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者的話
總編輯 黃國珍
2023年已經走到12月,年末的氣氛因為氣溫依舊暖熱顯得遙遠,另一方面,各總統候選人花樣百出的競選手段與利益算計的勾心鬥角,透過大眾媒體及網路平臺,牽動社會大眾的關注目光,稀釋歲末年終的季節感。實際上,不是只有政治領域熱鬧,教育界也有幾件引發廣泛討論的消息。
第1個是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在臺灣時間12月5日晚間6點全球同步發布,這是臺灣第6度參與這項國際評量。此次臺灣在數學、科學與閱讀皆拿下全球前5名的優異成果,閱讀更是突飛猛進。由於這次是疫情後的全球規模大型評測,所以評量數據可以反映疫情擴散時期,各國及經貿區域的教育實況,尤其是教育體系遇到突發情況,迅速應變的能力。在這次國際評比中,臺灣與日本、韓國、挪威、立陶宛被評為「具韌性教育體系」。
這成就不僅得來不易,更是臺灣教育體系展現素養教學的具體成果。在疫情還未發生並擴散之前,臺灣絕大部分的老師沒有計劃或沒有進行數位化教學。但當疫情開始擴散,各國教育體系因為管制病毒傳播,採取停止實體課改為線上課,臺灣也依其精神,推動「停課不停學」,各級老師紛紛自主成立不同社群,分享軟硬體使用經驗及融入數位條件的教學經驗。這種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終身學習的表現,完全合於新課綱精神。不僅延續孩子學習的機會,更展現老師們的態度與能力,贏得全球「具韌性教育體系」的肯定。
另一個事件,是北一女區姓國文老師與相關人士招開記者會,藉新課綱國文課本刪去顧炎武〈廉恥〉一文,批評新課綱輕視文言文的情況,暗指決策背後有其政治目的,一語雙關諷刺新課綱是「無恥」課綱,引起社會廣泛討論。新課綱的精神強調自主,這不止包括學生學習與發展的自主性,也給予教學者在材料上選擇的自主,無需受限於課本有限的選文,即使課本刪除了某篇文章,或某篇合於教學目的的文章沒被選入課本中,若老師認為有其需要,也可以自主決定加入課程中,為學生創造豐富又深刻的閱讀及語文學習。
這兩件在教育界的話題新聞看似沒有直接關係,仔細想想,其實是有其關連性,其關鍵連結在「自主」。
因為自主,臺灣的老師聯合起來以真實情境的需要,快速學習數位新知與工具,解決迫切的問題,讓孩子在大疫時代得以停課不停學,最終在國際評比上獲得高度肯定,這是臺灣老師愛與專業的表現。這種自主學習的調整,若能應用在語文科的課程設計,課本選文雖然有客觀的需要,也不至於成為唯一的需求,可以包容更多文章的選讀,豐富學生學習的資源,但這結果同樣仰賴教學者自主的態度,創造教與學之間的互動與共好。
「自主」拉到個人參與社會的面向,就會回到開頭談到的選舉。明年的1月13日就是總統與立法委員的大選,編輯群特別企劃與選舉投票相關的內容「民主」。但是近年因為網際網路的應用,群眾表達意見、參與民主的形式產生明顯的改變。這情況不只在臺灣發生,在中東地區,因為網際網路及社群平臺的普及與相對自由度,以其快速擴散的特性,促進不同地區青少年積極參與民主活動,引發如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等數位時代的社會改革行動。所以我們在這次民主主題加上online,成為「民主online」,並且邀請服務於數位發展部的黃豆泥擔任客座總編輯,讓各位讀者在當下的選舉氛圍中,近一步認識數位化民主的發展現況,以及民主對未來的影響。
最後,無論是教育系統因應環境的調整,教學者對教材與學習表現的認知判斷,或是公民參與社會的民主實踐品質,都與個人多種素養與能力的優劣有直接關係,而這些事件就間接說明現今教育改革內涵的重要性。
更多內容請見《閱讀理解》第4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