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改變城市的設計與人
城市需要有自己的記憶、自己的歷史,自己的邏輯和做事方法,而城市就是人,人也是城市。
兩年前疫情三級時,台南家中的書桌前窗口正對著修繕中的舊市議會,這棟在市政府搬遷後就近乎呈現永恆靜止狀態的建築又開始悄然演變,例如原本騎樓直通二樓的階梯直接內推成牆面,外觀也開始出現不同質地與新結構。連續好幾天,師傅在鷹架上一片片貼上磁磚替外牆配色,到了中午就在鷹架上稍作休息,這樣的畫面成為我資料夾中的小小獨家,也在舊市議會成功轉身為中西區圖書館後獲得再次理解這個城市的敲門磚。去年圖書館完工後,它沿著文學館、美術館一館、消防史料館連成一氣,忽然間一致的莫蘭迪色灰參雜著紅磚粉不知道什麼時候成了圓環(湯德章紀念公園,小時候的民生綠園,舊稱大正公園)這一區的標準色,而記憶似乎沒有跟上——明明身處熟悉的街區,忽然需要一點時間來重新下載城市的新樣貌。 兩年前與設計師顏伯駿談到理想城市,從設計觀點看,一切都是從人類行為研究開始的,「先問在這裡生活的人們需要怎樣的空間條件,替最沒有資源的那群人建立醫療、教育系統,這是生活的基礎,而管理階層的需求不同,他們要的是向上提升的願景空間,所以美術館、博物館等場域的存在成為創造美好價值的場所,大家才能繼續往前走。」 這兩年大型展會走入小城,甚至前進馬祖,而嘉義、基隆等空間尺幅相對精緻的城市魅力,也在規模尺度的縮放中展現出來。魅力都是價值的重塑,在本期有「平凡製作」挖掘城市內涵、創新演繹,有「貧窮人的台北」則以社會問題為題目策展、用行動倡議,而「在地偏好」工作室記錄過去生活的痕跡,相信好的城市規劃是因人性的需求脈絡而啟發。 北美館也走出館外,提出市民參與的「公眾計畫」,讓觀眾充分潛移默化,以公共性的美學延伸,把城市當成一個具有特色跟美學內涵的生活空間。這一季也有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與 LV 路易威登的聯名,是十年後的再合體,更選在各大城市裡出大絕招,例如東京、紐約、巴黎的大型藝術裝置,巨化的草間彌生爬上旗艦店樓頂,它始於完全的商業思考,引入藝術形式介入城市的景觀,經由改變人們對於日常街道的身體感知,擴增了人們對城市中生活場景的想像。 本期封面人物吿五人唱出屬於這個世代的歌,在城市裡種下了記憶,因而我們記住城市,城市也記住了我們,如果說他們的音樂是寫給城市的情歌,這座城市也就是眾人意念的集合體,城市除了地理上的定義,也是心理上的聚落,是虛擬中的現實也是現實中的虛擬,因不同價值主張而聚合,關於城市的多種文本,都是同時共同展開的。 城市應該是一個有機體,不斷代謝、不斷進化,而非過度文明或過於完美。城市的公共關係,是共享與開放的,從城市策展到社會創新,到大大小小的計畫,促成了這個城市的資源交流和經濟轉動,每個角落都有創意價值,最終讓人都能留在喜歡的地方生活,成長茁壯。希望有一天我們都熱愛自己所在的城市,做改變城市的設計,成為改變城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