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紀錄:
好書大家讀推荐、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教育部人權教育編著獎
名人推薦:
【推薦者序】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黃馨慧在我的工作場合中,常有機會接觸到同志議題,也常感受到異性戀主流社會中同志朋友們,在社會誤解及其他各種挑戰下的無奈與壓力,更感嘆今日台灣對於性別弱勢,常因誤解而仍是處在乏尊重差異、缺乏平等互動的不友善社會中。其實,生理性別(sex)或稱生物性別,可能在卵子授精的那一刻就決定了,但性別認同(genderidentity)是會隨著個體認知能力的發展,經過一段時日透過認知的發展歷程與社會化的過程中,察覺自己的性別傾向。生理的性別不一定要和性別認同的性別一致,這是個別差異而不是「正常」或「不正常」。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接納自己的性別特質,勇敢走出自己的路,並瞭解人類社會的多元性,更要尊重彼此的差異性,學會欣賞多元不同的人。「同性戀傾向」是個人的「特質」,既不是「問題」,更不是「病」,早在一九七三年,美國精神醫學會與心理學會就已經將「同性戀行為」從疾病分類系統中剔除,這足以證明「同性戀」並不是「病」,它只是單純的「性取向不符合多數人的期待」而已。它既然不是病,當然就不需要「治療」,只要學習「接受」就好。不只是自己接受,與他們關係密切的家人和朋友也應該同時學習接受。然而,「接受」,對所有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重視同儕關係的青少年而言,正處於尋求自我認同的階段,非常在意別人看待自己的眼光。我們發現,當這些孩子初發覺到自己的性傾向與多數人不同,而且是屬於普遍被排擠歧視的一方時,心中的焦慮與徬徨。甚至,有的人為了從他人眼中尋求對自我的肯定,努力壓抑自己的性傾向,刻意與異性交往、特別避諱同志議題,甚至刻意表現出厭惡同志的樣子以掩飾自己的真實面……我們如果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立場去感受,就可以知道在這些行為表象的背後,必定充滿了不知所措的不適應、不快樂以及自我認同的混淆,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與煎熬、掙扎,更是令我們心疼!在飽受「自我認同」的煎熬之時,社會大眾對同性戀的不了解以及刻板偏見、誤解,更讓他們在擔心被歧視、孤單無助的同時,再加重傷害。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教育部特別將「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建構不同性別和諧、尊重、平等的互動模式」與「瞭解自己的成長與生涯規劃,突破不同性別的社會期待與限制」等,列入性別平等教育實施六大目標之中。然而,即便明文保障「不同性傾向」及「不同性別氣質」學生的就學權益,我們仍須面對的事實是,法令實施至今,只有鮮少學校真的將「認識同性戀」或「尊重多元差異」列入課程當中,因此,我們仍不時聽見校園中傳出侵害「娘娘腔」或「同志」學生人身權益的消息,可見實施的成效與我們的理想還有一段要努力的路程,而這也是我真心推薦「叔叔的祕密情人」一書的原因。「叔叔的祕密情人」是一本精彩的少年小說,但是以我的角度閱讀,我更認為它是比教科書更容易閱讀的「性別平等教育」媒材——尤其著重「性別認同」與「尊重差異」這兩個部分,更足以彌補現階段教材最缺乏的部份。一般探討這類題材的書籍,多半只是含糊的點出「同性戀不等於愛滋病」、「同志是正常的」這類表象的澄清,鮮少深入探討青少年面臨性別認同問題而感到迷惘無助的時候,該如何思考,如何尋求協助,如何自處,或如何與不同性傾向的人相處等等……這些,在這本「叔叔的祕密情人」之中都提到了,而且句句中肯,深深的打動人心,讓孩子不再因不是罪惡的性別取向而自卑,也可以讓一起閱讀的親人朋友,從中學習如何「真正的接納」。在這本書裡,作者細膩描述青少年懷疑自己是同志身份的主角面臨的掙扎與焦慮、為求自保所做出的反同行為;柔性特質的男同學在校園當中所受到的不平等對待、排擠等等,在面對性別認同困擾時,無所適從,徬徨猜疑,卻又求助無門,在熱鬧的校園中更顯孤獨的心情……這些在一般場合被選擇性忽略、刻意避開,卻很重要、關鍵的畫面,在這本書中全都真實呈現。在小主角目睹並參與叔叔與祖母由幾乎破裂的僵持,到圓滿公開的過程之後,他反而不再那麼擔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戀了。他知道自己以後「可能不是」同性戀,就算是,也不是罪惡。於是,這個一直困擾著他的問題,變得不是問題,他也因而放鬆心情,自在輕鬆的讀他的書,做他該做的事情。這本書也值得專業輔導老師帶領學生做集體導讀,為青春期的孩子做一場最有意義的「性別認同教育」,降低孩子對性傾向的懷疑與擔心,也讓孩子看見及尊重多元性別的存在。這本書更適合家長陪著孩子一起閱讀,畢竟,無論孩子的性別傾向為何,當他們在成長的路途當中遇到困難、挫折與迷惘的時候,最需要的還是家人的愛、了解與支持。這本「叔叔的祕密情人」,將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具平等、多元尊重意識的成長環境與寬闊的眼界。鄭重推薦親子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