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只要我們繼續讀著他的書他就會一直在】
本期專題「行旅與流轉——一九五○∼六○年代台灣女性文學的跨域」,客座主編為王鈺婷教授。她邀請洪淑苓、羅秀美、陳室如、侯建州、黃淑嫻等學者專家,加上她本人,分別論述、追憶胡品清、孟瑤、蘇雪林、徐鍾珮、鍾梅音、葉曼、蓉子、謝冰瑩、崔小萍、郭良蕙、聶華苓等女作家的離散、跨域或自我追尋;張錦忠也以《蕉風》為本,分析、統計了1955∼1968年間,台灣女作家跨域越境發表詩文,形成文學行旅現象,也映證台馬文學在冷戰時期的關係。
除撰文論述外,並規畫一場座談。主持人李瑞騰以女作家王潔心一生流轉多處為開場,張雪媃等學者分別論述齊邦媛、三毛、季季、陳若曦、侯榕生等女作家的離散跨域經驗。座談最後,王鈺婷引馮品佳所言「離散一詞展現隨遇而安、強韌堅硬的生命力量」,深得我心。過去三十多年與資深女作家們相識相處的經驗,從作品風格到其人格風範,無不對應這句話的真實性。
1990年初,《文訊》走訪埔里,一探當地的知識分子、常民百姓,如何組織自己的力量,利用土地的自然資源,去改造自己家鄉的體質,我們看到一個樸素的成功典範。同年四月《文訊》54期,製作了「埔里:藝術的小鎮」專題,也就在那時認識了鄧相揚。專題首篇就是他的〈這塊土地.這些族群—埔里開發簡史〉。也許31年前或更早,就預言了鄧相揚日後持續、專一的投入關懷鄉土、地域、族群及歷史的研究。這個埔里專題,也引發了《文訊》1990年底啟動的「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報告」,對日後《文訊》的發展方向,產生開拓性的影響。
鄧相揚在埔里基督教醫院實習,後來執業向陽醫檢所,期間結識多位原住民摯友而走進田野。鄧相揚謙稱他不是典型的文人作家,他以〈霧重雲深〉獲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他的《霧社事件》被評為全國十大好書之一,《風中緋櫻》被文建會、公視拍為歷史連續劇。這三書稱為「霧社事件三部曲」,也被翻譯為日文在日本出版。
除了是醫檢師,鄧相揚也是觀光協會總幹事、地方政府諮詢委員、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多年來,本著一種使命感,對鄉土的熱情,他在文學、藝術、醫學、觀光、族群、人類學中就自然而然地跨領域了。鄧相揚涉獵範疇雖廣,但都投入超乎常人的心血。柏楊曾給〈霧重雲深〉極高評價:「如此深入而又筆鋒常帶感情的報導,這是第一篇。」
近十餘年,鄧相揚將文學作品搬上舞台,他和台灣青年舞團、台中市青年高中舞蹈科合作,創作「詠舞台灣、台灣歷史族群系列」大型舞劇。他帶著編舞和作曲團隊,足跡遍及各地,做扎實的田野調查,讓舞劇的腳本有了可靠的考據。從田野到舞台,也充分反映了他一貫嚴謹的創作態度。
歲末嚴冬,四位作家、編劇家、詩人相繼離世。夏菁、張永祥、一信都年過九十,而意外過世年僅57的柔縉,最令人心驚、哀傷。和柔縉沒有私交,卻愛極了她的作品。自己日常工作常接觸史料,頗能理解她在舊報堆裡找線索尋寶物的辛苦及快樂。讀賴秀如的追思文章,伴柔縉一路走來,理解她今日的書寫成果,正是一個熱愛台灣的知識分子,用她最擅長最喜愛最踏實的方式來淑世報國,也為讀者留下珍貴的遺產。
截稿時間不斷延後,深深感受想藉文字告慰師長、摯友的殷切心情。偉貞向張永祥老師致敬,還有她想念的趙琦彬、貢敏、尼洛及遠在溫哥華的瘂弦,「這個現場,是一整個我們沒來得及趕上的時代,在那個無可比擬的辰光裡,時間被沒收。我的老師們。魂在」「所有這些終將流逝時光中,一如淚水」。而我憶起一信,那位十年前就與凶狠病魔對抗的詩人,卻不時在一封封信裡為我祝福,要我保重,「久未候安,諒一切佳,時以為祈。因為妳的健康及一切如意,就是我們弱勢老作家的快樂幸福保障,寄上『永保安康』的台鐵車票,這是拜拜過的……」如今睹物思人,淚簌簌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