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提出質疑,為何經過千萬年的進化,自己和全世界人類仍舊如此殘暴無情、充滿破壞力?為何總是永無止盡地彼此爭戰?
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一顆憤怒的種子,生氣、情緒失控、甚至對人怒目相向的戲碼,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通常在生過氣之後,心中總會充滿著懊悔和失落,卻總是遍尋不著對治憤怒的方法,來處理這個令人困擾的情緒障礙。
本書作者是一位泰國年輕的佛教暢銷書作家,他以書信的方式,跟弟子談論憤怒的根源和本質,以及當心中生起憤怒的情緒時,我們該如何自處、面對和處理。他運用淺顯親近的事例,循序漸近地教導我們,當憤怒來襲時,只要採用書中的建議,就可以穩定情緒,讓自己從憤怒的險難中解脫,看清楚憤怒的真面目,進而洞見憤怒帶給自己和周遭人的影響。
章節試閱
氣憤的根源
親愛的普朗,
謝謝你依言從倫敦寫信給我。泰國的雨還是下個不停,但是雨季已接近尾聲,天氣也逐漸轉涼,所謂一雨成秋啊!最近我忙著寫教本,有些日子也帶領禪修課程;我注意到近幾年來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對禪修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我會在近期課程中詳加說明。
昨天我接到了一個弟子打來的長途電話,聽聲音就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憂惱,他一開口就請求我幫助他平息憤怒。他是個留學海外、擁有高學歷的公司總裁,員工超過五十人,公司資本額超過上億泰銖。你一定不相信他竟然無法戰勝自己的憤怒心。
這樣的人應該說他是成功還是失敗?
不管怎樣,我建議他先冷靜下來好好聽我說。由於他已經認識我很久了,聽我這麼一說,馬上乖乖順從。我要他舉起一隻手,檢查看看五隻手指頭是否一樣長,「如果你希望大拇指跟中指一樣長,或者希望無明指和小指一樣短,」我告訴他,「那麼你肯定會非常痛苦。」他問我這麼說是什麼意思,我說:「因為違反自然原則的願望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你的欲望不切實際,就注定要痛苦。
你也許想不透「五隻手指分析法」跟這件事到底有何關連,我就直接說了吧。這位先生之所以大發雷霆,是因為一個部屬沒有在他指定的限期內完成一件重要的案子,當這位職員向他報告工作尚未完成時,他自然而然就長篇大論地訓了職員一頓。
雙方各執一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自都覺得理直氣壯。最後這位重要部屬先失去了耐性,一氣之下向他辭職,發誓再也不會踏進公司一步,而且撂下狠話說,公司沒有他一定會倒閉。事情經過就是這樣。而我的弟子,這位公司總裁當場被惡毒的挑釁氣得渾身發抖。不過,等到這位職員離開他的視線後,心中的盛怒馬上就被深深的懊悔所取代,現在他不氣這位部屬了,反倒更氣自己失去控制,造成自己和倚賴已久的左右手就這樣分道揚鑣。
你可以設身處地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這位剛失去重要部屬的老闆,而且這位部屬很可能一去不回的話,你會不會氣急敗壞?會不會懊悔不已?如果我是他的話,我想我可能會氣自己氣到七竅生煙。
不過,我的氣急敗壞並不是因為失去了重要部屬,而是懊悔自己竟然讓脆弱的友誼劃下一道鴻溝。
有一個座右銘我一直謹記在心:人生當中,絕對不要對任何人失去耐性,也不要疏遠任何人,更不要製造機會讓他人變成你的敵人。中國人有句代代相傳的話:「好友五百猶說少,怨敵僅一便是多。」
無論是私人或職場的人際關係,人與人之間都必須先彼此了解、信任對方、把手言歡、決定一起合作和成長之後,才能成為朋友,這個過程要花上很多年的時間;但是有一天,突然之間,就因為某些事情不順遂,我們的脾氣就來了,結果可能一言不合而割席絕交,而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讓自己淪為一時暴怒的犧牲品。
任何人自然都會對這種狀態感到悲哀。事件發生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開始發現自己做錯事了,懊惱到無法自拔,這樣的感受不斷地縈繞心頭,讓我們感到心痛。這就是為什麼我之前說,人生當中,千萬不要樹敵,因為我們不但會被敵人傷害,還會被那些記錄在潛意識中無法磨滅的痛苦回憶所折磨。
我告訴那位弟子,就好比五根手指頭的長短不同,每個人的腦子也都不盡相同,因此無論是對你的部屬、朋友、親近的人或弟子,在告誡他人或對他人暴跳如雷之前,要先問問自己:「我是否將對方放在適當的位置上?」在責備或告誡他人之前,每次都要這樣思考,如此我們就會發現,更該被責備的可能是自己。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
聆聽你大放厥詞的人似乎不懂你在表達什麼,
你因而輕蔑並鄙視對方,
你為何不將這生氣轉向自己呢?
因為你竟然沒能讓他了解你所說的話。
說到這裡,我注意到電話那頭的聲音已經變得輕快多了,最後他終於可以自我解嘲一番,並向我保證以後再也不會發生這種事了。隔天接到他的電話時,我很高興,他說他已經把事情搞定,雙方皆大歡喜,於是我問他事情發生的經過。
「對不起,都是我的錯。」
他就這樣直接跟部屬道歉,如此簡潔有力的表達,讓一切倏然雨過天晴。
普朗,你一定在想,「對不起,都是我的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怎會如此迅速有效。
每個人都想要被重視,這是人之常情。我們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自我情結」,這跟天生的性格有關;有些人的自我情結很強,有些人則較自卑,總是躲躲藏藏地,有些人則渴求關注,喜歡被照顧。無論是什麼情結,佛陀都統稱為簡潔的「我」和「我的」,佛學名相則為「我」和「我所」。
其中較重要的、需要倍加觀察的是「我」,因為如果沒有「我」,那麼「我所」便不會接著產生。
上面的故事中,這位總裁的左右手一聽到老闆說「對不起,都是我的錯」,就馬上氣消的原因,即是因為他不再覺得他的「我」有錯,而是老闆的「我」錯了,由於不再被對方指責有錯而感到罪惡,他的「我」便從罪惡感和譴責中解脫;而他的「同意」復職也讓他覺得他的「我」被一種優越感所提升了。
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容易,但是實際運作起來可難了,因為鮮少會有老闆願意對部屬低聲下氣,妥協自己的「我」。
我想我們可以說,這是個「管理自我」的秘訣。
如果你能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我」,那麼就應該知道,若想快樂地生活在這個廣大世界上,就必須遵守以下幾條守則:
1.千萬不要侮辱別人的「我」。
2.不要把自己的「我」放在別人的「我」之前,這會導致兩人「我的」的紛擾。
3.不要冒用別人的「我」(就好比「版權所有」一樣)。
4.不要口口聲聲地提到「我」。
人們可以非常專注於自己的「我」,而我們今天大略提到的生氣、怨恨、惡意、毀滅,都源自於這個「自我」情結。若不知如何斷除這個自我情結,有時就會演變成國家級或世界級的「自我膨脹」,就像美國那珍貴又不可侵犯的「我」一樣。
因此,所有憤怒的基礎來自「我」,從個人到國家皆是;只有斷除「我」之後,我們才會有能力斷除憤怒、苦惱和憂傷。就是因為如此,已證得「無我」的阿羅漢,實在找不到需要跟世界上任何人發生爭執和衝突的原因。
你的老師
氣憤的根源親愛的普朗, 謝謝你依言從倫敦寫信給我。泰國的雨還是下個不停,但是雨季已接近尾聲,天氣也逐漸轉涼,所謂一雨成秋啊!最近我忙著寫教本,有些日子也帶領禪修課程;我注意到近幾年來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對禪修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我會在近期課程中詳加說明。 昨天我接到了一個弟子打來的長途電話,聽聲音就能感受到他的痛苦憂惱,他一開口就請求我幫助他平息憤怒。他是個留學海外、擁有高學歷的公司總裁,員工超過五十人,公司資本額超過上億泰銖。你一定不相信他竟然無法戰勝自己的憤怒心。 這樣的人應該說他是成功還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