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悲歌:我住的地方不是「家」
文∣李宜蓁、林韋萱 攝影∣鄒保祥
「我在想,當初我們做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社工潔如(化名)沉重吐出每一個字。
今年五月,新竹縣竹東鎮八年級的邱小妹,因為在網咖與人發生口角,而遭到多人集體虐殺,涉案人甚至包括國小女童。相隔兩個月,同樣是在竹東,十七歲的小媽媽將兩歲的兒子與一歲的女兒託付給舅公,兒子卻遭到虐待而死,女兒也重傷脫水。
邱小妹跟小媽媽,都是潔如認識的孩子。她抱過那個兩歲男孩,也在邱小妹生前最後的週末與她開心道別。
前世界展望會社工怡青(化名)不敢相信:「看到(邱小妹)新聞,突然覺得很冷。」 因為事件中有兩位加害人,是她之前在山上部落服務的個案。「雖然他們狀況都不好,但沒辦法想像會做這樣的事,」怡青記得,其中一個孩子還曾主動幫她忙。
純樸小鎮為何悲劇不斷?
這兩個新聞有三個共同點:
一、 加害人、被害人跟其他涉案人全來自於失能家庭;二、他們都曾是學校、社政系統關懷的個案;三、都發生在新竹縣竹東鎮。
二○一五年,《自由時報》分析竹東少年新聞時,曾引述警方說法寫下〈集體虐殺,竹東不只一次〉的報導。這幾年來竹東鎮接二連三,因為青少年、兒童重大案件上了社會新聞頭條。為何又是竹東?這裡的家庭與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可以從大環境的轉變、家庭結構崩解,以及個人的心靈層面來探討竹東悲劇的根源。
經濟變遷
「不山不市」,居民多是過客
這裡的悲劇,可以從「不山不市」,既非偏鄉,又非大都市的大環境開始講起。
竹東鎮位於新竹縣中心,北邊靠近全台灣平均家戶收入最高的新竹市以及高樓華廈林立的新竹縣竹北市,南邊就是叢山峻嶺、地廣人稀的尖石鄉、五峰鄉山區。竹東面積不大,但由北到南,一路就能看盡富與貧的不同風景。
竹東也曾是輝煌的工商重鎮,五萬三千多平方公里,卻擠了將近十萬居民,至今仍是新竹縣人口第二多鄉鎮。但由於傳統產業沒落,地窄人稠、發展飽和,不如竹北一片平原適合開發,也因此與竹北的發展落差愈來愈大,被形容為「看不到竹北的車尾燈」。社經地位好的家庭也逐漸外移,更加劇了竹東中空的困境。
竹東北方的二重里,雖然聚集部分科學園區和工研院高社經家庭,但他們僅僅「住在竹東」,生活重心仍在新竹市,是自成一格的「科國人」。而對於鄰近山區的原住民,或是來自異鄉的新住民來說,竹東也只是謀生的地方,並非他們心之所繫的家。家庭失能
爸媽拚賺錢,小孩當家
竹東的困境,卡在不是偏鄉,無法獲得外界關愛的眼光,也不像都會擁有聚集商業和精英人口。
它只是一個暫居的城市,一個多數人的「他鄉」……
戲稱自己是「賽雅人」(賽夏族和泰雅族的孩子)的新竹縣議員趙一先,說不清楚自己是幾歲下山來到竹東。因為家庭關係不穩定,家長又不斷換工作,他從竹東南方的五峰鄉下山,在竹東轉了三、四間學校,再回到五峰念了半學期,再次回到竹東……漂泊的命運,使得全家共享晚餐的畫面,從來不是記憶的畫面。
趙一先回憶,雖然住在山上部落,爸媽不在身邊,但部落互相照看的「共養文化」,讓孩子不致走偏。但是升上國小或國中,學生必須負笈到竹東鎮就學。孩子們失了根,面對冷漠的社區,加上學校只看成績的挫折,讓他們產生自卑與疏離感。
趙一先表示,在竹東惹事的青少年們,回到山上部落,都變成很乖的小孩,因為他們不需要在熟悉的族人面前逞強鬥狠。
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才離鄉背井的原住民,到了竹東後,真的過得更好了嗎?
根據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統計,竹東鎮有超過四百位原住民學生,其中過半的原住民孩子寄居在親友家或是自己租屋。就算能與父母同住,為數不少的父母也因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家庭與教養。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宛如一家之主。
怡青分析,從山上下來的原住民家庭分成兩種極端:社經地位不錯的,早就在竹東置產,讓孩子在國中小階段就到竹東讀書,增強競爭力;經濟弱勢者,被迫下山工作,一家子擠在低矮的鐵皮屋內,過著擁擠、毫無品質的生活。
弱勢家庭,不分族群的,過著前景堪憂、又無退路的日子。加上竹東的生活愈來愈複雜,毒品、幫派的滲透,原本就弱勢的家庭安全網更是潰堤,失能家庭的孩子被甩在社會邊緣。
缺乏認同
沒人在乎的孤獨釀成冷血
孤獨病,不分族群,不分加害人與被害人,在這群被忽略的孩子中蔓延。
「我很傷心、又很難過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我很希望有人在身邊保護我、陪伴我。」這是邱小妹在臉書上的最後一則留言。
邱小妹並非原住民,但也是來自於失能家庭。她雖想走入人群,但人際障礙使她時而輟學或被霸凌。事發前,邱小妹就學狀況已趨穩定,愛纏著老師說話。因為家裡沒電腦,沒處去的她掏出為數不多的零用錢到網咖。喪命那天,她從網咖被擄走,為的只是上臉書敲老師聊天。
鏡頭轉向加害者。被迫向邱小妹丟石頭的五年級女童,同樣來自於失能家庭,也因此甘願當個小跟班,跟著大哥哥、姊姊們混日子。關心青少年問題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分析,當孤獨的青少年完全得不到父母回應,他會自己再去找另一群「家人」,而為了獲得這群人肯定,他得做一些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幫派、援交、青少年犯罪通常就在此時發生。
在邱小妹事件發生後,王浩威沉痛寫下〈冷血不是一代造成的〉:這些被我們遺忘且不願承認的地方,有許多孩子像是英國小說家高汀筆下的《蒼蠅王》一樣的長大,生活中無父無母,自然也沒了生命應有的態度,這樣一代又一代,演化出來的孩子只有更加冷血罷了……除了附和說他們凶殘以外,我們是否可以做一些什麼?
3種「家人」扭轉孩子命運
孩子陷落的癥結,有很大原因是來自於系統。學校老師、NGO、社區紛紛由下而上起而行動,喚回各界對故鄉的認同,守護孩子安全長大。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
文∣陳雅慧
這一期的封面故事截稿期間,我也受邀參與家扶基金會票選今年十大兒保新聞。入選的二十二則新聞被歸類整理成excel表格,點開檔案讀著一字排開血淋淋的標題和新聞重點摘要,像打開人間煉獄。
其中有兩則最引人注目的兒虐新聞,就是《親子天下》這一期封面故事報導的緣起。新聞裡的每一個主角,不管是受害人或加害人,都來自一個破碎的家,或是說,他們幾乎都不曾擁有過一個被人愛和被人期待的家。
十二月號封面故事「家的力量」是《親子天下》年度重量級報導「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未來」系列二。十一月號探討台灣公立學校面臨的挑戰和學生學習落差的危機。
這一期則從家庭角度出發,剖析在貧富落差加劇的社會變遷中,有一群被遺忘的孩子。
其中一篇震撼人心的調查報導〈生命悲歌:我住的地方不是「家」〉(見一四四頁),一層層像是剝洋蔥,揭開了人間煉獄背後的結構問題。
今年五月,一則冷血的社會新聞奪取了大家的注意力。新竹縣竹東鎮一位國中女生被虐殺,加害人中還有國小女生。
相隔不到兩個月,又一則晚報頭條的新聞,未成年的小媽媽,將一雙稚子交給舅公照顧,兩歲的哥哥被活活餓死。
故事也是發生在竹東。
相關訪談過程中,不經意發現,兩則新聞不只是單一事件,而是結構性的困境。
資深撰述李宜蓁和資深記者林韋萱循線追訪,從年中開始,親自到竹東鎮拜訪學校和社區,跟不同的老師、社工、民代訪談……過程中有許多拉鋸。
我們不希望,報導的結果讓單一地區或已經弱勢的家庭、學校和孩子被標籤化。我們希望大家看到問題背後,已經生病的社會。
竹東的發展,正逢台灣科技產業起飛,城鎮北邊科技新貴入住,快速成長,但新貴的眼光望向都會,生活在他方。
舊城區,沒有追趕上經濟發展最新趨勢,繁華落盡,城市邊緣成為某些新移民付得起的新家。這些離鄉背井、為肚皮溫飽奮鬥的中生代,離開社區和支援系統,他們的孩子被迫很小就得自己長大。
故鄉成為他鄉。
當一個一個家崩塌,這個社會也將隨之摧枯拉朽的敗壞。代價是愈來愈多隱形、被忽視、沒有被愛過、冷血的下一代。
這不是竹東的故事,而是發生在台灣各處、你我生活周遭的現實。透過報導,我們期待不只是揭露單一悲劇,也看到悲劇背後的曙光。
有個人願意花十小時車程到山上教孩子跳舞;有老師看見孩子的天賦,逆轉孩子的命運;有基金會創造工作機會,讓爸媽可以更靠近家……他們不是家人,卻能給家的溫暖。
其實,扭轉悲劇比我們想像得困難也簡單。困難,是因為表面的問題背後都有更深刻的成因;簡單,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貢獻而改變。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他們都是「我們的孩子」
文∣陳雅慧
這一期的封面故事截稿期間,我也受邀參與家扶基金會票選今年十大兒保新聞。入選的二十二則新聞被歸類整理成excel表格,點開檔案讀著一字排開血淋淋的標題和新聞重點摘要,像打開人間煉獄。
其中有兩則最引人注目的兒虐新聞,就是《親子天下》這一期封面故事報導的緣起。新聞裡的每一個主角,不管是受害人或加害人,都來自一個破碎的家,或是說,他們幾乎都不曾擁有過一個被人愛和被人期待的家。
十二月號封面故事「家的力量」是《親子天下》年度重量級報導「我們的孩...
目錄
家的力量
關係是孩子受益一生的禮物,也是逆境中最強的保護傘,
你和我都有能力幫孩子撐起一個「家」。
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未來2
他16歲,重繪新人生
這不只是竹東的故事……
生命悲歌:我住的地方不是「家」 文│李宜蓁、林韋萱
個人力量能做什麼?
王浩威:他應該是大家的孩子 文│王浩威
政府機構該做什麼?
看見孩子背後的無助家庭 文│李宜蓁
弱勢孩子如何成功?
4E養分,給予「逆境抵抗力」 文│李宜蓁
五味屋二手商店
孩子當店員,整個社區來相挺 文│林韋萱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媽媽當老師,幼兒園就像家 文│李宜蓁
永齡希望小學
補課業前,先修補受傷的心 文│李宜蓁
專訪High Tech High 校長 賴瑞.羅森史塔克
締造一○○%畢業率的美國公校奇蹟 文│曾多聞
美國教改關鍵字:STEM
學程式語言比學外語更重要 文│李岳霞
怎麼回答孩子:「學那個要幹什麼?」 文│顏擇雅
演員林慶台的生命歷程
悲慘前半生,現在的前進動力 文│賓靜蓀
孩子怕被笑「媽寶」怎麼辦? 文│賴以玲
親子狀況題:當孩子出現擾人行為
不傷自尊的責備法 文│邱鏛玉
搗蛋爸爸的自白 文│羅文嘉
高分低就的迷思 文│何琦瑜
與長輩和解 讓自己自由 文│鄧惠文
談離婚,如何處理孩子親權? 文│呂秋遠
郝明義、葛蘭汀的生涯探索路
不讓缺陷定義人生 文│王溢嘉
兒科醫師沒告訴你的事:免疫學系列1
抗生素怎麼吃才有效? 文│黃瑽寧
找對醫師,充分配合
牙齒矯正5關鍵 文│李宇欣
104員工托嬰中心
公司幫你顧孩子,上班更放心 文│施逸筠
你這是什麼態度! 圖、文│徐玫怡
二○一五北京教改現場
把世界帶進課程當教材 文│程遠茜
鍾芷芸 12 歲奪新北市紀錄片優選
我想讓大人換個角度看小孩 文│張益勤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
同班不「同學」 跑班成常態 文│曾世杰
玩社團,玩出好態度 文│王政忠
3階段改革學校評鑑 文│詹志禹
一堂選座位的「人際課」 文│蘇明進
創造雙贏的4個使用重點
親師溝通怎麼LINE? 文│王韻齡
全台兒童免疫風溼權威 黃璟隆
不只看病,還看孩子的家庭 文│李宇欣
香港亞洲青少年花樣滑冰第三名 王典元
最大的對手是自己 文│林韋萱
拜訪山城祕境
簡單生活慢旅行 文│曹憶雯
嬌貴不是養育之方 文│蔡穎卿
洪蘭:新聞悲劇的背後
黃迺毓:不怕麻煩,才有學習
李偉文:被大自然感動的體驗
王浩威:青少年為何走偏?
葉丙成:別讓孩子的人生被輸贏綁架
李坤珊:怕生並非個性缺陷
編者的話
讀者回函
新鮮事
活動快報
家的力量
關係是孩子受益一生的禮物,也是逆境中最強的保護傘,
你和我都有能力幫孩子撐起一個「家」。
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未來2
他16歲,重繪新人生
這不只是竹東的故事……
生命悲歌:我住的地方不是「家」 文│李宜蓁、林韋萱
個人力量能做什麼?
王浩威:他應該是大家的孩子 文│王浩威
政府機構該做什麼?
看見孩子背後的無助家庭 文│李宜蓁
弱勢孩子如何成功?
4E養分,給予「逆境抵抗力」 文│李宜蓁
五味屋二手商店
孩子當店員,整個社區來相挺 文│林韋萱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媽媽當老師,幼兒...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