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科學月刊》再獲金鼎獎最佳「學習類雜誌」肯定
8 月4 日下午四點,一個再平凡不過的週二上班日,排了休假的我,在郵局滑著手機等叫號辦理,無意間看到友人分享金鼎獎的新聞,便一派輕鬆地點入網站,想看看今年獎落誰家。沒想到,下一秒我在得獎名單上看到《科學月刊》,第44 屆金鼎獎最佳「學習類雜誌獎」得主。瞬間心跳漏了一拍,強迫自己深吸一口氣,差那麼一點就無法克制地淚灑人來人往的郵局。
《科學月刊》1970 年創刊,屬於出版界的大獎金鼎獎則是行政院新聞局在1976 年第一次舉辦,當年《科學月刊》就曾獲得「優良雜誌獎」的殊榮。今年《科學月刊》滿50 歲,再次獲得金鼎獎的肯定,喜上加喜。
自2015 年改版為內頁全彩印刷,至今已是第六年。除了視覺呈現求新求變,更重要的是在內容安排上,不再只是知識內容的堆疊,而是帶領讀者從生活經驗、觀察或從基礎知識延伸思考。選題輕鬆但不隨便,內容深入淺出,持續朝著「不用愛上科學,讓生活就是科學」的精神前進。
這一路走來,感謝讀者們每個月透過「讀者問券」給我們回饋,也有賴於臺灣的科學家、研究人員與科普工作者願意與我們一起努力,讓《科學月刊》能夠持續以本土的觀點,帶讀者看世界的科學發展,從中體會科學的精神與趣味。
得獎的喜悅就留在那一天,繼續推出更好的內容,才是《科學月刊》對讀者的承諾。生命是有限的,即便秦始皇再怎麼求長生不老藥,都沒有辦法阻擋染色體末端的端粒變短,使得細胞凋亡。除了人類以外,生物也各有其壽命的限制,或許長至百年,但仍無可避免面臨死亡。為了科學研究與教育展示,人們想辦法將各種生物的樣貌保存下來,特別是以「標本」的形式。
在這一期雜誌的「標本×生命」專輯中,我們很貪心地想要一次把多種標本背後的故事告訴你。不管是植物、昆蟲、魚與大型動物,或是不同的標本製作方法,如剝製標本、骨骼標本及透明魚等,因為生物的構造與特性不同,需選用不同的方法來保存。而這些繁複的步驟得靠每一位標本製作師費盡心思,才能幫已經畫下句點的生命,重新點亮光彩並延續下去。這個專輯不僅談製作標本的過程,更希望讀者看到做標本的那一雙雙巧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