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獲日本第28回「產經兒童出版文化賞」!
◆榮獲全國學校圖書館協議會選定圖書!
◆榮獲日本圖書館協會選定圖書!
◆榮獲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選定圖書!
◆ 在日本銷售已超過60萬冊!
本書藉由一張私人收藏的珍貴史料建築圖,帶領讀者一窺暗藏了370年未曾曝光、屬於豐臣秀吉的大坂城的真實風貌。
西元1583年,豐臣秀吉在賤岳會戰打敗織田軍的柴田勝家之後,成為織田信長的繼承人,正式入主大阪,統一天下。大權在握的豐臣秀吉,認清自己必須展現實力,蓋一座比織田的安土城更氣派巍峨的大坂城,於是一宗長達十年的興建工程就此展開。涵蓋本丸、二之丸、三之丸、總構的大型城廓,在戰事頻仍的歷史背景下,從備戰防禦的面向規畫興建,聘請精湛工匠和技師,結合壘石和木材,造就擁有五層樓天守、御殿、城牆、護城河的大坂城。這座展現日本本土建築技術的城廓,當時有「三國第一大名城」之稱,所謂的三國,指中國、日本和印度,足見其規模之大與氣派之豪華。
只是在兵馬紛擾的年代,大坂城也不免成為戰火覬覦的對象,在德川家康勢力竄起之後,發動連番的「大阪冬之陣」、「大阪夏之陣」,摧毀城廓,只留下本丸殘遺。德川家康雖然重建大坂城,但是對大坂的百姓來說,豐臣秀吉苦心修築的舊大坂城才是他們心目中的大坂城。
舊城掩藏在漫長歷史之後,真實樣貌始終無緣得見,直到從當年築城木匠工頭後裔家中找出了一張建築古圖,豐臣秀吉的大坂城才能再見天日。
研究這團謎霧長達二十年的作者宮上茂隆,以其專業剖析這張建築古圖,實際調查考證,為世人還原舊大阪城的整體結構和建物風貌;再搭配穗積和夫花費一年才大功告成的五十餘幅插畫,當年的大阪城宛如浴火重生再現眼前。
翻開這本書,從字裡行間、從插畫描繪,得以了解日本戰國時代背景、日本傳統建築技術、當時的社會活動、日常生活文化等,是一本值得輕輕鬆閱讀的有趣建築繪本。
章節試閱
前言
在日本大阪市的中心,尚遺留著護城河、石牆等輪廓的大阪城,今日已成為民眾運動休憩的一塊綠意盎然的大公園。在城廓中心的本丸(即本城之意──譯註)舊址,矗立著一座由鋼筋混凝土所打造的天守閣。此乃昭和六年(西元一九三一年)由市民捐款重新完成的建設。歷經半個世紀的淬煉,如今這座城堡儼然成為大阪城的象徵,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觀光客絡繹不絕。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是如此寧靜祥和的景象,又怎能聯想到過去它也曾經烽煙密布,放眼之處盡是血流成河?
說到大阪城的歷史,起源自戰國時代即存在此地的石山本願寺,首先興建了類似城廓的雛型。後來,在與織田信長交戰的末期,建築物陷入了大火。繼織田信長之後接手天下大業的豐臣秀吉,便直接在石山本願寺城的遺址興建大阪城,成為人人口中有如銅牆鐵壁的要塞。不幸的是,到了豐臣秀吉之子秀賴主政時,城廓遭受德川幕府的軍隊攻破了。建築物不僅遭到大肆破壞,甚至為祝融焚毀。
經過這場戰役(大阪之戰)之後,德川幕府雖曾重建這座巍峨的城池,奈何仍躲不過江戶幕府末期維新之戰(戊辰戰爭)所引發的一場大火,建築物又再度被摧毀了大半。明治時代以後,這裡一度成為陸軍兵營,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因遭遇空襲,剩下的建築物又燒掉了一部分。戰爭結束後,這裡成為美軍駐紮的中心,一直到昭和二十三年,大阪城才真正回歸市民所有。當時的大阪城可說是一片荒蕪,但隨即在市政府的規畫下,以公園預定地為目標,一點一滴建設,直到成為今日的規模。
大阪城現存的石牆,乃是由德川幕府所興建的。關於這一點,其實早在明治時代就有一位學者小野清對外主張過,但直到昭和三十四年所施行的綜合學術調查,一份關於古蹟石牆的研究報告,才算真正確立了這個事實。
不過,到底豐臣秀吉所蓋的大阪城,其原始樣貌究竟為何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從昭和三十八年著手研究,距今正好有二十年的歷史了。在當年擔任德川幕府京都木匠工頭的中井家,我很幸運地在其所收藏的建築圖中,找到了解開這個謎題的關鍵古圖。
這張古圖紙質纖薄,大小僅四十公分長、三十公分寬,上頭描繪的也只有本丸的部分而已。雖然外型看上去和德川時代的大阪城本丸相去不遠,但仍有若干明顯的出入。例如,圖上明確記載著石牆各部位的長度和高度間數(一間等於一.八一八公尺──譯註),還包括建築物在城裡的配置,乃至御殿的空間規畫等等,皆一目了然。但仔細調查後發現,原來這張「本丸圖」是複本,它是照著尺寸更為精確的底圖所描繪下來的。
關於複本的石牆長度間數,可說正確無誤。根據是,當我將本丸圖的城堡與現在大阪城城堡的實測平面圖重疊在一起時,發現本丸外圍石牆的描線幾乎一模一樣。從以上種種的測試得知,本丸圖實際上乃是按照一間(當時六尺五寸約等於一.九七公尺)比五厘五毛(約一.六五公釐)的比例縮小的實測圖(比例尺約一一八○分之一)。
在進行綜合學術調查的過程中,調查小組有了一樣新發現。那就是在本丸中央部位的挖掘工程,發現在地下約七.五公尺的地方,存在著一道由天然岩堆積而成的石牆。由於現存由德川幕府所建造的護城河石牆,乃是利用加工的石頭堆積而成,故這道地下石牆很可能屬於豐臣時代所有。當我應用本丸圖來對照石牆的位置時,發現它應該是屬於本丸西側「中段帶狀曲輪」的一隅。於是,當我們以這道地下石牆的高度為基準,對照本丸圖所記載的石牆高度間數時,將可得知本丸各個部分的高度值。
結果發現,數據與當今的本丸果然有著密切的關係。換句話說,本丸圖所記載的石牆高度間數,可說是十分精確。可是,這樣一幅正確無誤的豐臣時代古建築圖,怎麼會流落到中井家呢(首位木匠工頭中井正清已是德川家康時代的事)?又為何圖上僅僅描繪本丸和內護城河,卻沒有其他部分?上述疑問可透過文獻研究得到解答,那是因為豐臣秀吉時代首批的建築工程,的確只包含本丸和內護城河的部分。
根據這個結果我們發現,原來中井正清之父正吉,正是擔任本丸興建工程的木匠工頭。由此可以推斷,這幅本丸圖應該是在中井正吉的指揮之下,於本丸石牆蓋好時所描繪下來的。有了這幅本丸圖,使我們在模擬豐臣秀吉的大阪城時,至少在本丸與內護城河這部分,有了非常具體的依據。在這幅本丸圖曝光之前,考古學家都是應用描繪大阪冬之陣與夏之陣景況的畫作,或是可以看出大名(日本封建時代的諸侯──譯註)在沙場布陣情形的「大阪之陣圖」,作為具體呈現豐臣時代大阪城的史料。
其中,一幅原本由福岡藩主黑田家所收藏的「夏之陣圖屏風」(現存於大阪城天守閣)頗為知名。它描繪的是夏之陣的最後一日,豐臣軍與幕府軍決一死戰的慘烈景象。而畫面的一隅,正好出現大阪城本丸。若將此圖與本丸圖予以參照比對,會發現兩者在本丸的基本結構並無二致,因此也間接證實了,此圖確實是曾參與戰役的黑田長政命畫家所繪的傳說。我們甚至可以確定,當年黑田長政的父親官兵衛孝高,與豐臣秀吉築城之間必定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除了上述的發現外,透過與本丸圖的兩廂對照,更大幅提高了「大阪之陣圖」若干的真實性。包括:包圍在本丸外側的二之丸(即外城、外廓──譯註)與外護城河,乃至更外圈的總構究竟是何模樣,我們都能略知一二。當年,凡是來訪大阪城的客人,如大名等,豐臣秀吉均會親自帶領導覽城內風光,所以才會有大分的大名大友宗麟和基督教傳教士弗洛伊斯(Luis Frois)等人,分別留下描述詳盡的大阪城見聞錄。此外,一些斷簡殘篇的文獻史料,亦可找到相關的記載。
本書的內容即以上述相關史料為基礎,除了將豐臣秀吉建造大阪城的整個經過,以及它消失在世上的原委,一五一十地為讀者揭露;同時,還要設法還原豐臣時代那個富麗堂皇的大阪城的整體結構,以及主要建築物的風貌。希望透過這番歷史的呈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日本戰國時代到近代城廓建築風格的演變,並探究近代城廓的建築方式究竟隱含何等意義。
豐臣秀吉取得天下,堂堂入主大阪
織田信長想在大阪築城的夢想,最後卻在豐臣秀吉的身上實踐了。豐臣秀吉,於天文六年(西元一五三七年)出生在尾張(愛知縣)中村的一戶貧窮農家。當他長大離家,於天文二十三年(西元一五五四年)十八歲時,來到時任尾張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城堡)城主的織田信長身邊服侍。到了永祿四年(西元一五六一年),豐臣秀吉與同樣侍奉於織田信長的淺野又左衛門長勝的養女寧寧(生父乃杉原氏)成親。
當織田信長一路從美濃(岐阜縣)、北伊勢(三重縣)、近江(滋賀縣)打到越前(福井縣)的過程間,豐臣秀吉屢建奇功,並於天正元年(西元一五七三年)在小谷城殲滅了北近江大名淺井長政(其妻為織田信長的妹妹阿市)的大軍,織田信長認可他的貢獻,於是將淺井氏的舊領地賜與豐臣秀吉。翌年,他便在琵琶湖的岸邊興建了長兵城,正式晉升為城主。也就是在此時,他將自己的名號改為「羽柴筑前守」。
在當時那個動輒以下犯上的時代,像豐臣秀吉這樣出人頭地的歷程可謂特例,若不是織田信長這位主君用人特別重視能力與實績,想要在亂世熬出頭,恐怕難如登天。天正五年(西元一五七七年),豐臣秀吉以織田軍的司令官身份在播磨(兵庫縣)一役上陣,企圖打敗在中國地區擁有十個國家統治權的大大名──毛利氏。當時,姬路城主黑田官兵衛孝高決定與織田軍站在同一陣線,於是大方讓出城堡供豐臣秀吉發落。
而豐臣秀吉在重新改建了姬路城之後,便以此為根據地,接二連三地攻陷周邊隸屬於毛利陣線的城堡。天正十年(西元一五八二年)六月,豐臣秀吉一方面持續以水攻戰法(在城堡四周築堤,利用大水淹沒城堡的一種戰術),對付備中(岡山縣)的高松城,一方面於內部做準備好與毛利家的主力軍對決,只待織田信長到來便可指揮大局。豈料,織田信長卻在六月二日投宿於京都本能寺的時候,遭到手下部將明智光秀的突襲,最後被迫自盡(史上稱為「本能寺之變」)。就連以奢華著稱的安土城建築,也在這場混亂當中遭到火燒崩塌的命運。
豐臣秀吉透過探子回報得知織田信長已遭遇不測的消息後,便火速展開應變措施:首先便是與毛利氏和談,並快速折返姬路城。回到城堡後,立刻將收藏在三層樓天守的金銀財寶,以及糧倉內的米糧全都分給了部下。再次向大家重申放棄姬路城的決定之後,便馬不停蹄地一路從尼崎奔至山崎(位於京都和大阪的中途)。而後,在天王山與池田
前言在日本大阪市的中心,尚遺留著護城河、石牆等輪廓的大阪城,今日已成為民眾運動休憩的一塊綠意盎然的大公園。在城廓中心的本丸(即本城之意──譯註)舊址,矗立著一座由鋼筋混凝土所打造的天守閣。此乃昭和六年(西元一九三一年)由市民捐款重新完成的建設。歷經半個世紀的淬煉,如今這座城堡儼然成為大阪城的象徵,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觀光客絡繹不絕。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是如此寧靜祥和的景象,又怎能聯想到過去它也曾經烽煙密布,放眼之處盡是血流成河?說到大阪城的歷史,起源自戰國時代即存在此地的石山本願寺,首先興建了類似城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