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回應時代潮流,《文訊》每隔幾年都會籌畫編排「新世代創作現況」專題。如本世紀以來,在2004年10-12月(228-230期)、2020年12月(第442期)便推出了「臺灣文學新世紀(2000-2004)」與「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2000-2020)」專題。二十年過去,昔日新世代作家們早已卓然成為臺灣文壇的中堅世代,但《文訊》對新世代作家的關心探查依然不變,如廣袤深邃宇宙中的航標,寄望時時站在時代最前端,敏銳捕捉文學風向,引導所有讀者省察文學風潮新趨勢。
擎起文學趨勢風向標,本期《文訊》推出「MZ第一宇宙速度:九○後寫作者藝文考」專題,全面啟動對已結集出版作品的162位1990年後出生作家的觀察,與此同時,本次專題也邀請五位優秀且評審經驗豐富的作家、學者進行初審與決審,以期選出最值得期待的十位新世代寫作者。
本期專題觀察現年約三十五歲以內的九○後作家群體,我們一般稱乎他/她們為MZ世代。MZ世代是源自韓國的詞彙,原意是指1980到2010年出生的M世代(千禧世代)與Z世代,在時間上大抵與九○後寫作者重疊。以九○後寫作者為例,許多創作者表現出勇於挑戰傳統框架的文學傾向,但也有創作者以「老靈魂」的特質承繼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可見新世代作家的創作趨向彼此各異。所謂的MZ世代寫作者,更大層面是從同年齡族群進行涵括式的觀察與討論。九○後寫作者的「世代」意識,主要源於相同時代環境與知識浪潮下的意識反應,但對於共同經驗背景,他們各有自己的詮釋與偏向,與前世代相比,九○後寫作者表現出更積極挑戰種種既定文類限制,甚至勇於突破純文學與類型文學的二分框架,以及尊重性別、族群多元認同的書寫姿態。
盱衡年輕世代作品,除了入選者,還有更多優秀的入圍者。這些熠熠生輝的九○後世代作家們,能不能讓自己與變化迅速的創作生態同步,且運轉不息於寫作宇宙軌道中,成為臺灣文壇顯耀的星?關鍵處仍在於他們能否不斷地突破既成文學框架,以語言的自覺與再造,既貼合現代性脈動,又能賦予文學以意義探索的新輿圖,為臺灣文學史寫出一頁璀璨風景──而這,正是《文訊》推出「MZ第一宇宙速度:九○後寫作者藝文考」專題的期望與祝福所在。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像書店高櫃那般流動】
對於「MZ世代」一詞最初的印象得追溯到我還在書業通路工作的時候。某日瞥見一本《我們,MZ新世代》躺在人文區庫存,出於好奇忍不住翻看了起來。讀到目錄頁寫著幾個此世代人的特徵,雖不至於高呼「這我」,也還是認同有幾分道理。闔上書,像是領了張標籤貼在頭上,直覺此書不會賣,畢竟這世代買書的人少了,只有渴望準時下班是普世真相,於是我回頭勞動。
那時我偶爾也幫文學書區的同事進行選書工作,例如平臺上該擺什麼品項,架上的缺斷品該怎麼取捨等。說起來都是商業決策,大可按歷史報表無腦處理,但我偏偏回補了些不夠安全卻深刻的品項。由一介店員決定客人來店時能在架上看到什麼書,我時感自己何德何能。包藏著自以為的公正去做,就像是執意與市場來一次隱微的角力,說不準誰對誰錯。
說不準的事情還有。你猜想差不多要過氣的話題書其實未來會長銷;你認為人人該讀的傑作很可能半年才銷一本。有時年輕作家的書進入高櫃,勢必也會擠掉另一本銷量不佳的經典,但就從此不賣經典了嗎?不,前輩們說得有一本大部頭的鎮住一個櫃子。可以說書店高櫃展現的是整個世代的精神累積,不只是關於作者,也包含了讀書的人。也是這樣我才隱約明白,想像一個好的文學區高櫃應該從其「不該為何」下手。它不該偏廢特定作家或主題、不會只是大眾的選擇、不該趨於停滯。
如今在編輯臺也常有類似的心境。在定番之外必須處處求變:誰寫這個好?誰又能談那個?感覺有人做過了,再想想。缺乏新的筆,無非也是一個世代問題,自《文訊》422期「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臺灣作家作品評選」專題以來已過去四年,彼時對一九七○年代後中壯作家的觀測從今日看仍然是大工程,創作主題的自由、開放導向果實豐碩繁盛則是當時的結論──而這也成為這次專題的出發點之一。《文訊》素來關心文學存續,我們想知道:眾聲喧嘩之後怎麼了?因此若要聚焦於當時未竟之業,勢必要將目光投向1990年後出生的寫作者們。
本月專題「MZ第一宇宙速度:九○後寫作者藝文考」是對新一代寫作者的掃視。我們企圖觀察1990年後出生的作家群體,並嘗試整理他們在華文創作領域的發展動態。而比起用曖昧的世代特徵定調,透過作品去理解這些寫作者應更為務實,也因此我們為此策畫了一次評選,期望透過孫梓評、張寶云、連明偉、楊佳嫻、蕭義玲五位長期關注年輕世代的評審,根據文本評選出十位最具潛力的新銳作家,以及八位發展性與正選難分高低的寫作者作為評審推薦,當然在這十八位之外還是存在遺珠,但評審們的肯認也使這份名單更為完整。
不過完成專題的此刻我仍不覺得此世代的輪廓已足夠明確。傳統上此類主題經常以十年為界劃分世代,然而這是否仍能有效描繪他們的共性?是否會忽略了他們的個體差異?這是必須謹慎對待的問題。專題中,蕭義玲作為評審之一率先闡明了專題的核心精神,對新世代寫作者做出精要的觀察;吳鈞堯則表示對於當下媒體環境的快速演變,全面掌握藝文動態的難度已較往昔高出許多,只能帶著侷限粗拓群像;朱宥勳更提出了一個沒有世代的假設,並期許未來的寫作者能單純的當個「同代人」,各自伸展即可。兩人不約而同提出的「偏見」恰說明了觀測世代一事,在未來大概不會也不該太過清晰,顯然我們需要的是顯微鏡而非照相機。
最後我們邀請了何玟珒、邱常婷、謝宜安、鍾旻瑞、曹馭博、蕭詒徽各自談談屬於他們自己的創作樣態,此部分驚人之處在於,同一邀稿方向裡他們在意的點全然不同:二次創作的動能、虛構的權力、寫作社群、書寫的動機……這些都顯示了MZ世代者存在有別於上一代的的文學養成軌跡。雖然本專題將出版第一本個人著作的能量比喻為第一宇宙速度,但自省一點地說,出一本紙書在將來很可能也只是一種迷障,發表行為也可能演變出你到底無法想像的形式,所以此專題同樣有其不夠完備周延之處,如同高櫃層數有限,必須有所取捨。而面對下一輪文學盛世(如果真的存在的話),就保持開闊與柔軟吧。那也是我能給的最好的祝福了。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像書店高櫃那般流動】
對於「MZ世代」一詞最初的印象得追溯到我還在書業通路工作的時候。某日瞥見一本《我們,MZ新世代》躺在人文區庫存,出於好奇忍不住翻看了起來。讀到目錄頁寫著幾個此世代人的特徵,雖不至於高呼「這我」,也還是認同有幾分道理。闔上書,像是領了張標籤貼在頭上,直覺此書不會賣,畢竟這世代買書的人少了,只有渴望準時下班是普世真相,於是我回頭勞動。
那時我偶爾也幫文學書區的同事進行選書工作,例如平臺上該擺什麼品項,架上的缺斷品該怎麼取捨等。說起來都是商業決策,大可...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