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 轉 春 起 定
熱 沸 等 轉 春
2008年全球網路回顧, 2009年十大關鍵趨勢,以及代表字
日本媒體喜歡用一個漢字為年度總結,如果我們也用一個字,來總結網路2008年的一切,最適合的字應該是?
我認為,是「等」。
等什麼?
年初,我們「等」著下一間網路公司被某大公司買掉。近年來「併購」已成網路公司投資人所認可的最佳售出方式,幾乎自成「黑市」,不再像泡沫時代必須以上市來求得股東回饋。
年中,我們發現這一年的併購案已確定不如2007年興旺,於是,大家專而「等」著新的獲利模式出現,希望讓自己的網路公司達到單月損益平衡,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大網站開始隨處置放廣告,大膽酌收會員費。
到了年尾,大家還在「等」上述兩樣事情,卻發生了全球金融與連動債風暴,網站的產業鏈雖然自成一格,貼近民生,最後才被颱風尾掃到,但投資人端也資金緊縮,網路公司開始裁員,力過寒冬。
這是一個「等」的一年,但網路界不會「等」太久。2008年已經「等」了三趟,以我們對網路的了解,2009年的網路不會再繼續「等」了。
2000年∼2007年的一字總結
一路看下來,網路簡直就是一個「戰鬥力」非常旺盛的產業。應該說,許多人只看大多數的失敗例子,但少數人,卻看到那些少數的成功案例,的確,Amazon年入140億美元(台幣4300億),Google年入170億美元,eBay年入也在70億美元左右,Monster亦年入13億美元;就連Facebook雖然幾年下來即達1億會員、90%的學生使用率,有人說他們不賺錢?但他們胡里胡塗的也將在今年賺到3億美元(台幣100億)左右,算是小而美。注意,這些公司原本不應該存在的,這世界原本也沒有這些創辦人的空間,也沒有他們的空間。而在短短十餘年內,卻在驚滔駭浪中,造就這麼多新的產業。
有人說,網路創業家是「天生勞碌命」。而這段時間的歷練,讓他們更像千搥不倒的戰士。
若我們同樣的以一個字來看每年的網路界,我們可以看到,西元2000年,網路造就的「本夢比」破滅,股市狂瀉,信心崩潰,最佳的一個字就是「驚」。
2001年,原本熱情的網路人,竟然沒有就此停住。以台灣來說,大批的台灣網路人直接移居大陸開始「第二春」,有些台灣網路人轉向電信產業,開發行動市場,有些則轉向連線遊戲軟體的產業,最佳的字是「轉」。
2002年,大家轉定了,在新產業又重新開始,讓創意盈滿了這些產業,許多東西又開始悄悄的萌芽,以一字形容我們可稱為「春」。
2003年,大部份後來爆紅的新網站,都是在這一年或這一年過後不到幾個月創立,並瞬間享有了一些人氣,為他們帶來基本的信心,這一年我們可稱為「起」。
2004年,Tim O’Reilly在會議中宣布「Web 2.0」時代來臨,這個「二代網路」新字彙,石破天驚的為整個網路產業下了一個定語,若一字形容我們可稱之為「定」。
2005年,有些網站已經產生比十年前還大的成就,包括會員數、使用時間、大學生穿透度等等,這個時候網路謹慎的回到一個熱門產業的姿態,我們稱之為「熱」。
2006年,熱中還要更熱,Google的營收不斷翻倍,在這一年中已經超過了台積電的營收。在2006年底,Google以16.5億美元買下了YouTube,更是為這波網路掀起最高潮,美國網路界另外三天王Yahoo!、微軟、AOL也開始四處買網站,天天都有併購新聞,所有的網站再次求取被大廠併購的可能性,這一年稱之為「沸」。
2007年,熱潮繼續,網路產業已知道有幾個主題特別紅,所有創業家拚命攻社群、影片、創新廣告、行動裝置這幾塊,這一年最佳字彙為「搶」。
2009年將產生「沉默革命」
驚、轉、春、起、定、熱、沸。短短七年的時間,網路再次暴起。
至於,2009年的展望?
這是網路產業第二次碰上不景氣,第一次是罪魁禍首,讓網路界成為眾矢之的。而這一次,網路雖然是無辜的受害者,然而,關公司、裁員總不是光彩的事!因此,這些創業家以低分貝的姿態,帶著同樣的信心,默默的重新開始。
網路界有一批人甚至認為,金融風暴下,網路界有希望成為救世主來改變世界運作的順序。
那,今年、明年的「代表字」會是?
在講出2009年、2010年的一字之前,我想先來討論一下,我認為,2009年最值得關注的10個關鍵事項:
一、陳列式廣告絕處逢生?
陳列式廣告(display ad)在今年已經是最低點,也是目前讓美國Yahoo!普遍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任何想要讓陳列式廣告更精準的分眾的嘗試,譬如NebuAd在2008年於美國國會山莊鍛羽,今年會讓陳列式廣告更蒙上一層灰。但由於陳列式廣告已成穩定產業,有上下游的關係,裡面有許多廠商;以今年台灣的金手指獎為例,沉寂了幾年後,廠商又推出了好幾則驚人的陳列式廣告,包括可以和手機互動的,還有大量的高畫質影片與故事,製作成本之高、Ad Campaign動用的資源之廣令人咋舌,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小型廣告主漸往其它廣告模式靠攏後,或許各線上製作人會願投注更多時間與精力在大廣告主身上,產生更新的創意,2009年將會出現一些令人驚喜、超有效果的陳列式廣告。
二、企業在網路上尋求新型工具?
IAB曾在2008年四月做出一個預測,到了2009年,網路廣告將會收到比電視還多的廣告預算,當然這件事因為2008年底景氣關係有了一些變化,但2009年我們依然會看到企業對網路寄與一些厚望,這時候不作廣告投放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不相信網路,而是期許網路提出更好的量測方式(metrics),因為在網路上,可分心的狀況很多,與電視不同,但相對可以做的事情也多、甚至直接買下等等。企業需要新型的工具,以「軟體服務化」(SaaS)的方式採購使用,現有的企業應用軟體大廠會繼續的「借來」網路上已成功的方式,將這些工具含入本身的方案之中,而小創業家也將集結成平台,讓企業統一採購。
三、YouTube正式幹掉電視?
網路影片已成了許多年輕人之間最夯的休閒活動,有些短片已是非看不可,不看就落伍了。目前YouTube每天上載影片數已經超過15萬大關,愈來愈多的影片在上面傳送著,人們花在看線上影片的總時數已經逼進花在看電視的總時數,YouTube的市佔率更從2006年底的47%一口氣增加到2008年的超過70%,加上Google Video,他們在線上影音的市佔率已經上看90%。Google在2008年已經力推InVideo,以及許多新的做法,包括在YouTube下方置入「Click to buy」,按下去就可以購買與影片相關的產品,慢慢的我們可發覺,2009年我們將會在Google YouTube的帶領下,發現更多網路影片的新「看」法。
四、「網路風評處理」將成顯學?
2008年我們見到了Plurk、Twitter等微型部落格風雲,以台灣來說,至少多了5000名「噗友」和5000名的「推友」,大家在上面就像一個超大型的聊天室,閒言耳語很快就傳開來。我們也看到2008年因為三聚氫氨事件,金車集團快速果決的處理,反而讓它在網路上傳出了很正面的形象,這些都讓2008年的網路上開始出現了「網路風評」(online reputation)的處理。每一個新產品就有一個新的做法,在加拿大,目前已經有一間叫做Radion6的公司,專門設計工具來讓所有人知道他們在網路上的形象發生什麼事情。形象受損,效果不會亞於電腦中毒,因此或許第一個進入此產業的會是防毒軟體大廠,藉搭售的方式將這些「ORM」(online reputation management)工具賣進企業內,我們也會看到企業開始透過這些強大的工具,對網友的每一句「過頭」的網路言論提出反應,甚至對簿公堂,讓網路上瀰漫一種不能隨便說話的氣氛,可能造成2009年幾則最大的爭議。
五、搜尋引擎的One-box將竄改網友習慣?
根據Comscore報告,2008年8月Google的搜尋量比去年同期還多了38.6%,九月還剛創了新高,但在廣告主願意配合的情況又降低的情況下,Google可能將會開始對自己已經幾乎十年不變的搜尋結果展開一些不一樣的改變。目前的搜尋結果都是一次顯示十筆,最類似的置於最頂,但現在Google將會開始導入更多的One-box東西。它在2008年只有導入「翻譯」的功能,接下來會有更多,甚至在搜尋頁上面直接顯示影片等其他的東西,這會帶來「內容物」的大變革,以前我們做網站,都是以文字為主,被搜尋到前面就會帶來很好的事。現在不見得以文字為主,Google會「兵分多路」顯示結果,所以要顧的東西也變多了。這是2009年必須特別注意的趨勢。
六、「廣告聯播網」深入更多小網站?
此觀念在美國較多,目前廣告聯播網尚未發展到小站,但接下來發現廣告主希望以更低的成本達到更高的效果,只能走更精準的廣告方式,小站都會開始被廣告聯播網納入版圖,那些廣告聯播網本身也會開始開設網站,讓其他廣告主可以更有地方投資。目前的預兆包括全美國最大的獨立廣告聯播網Glam Network,目前已達流量前十大,和Yahoo!等大型入口網站平起平坐,且已涵蓋5200萬個月不重複拜訪者,Glam原本專攻女性網友,現在竟多開一個男性頻道「Brash.com」。在景氣不佳中首當其衝的廣告聯播網,已經積極在佈局「小站」,因此,在2009年我們會看到許多有特色、會員非常精準的小站,為了廣告而來。
七、Google Phone到底會出現什麼創意?
長相沒有iPhone好看的第一代Google Phone,到2009年即將推出更多的選項。它完全開放的API將會讓許多網路人趨之若騖,幫Gphone帶來更多的創新創意,許多都和地理位置有關係。從前第一代網站在Google Maps敞開後,就拚命的做和地理位置有關系的服務,目前這些服務皆沒有非常成功,在台灣最成功的為地圖日記。但現在不同了,Google Phone上面是直接可以運作、直接使用,因此這些創業家捲土重來,在2009年所造成的力量將不可小覷。
八、部落格繼續成長,會紅了哪些人?
台灣網路人都說2005年是台灣的部落格元年,一直到現在許多新的部落客繼續湧出,以2008年的中時部落格大賞為例,參賽者又比往年更加踴躍。但部落格已成了大家擺在那邊的留言板兼相簿,且還有大量的人尚未寫部落格,因此各部落格平台將會繼續的做改善,在2008我們已經看到無名小站與PIXNET相繼推出新社群功能,有些是Web 2.0網站如「推推王」的標誌,這樣集大成的新部落格平台,在2009年將會是很值得注意的新玩意。
九、網路人「再次」轉而求實體獲利?
實體網路化在之前被廣為認為必須「開店」,接下來被廣為認為必須維護一個自己的「社群」,這兩塊已經在2008年玩得差不多怠盡,該e化的網站都已經e化,該社群化的服務也都已經建立自己的社群,接下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明確的應用,大概會被拆成幾個大塊,尤其是在已經喊了很久的幾塊事情上面可能會有突破的進展,譬如e化社區,在紐約已出現成功案例,打入豪宅市場,和建商談好的這種做法,在亞洲尚未真的見過。
十、程式語言更微小化
2008年有更多的廠商推出了自己的程式語言介接界面(API),這些API已經從從前多重認證機制,到了有的只要送出一段URL就可以取得所有該要的資訊,許多在從前視為站內機密的資料也都開放出來,許多原本以內容吃飯的網站如紐約時報也都一一做出API,這些廠商會繼續想找工程師來寫程式,但數量會有限。更多人是抱著創業理想,卻來自各行各業,我預測我們將看到這些廠商提供更簡單的API,甚至是簡單的教學,讓不懂得寫程式的創業家、創意者,也可在短期內開始使用這個API。
2009年幾個要注意的時間點
時間上,請特別留意幾個時間點。其中之一是2009年2月初,俗語說,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愈危險的地方就愈需要英雄與新機會。在這個時,紐約將舉辦由O’Reilly主辦的「Money Tech Conference」,專門講金融市場的相關新型科技,這一塊在目前華爾街低迷氣氛中一定會有一些新的東西,有些特殊的金融相關的網路服務或許將在逆勢中出現,值得注意。
另外還有2009年3月底:「Web 2.0 Summit」即將在舊金山舉行,這時候距離全球經濟危機將已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又位在矽谷中心舉辦這麼一場會議,對於網路的未來將會是很重要的測試石。尤其目前許多人已認定「Web 2.0」有些網站已經收不回成本、泡沫化了,到了2009年三月這個「Web 2.0 Summit」又將如何重新的詮釋「Web 2.0」?屆時又會有什麼樣的公司與會?
到了2009年6月底:台灣這邊即將再次舉辦「IDEAS SHOW」。2008年資策會舉辦的IDEAS SHOW有三十個團隊參加,2009年即將舉辦第二屆,除了看到新一代的新網路服務之外,也將是對第一屆的團隊檢視一番的好機會。
2009年幾個要注意的人
有幾個人的動向值得特別注意,第一位是蘋果總裁Steve Jobs,近年推出iPhone,並於2008年推出iPhone 3G,完全奠定了蘋果在流行3C用品的霸主地位,但他的健康卻履履傳出狀況,先前甚至曾有美國媒體不小心外流Steve Jobs的訃聞。他身上的胰臟癌細胞不知道是否能讓他繼續撐下去,儘管慢慢退到募後,相信在2009年他的健康依舊會是美國3C業最注目的焦點,在Google壓陣、其他日韓廠在後等等因素下,2009年或許也會出現意外的產業震盪,值得注意。
另外一位就是剛卸任Yahoo! CEO的楊致遠。他今年可說是在砲火中度過,楊致遠的Yahoo!在今年開始或許出現一些變化,無論出什麼變化,楊致遠的動向將受注目,他再次回到網路界,抱著一些理想,但礙於大環境與種種主客觀因素沒有達成他的理想,下一步他是否直接自己開設公司,甚至回到亞洲?這點讓人高度期待。此外,北京奧運結束,大陸網路業進入了較嚴的審效期,楊致遠以外包括陳士駿這些成功的華裔網路富豪們的下一個動向,值得在2009年注意一下。
此外,有「一些人」值得注意,首推「矽谷網路人」,這是一群曾經碰過兩次不景氣的族群,第一次不景氣後,短短八年後再來一次不景氣,只是這一次並非網路之過。這些人在這第二次已經抱著「不怕」的態度,不過顯然也用上最謹慎的態度來處理,我聽說許多網路人已經做好「一年拿不到錢、三年賣不了公司」的打算,也就是一切回到「基本面」,先讓網站自己賺錢再說。這次的金融風暴來得突然,但矽谷網路創業家的應變速度也很快,相信在明年第二季(四月)之前就會陸續看到這些創業家因應現今局勢所做出的新作品,2009年矽谷網路人要怎麼再憑一箱可樂、一盒比薩再創網路大夢,值得注意。
還有是「西語裔族群」,這部份在美國矽谷曾引起一些討論,因為在2008年期間曾有人研究過,一到網路上,西班牙話竟然不見了!以美國來說,目前有支援西語系的「官網」只有鞋店Zappos、Home Depot與溫蒂漢堡官方網站,其他我們耳熟能詳的麥當勞、肯德基等等都沒有西語系的內容。報導是說,西班牙語在網路上被「邊緣化」(marginalization)了。但全世界共有高達3.22∼4億人以西班牙話為母語,僅次於中文,若計入所有以西班牙話為官方語言的國家的人口,應該會超過10億人!其中一批西班牙人口更是在美國境內,上網人口已超過2000萬人,這些人有可能做出新網站,直攻西語市場,目前譬如Tuenti是西班牙的Facebook,採完全封閉制,於2006年二月創立之後目前表現不錯;而去年此時大約傳出西班牙社群網站Wamba被Skype投資人投資了3百萬歐元,此站也表現不錯。西語的網路一直處於貧瘠狀態,但2009年可能是他們的「網路元年」。
讓讀者進入此書,一探2008年的網路花花時間之前,我們要知道,網路的起起伏伏,就像所有新創科技產品的「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只是網路上的創意很多,可說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且後浪比前浪還高,層層疊疊的湧上去。用正面的眼睛來看網路,趨勢自然出現。
2009年的一個字,我認為是「轉」。
2010年,想當然爾,是「春」。
八年另一波,網路即將重新再起,這次要不要睜大眼睛,捲起袖子?
我先報名了。
See you there!
【引言】
讓你掌握全球網路智慧總合!
網路上發生的事情太快了,太多了,太新奇了。所以每個人都想知道網路上發生什麼事,但,絕大部份人都跟不上,只能望洋興嘆。還好我們有Mr. 6 (劉威麟) ,閱讀這位國內深具影響力的網路觀察家與評論家的報告,我們將知道網路上最夯的「人事時地物」,並從中得到數不清的行銷靈感。
Google美麗辦公室背後的危機?
by Mr. 6 on May 14th, 2008, 目前有 23 則留言, 9 blog reactions
自從Google上上周搬新家,開放101大樓七十三樓的新辦公室(詳情請見凱撒之鷹的上、中、下集),最近幾天我也都拿這個當話題, Google辦公室,太羨慕了!像遊樂場一樣,百步之內有食物可吃,可以玩Wii、打撞球、打乒乓球、打foosball,還有電動按摩椅,還有cubical布置大賽,還有育嬰室。在矽谷,免費食物啦、撞球乒乓球、懶人沙發和電視機等本就已經是網路公司的標準配備,不過Google確實又將這種文化再更上一層樓(我沒聽過其它網路公司有電動按摩睡覺椅的)。
不過,是否每個人都支持這樣的辦公室文化。它會不會有潛在的「危機」呢?
危機?
昨天剛好就有一篇CNN Fortune雜誌的長文「Where does Google go next?」在討論「Google文化的危機」,它先提出一個叫人尷尬的矛盾現象,說Google總部不只有超棒的辦公環境,以及「20% Time」每星期有一天可以在公司做自己的點子,還有爆多的股票選擇權,「那……為什麼人們還是要離開?」
對啊。他舉出好多例子,都是Google最優秀的人。比如曾經第一次喊出「Don’t be evil」口號的Paul Buchheit出去創立現在矽最紅的FriendFeed,曾是出名的產品經理的Yanda Erlich也出來創辦即時通訊平台Mogad;而之前管Google News的老大Nathan Stoll現在也出來搞新公司Mechanical Zoo;從前同樣做業務開發的David Friedber也跑出來搞一個氣象保險網站WeatherBill,甚至有兩位以前搞業務開發的老將Salman Ullah與Sean Dempsey在Google賺爆後現在出來搞創投Merus Capital,專門投資……這些從Google出來的小子所開的公司。
文章說,他們都曾經是Google的愛將,他們也愛Google,到底發生什麼事?
你會說,這很自然吧!Google選擇權給得再多,也不比自己開一個小網站爆紅賣掉還多!在矽谷這裡,人人可以成立小網站、或加入小網站,跟著它爆紅以後就可以賺到在Google十年賺不到的巨額財富,所以有志者,在Googleplex「享受」夠了以後自然就會離開。但問題是,Google也看到了這一點!它很積極的,把這些有點子有想法的員工留住,讓他們在Google裡搞他們自己的點子,那為何他們還要離開?從Google辦公室的風格可嗅出,這間公司應該是非常自由、且非常可以表達自我的,那,為何還是要離開?
文章引用了另一位「叛將」David Friedberg的心聲作為解答:「我很訝異,有多少事情我們現在(離開Google後)正在做,而這些事在Google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可能做到什麼?美麗背後有什麼陷阱呢?
仔細看這些離開的開公司的人,他們的特色是什麼?好像都是做業務開發、產品經理的。不然就是初期加入的工程師。
另一篇呼應此文的文章在標題就用一句話形容了美麗背後的陷阱:「Bureaucratic Google」
Bureaucratic?官僚嗎?為什麼?
它說,Google在「resource allocation」方面做得特別差勁,這個字眼在管理學或許有深廣的意義,但在這篇文章中,它是在暗批Google,雖然給工程師像天堂般的環境,但「管不動他們」。他舉了一個例子,Google Apps的負責人Dave Girouard有天希望將Gmail稍改一點點,來讓他更容易賣給企業,為了這麼一件簡單且來自客戶需求的事情,這位負責人竟然必須親自向工程師「求情」,請他們做這個。這位負責人認為,此事竟然像求人捐款一樣困難!
所以這公司的Bureaucracy,不是來自高層的傲慢,而是來自「基層的傲慢」。
而這些人,在此時加入Google,目前執行長Eric Schmidt說徵才的速度是每周一百位,兩年內員工人數整整翻了三倍來到1萬6千人以上,諷刺的是,一批又一批的新人看在Google的環境進來,卻有一些高手走掉,因為那些人當初根本就不是被Google的環境吸引進來的。
不過,我並不能完全同意該文章的論點。我想到,大學時代曾在藝電(Electronic Arts)作暑期工程師,整個辦公室都是暗的,旁邊也有賽車機,吃飯的時候從老闆、老闆的老闆到所有人都在玩Warcraft,玩兩個小時才回來工作。但你說為何藝電還是做出很棒的產品?我在裡面有強烈的感受,這些人都很晚下班,周末偶爾也,因為他們覺得,「開發遊戲軟體真是太好玩了!」
我們假如找來一群真的對「創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網站」有興趣的人,真的覺得「創造一個新東西」很好玩的人,無論是工程師還是其他人,一人就可以抵十人。我覺得,Google以工程師為主的企業文化,只是試圖把創業家成功的要素帶進來,以它的賺錢實力,它目前可以「養」整個矽谷想創業的年輕人,但,它犯了幾點錯誤,第一,上述的「創造一個新東西很好玩」的創業家,是不會看環境進來的,以環境來吸引人,反而讓Google吸引到一群不見得是他所想要的人。第二,創業家許多並不是工程師,他們得在Google內找到和他們調性相同的工程師才可以創造新東西,假如他們找不到這樣的工程師,他們就寧可出來籌資自己請人,也不要在Google裡看工程師的臉色…。反正,目前Google的金雞母暫時不會跑掉,要怎麼再進一步,Google自己自然會摸出一個做法。
目前我在Voofox所試圖建立的所謂創辦團隊的做法,正是類似於Google的初衷,以工程師為中心,試圖讓整個團隊看到新創網站的趣味,公司才可以最接近的仿照了美國那些成功創團隊。那些成功團隊本就以工程師為主,壓低成本之餘也減少溝通,讓技術人員自己喜歡這個點子,自己希望點子成真,既然是喜歡的點子,便可以一夜做好,若不喜歡的硬請他改則可能要花上五天。一個成功網站必須快速調整,並且必須「收尾巴」,並且可能要長久經營,讓工程師作主,才能用10人之力創出人家100人的水準。Google還在學習這一塊,我自己也仍在學習這一塊,譬如最近最也有感受的就是,自從做中文產品後,團隊的反應比英語產品要好很多,大家都開始動腦了。
美麗後面真有危機嗎,或許只是夢想未竟。Google除了美麗辦公室,只再需要一些小調整,可以鯨吞整個矽谷的創意,那時候,它真的就是前所未有的「超大型的成功創辦團隊」了。
Plurk炫風吹,比Twitter更簡單易懂的微型碎碎唸
by Mr. 6 on June 3rd, 2008, 目前有 9 則留言, 16 blog reactions
剛離開TechCrunch自創天空的部落客Duncan Riley才剛到Inquisitr一兩個月,昨天打響了第一砲。部落客介紹了一個新網站「Plurk」,這篇文章與這個網站,就像深水炸彈,為此週帶來第一個「哇點」!
Plurk顯然是衝著Twitter而來,就像Twitter一樣,可以碎碎念,寫140字的小訊息,給自己看,給朋友看。但Plurk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這些小訊息皆浮在一張「時間圖」上面。譬如這個叫Steno的使用者就可看出,上面是時間圖,下面是這個使用者的簡介,而這個「時間圖」是可以按住並往左右拖曳看其他時間的訊息的。你看到的這個畫面,也就是Plurk的主要頁面,人人幾乎都在這一頁活動。這個「時間圖」設計的好處是,如這邊說的,輕度使用者像老媽媽或老公公,都可以容易上手、容易使用;重度使用者也方便看大家的對話,誰前講,誰後講,清清楚楚!
Plurk此番「時間圖」設計,是一種「簡單」的策略。Twitter雖然會員才100萬人,但只要成為會員後,幾乎都「無可倖免」的成為「迷哥迷姐」,而Twitter究竟打中了什麼「甜蜜點」?若以「微型部落格」稱之,只說明了50%,另一半也很多人著迷的「梗」,是在它同時也是「微型討論區」、「微型狀態暱稱(就像MSN暱稱公開化)」,讓一群人開始在裡面不同時隔空交談,然而,無論是部落格還是討論區還是暱稱,都因為Twitter強調「微型」,只要140字,也只能140字,所以變得人人都可以吐吐苦水,說說心事。我一直在心裡覺得,如果還會下一個比Twitter更成功的微型平台,能打敗Twitter的,只有「再簡單」而沒有「再複雜」。為Twitter加圖?為Twitter加會員的group?為Twitter再加其他的API?都不對了!都歪掉了!大家重點應該擺在,怎麼把Twitter這麼簡單的東西,還要再更簡單一點,就像手機廠商,可以將手機做得更薄、再薄、再更薄,然後,把它拿給那100萬之外的其他網路使用者試試看。
那,Plurk是如何將已經很簡單的Twitter做得再更簡單?畢竟Twitter可以用這麼多方法輸入,整個界面已經乾淨得不能再乾淨,140字已經少得不能再少,Plurk厲害的是,它所「簡單」的方向,不是在「進」(input),而是「出」(output)。它希望改善的是這些碎碎念的「呈現」(display)上面,Twitter大部份的「簡單」都是在input方面,到了output,它唯一「簡單」的地方就是把所有訊息全部混合列表出來,這種簡單是「無為而治」,沒做什麼花俏事,所以簡單。而Plurk,卻努力的以視覺的方式來「簡化」那些雜七雜八的小訊息的「呈現」,所有的對話,在時間圖上面顯示,一個人碎碎念,只能看出它是在何時「唸」,想像,當這裡開始「你@我@」,與朋友在「@來@去」,大家「一起同時@起來」,整個時間表會充滿了照時間排序的對話!誰說了什麼,在什麼之後說的,說了之後又引發什麼回答,一目瞭然!視覺是最強的簡單劑,再複雜的3C產品,介面若設計的視覺化就可以改善很多。我不知道Plurk會不會爆紅,但它呈現這些迷人的碎碎對話,切入點真是大妙妙。
那你會問,假如「簡單」就可以幫Plurk爭取到Twitter爭取不到的東西,那Twitter在「不動「的情況下應該也可以爭取到其他東西,只是沒爭取到這麼多而已?因此,若從網路創業與商業競爭的策略角度來分析,Plurk的策略是「大簡單 + 小複雜」。它的「大簡單」就是剛剛說的時間圖的創意,這個「大簡單」只是Plurk的軸心,它的周邊還順便加上一點點「小複雜」:
一、加入14種「動詞」:仔細看,每則浮在時間圖的小訊息,都有「掛顏色」,顏色代表的是不一樣的「動詞」,它目前已經有love、like、share、give、hate、want、wish、has(own)、will、ask、feel、thnk、say、is這十四個動詞,在你寫訊息的時候,它強迫你以「劉測試、喜歡、現在去逛街」這樣來「造句」。這樣的奇特設計,不禁令人想起當初Twitter用的超強感染力的文案「What are you doing?」,只是Plurk直接用這樣的方式讓使用者更直覺到自己正在分享「我在想什麼」、「我在問什麼」、「我有什麼感覺」……等十四種方式!
二、採用「活動能量」(karma):這和我們當初VooEasy的Activities是一樣的意思,使用者做愈多事情、傳愈多訊息、加入愈多朋友,Karma就愈高。有趣的是,當你Karma提高到某個程度,據說便可以使用一些別人沒有的功能,好像拿到武器祕技一樣,這樣的設計在遊戲是必備,但在「網站」卻非常罕見!
三、可在訊息內點選並嵌入表情符號: Plurk讓使用者隨時在訊息中嵌入笑臉、哭臉、迷惘的臉、害羞的臉……,它目前有十幾個臉孔可供選擇,這一個小小的改變(或如有些部落客說的是「懷舊功能」),讓小訊息變得更直覺、更生動!
四、可以直接在訊息中嵌入影片照片,並直接觀賞:這點Plurk,設計得相當巧妙,使用者可以直接在小訊息嵌入照片或影片,直接在訊息中以小小的縮圖呈現,平常不會打擾訊息的觀賞,但觀眾一按下縮圖,就會跳出燈箱視窗,當場馬上播放影片或照片。
五、朋友可分成不同的「群組」:這點是呼應Twitter使用者已經要求很久的功能要求,這些群組可讓會員對不同的follower散發不同等級的訊息,也方便於管理。
若仔細分析Plurk「多出來」的以上這五點「小複雜」,會發現它的巧妙之處──第一、二、三點,完全針對Twitter打不中的那些族群,也就是「小朋友們」(高中生、大學生)而來;小朋友們喜歡的是很簡單的東西,一旦打中,他們社群的黏度非常高,但Twitter始終打不中;而第三、四、五點,則是針對Twitter族群一直想要而沒有的東西,不見得能吸引多少人,但就是「做在那邊try try看」。你說,做完「有時間圖的Twitter」就好了,Plurk幹嘛還弄了這麼多東西、這麼複雜?但,每一個複雜,都是為它的大簡單,再多一個「打中甜蜜點」的機會!
不確定Plurk有沒有抓對了「甜蜜點」,但就如Mashable這邊提到的,他「接下來幾天要試試看,看是否有『黏住』的感覺(try it out to see if it sticks)。這句也讓人震憾,什麼,只給「接下來的幾天」嗎?的確,一個網站能不能對一個人喜歡,只要試幾天就知道。速度會不會被上面那個可以拉拉拖拖的時間表給「拖垮」,也是試幾天後就知道(目前還跑得超順的)。這又不禁提到Plurk的另一個優點──它小心的將以上所有的「大簡單、小複雜」全都塞在同一個頁面,因此,它要「改站」應該是相對的容易。大部份的使用情境,皆在此頁面發生(無論是看自己,或看別人,都是在此頁面),全部的功能,就像「晒稻子」一樣晒在這個頁面上,彼此間公平競爭,因此站方較容易判斷哪一塊、哪一個功能是使用者喜愛的「熱點」(hot spot);此外,全部都在同一頁,也讓站方比較可以在不影響現有舊使用者的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的「加很多東西」上去,看看大家喜不喜歡。
這個數學很簡單的。美國隨便一個社群型網站都破1000萬會員,Twitter只有100萬。如果把Twitter這種氣氛拉到任何其他一個300萬人,以Twitter值1.5億美元的估值,可以拉到至少4億,也就是和當年一億會員的MySpace一樣的估值。兩年一億會員或許真是個「後人無人可及」的奇蹟,但區區300萬會員呢?Plurk以「大簡單上加小複雜」深思遠慮下去,自有它的機會。我們也該來想想,還有哪些已經成功的網站,可以像手機一樣,再被做得更薄、更直覺、更簡單?簡單以後,再加一點點小複雜,又可以炒出另一盤好吃的菜!
YouTube上最出名的台灣小孩
by Mr. 6 on June 19th, 2008, 目前有 5 則留言, 1 blog reaction
YouTube上最出名的「台灣小孩」,是誰?
陳士駿?OK,大概是吧,他是創辦人哩。除了陳士駿以外,有沒有其他「平民」?
一個華裔小男生叫「Kevin」,本名似乎是「Malvin」,長得就像千千萬萬個其他華裔青少年,但網路上,他給自己取了一個「Kev Jumba」,聽到這名字,喜歡看YouTube影片的美國網友肯定「如雷貫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直到上周我寫出Kev Jumba在iBeatYou也有自己的首頁時,才有人跑來跟我說,原來這個小朋友的父母,也是台灣去的移民!換句話說,Kev Jumba很有可能是YouTube上最出名的台灣小孩!
也是在家鄉最不出名的台灣小孩──關於他的介紹,一出了YouTube,網路上非常稀少,而在華人世界這邊,更從來沒聽過這號人物。但只要看看數字就知道KevJumba有多紅──YouTube的「KevJumba頻道」目前已達20萬人訂閱,為全球訂閱總數第四高的頻道。而KevJumba旗下38則影片的總和瀏覽數已達3000萬次,為全球「諧星」類別中第九高的。注意,在YouTube通常只要上50萬,就算是很成功的病毒影片了,Kev Jumba目前錄製的YouTube影片中,有高達10則竟然破了「100萬人」次瀏覽,這則「Ask KevJumba」更吸引了260萬人次瀏覽,並吸引了1萬1千1百人留言,天,這麼多留言。這則在講「我必須面對各種歧視」的,更吸引了高達15,343個留言。
這麼多的人,湧進來看一則又一則片長不超過5分鐘的短片?這些短片,大多都是在Kevin自己房間裡拍攝的,Kevin總是這樣對著攝影機開頭,「Hi I am Kevin。」然後就對著攝影機自言自語了5分鐘,而且就像許多華裔一樣,Kevin舉手投足試圖擺脫華裔的味道,他的皺眉,他的黑人手勢,他的瞇瞇眼,他的眨眼,某個力量源源不絕的從他纖瘦的身體爆發出來。
讓KevJumba走紅的主因,就是他自言自語的「議題」,以及他詮釋這些議題的方式。他的議題圍繞著「對華裔的偏見」,想一正歐美人的錯誤印象。早期他拍了這篇「就算在YouTube,長相仍決定一切」,抗議亞裔就是被當作「李小龍」(他還表演了一下)。他舉例,只要變成美女,在網路上僅需談些與男朋友的私密情事,秀一條乳溝,嘿,就會有很多人瘋狂進來點閱觀賞!他也湊到鏡頭前,告訴觀眾,看,我們華裔的眼睛,不像花木蘭畫成「鳳眼」(slanted eyes),ok?而且,看啊,我一點也不像書呆子(nerdy),我是一個「壞小孩」呢!說著說著,從旁邊拿出一張考卷,上寫一個大大的「B+」。看,我不是「A student」喔!
「當你是白人,你得了A就是超棒的Awesome,拿B也還不錯。」Kevin說,「但當你是華裔,你拿A叫『average』,拿B叫『bad』,拿C就是『crap』,拿D是『death』,拿F是『fuck』!」
KevJumba對「角色扮演」也尤其拿手,常常在房間裡直接一人分飾二角。他的音樂也配得很巧,輕鬆進行,有時完全靜音,而他的「後製」更是抓到重點,字幕會時而出現,讓他的脫口秀更豐富也更有架構。
當然,你問我喜歡他嗎?其實我看得不是頂舒服,因為就像大多華裔ABC,KevJumba試著糾正歐美人的方法是,「我和你們一樣,但我和我爸媽不一樣」,所以,在KevJumba的影片中,旁邊偶爾出現他媽媽的聲音(應該是演的),故意操中文破口音,教訓Kevin,「你讓我們蒙羞!你讓我們蒙羞!」還有爸爸的聲音,要拿出孔子教悔來教訓他。然後譬如在這篇「Put it in Purse」,他談到準備要開學了,他爸買給他一輛新車,然後秀出他媽媽教他開手排車的驚慌與講破英文的笨模樣。我猜這仍然不是他媽,這是他朋友扮的。而這位台灣小孩KevJumba,目前還只是一個高中生,在德州念書,由於還在發育,在YouTube找到較早期的影片如剛剛那則「就算在YouTube,長相仍決定一切」,Kevin的個頭明顯比現在較小,臉蛋也比較稚氣。
KevJumba的成功,給我們這些在台北、上海、北京的故鄉人什麼樣的震撼?應該就是,華裔已經漸漸打破了「成龍障礙」──華裔向來都是「見光死」,電話裡可以聽不出口音,網路上可以用個匿名分辨不出種族,但一看到長相,「喔,Asian!」許多有的沒的的既有印象就套上來了!Kev Jumba從YouTube爆紅,足見,原來華裔也可以在影音節目出頭天。這樣的話,如果想在歐美透過viral video得到效果的,可能可請華裔製作病毒式影片(viral video)。當他們回台北玩,隨便抓一兩位,拍些好玩的東西,100萬人來觀賞,等於這「廣告」給100萬人看到,這個管道一切都是不用錢的,拍攝與後製成本也低到不行,一切只要找對「人」,拍對「片」。
對於做網路的人來說,除了這個以外,華裔們,也幫我們亞洲這邊網站想搞「網路外銷」的,鋪設了一條「星光大道」,我將它叫做「ABCDC」,就是「American-born Chinese Direct Channel」,抱歉我的用字,大家懂這意思就好,也就是在網路上直接讓ABC先開始使用,以他們為第一批假想使用者,使用成功後,其他重度使用者大約也會搞定了。因為我們發現,華裔美國人不但是網路上相較熱情、相較高能力的一批使用者,也對家鄉來的網站「網開一面」。所謂「網開一面」不是容忍你的bug,而是當我們這邊還有一些中文內容,甚至帶來一些中文明星,或一開始有幾個故鄉的帥哥美女會員,這些ABC不但看得懂,也很喜歡看。
在Voofox,要成功做「創辦團隊」與「網路外銷」之間,我們在run了半年後決定忍痛先選了前者,讓同事做他們熟悉且有感情的台灣網站,因此,目前手上三個未出的案子,有兩個是中文網站,以後也都是中文網站,與當初想的有些相悖,不過,「網站外銷」仍是商機所在,我們期待有能力的技術團隊,摸出一條「ABCDC」,就算一開始做中文的網站,也有機會丟到歐美,一試水溫。
音樂劇大師韋伯,推出「失業就送免費門票」的驚人逆向行銷
by Mr. 6 on September 19th, 2008, 目前有 3 則留言, View blog reactions
前陣子在電視看到,某家麵包店感受到大家荷包縮水的痛苦,自動砍價,高檔麵包一個只賣5塊錢,造成可憐的失業減薪族排隊搶購!
在台灣,這種行銷手法好像只會出現在「麵包店」這種低價低毛利的民生產業,還有哪些其它產業也可以玩這種搭著「經濟不景氣」來玩「價格破壞」的行銷戰?
要來學學大師。
行銷大師,正在意想不到處。記得Andrew Lloyd Webber,安德魯.洛伊.韋伯?
韋伯是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貓、Jesus Christ Superstar、Evita等劇的作曲家。我第一次聽到「歌劇魅影」,是初中時期和樂隊一起到體育場,聽見中山女高樂隊在演奏,非常好聽,卻不知道那是什麼歌曲,問旁邊的人也都不知道,我把整段旋律記下,後來沒多久就到加拿大念書,到國外唱給店員聽,他就拿來一片CD。而我一生看過的第一部音樂劇也是在加拿大念高中時期,和我媽一起去看「歌劇魅影」,第一幕的吊燈掉下開始,再也沒冷場,每首歌都好聽到爆。
昨天,看到我的超級偶像上報,出現在「經濟風暴」的新聞裡。Webber最近依然有兩場音樂劇在英國上演,一齣叫「The Sound of Music」,一齣叫「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
這個記者很忠實的說,「Webber的這兩齣劇都是令人愉悅的音樂劇(feel-good shows)!」
這句話,在這時候真的是很多人想聽到的。大家股票跌、工作不穩,甚至曾經是大家想進去的金融界也有人表示反對,還有一篇文章在說接下來一波會影響到那些投資銀行超時工作員工的「太太們」,大家狀況都差。這時候Webber的音樂劇有這樣的效果,大家都會去了。
問題是,大家怎麼知道它有這樣愉悅的效果的?是哪個新聞點讓它出來的呢?
猜對了,正是來自Webber本人。
Webber說,他願意在星期一、星期四兩個(想必是比較不尖峰)的時段,提供兩張免費的票,給每位被資遣的金融界員工。只要拿著你的失業證,證明你是在9月1日之後才被資遣的,就可以來免費看一場「讓你身心愉悅」的音樂劇!此活動到10月15日止。
和台灣這邊的行銷不同,注意,韋伯不是「幫你省錢」,他是要為你「帶來快樂」。
這篇報導更詳入分析,認為Webber雖然是令人尊敬的現代音樂家,也是少見的「行銷大師」,對於「輿論操作的手法」(the dark art of publicity)向來有他的一套辦法。他雖然繼續在做他的音樂劇,但他在音樂劇的行銷手法,卻能夠履履的貼近大眾的生活,真的很不簡單。譬如,他曾經在音樂劇(較冷門的活動)上演之前就先出CD(較大眾的需求),打破百年來的慣例;還有,他把「星光大道」概念帶入音樂劇,和周末的電視節目談合作,在節目上為他接下來的音樂劇選角(最近幾場音樂劇的主角都是這樣選的),音樂劇還沒演,主角先紅了。
Webber自己的說法是,「老坐在那邊用舊方法毫無意義,畢竟我們是住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裡!」
困難的經濟,許多人不被滿足,需求愈來愈大,這時候,想討好這個族群,以及媒體,還蠻簡單的。「荷包縮水」所帶來的需求,難道只有直腸子的「省錢」而已?「省錢」的新聞,愈看愈沒力,這時候,突然出現一則另一個方向的思考,「來吧,看音樂劇,帶來快樂!」「送你免費的快樂票!」的的新聞,就算它是商人的點子,也會引起大家注意。其實大家的心靈、自信心、安全感…,比荷包的縮水還要更嚴重。我覺得我又更崇拜Webber一層了。
創意童書《39 Clues》由行銷人控制作者,部落格行銷可學學
by Mr. 6 on September 18th, 2008, 目前有 4 則留言, View blog reactions
去年底,大家聽說《哈利波特》的美國出版社Scholastic將於今年推出一套特別的創新書叫「39 Clues」(39條線索),一套10冊,分2年的時間慢慢出,不確定在台灣是否又是皇冠搶到出版權?而聖荷西水星報上周再次報導這個消息,因為第一冊《The Maze of Bones》,剛順利於兩周前出版了!
「39 Clues」是一個關於世界秘密組織Cahill家族的故事,法蘭克林與莫札特都是此組織的一員,而此書主角為14歲的Amy與11歲的Dan,要和其他組織成員一起找出這39條線索,以取得那終極的神力。
聽起來就蠻精彩,不是嗎。此書目標是8~12歲的中小學生,第一本的作者為紐約時報排行榜的暢銷作家Rick Riordan,他其實也負責將整個系列的「劇情」和出版人員溝通完,然後只打「第一砲」就交給其他寫手去接力。在首頁可看到,第二版則已經開始在countdown,目前只剩75天,今年12月2日出版,作者是Gordon Korman;下一版又要在3月3日出版,作者是Peter Lerangis,接著會一直出到2010年的9月,才會把一套十集全部出完。
書只是其中一部份,接下來出版商還祭出了350種卡片,每張卡片都有自己的特殊碼(注意:每個小朋友拿到的卡號都不同),小朋友就好像吃餅乾集卡一樣,集完後可以上網去輸入這個特殊碼,表示已經收集哪幾張了,而每本書附上6張卡。小朋友平常在書店也可以買到零散的,一包16張,不讓你看買到什麼,隨機包裝,看你運氣怎樣就買到哪幾張,而每一季只出55張……這招,可說是誘發小小消費者除了買下那本書,還不知不覺的又買下其他東西!接下來,一邊看書,一邊集卡,Scholastic還在網路上準備了一個線上遊戲。這不是耗資億元的我們想像的「那種」MMORPG線上遊戲,而是以文字與Flash穿插的(相較)簡單的網路程式,小朋友透過這些小遊戲來找到一些書本上所沒有線索,這招,又讓小朋友除了銀子外,連整個心都黏了上來,有了書本所沒有的續航力。
太厲害了。
接著還有高潮迭起,哪個小朋友真的持之以恆的、解了39個習題,就會送獎品,Scholastic打算給出10萬美元(其實並不多),其中頭獎是1萬美元(33萬台幣)。
陪它「玩兩年」最後也才1萬美元?呵呵。
不過,Scholastic這次的操作,不知為何。讓人不斷想到「部落格行銷」。Scholastic當然並非在作部落格行銷,但它的做法,或許刺激了目前正在作部落格行銷的企業可以參考一下。一般的行銷,需要一些「故事」才更有穿透力,而文字內容的力量、故事的營造,創造出一種深度,但,這些內容卻不見得一般行銷人員願意做、做得來的,所以企業部落格要找外包寫手,要付錢給外面的人來寫。
找誰寫?寫得好嗎?要讓他亂寫?出題目又要出什麼題?
我們可想像,Scholastic就像企業一樣,想找來「下一個羅琳」(下一個blogger)幫它做生意,找來找去、想來想去,才發現,天,誰需要羅琳!
本來就是啊!出版社自己的行銷人員,本身就是創意高手,早從哈利波特一役找到了成功的幾個關鍵,每次都要由作者出來,行銷人員再配合它,真累,乾脆自己搞!
但,「內容」怎麼辦?寫文的,最恨的就是被主導,好,沒關係,那就由我行銷人員幫你下一個概括的指導,剩下的這本書你自己來。
39 Clues可以被看作一個漂亮的「由行銷部來控制內容製作人」的產品,你可以看出,它其實是由充滿創意的行銷人員發想整個過程,第一位作者應也是和出版社行銷部充份溝通過整篇故事的內容,然後,搭配著精密計算的各種道具,線上的遊戲、線上的活動……一切分毫都由行銷部主導開始、主導執行、主導結束。他們自己也說,這幾本書的「線」已經都鋪好,這些寫作者的責任,就只有將這條線織成一塊「毯」,讓那條線可以「穿過去」,這樣而已。
正也因為有了這些周邊的道具,每段故事也變得次要了,行銷人員不會受制於內容製作人,它甚至可以找來好幾個作者,一人寫一本,都不用怕。企業部落格怎麼學?我們來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