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台灣出版史的「引玉之磚」
上期「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2000~2020)」,不只是雜誌的專題企畫,更是我們對21世紀前20年台灣文學創作豐碩成果的檢視;評選年份為1970後出生的作家,也可說是對中堅世代的期許與祝福。
由於作家作品資料彙整齊全,初選、複選到決選,過程慎謹,專題推出後回響頗大。網路上討論熱烈,入選的作者、出版社同感欣喜榮耀,也有遺憾與冀望。對於充滿驚異、崎嶇、快樂與憂傷的本世紀前20年,這是我們最有意義的回饋!
接著,我們忙於製作獎盃,邀請資深作家來頒獎,準備在「2021台北國際書展」舉辦頒獎典禮。有25家出版社的60本書、57人獲獎,我們欣喜迎接中堅世代起灶當家!
本期專題「暢銷套書的史前史」,是繼2005年開始、2009年接續的「資深人文出版社系列報導」的另一發展。之前兩階段(2005~2013)八年間完成了48家人文出版社,結集成兩本專書。起心動念是受到2000年末,中國大陸辛廣偉煌煌460頁《台灣出版史》的刺激與喚醒。台灣自己的出版史,眾皆言應為,卻遲遲無人動筆,反而由中國大陸的學者領航,心中五味雜陳。
辛廣偉在該書〈跋〉中敘述源起:「台灣出版業雖較發達,但出版研究上有缺憾」。對自己費時三年,辛苦蒐集資料、訪尋、撰述的大作,他謙虛的說:「隔岸觀景,霧裡看花,畫貓類虎,自是必然。惟一人之思,一身而為,一家之言,雖或大謬,亦無大礙。引玉之磚而已。」
而「玉」在哪裡?公部門,有1947年成立的行政院新聞局,1973年增設出版事業處,2012年成立文化部,裁撤新聞局,有關出版相關業務移轉至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學界,早期的新聞、大眾傳播系所,偶或開設編輯、採訪課程。1997年南華管理學院成立台灣第一個「出版學研究所」。出版的民間社團,三個公協會、一個全聯會,另有台北書展基金會、中華出版基金會……。
但台灣的出版史呢?誰來寫?出版產業在生存不易的重擔壓力下,每日疲於奔命,已心力交瘁。公部門、研究出版的學界,不易掌握出版產業全貌,深入瞭解其歷史脈絡、上中下游的運作實務,致無感無心,或心餘力絀,畢竟這是曠日廢時、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於是《文訊》自不量力,加快腳步,持續展開自創刊以來對文學、人文出版社紀錄的堅持,才有《台灣人文出版社30家》、《台灣人文出版社18家及其出版環境》兩本專書的成果。從出版前輩椎心泣血的經驗中,更深刻體會出版環境的詭譎多變與充滿挑戰。
一九七○年代前後,出版界處處生機,卻也遍地詭雷,眾多出版社大起大落、樓起樓垮。當時市面上動輒出現十幾、二十鉅冊的全集式大套書,內容多為美術、歷史、博物館、百科全書類,都印刷精美,裝幀講究,美輪美奐,引來購買者眾,似乎落實了以閱讀導正時尚「書櫃取代酒櫃」的訴求。
緣此,企畫了「暢銷套書的史前史」專題。我們邀請當年的局內人,現今仍在業界奮戰的決策者、執行者、協力者,一起參與座談,回顧過往,也瞻望未來。此外,邀請學者專家撰文,探討從兒童科學教育起家、1962年創辦的光復書局,以及由兼具學者作家身分的白先勇於1971年創辦的晨鐘出版社。
往者已矣,讓我們藉助前行者的智慧經驗,拓展出版的新路。台大博士後研究員鍾秩維在本期〈學院的內與外:小論「晨鐘」〉一文中,給了我們極佳的詮釋。
「銀光副刊」為資深作家搭建專屬舞台,讓他們不用擲筆興嘆,也昭告文壇:即便明月不再,容顏更改,喜愛寫作的心依然澎湃,不僅人在,作品同樣精彩!
2021「銀光」邁入第13年。粉墨再登場,顧盼更生姿,「銀光」將恆久散發不凡魅力。有原撰稿的王文興、李有成、愛亞、鍾玲、蕭蕭、劉靜娟、樂茝軍、童元方,又邀約夐虹、李黎、奚密、黃永武、張錯、隱地。精彩可期,請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