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出雙封面,分別以帶有海洋及彩虹、多元光譜的視覺意象,呈現兩大值得探討的主題,以及兩位封面人物所揭示的多樣性意義,分別為「選擇了文學的裸命:夏曼.藍波安」、「我的她與他——跨性別人生」。
剛獲得「國家文藝奬」的蘭嶼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以身為海洋子民的視野,透過「借貸」來的文字書寫實際接觸野性空間的經驗、身體感知的海洋,不僅有其獨特的文學價值與寫作魅力,也為受現代性教育與科學思維影響的大部分現代人,帶來了全新的世界觀並拓寬了海洋視野。本篇報導與讀者一起走進夏曼.藍波安的感性回憶與在野性空間裡的經驗,層層揭開其所追求的生存美學、對環境哲學與文化的思辯。
而正行走於「跨性別」漫漫之路的林依娜,於訪談中分享了性別轉換過程中面臨的身心變化,並直視了在追尋真實自我歷程中的內在衝突,而她始終以堅定的內在力量面對社會二元性別框架、主流思維模式所帶來的種種挑戰,並透過公開分享,以一己的經驗作為打開社會理解的鑰匙。此專題也訪談了另一位跨性別者及推動法律與政策改革的性別人權團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並收錄了跨性別詩人柴柏松的詩作〈想像的森林〉,期待透過報導、對話與文學創作,開啟社會對不同身份與族群的理解與關注。
此外,本期也與讀者一起從「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怡蓁的原生家庭背景、創業經歷及對中國古典文學、戲曲的熱愛與推廣,窺見投入文化志業與社會企業的她以先進的科技連結文化,從而推廣藝術活動的信念;本期也專訪獨立書店「Pasela’an 緩緩書屋」,其扮演著花蓮當地阿美族文化及在地文化紮根重要角色,卻面臨無法續租的命運,此問題涉及了土地開發與文資保存,及體制的剛硬與缺乏作為。透過報導,希望能帶出獨立書店對於地方文化、地方居民具有的重要性與無法用商業考量估算的價值;「青世代觀點」專欄中,蕭伶伃以〈人生,能否說是一場身份的鬥爭?〉一文,從烏俄戰爭、以巴戰爭談到吉卜力、宮崎駿的電影,拋出了「我是誰」、「誰是我」甚或「誰活著」的大哉問;「為何是/不是XX圖鑑」中,訪談了藝術家傅雅雯,其以身體為媒介的創作,探討在權力、恐懼下的人的狀態,並思考人如何在社會制約下生存但又能不被侷限。
面對席捲全球、綿延不斷的AI科技革命及對各個產業與生活的影響,本期刊出台灣漫畫家沈蓮芳(美國猶他大學電影媒體藝術系教授),以及兩位學生與AI共同創作的《SAND SAGE 沙鼠尾草》,不僅探討AI的演進對藝術家的威脅及未來隱憂,觸及了「人工智慧」與「人」在創作中的角色及存在價值的思考,並探討人性、女性間的情誼,以及人類的未來,以及氣候變遷、人類生存環境等。
一份刊物作為一座橋樑,連結著受訪者、創作者的情感體驗與讀者的心靈,也承載了多元而豐富的思想交匯。本期除了以專題報導呈現不同族群、身份、文化與藝術工作者在不同領域裡的思索、生命經驗與蛻變,也透過多篇專欄、多元創作媒介反映人類問題與時代處境,也持續刊出多位名家的精彩詩作、詩評、日本翻譯家及詩人竹內新的詩歌選譯及訪談錄,更規劃了「詩歌的推手——11本詩刊的靈魂人物及其詩」,讓讀者們一窺為詩刊努力奉獻、推廣現代詩的推手們,對生活、對世界的感知與獨特的精神風貌。
本期推出雙封面,分別以帶有海洋及彩虹、多元光譜的視覺意象,呈現兩大值得探討的主題,以及兩位封面人物所揭示的多樣性意義,分別為「選擇了文學的裸命:夏曼.藍波安」、「我的她與他——跨性別人生」。
剛獲得「國家文藝奬」的蘭嶼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以身為海洋子民的視野,透過「借貸」來的文字書寫實際接觸野性空間的經驗、身體感知的海洋,不僅有其獨特的文學價值與寫作魅力,也為受現代性教育與科學思維影響的大部分現代人,帶來了全新的世界觀並拓寬了海洋視野。本篇報導與讀者一起走進夏曼.藍波安的感性回憶與在野性空間裡的經驗,層層揭開其所追求的生存美學、對環境哲學與文化的思辯。
而正行走於「跨性別」漫漫之路的林依娜,於訪談中分享了性別轉換過程中面臨的身心變化,並直視了在追尋真實自我歷程中的內在衝突,而她始終以堅定的內在力量面對社會二元性別框架、主流思維模式所帶來的種種挑戰,並透過公開分享,以一己的經驗作為打開社會理解的鑰匙。此專題也訪談了另一位跨性別者及推動法律與政策改革的性別人權團體「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並收錄了跨性別詩人柴柏松的詩作〈想像的森林〉,期待透過報導、對話與文學創作,開啟社會對不同身份與族群的理解與關注。
此外,本期也與讀者一起從「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陳怡蓁的原生家庭背景、創業經歷及對中國古典文學、戲曲的熱愛與推廣,窺見投入文化志業與社會企業的她以先進的科技連結文化,從而推廣藝術活動的信念;本期也專訪獨立書店「Pasela’an 緩緩書屋」,其扮演著花蓮當地阿美族文化及在地文化紮根重要角色,卻面臨無法續租的命運,此問題涉及了土地開發與文資保存,及體制的剛硬與缺乏作為。透過報導,希望能帶出獨立書店對於地方文化、地方居民具有的重要性與無法用商業考量估算的價值;「青世代觀點」專欄中,蕭伶伃以〈人生,能否說是一場身份的鬥爭?〉一文,從烏俄戰爭、以巴戰爭談到吉卜力、宮崎駿的電影,拋出了「我是誰」、「誰是我」甚或「誰活著」的大哉問;「為何是/不是XX圖鑑」中,訪談了藝術家傅雅雯,其以身體為媒介的創作,探討在權力、恐懼下的人的狀態,並思考人如何在社會制約下生存但又能不被侷限。
面對席捲全球、綿延不斷的AI科技革命及對各個產業與生活的影響,本期刊出台灣漫畫家沈蓮芳(美國猶他大學電影媒體藝術系教授),以及兩位學生與AI共同創作的《SAND SAGE 沙鼠尾草》,不僅探討AI的演進對藝術家的威脅及未來隱憂,觸及了「人工智慧」與「人」在創作中的角色及存在價值的思考,並探討人性、女性間的情誼,以及人類的未來,以及氣候變遷、人類生存環境等。
一份刊物作為一座橋樑,連結著受訪者、創作者的情感體驗與讀者的心靈,也承載了多元而豐富的思想交匯。本期除了以專題報導呈現不同族群、身份、文化與藝術工作者在不同領域裡的思索、生命經驗與蛻變,也透過多篇專欄、多元創作媒介反映人類問題與時代處境,也持續刊出多位名家的精彩詩作、詩評、日本翻譯家及詩人竹內新的詩歌選譯及訪談錄,更規劃了「詩歌的推手——11本詩刊的靈魂人物及其詩」,讓讀者們一窺為詩刊努力奉獻、推廣現代詩的推手們,對生活、對世界的感知與獨特的精神風貌。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