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期
臺灣十二強棒球賽奪冠的那一刻,全國上下歡聲沸騰,球場上每一次揮棒、每一聲喝采,都飽含著無數人的夢想與期待,也溫暖了每一顆熱愛運動的心。這不僅僅是一場賽事的勝利,更是凝聚全民熱情的力量,帶領我們體會運動帶來的感動與激情。
百年前,拉吉歐(ラジオ,收音機之日文)不僅是進行體操的工具,更是那個時代人們關注運動賽事不可或缺的途徑。隨著收音機的音樂響起,播報員的聲音講述各個如火如荼的賽事,而在拉吉歐面前準時收聽報導的我們,也興奮地盼望著自己支持的隊伍勝利。
時至今日,運動賽事如同日常生活的儀式般競相登場,體育運動已然成為現代社會的鮮明面向。而這樣的情境其實不過百年,在臺灣邁向現代化的日治時期,體育運動逐漸發展,形塑出獨特的時代風景。即使現今已不再使用收音機收聽運動賽事,但那股熱愛運動的心,一直以來都不曾改變。
體育運動做為西洋文明的產物,一百年來,隨著近代思潮從歐美和日本傳入臺灣,勢不可遏。日本政府藉由學校體育的傳授,辦理課外活動與運動會,學生馳騁在運動場,展現身體律動與活力;收音機體操等不同的身體活動亦不斷推出,以達保健衛生之效;機關行號諸如臺糖、臺鐵成立運動社團,競賽中帶有聯誼性質,此種競合的社群關係之開展,隨著層級差別而流動,具有獨特的機制。
除了運動本身或選手的「參與性運動」,亦可擴大為觀眾或球迷的「觀賞性運動」。日治時期的運動應援鼓舞了球隊士氣,提升團隊凝聚力的同時,也展現極強的渲染力。而運動漫畫或美術作品等圖像,以及承載各地賽事的運動場館,則見證了體育運動的歷史及其意義,也曾是一代人的時光記憶。
為了統籌臺灣體育運動行政之責,相關組織紛紛成立,推動國民體育並參與國際賽會。而透過賽事交流,發現臺人/原住民的競技實力足以與日本帝國內其他族群甚至西方選手比擬,展現臺日融合共競的團結,也蘊含殖民地抗爭的情感。而留學日本、學習西方體育運動者見識到世界頂尖水準,也從單純的接受者轉變為具有吸納與轉化能力。在歷史洪流中,「我們」逐步站上競技舞臺,進入國際體壇,讓世界看見臺灣運動熱情。
最後,讓我們想像著他們站在起跑線上,望向前方,等候槍聲鳴發那刻,奔馳;想像他們站在棒球場上的紅土小丘,準備投球的強悍身影;想像他們在運動場上點燃的熱血,仍不止地傳遞著,持續追逐自身的理想。這些場景不只是當下的瞬間,更是百年來運動精神不斷傳承的證明,在臺灣體壇留下深刻且珍貴的記憶。
作者簡介:
《薰風》季刊是臺灣史上第一本以台日歷史羈絆為主題的知日知台雜誌,以初夏的和煦南風,同時也是俳句的五月季語為名,致力於傳播台日之間鮮為人知的歷史淵源,同時用學習及自省的視角來探索當代日本。從2016年創刊迄今,各期內容涵蓋歷史、文化、藝術、建築、旅遊及時事觀察等。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內野滾地球——Double play!比賽結束!中華隊贏啦!」
猶記十二強棒球賽奪冠的熱血瞬間,全國上下歡聲沸騰,每一次揮棒、每一聲喝采,都讓世界再一次看見臺灣。
而百年來,體育是如何在臺發展呢?當時的運動風氣與日常又與現在有何不同?
從響徹國內外的嘉農棒球、長榮中學足球隊、奧運好手張星賢,到民眾生活中的收音機體操、學生運動會、機關行號的運動社團,「我們」逐步站上國際舞臺,「運動」也逐漸深入日常,成為臺人生命的一部分,見證了時代的更迭,也串聯起無數人的夢想與榮耀。
從收音機前的聚精會神,到今日球場內外的激情吶喊,透過本期《薰風》,一同見證臺灣運動熱血沸騰的歷史時刻!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內野滾地球——Double play!比賽結束!中華隊贏啦!」
猶記十二強棒球賽奪冠的熱血瞬間,全國上下歡聲沸騰,每一次揮棒、每一聲喝采,都讓世界再一次看見臺灣。
而百年來,體育是如何在臺發展呢?當時的運動風氣與日常又與現在有何不同?
從響徹國內外的嘉農棒球、長榮中學足球隊、奧運好手張星賢,到民眾生活中的收音機體操、學生運動會、機關行號的運動社團,「我們」逐步站上國際舞臺,「運動」也逐漸深入日常,成為臺人生命的一部分,見證了時代的更迭,也串聯起無數人的夢想與榮耀。
從收音機前的聚...
目錄
2 關於本集(客座主編 林玫君)
專欄
6 收音機體操與臺灣人的身體記憶(許佩賢)
14 躍動青春:日治學生運動生活(鄭麗玲)
22 運動競技場上的光影流轉(林玫君)
特集
32 從山林到學校:臺北高校獨特舞蹈的百年流變(徐聖凱)
40 日治時期糖業人的棒球生活(謝仕淵)
48 臺灣體育第一團「鐵團」:臺鐵與近代臺灣體育的推展 (曾令毅)
56 踢向世界的球門(林欣楷)
64 異鄉體育夢:臺灣留學生的體育運動之路(柯美伊)
72 明治神宮體育大會・一九四〇年〈東京奧運〉與臺灣原住民田徑選手(菅野敦志)
80 賽場上的歷史回聲:皇紀二千六百年與運動會的邂逅(李鳳然)
86 軍事教練——戰前臺灣校園內的國防體育(鄭政誠)
94 從政治紀念到運動地標——圓山運動場的歷史書寫(顏銘甫)
文藝
104 棒球、漫畫、運動潮:日治中期漫畫中的運動(鳳氣至純平)
112 移動的美學——日治時期的登山活動與山岳美術(白適銘)
120 熱血傳唱!日治時期臺灣運動應援曲(野中雄太)
2 關於本集(客座主編 林玫君)
專欄
6 收音機體操與臺灣人的身體記憶(許佩賢)
14 躍動青春:日治學生運動生活(鄭麗玲)
22 運動競技場上的光影流轉(林玫君)
特集
32 從山林到學校:臺北高校獨特舞蹈的百年流變(徐聖凱)
40 日治時期糖業人的棒球生活(謝仕淵)
48 臺灣體育第一團「鐵團」:臺鐵與近代臺灣體育的推展 (曾令毅)
56 踢向世界的球門(林欣楷)
64 異鄉體育夢:臺灣留學生的體育運動之路(柯美伊)
72 明治神宮體育大會・一九四〇年〈東京奧運〉與臺灣原住民田徑選手(菅野敦志)
80 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