四歲高齡,消息傳來,心裡還是顫動了一下。這位在我成長時期佔據重量的小說家,似乎早就被我擱置在生命的某個階段裡,已經很久很久未曾再看過他的書關注他的相關消息了。
說來微妙,他離世的前兩天,恰好與幾個朋友在百貨商場的咖啡館歇息,在交談聲及音樂聲的縈繞下,我與其中一位友人不知為何突然聊起了米蘭‧昆德拉。回到家後,我從書架上取出一本他的書,順手翻了幾頁,意外發現書頁空白處還留有我青澀的註記,像輕撫一段遠逝的時光,看了幾眼,又放回書架去了。不久便看到他辭世的報導,這種感覺就如同多年前看到賈西亞‧馬奎斯逝世的訊息一樣,畢竟他們是我喜歡的眾多小說中唯二還活在世上的作者。
有時我也挺懷念那個沒有手機,沒有社群網絡,沒有短影音的安靜年代,以及那個一心陶醉於文學書籍的自己。記得當時每到台北必往書店跑,耗去一整個下午,在成排成排的書櫃前徘徊挑選,然後心滿意足地提著沉甸甸的行李
回到小島上,再慢慢啃食這些得來不易的精神食糧。
遠渡而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開啟了我對愛情的另一種想像與憧憬,但對於書中的時代背景我一無所知,真如昆德拉所說的,把它當作愛情故事來讀。當下沒有燃起探索捷克歷史的求知慾,倒是因輕與重的第一篇提到「永劫回歸」,誘發我想去認識尼采。後來除了文學,也開始讀哲學:尼采、叔本華、黑格爾、羅素,囫圇吞棗似的翻閱,雖然艱澀,倒也讀得津津有味。
三十歲移居台北,我又從金門帶走了一些喜歡的書籍,當然包括米蘭‧昆德拉的著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玩笑》、《小說的藝術》、《生活在他方》、《 不朽》等。一直以來總覺得屋裡有書,才會安心,忘記從何時開始,我偏離了紙本書的航線,漸漸被手機、社群、影音迷惑,這些科技產物成了放鬆心情消遣時間的最佳選擇,於是閱讀紙本的時間越變越少,以致我在捷運車廂上,看見一名揹著書包的建中生,他一手拉著吊環一手拿著書籍觀看的稀有景象時,我會用敬仰的眼神注視他良久,彷彿看見了過去的自己。
米蘭‧昆德拉逝世後的幾天,我連著看遍網路上的相關文章,甚至前些時日還特意上網付費看了以他為主題的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從中窺見他年輕時接受採訪的一些片段,如他氣定神閒的笑說,「在我寫的小說中,情色絕對佔了很大的篇幅,我記得我前一本書笑忘書出版時,我收到一封信讓我很高興,一位女性讀者來信說,您的書讓人看不下去,完全只有性,我本來以為我會讀到一位來自東歐的異議分子,而不是西歐的性癡迷。」
時間來到十一月,跟眾多新聞一樣,米蘭‧昆德拉逝世的消息早已不再受關注,基於一個曾經深受他影響的書迷而言,本期的《金門文藝》還是決定以他為專輯,藉以敬悼這位傑出的小說家,編輯部特別邀集性別研究/文化批評教授楊曼芬〈米蘭‧昆德拉反媚俗的媚俗人生〉,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蕭義玲〈長途慢慢終須一歸 讀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資深編輯高湘寧〈書寫是為了承受忘卻,以及非如此不可的存在〉及文學藝術評論家非城隼〈昆德拉與世界文學〉等無比精采之作重新解讀米蘭‧昆德拉。每一篇專文我都著迷似的看了無數遍,非常值得讓人細細品味,也激發怠惰的我想重讀一遍昆德拉著作的慾望。
時間漫漫,半年才出刊的《金門文藝》,讓大家久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