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定價:NT$ 550
本商品已絕版
不論你能不能理解,他的電影令人一瞥難忘,
那些純粹的,不能翻譯的。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授權,全新繁體中文版,依據俄文最終修訂稿譯成
◎問世30年,已成為世界公認之電影藝術聖經
◎電影人、藝術家、詩人⋯⋯所有探問創作、生命意義者心目中的經典
◎收錄100幀珍貴電影劇照與拍攝現場工作照,精緻裝幀設計,呈現大師電影經典影像
藝術為何存在?誰需要它?當真有人需要它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無論如何,我喜愛詩意邏輯,更甚於以情節發展順序的直線邏輯建構形象的傳統戲劇。在我看來,詩意邏輯更接近思維發展規律。也就是說,比起傳統的戲劇邏輯,它更接近生活本身。」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
驀然間,我感覺自己彷彿佇立在一扇門前,卻始終不得那扇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他卻能自由漫步其中。我因此受到鼓舞與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我長久以來希望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
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人。他創造了嶄新、忠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柏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電影大師
「從80年代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以來,我就在思考關於他的主題。我喜歡《飛向太空》、《鄉愁》、《鏡子》、《潛行者》和《犧牲》中人物緩步行走的場景和聲音。雨和水聲在塔可夫斯基電影的主題中經常是非常重要的⋯⋯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柏格曼——他們的電影大多非常緩慢,而且沒有過度表達,有許多空間讓你更加深入電影語言和故事情節中。」
──坂本龍一,日本音樂大師
「《伊凡的少年時代》是我看過最美的電影之一。」
──沙特(Jean-Paul Sartre),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自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於1962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塔可夫斯基便以其獨特又詩意的視覺風格,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
終其一生,塔可夫斯基只拍了七部長片,卻已足以令他被尊為自愛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以來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俄國導演。法國哲學家沙特力抗媒體評論,專文為他的《伊凡的少年時代》辯護,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稱其電影影響了他的創作,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更力尊塔可夫斯基為最偉大的電影人。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語言,是為傳達人類精神境界所獨創的詩性敘事,呈現幽沉如夢的氛圍。大量的長鏡頭與緩慢的推軌鏡頭,鏡頭平均長度達一分鐘以上,與當代盛行的蒙太奇剪接方式背道而馳,雖對習慣主流電影節奏的觀眾形成障礙,卻感動了世界上無數熱愛電影藝術的觀眾。
論者以為他的電影作品延續了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傳統,雖有無數評論家試圖解讀塔可夫斯基深層的內在視野,卻總探觸不到他的真實面。
為此,塔可夫斯基在生前提筆寫下《雕刻時光》一書,自剖個人的藝術觀,細述其創作生涯始末、心中的永恆追求,以及身為藝術家絕不可能妥協的信念。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有如電影藝術的苦行僧,拒絕向違背自己信念的世界妥協,真誠披露其電影生涯的心路歷程,公開包括《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列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七部長篇作品及兩部短片的創作歷程、美學思維、對時間與生命的哲思,以及影像創作的理想與可能性。
全新繁體中文版由其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二世親自授權,以俄文最終修訂稿為本翻譯而成,並收錄多幅初版未披露的珍貴影像。對於想探究大師生命與內心世界的電影與藝術愛好者,本書實為不可錯過的珍貴收藏。
【致敬推薦】
丘 光(俄國文學譯者)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
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沈可尚(導演.台北電影節總監)
臥 斧(文字工作者)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馬 欣(作家)
陳振熒(傳影互動負責人)
陳傳興(學者.藝評家.導演)
黃以曦(影評人)
黃亞歷(導演)
黃建宏(藝評家.策展人)
楊元鈴(影評人.策展人)
熊宗慧(台大外文所副教授)
聞天祥(影評人、金馬執委會執行長)
蔡康永(作家)
鴻鴻(詩人.導演)
(依姓氏筆劃排序)
「此書仍然是塔可夫斯基藝術理念的核心,甚至有人譽為布列松《電影書寫札記》(1975)以來最具原創性與啟發性的電影思考。⋯⋯這是一本對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的基進反叛,充滿絕不從俗的藝術見解⋯⋯強調詩意、感性、精神性才是藝術的要義,而非意義指涉或描繪現實。」
──鴻鴻
「2017年見識到塔可夫斯基夫子自道的原著,台灣終於出現了直接從俄文翻譯成中文的《雕刻時光》。譯家鄢定嘉教授為台灣出版界開創了兩個『台灣第一』:一是台灣電影書籍『最先』直接從俄文譯成中文的創舉;一是俄文譯成中文電影書籍譯得『最好』的。塔可夫斯基從文章到電影,在在流露出文學、繪畫、哲學、宗教、社會、歷史、音樂⋯⋯多面向的素養,從鄢教授的譯筆,讓這些優點一覽無遺而又發揚光大。」
──李幼鸚鵡鵪鶉
「對比漫遊者出版社的俄文直譯本,才驚訝地發現⋯⋯我原本有疑惑的部分,隨著新譯文而豁然開朗。」
──耿一偉
「《雕刻時光》是一本鏗鏘、斷然、科學家的書。在作者眼中,不需要魔法,不需要曖昧的默契,只要真懂電影,真由本質去善用電影,你就可以改變時間的幅度與流向,就能重塑真實。就能獲得真實。
每張書頁都鏗鏘而精神煥發。凜然,熱切,充分的真理性格。」
──黃以曦
「塔可夫斯基通過電影而發展的『精神保存術』,從黃亞歷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和畢贛的《路邊野餐》在這兩年造成的風潮⋯⋯他的影像手法在時間之流中依然渦流暗藏⋯⋯無疑地,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電影賭注,讓心力與勞力把自己的思緒和信仰烙印在影片創作上,於是同時以電影的獨特可能性保存了『電影』。⋯⋯所以,什麼是『塔可夫斯基』效應呢?不正是用『詩性』來面對斷然無詩的世界。」
──黃建宏
【塔可夫斯基精采語錄】
◎前言__我究竟為誰創作?又為何創作?
創作與認識世界息息相關,人與現實之間因此擁有無數的面向與關連,不能輕忽任何微不足道的嘗試──沿著一條無盡長路去追尋,最終建立對人類生命意義的完整想像。
◎01__起點──《伊凡的少年時代》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
◎02__藝術──對理想的渴慕
對精神世界及理想永恆且強烈的渴慕,將人們聚攏於藝術周圍,並且確立了藝術的存在⋯⋯創作之目的不在確立個體,而是為了服務崇高的普世理念。
◎03__雕刻時光
電影作者的工作本質究竟為何?姑且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就像雕刻家拿起一塊大理石,先在心中勾勒未來作品的線條,再剔除所有多餘的部分,電影工作者拿起一大塊集結眾多生活事實的時間,切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應該成為未來電影元素的東西,也就是應該在電影形象中呈現的部分。
◎04__使命與命運
電影藝術的誕生,是為了表達生命和宇宙的特殊部分,這件事至今還沒有被理解,也無法以其他藝術體裁表達。
◎05__電影中的形象
形象並非導演想表達的這種或那種想法,而是一滴水珠映照的整個世界。只用了一滴水珠!
◎06__尋找觀眾的作者──《安德烈.盧布列夫》
我一方面不刻意討好觀眾,另一方面又惴惴不安地期望電影獲得觀眾的青睞,這二者並不相悖。在這種兼容性當中,我看到藝術家與觀眾關係的本質。這是絕對戲劇化的關係!
◎07__論藝術家的責任
我鮮少思考藝術家所謂絕對的創作自由是什麼。我不懂這種自由的意思──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一旦走上創作之路,你就會陷入無數的需求,並受個人任務與藝術命運所禁錮。
◎08__《鄉愁》之後
拍攝《鄉愁》時,我怎能料到,銀幕上瀰漫的那股濃厚悲愁,將成為自己日後的命運。我怎麼想得到,從今而後,直到生命盡頭,自己也將承受如此重症之苦。
◎09__《犧牲》
《犧牲》徹底反擊當代商業電影。我的電影無意支持或推翻當代思維或生活方式的單一面向;我主要的願望在於提出並揭露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喚醒觀眾注意已經乾涸的存在泉源。
◎結語__在追尋藝術之路完善自我
我覺得至關重大的,是探問個人責任,以及是否做好為道德而犧牲的準備⋯⋯我所說的犧牲,是自願為他人服務,是人以愛為名自然接受的唯一存在形式。
作者簡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32~1986)
俄國電影導演、作家暨演員,世界公認為蘇聯時代與電影史中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電影人之一,電影特色包括主題圍繞人文精神的追求、極端的長鏡頭,以及充滿詩意、令人難忘的影像。
塔可夫斯基的父親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為著名詩人、翻譯家,母親為出色的演員,在她的堅持下,他先後就讀音樂學校和美術學校,對日後的電影美學影響甚巨。塔可夫斯基經常在電影中引用父親的詩作,也曾邀請母親在自己的電影中演出。
1960年,他從國立全蘇電影學院(VGIK)畢業,畢業作品《壓路機與小提琴》一舉贏得紐約學生影展首獎。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描述男孩伊凡二戰期間為蘇聯軍隊當偵查員的故事,勇奪1962年的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令塔可夫斯基一舉聞名世界。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在蘇聯時期經常被批判具有「神祕主義」傾向、偏離社會主義暨現實主義等國家認可的創作方針,1966年描述中世紀聖像畫家一生的《安德烈.盧布列夫》一片即遭批判為「抹黑蘇聯歷史」,遭到禁止在俄國上映的命運,直到1971年才解禁。儘管如此,該片(經過修剪的版本)仍於1969年摘下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獎,並獲柏格曼盛讚「從未見過更好的電影」。
之後,1972年改編自小說《索拉力星》(Solaris)的《飛向太空》,因為屬於科幻題材而「相對安全」,是他在蘇聯拍攝唯一一部廣泛上映的影片,被譽為「蘇聯的《2001年太空漫遊》」,並藉此片再度問鼎坎城影展,榮獲評審團特別獎。
1974年,前衛大膽、結構錯綜複雜的自傳式電影《鏡子》再度為其電影生涯掀起波瀾,直到1978年才獲蘇聯官方准許海外發行。這段期間,塔可夫斯基在蘇聯的遭遇已在西方世界引起廣泛注意與討論。《鏡子》引發的「災難」幾乎動搖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事業,令他心生前往西方世界拍片的念頭,並開始整理且持續記錄自己對電影藝術的種種思考,日後不只拍攝為紀錄片《雕刻時光》(Tempo di Viaggio, 1982, 義大利),亦整理出版為《雕刻時光》一書。
1979年的《潛行者》是他在蘇聯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許多歐洲影評人將這部複雜的寓言電影詮釋為導演對蘇聯政府壓制思想自由的控訴。至此,塔可夫斯基已奠立他在國際影壇的地位,也成為蘇聯當局核准赴國外拍片的少數導演之一。
《鄉愁》醞釀於1979年,由義、法、俄三國合資,歷時四年才完成。描述一名俄國教授在義大利的遭遇,呈現蘇俄人民置身異國他鄉時的記憶、夢幻與心理交戰。本片在蘇聯代表團強力運作力阻獲頒坎城金棕櫚大獎下,仍榮獲1983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獎,並與布列松的《錢》同獲最佳導演獎。1984年,塔可夫斯基召開記者會宣布不再回返蘇聯,從此定居西方。
在拍攝最後一部電影《犧牲》時,塔可夫斯基已經知道自己罹患肺癌。本片攝於瑞典,搭配柏格曼的工作班底,於1986年完成攝製。影片透過一群生活在波羅的海一座孤島上的人,呈現人類面臨毀滅性威脅時的恐懼與希望、犧牲與救贖。本片獲獎無數,光在坎城影展便榮獲金棕櫚大獎、國際影評人獎等五項大獎。同年12月29日,塔可夫斯基病逝巴黎,享年54歲。
1987年,蘇聯舉辦了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回顧展。1988年,《安德烈.盧布列夫》原始版本(205分鐘)首度完整上映。198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基金會成立。1990年4月,俄國政府頒發蘇聯最高形式的榮譽「列寧獎」予已逝的塔可夫斯基,正式承認其藝術成就。
譯者簡介:
鄢定嘉
莫斯科大學語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譯作有《賈蜜拉》、《幽暗的林蔭道》、《蘑菇沙皇》(合譯)、《日巡者》、《幽巡者》(合譯)、《新巡者》、《六巡者》。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定價:NT$ 550
本商品已絕版
不論你能不能理解,他的電影令人一瞥難忘,
那些純粹的,不能翻譯的。
◎塔可夫斯基之子親自授權,全新繁體中文版,依據俄文最終修訂稿譯成
◎問世30年,已成為世界公認之電影藝術聖經
◎電影人、藝術家、詩人⋯⋯所有探問創作、生命意義者心目中的經典
◎收錄100幀珍貴電影劇照與拍攝現場工作照,精緻裝幀設計,呈現大師電影經典影像
藝術為何存在?誰需要它?當真有人需要它嗎?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無論如何,我喜愛詩意邏輯,更甚於以情節發展順序的直線邏輯建構形象的傳統戲劇。在我看來,詩意邏輯更接近思維發展規律。也就是說,比起傳統的戲劇邏輯,它更接近生活本身。」
「初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宛如一個奇蹟。
驀然間,我感覺自己彷彿佇立在一扇門前,卻始終不得那扇門的鑰匙。那是我一直渴望進入的房間,他卻能自由漫步其中。我因此受到鼓舞與激勵:終於有人展現了我長久以來希望表達卻不知如何體現的境界。
對我來說,塔可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人。他創造了嶄新、忠於電影本性的語言,捕捉生命一如鏡像,一如夢境。」
──柏格曼(Ingmar Bergman),瑞典電影大師
「從80年代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以來,我就在思考關於他的主題。我喜歡《飛向太空》、《鄉愁》、《鏡子》、《潛行者》和《犧牲》中人物緩步行走的場景和聲音。雨和水聲在塔可夫斯基電影的主題中經常是非常重要的⋯⋯塔可夫斯基、布列松、柏格曼——他們的電影大多非常緩慢,而且沒有過度表達,有許多空間讓你更加深入電影語言和故事情節中。」
──坂本龍一,日本音樂大師
「《伊凡的少年時代》是我看過最美的電影之一。」
──沙特(Jean-Paul Sartre),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
自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於1962年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塔可夫斯基便以其獨特又詩意的視覺風格,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
終其一生,塔可夫斯基只拍了七部長片,卻已足以令他被尊為自愛森斯坦(Sergei Mikhailovich Eisenstein)以來最重要也最著名的俄國導演。法國哲學家沙特力抗媒體評論,專文為他的《伊凡的少年時代》辯護,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稱其電影影響了他的創作,瑞典電影大師柏格曼更力尊塔可夫斯基為最偉大的電影人。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語言,是為傳達人類精神境界所獨創的詩性敘事,呈現幽沉如夢的氛圍。大量的長鏡頭與緩慢的推軌鏡頭,鏡頭平均長度達一分鐘以上,與當代盛行的蒙太奇剪接方式背道而馳,雖對習慣主流電影節奏的觀眾形成障礙,卻感動了世界上無數熱愛電影藝術的觀眾。
論者以為他的電影作品延續了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傳統,雖有無數評論家試圖解讀塔可夫斯基深層的內在視野,卻總探觸不到他的真實面。
為此,塔可夫斯基在生前提筆寫下《雕刻時光》一書,自剖個人的藝術觀,細述其創作生涯始末、心中的永恆追求,以及身為藝術家絕不可能妥協的信念。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塔可夫斯基有如電影藝術的苦行僧,拒絕向違背自己信念的世界妥協,真誠披露其電影生涯的心路歷程,公開包括《伊凡的少年時代》、《安德烈.盧布列夫》、《飛向太空》、《鏡子》、《潛行者》、《鄉愁》、《犧牲》七部長篇作品及兩部短片的創作歷程、美學思維、對時間與生命的哲思,以及影像創作的理想與可能性。
全新繁體中文版由其子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二世親自授權,以俄文最終修訂稿為本翻譯而成,並收錄多幅初版未披露的珍貴影像。對於想探究大師生命與內心世界的電影與藝術愛好者,本書實為不可錯過的珍貴收藏。
【致敬推薦】
丘 光(俄國文學譯者)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
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沈可尚(導演.台北電影節總監)
臥 斧(文字工作者)
耿一偉(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
馬 欣(作家)
陳振熒(傳影互動負責人)
陳傳興(學者.藝評家.導演)
黃以曦(影評人)
黃亞歷(導演)
黃建宏(藝評家.策展人)
楊元鈴(影評人.策展人)
熊宗慧(台大外文所副教授)
聞天祥(影評人、金馬執委會執行長)
蔡康永(作家)
鴻鴻(詩人.導演)
(依姓氏筆劃排序)
「此書仍然是塔可夫斯基藝術理念的核心,甚至有人譽為布列松《電影書寫札記》(1975)以來最具原創性與啟發性的電影思考。⋯⋯這是一本對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的基進反叛,充滿絕不從俗的藝術見解⋯⋯強調詩意、感性、精神性才是藝術的要義,而非意義指涉或描繪現實。」
──鴻鴻
「2017年見識到塔可夫斯基夫子自道的原著,台灣終於出現了直接從俄文翻譯成中文的《雕刻時光》。譯家鄢定嘉教授為台灣出版界開創了兩個『台灣第一』:一是台灣電影書籍『最先』直接從俄文譯成中文的創舉;一是俄文譯成中文電影書籍譯得『最好』的。塔可夫斯基從文章到電影,在在流露出文學、繪畫、哲學、宗教、社會、歷史、音樂⋯⋯多面向的素養,從鄢教授的譯筆,讓這些優點一覽無遺而又發揚光大。」
──李幼鸚鵡鵪鶉
「對比漫遊者出版社的俄文直譯本,才驚訝地發現⋯⋯我原本有疑惑的部分,隨著新譯文而豁然開朗。」
──耿一偉
「《雕刻時光》是一本鏗鏘、斷然、科學家的書。在作者眼中,不需要魔法,不需要曖昧的默契,只要真懂電影,真由本質去善用電影,你就可以改變時間的幅度與流向,就能重塑真實。就能獲得真實。
每張書頁都鏗鏘而精神煥發。凜然,熱切,充分的真理性格。」
──黃以曦
「塔可夫斯基通過電影而發展的『精神保存術』,從黃亞歷的《日曜日式散步者》和畢贛的《路邊野餐》在這兩年造成的風潮⋯⋯他的影像手法在時間之流中依然渦流暗藏⋯⋯無疑地,他用自己的生命和電影賭注,讓心力與勞力把自己的思緒和信仰烙印在影片創作上,於是同時以電影的獨特可能性保存了『電影』。⋯⋯所以,什麼是『塔可夫斯基』效應呢?不正是用『詩性』來面對斷然無詩的世界。」
──黃建宏
【塔可夫斯基精采語錄】
◎前言__我究竟為誰創作?又為何創作?
創作與認識世界息息相關,人與現實之間因此擁有無數的面向與關連,不能輕忽任何微不足道的嘗試──沿著一條無盡長路去追尋,最終建立對人類生命意義的完整想像。
◎01__起點──《伊凡的少年時代》
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中蘊含詩意關係,或者詩的邏輯。我認為,它最符合電影這種真實且抒情的藝術類別。
◎02__藝術──對理想的渴慕
對精神世界及理想永恆且強烈的渴慕,將人們聚攏於藝術周圍,並且確立了藝術的存在⋯⋯創作之目的不在確立個體,而是為了服務崇高的普世理念。
◎03__雕刻時光
電影作者的工作本質究竟為何?姑且將它定義為雕刻時光。就像雕刻家拿起一塊大理石,先在心中勾勒未來作品的線條,再剔除所有多餘的部分,電影工作者拿起一大塊集結眾多生活事實的時間,切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應該成為未來電影元素的東西,也就是應該在電影形象中呈現的部分。
◎04__使命與命運
電影藝術的誕生,是為了表達生命和宇宙的特殊部分,這件事至今還沒有被理解,也無法以其他藝術體裁表達。
◎05__電影中的形象
形象並非導演想表達的這種或那種想法,而是一滴水珠映照的整個世界。只用了一滴水珠!
◎06__尋找觀眾的作者──《安德烈.盧布列夫》
我一方面不刻意討好觀眾,另一方面又惴惴不安地期望電影獲得觀眾的青睞,這二者並不相悖。在這種兼容性當中,我看到藝術家與觀眾關係的本質。這是絕對戲劇化的關係!
◎07__論藝術家的責任
我鮮少思考藝術家所謂絕對的創作自由是什麼。我不懂這種自由的意思──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一旦走上創作之路,你就會陷入無數的需求,並受個人任務與藝術命運所禁錮。
◎08__《鄉愁》之後
拍攝《鄉愁》時,我怎能料到,銀幕上瀰漫的那股濃厚悲愁,將成為自己日後的命運。我怎麼想得到,從今而後,直到生命盡頭,自己也將承受如此重症之苦。
◎09__《犧牲》
《犧牲》徹底反擊當代商業電影。我的電影無意支持或推翻當代思維或生活方式的單一面向;我主要的願望在於提出並揭露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喚醒觀眾注意已經乾涸的存在泉源。
◎結語__在追尋藝術之路完善自我
我覺得至關重大的,是探問個人責任,以及是否做好為道德而犧牲的準備⋯⋯我所說的犧牲,是自願為他人服務,是人以愛為名自然接受的唯一存在形式。
作者簡介: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1932~1986)
俄國電影導演、作家暨演員,世界公認為蘇聯時代與電影史中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電影人之一,電影特色包括主題圍繞人文精神的追求、極端的長鏡頭,以及充滿詩意、令人難忘的影像。
塔可夫斯基的父親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為著名詩人、翻譯家,母親為出色的演員,在她的堅持下,他先後就讀音樂學校和美術學校,對日後的電影美學影響甚巨。塔可夫斯基經常在電影中引用父親的詩作,也曾邀請母親在自己的電影中演出。
1960年,他從國立全蘇電影學院(VGIK)畢業,畢業作品《壓路機與小提琴》一舉贏得紐約學生影展首獎。第一部長片《伊凡的少年時代》描述男孩伊凡二戰期間為蘇聯軍隊當偵查員的故事,勇奪1962年的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令塔可夫斯基一舉聞名世界。
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在蘇聯時期經常被批判具有「神祕主義」傾向、偏離社會主義暨現實主義等國家認可的創作方針,1966年描述中世紀聖像畫家一生的《安德烈.盧布列夫》一片即遭批判為「抹黑蘇聯歷史」,遭到禁止在俄國上映的命運,直到1971年才解禁。儘管如此,該片(經過修剪的版本)仍於1969年摘下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獎,並獲柏格曼盛讚「從未見過更好的電影」。
之後,1972年改編自小說《索拉力星》(Solaris)的《飛向太空》,因為屬於科幻題材而「相對安全」,是他在蘇聯拍攝唯一一部廣泛上映的影片,被譽為「蘇聯的《2001年太空漫遊》」,並藉此片再度問鼎坎城影展,榮獲評審團特別獎。
1974年,前衛大膽、結構錯綜複雜的自傳式電影《鏡子》再度為其電影生涯掀起波瀾,直到1978年才獲蘇聯官方准許海外發行。這段期間,塔可夫斯基在蘇聯的遭遇已在西方世界引起廣泛注意與討論。《鏡子》引發的「災難」幾乎動搖了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事業,令他心生前往西方世界拍片的念頭,並開始整理且持續記錄自己對電影藝術的種種思考,日後不只拍攝為紀錄片《雕刻時光》(Tempo di Viaggio, 1982, 義大利),亦整理出版為《雕刻時光》一書。
1979年的《潛行者》是他在蘇聯拍攝的最後一部影片。許多歐洲影評人將這部複雜的寓言電影詮釋為導演對蘇聯政府壓制思想自由的控訴。至此,塔可夫斯基已奠立他在國際影壇的地位,也成為蘇聯當局核准赴國外拍片的少數導演之一。
《鄉愁》醞釀於1979年,由義、法、俄三國合資,歷時四年才完成。描述一名俄國教授在義大利的遭遇,呈現蘇俄人民置身異國他鄉時的記憶、夢幻與心理交戰。本片在蘇聯代表團強力運作力阻獲頒坎城金棕櫚大獎下,仍榮獲1983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獎,並與布列松的《錢》同獲最佳導演獎。1984年,塔可夫斯基召開記者會宣布不再回返蘇聯,從此定居西方。
在拍攝最後一部電影《犧牲》時,塔可夫斯基已經知道自己罹患肺癌。本片攝於瑞典,搭配柏格曼的工作班底,於1986年完成攝製。影片透過一群生活在波羅的海一座孤島上的人,呈現人類面臨毀滅性威脅時的恐懼與希望、犧牲與救贖。本片獲獎無數,光在坎城影展便榮獲金棕櫚大獎、國際影評人獎等五項大獎。同年12月29日,塔可夫斯基病逝巴黎,享年54歲。
1987年,蘇聯舉辦了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回顧展。1988年,《安德烈.盧布列夫》原始版本(205分鐘)首度完整上映。198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電影基金會成立。1990年4月,俄國政府頒發蘇聯最高形式的榮譽「列寧獎」予已逝的塔可夫斯基,正式承認其藝術成就。
譯者簡介:
鄢定嘉
莫斯科大學語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譯作有《賈蜜拉》、《幽暗的林蔭道》、《蘑菇沙皇》(合譯)、《日巡者》、《幽巡者》(合譯)、《新巡者》、《六巡者》。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