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上人說:「人世間就是我們的道場,我們要永遠永遠記得,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如何創造一個理想的世界。」
本書共分三輯闡釋人間的三個重要向限:「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主要理念,以故事或實例為主,傳達可落實於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關於時間,證嚴上人說:「世間的經濟,好壞起伏;但是人生的時間若輸掉,永遠都拉不回來,我都是在算生命中時間的經濟。」
關於空間,證嚴上人說:「我們要開闊空間,平常每一個人心中有愛,只在自己所愛的小小範圍,愛的空間太狹窄。」
關於人與人之間,證嚴上人說:「每個人守本分,盡本事,心中有感恩,對人人有尊重,彼此之間就會互愛。若人人發心立願淨化人心,自然就能和睦鄰里,社會祥和,人心淨化,就是天下息災難。」
作者簡介:
證嚴法師 著
「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沒有我不原諒的人。」 普天三無, 這一句心包太虛與氣度恢宏的開示, 來自證嚴法師美善與堅定的心靈; 1937年,出生於台灣台中的清水鎮。 幼年時代承嗣給親叔父,後隨養父母移居台中縣豐原鎮。 1960年6月,壯年的父親猝逝, 開始接觸佛法,追尋生命的意義。 1962年秋,在花蓮縣秀林鄉的小廟安住, 自行落髮,踏上僧侶修行的生涯。是年25歲。 1963年,皈依印順導師為親教師出家。 並取法名「證嚴」,字「慧璋」, 師訓「為佛教,為眾生」;是年26歲。 1966年,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是年29歲。 1966年以後,數十年來, 法師秉持「佛教生活化,菩薩人間化」之理念, 由「慈善志業」肇啟,漸次開展「醫療、教育、人文」, 以及「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社區志工」 之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慈濟的理想是以「慈、悲、喜、捨」之心, 起救苦救難之行,予樂拔苦; 精神是「誠、正、信、實」,以事理圓融之智慧, 力邀天下善士,同造愛的社會。 慈濟世界在證嚴法師慈悲呵護下,堅實的茁壯; 如今,慈濟志工已遍布全球47個國家, 從1991年,迄今援助69個國家。 世界各處的慈濟人, 經常出現在各地救拔人們的災難與苦痛; 只要慈濟所及,家家得安康,處處有溫暖。 法師的弟子們, 謹守著法師堅定的菩薩志願與佛陀的慈悲智慧, 期待藉由有形的志業推展,虔誠的追隨證嚴法師祈願: 願人心能淨化, 願社會能祥和, 願天下能無災。
章節試閱
輯一 時間
世間的經濟,總是好壞起伏;人生的時間若流失,則永遠無法挽回,所以應重視生命中時間的經濟。
第一章 微觀時間
時間,常使人們煩惱,卻是空無一物,抓不到也守不住,看不到什麼形態,總是來來去去在我們的周圍。
人的時間觀受限於人與事,其實時間如長河流沙,累積到無窮無盡的未來;現今之前,是無窮遙遠的過去。科學家計算,地球已有四十六億年,從人類的壽命來看,是很長的時間,何況在還沒有地球之前,仍有無法計量的時間。
佛法說「現在、過去、未來」三世,今天的過去是昨天,未來是明天;昨天還有過去,是前天。依此類推,從出生的那一刻,在那一刻之前還有過去生,如此人間是否有限度?沒有。因為有過去的過去,無數的過去,人間與時間會合,又將長河流沙的時間,帶到現在的人世間。
人世間到今天還有未來嗎?下一刻、明天,時間是長或短,誰也不知道。
之一 撥不回的時鐘
看到時鐘上是相同的時間,但是昨天和今天不同;如當下所說的「現在」,說完已成為「過去」,如何能說是「現在」?時間不斷地流逝,沒有一時停歇,這就是虛空的法則。
人的一生猶如時鐘,時鐘若走得太快,還可以撥慢點;人生的時鐘卻無法撥回,所以我們應愛惜分秒,不能拖拖拉拉或虛度。
公平的廿四小時
人世間從表相上來看存有貧富、尊卑的差別,實相上卻是真正平等;諸如時間,每一天每一個人,都是擁有相同的廿四小時,端視各自如何運用。
有智慧的人,付出、做事的時候,才是利用時間。每個人早上起床一睜開眼睛,意識開始清醒,接觸周圍環境而有動作,直到夜晚休息,這段時間是可運用的時刻;倘若早上六點未起床,一直睡到八點,多睡這兩小時的時間,就是空白。
時間並不會因為今天早點睡,就多留一些到明天;生命的儲存槽,每天都會將時間清槽,如同電腦檔案全部清除,翌日重新再來。對每個人都一樣平等,沒有貧富貴賤的分別,也沒有比他人多一秒,大家都一樣。
清醒時,有權使用時間,睡眠時,就無法使用,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法則;重要的是,如何使用?每個人隨著時間製造不同種子,無論好或壞事都會「存檔」。所以時間必須用得對,才能累積好的因。
有的人不造惡也不行善,整天享受,生命就會虛度。我們應該把握時間,做好事,才能種下善的種子,浪費與空過時日,猶如減損壽命。
生命儲存槽中時間有限,每天睜開眼就應明白時間只有這麼多,不用白不用,一定要善加運用;而且時時刻刻用於善行福德,舉手投足都要謹慎。譬如看到一位阿嬤摔倒,能趕緊伸手攙扶,關心地詢問:「有沒有怎麼樣?」這是善行;阿嬤說:「感恩,你真好。」這是福德。所以在分秒中生起善念,付諸行動就能增加善行、福德,如此才不枉擁有的時間。
一年減一歲
〈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每天早上起身,我會想:今天有多少事要做?到了黃昏,一日將過,則省思:今天的工作做完了嗎?感到日子一過,生命就減少一日,如同水缸中的魚,水一點一滴地減少;倘若人的壽命期限一到,就如缺水的魚一般,岌岌可危。
每到過年,大家說:「恭喜!新年快樂。」不禁感到:又過一年,有多少快樂?有人會說:「添了一歲。」我就想:是少一歲,不是多一歲。倘若一個人的壽命是八十歲,過一年不就是減少一年;多一歲,其實是生命中又少一歲。
每每想到如此,就會感到人生辛苦計較為了什麼?在生活中勞碌奔波,與人明爭暗鬥,到最後還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輩子所造作的業果,無論是好或壞,想要或不想要,最後都必須各自帶走。所以人生道上,沒有什麼好計較,唯有時間一定要愛惜與充分的運用。
雖然一直做事,難免感到疲倦,但是換一種角度思考:疲倦與不疲倦只是不同的態度。諸如有時我也會覺得身體疲憊,一旦想要休息,腦海中馬上就會浮現「空過一小時,生命就流失一小時,不能白白流逝,要讓這一小時有成果。」這是觀念轉換。
常言:「健康是福,能做事是福」,能有這種觀念,就不會讓時間空過。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註)曾有位癌症志工,她貼了一張「愛我,不要叫我睡」的紙條在床頭,因為醫學讓她知道大限將至,所以要爭取時間做志工;由於大家擔心她的病情,總會捨不得而希望她多休息,因此她寫了這樣的紙條,請大家讓她能多利用所剩無幾的時日。什麼叫做「休息」?其實對的事,把握分秒去做就對了。
每一年的開始,大家會準備新日曆,也會有新計畫──希望每一天的生活,達成多少理想與希望,做多少安心、歡喜的事。無不希望每一張日曆能豐富地完成計畫藉此精進,以及調整人生方向;然而不多久總會因為忙或累,而懈怠了原初的計畫。
無論計畫有沒有確切實行,時間卻是分秒沒有暫停,與生命不斷地流失。
註:心蓮病房即一般醫院的「緩和醫療病房」或「安寧病房」,由醫護人員、社工、志工及靈修人員,提供以病人與家屬為中心的醫療服務,並給予身心靈的照顧、撫慰與祈禱。
流逝不止息
世間有形的萬物,無一停住不動,如地球轉動而有四季、日夜更迭,只是人不易知覺地球的運行而已。人的身體也相同,頭髮何時變長?指甲過一段時間又該修剪,是哪一分、哪一秒、哪一天長的?都不知道,新陳代謝不斷地生與滅,我們從幼小、少年不斷地成長,進入中年、老年體質又慢慢地老化,自己也不知覺。
想起三十餘年前,有位媽媽帶著小女孩來精舍,才讀幼稚園的年紀;她餓了,媽媽將奶瓶給她,她一邊躺著喝奶,一邊對媽媽說:「媽媽,我能不能不要長大了?」
媽媽問:「為什麼?」
她說:「因為我還小,所以可以躺著喝奶,對不對?」
媽媽說:「對,趕快喝,趕快健康長大。」
她說:「我不要長大,就可以永遠這樣躺著喝奶。」
這段對話令人印象深刻。數年前再見到她,已經不是小女孩,而是位少婦了。每個人只有一次幼年,每一天都是唯一的一天,因為時間過去無法再拉回;事情發生後,想要彌補也很困難。物品也許可複製成一模一樣,但是時間和心靈的裂痕則無法彌補。
人生數十年,其實很短暫,因此要常自我警惕,做什麼事只要方向正確,就要認真把握當下,否則一旦錯過因緣,再也不可得。人生只有一次,所謂的「一次」,是每個人所有的過程都只有一次。
知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有回一群學生請教他──真實的道理如何體會?他對學生說:「我帶你們在實驗中體會。」
蘇格拉底將學生帶到一片果園,告訴學生:「你們從入口開始,一直走到出口,園內的水果任你們選擇,要用心挑選最美、最好、最喜歡的,只能摘一個,不能再回頭。」
學生們走進果園,滿園水果不知哪一個最美、最好?不知不覺就走到盡頭,老師問:「你們可採到最美最好的水果?」
學生們紛紛說:「老師,再給一次機會。」
老師問:「你們怎麼沒有摘任何水果?」
學生說:「一進去時,看到一粒很美很大的,不過也許裡面還有更大、更好的,擔心摘了這個,後面就沒有機會了。」
老師說:「這就是真實的道理,人生只有一次機會而已,年輕也只有一次,再也無法回頭。」
常聽人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人生方向要對準,無論路途多遠、時間多長都要認真走;倘若抱著「今天做不到,明天再來」的心態,就是不認真的人生。
之二 一定有明天?
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一日的凌晨一點四十七分,忽然天搖地動,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當時有人還未睡,說不定正計畫隔日的生意,充滿希望的明天;說不定有人睡覺正在做美夢;說不定也有人吵架,明天要分離,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態。
無論原本有什麼計畫,地震一來,美夢在瞬息之間破碎──明天相約見面的人,或許已經天人永隔;也許原本想分離的,已經在地震中走了,活著的人傷心難過痛不欲生,人生真是無常。
無常先到還是明天先到
做任何事都要殷勤不懈,如發心修行,初始還會把握時間精進,然而凡夫心很容易在生活中變得散漫,因此「懈怠、散漫」是停滯慧命的最大殺手。
有一則故事──一天,閻羅王覺得來地獄的人變少了,擔憂地對鬼卒說:「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地獄的人數增加?」
牛頭將軍回答:「我去人間向世人說『沒有天堂』,不用做好事;做再多好事,或有再多好心都沒有用。」
閻羅王聽了,搖搖頭說:「對世人這樣講,力量不夠。」
馬面將軍說:「我去向世人說『沒有地獄』,可以為所欲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閻羅王聽了,覺得這種話對世人也沒有很大的作用。這時有位小鬼說:「我去人間告訴世人『還有明天』。」
閻羅王聽了很滿意地說:「對!你去向世人說『每個人都還有明天』,因為人性容易懈怠;如果知道還有明天,會想還有時間──修行,明天再來修;做好事,明天再來做。一切希望都放在明天,精進心就會斷絕;一旦斷了精進,就會起懈怠心,終會墮落而到地獄。」
由此可知:人生無常,怎能有期待明天的心?
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亞齊一場大地震,引發海嘯波及南亞十數國,數分鐘內斯里蘭卡五萬餘人往生,大亞齊逾廿四萬人往生,何況整個南亞不知有多少傷亡數字?瞬間而已,感到世間無常。
海嘯力量之大,轉眼間捲走多少建築物──有間便利商店九點開幕,九點多就被捲走了;還有被摧毀一半的樓房,前面停了一艘比三層樓還高的大船,這艘船被海嘯從海面推進六公里到大街中。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看到如此人生無常、國土危脆,生死只在一瞬間,不知道是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到?人生還要計較什麼?重要的是,做人要積極──能做、該做的好事,把握當下去做,啟發愛心還要持之以恆。想想海嘯過後,海面依然平靜美麗,而社會混濁的浪潮,何時才能恢復清淨?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十年就是三千六百多日,許多人總是今日空過還有明日,明日空過還有三百多日,三百多日空過還有三千多日;以為生命是無窮無盡,所以容易空過時光,我們應該要有「無常」的警惕。
今日平安,不知來日形態;此時的幸福,也不知下一刻的情況,應時時把握現在,做才對。假如只是空想,這種沒有著落的人生就缺乏踏實感。什麼是幸福人生?真正感受踏實、穩當,才是幸福人生。
生命在呼吸間
每天早晨醒來,我會先伸伸手、動動腳,感覺可以自如順暢,翻個身能坐起來,我就很感恩;因為可以清醒、健康,應該要感到知足。其實,人是否能預計自己今天廿四小時都能平安度過?很難說。
有一天佛陀問弟子:「眾弟子,你們跟著我修行這麼久,知道生命的真諦了沒?」
弟子面面相覷,究竟生命的真諦是什麼?有位弟子自告奮勇回答:「生命在一日間。」
佛陀搖搖頭說:「你還不知生命的真理。」
另一位弟子說:「我知道,生命在一餐飯食間。」佛陀還是搖搖頭。
後來有位弟子說:「生命在呼吸間。」
佛陀微笑:「你知道了,對,生命就在呼吸間。」
一口氣能順利的呼出、吸入,就是生命存在時;平常大家覺得呼吸沒有什麼,是很簡單的事,然而生命就在呼吸間。
有位馮居士和太太投入慈濟十餘年,他的父親待人和氣,退休後也投入我們的環保志工,一家都是非常精進的慈濟人。記得有一次我到新店慈濟醫院,醫院旁邊開闢一塊大愛農場,種了許多菜;順道也去環保站看看,整理得井然有序。馮老先生很開朗地和我談話,還對我說:「我們很感恩師父,有這個環保站讓我們做得歡喜。」
他很珍惜生命的良能,雖然退休,但是並未停息生命良能,一直用心做。直到有一天,突然感到心頭悶痛,不過外表看來並無大恙,環保站在醫院旁邊,他說:「我去看醫師。」就步行到醫院。
門診的醫師表示,要先做心電圖。只上一層樓,所以他沒有搭乘電梯,走到梯間平臺,突然倒下;由於樓梯間少人來往,延誤十多分鐘才發現,因搶救較遲,在加護病房住了一段時間。
後來馮老太太分享,老先生出加護病房後,最清醒的一句話就是:「環保要做好,多派兩輛車,東西要疊好。」之後就沒再講話,接著轉到護理之家。馮居士很孝順,仍是不間斷地做環保;每天到護理之家和父親說話,常常告訴父親:「師父說,該來就是會來,我們應該歡喜接受。」老太太從未埋怨,也常對先生說話。
馮居士說:「我父親沒有浪費他的人生,一生做到倒下為止。」一家都如此善解、包容,道心堅固,大愛無私,他們都做到了。
他們了解因緣法,自知因果觀,令人感恩也很感動;大自然的法則,總是來來去去,有時毫無預警,也不知何時降臨,所以要珍惜生命,懂得把握當下。
不能等
時間從沒有停留的一刻,每一天我們都要很珍惜,還要多利用,懂得擇善而從之。倘若不能把握時間,臨渴才要掘井,已經來不及;就如「船到江心補漏遲」,等到船行至江河當中,才想到船已破舊該修補,就太遲了。
常聽人說:「修行,等老了再修。」「今天做不到,明天再開始吧!」好像明天還有時間,其實明天是明天的時間,還有明天該做的事,而今天過了就沒有了;不要一直等待,將時間不斷地往後推延。
有人因為還年輕,以為擁有很多時間;或是依恃自己擁有財寶、勢力,需知無常一來,無論生病或面臨生死,都束手無策;時間是千金難買,萬金難留。
我一直感到時間愈來愈短促,就如裁縫機的線軸,當線軸還滿時,踩著踏板,看線軸轉得不會那麼快;一旦線逐漸用盡,線軸愈窄小,就會轉得更快。人在青春年少時,不易覺察時日如何流逝,彷彿還有很多時間,這個小時沒做到,還有下一個小時、二個小時;直到年紀漸長,才會感到一天過一天,真的歲月不待人。
生命隨著時日不斷地減少,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互相付出,哪怕他人欠缺的只是一點點,能及時給予幫助,對方會很感恩;倘若對方正缺乏時,個己卻因捨不得而未能付出,想等到自己足夠時才布施,不能及時發揮助人的功能,即使擁有再多都沒有用。
莊周生活貧困,欠缺糧食,有次向他的朋友監河侯借三升小米,監河侯對他說:「我現在沒有很多,你等我向老百姓收稅後,我再借你三百兩金。」
莊周聽後感慨地說:「我來這裡的路上,看到一個坑洞,洞裡的水快乾了,有條魚叫住我,希望我能給牠幾杯水,我對牠說:『等我到吳、越之地,向吳王、越王商量借水,引江水來這裡接你回大海。』這條魚生氣地說:『那你不如明天去魚店,看我變成魚乾。』
莊周對監河侯說完,就離開了。
貧困的莊周,急需的只是三升米,三百兩金對他而言遙不可及,也不是他所需的。有需要的人所求不多,然而有能力的人卻因吝於付出,或者擔心少給有失顏面,錯失及時助人的機會。
人生無常,無法讓自己決定未來一定能做什麼事。多年前曾有人和我分享他的體會,他有位富有的朋友,平日省吃儉用,雖然擁有很多,但是很難想到他人的不足。
他常對這位有錢的朋友說:「做一些好事。」
朋友就回答:「等我賺足夠了,會做的。」
然而什麼時候才夠?不知道。他這位朋友有一天在吃飯時,突然頭一低,陷入昏迷而送去急救。
所以沒有什麼事能等到足夠了才做,不能等到富有才要做好事,何況也無法預知將來是否富有。回想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我們認養五十所希望工程,為何當時那麼大膽?並非已經有錢,而是總有「不能等」的觀念。為什麼不能等?學校損壞,孩子的學齡不能等,小學六年,中學只有三年,若不儘快讓學校恢復,再等一年、兩年,學生怎麼辦?在帳棚裡如何安得下心接受教育?
很多事都要及時把握,我們用兩年的時間,完成五十所學校,金錢並非現成的,先做了才開始設法募集愛心。感恩全臺灣的慈濟人,以及全球慈濟人,如今回想起來,感覺很大膽;幸好及時下定決心,否則如何能成就學校的重建?
凡事不能等條件都具足才做,每個人選擇自己要走的路,方向正確一定要把握機會去做。為社會付出也相同,不能藉口自己年少,還要等到年老、責任減輕,究竟要等到什麼時候有空閒?人生能懂得運用智慧,在忙中爭取時間造福人群,才是最正確的事。
之三 人生的寶庫
時間是人生難得的寶,人從出生開始就和時間密不可分──時間累積讓我們長大,進而完成學業、功成名就;然而也是時間累積使人老化,令萬物走向滅亡。時間在成就一切的同時,也在損壞一切,因此做人要好好地把握時間,更要抱持感恩心珍惜時間,以分秒換善行而生智慧,增長福德而生慈悲。
常說「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做什麼歡喜?做好事才會歡喜;若是與人相爭、計較,耗費時間又損人不利己,智慧就是能把握時間做好事,自然能得輕安自在。
成就學業、事業與志業
世間最無情的是時間,最可愛的也是時間,因為時間能成就一切。
古時有位國王生了一個女兒,很歡喜,期待女兒能趕緊長大;不過愈期待愈覺得慢,天天看到女兒還是那麼幼小。於是國王貼出告示,昭告全國:「誰有辦法讓公主快點長大?」經過一段時間,一位智慧長者看到,就撕下告示求見國王。
國王說:「你有信心讓我的女兒快點長大嗎?」
長者說:「有信心,不過您要給我時間。」
國王高興地說:「只要能讓我的女兒長大,你要什麼都給你。」
長者說:「既然如此,請您給我十六年的時間。」
國王說:「可以。」
「但是這段時間,您不能來看您的女兒,可以嗎?」
「沒關係,只要讓我看到她長大的樣子就好。」
十六年後,這位長者如期將公主帶回,國王看到女兒,歡喜地說:「真厲害,讓我那麼小的女兒,變成亭亭玉立的公主。」
國王以為是老人厲害,忽略在大自然的法則,孩子自然會隨著時間長大。
人生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時間所累積的,懂得善用時間的人,會過得很充實;虛耗光陰的人,則空白流逝。倘若能在人生道上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回顧過去時會備感溫馨,深感生命有價值;既然明白道理,只要及時把握都不嫌晚,怕的是仍浪費虛擲,那就太遲了。
譬如讀書一定要把握時間認真用功,紮紮實實地專注課業,累積出學業成績,所以時間累積成就學業;同理,把握時間用心經營事業,累積起來就是成功的企業。修行也是一樣,要成就道業,必須分秒不空過,步步精進才能成就。
時間也是一件無奈的事,昨日美好歡喜的境界已過去,無法永遠留住;或是後悔的事,也無法重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須時時用心,不要因一時輕忽而累積後悔、錯誤的舉動;若不斷地與人結惡緣,累積多了就變成惡業。
反之,能殷勤精進,時時清淨自己的心,能好願連連、好話連連、好事連連,讓人歡喜、感動,彼此輕安、自在,就是累積福緣,不後悔的人生。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要以為自己很善良,只是習氣不好,想想哪個惡人不是由惡習累積而成?善、惡就在起心動念間,絕對不能輕忽。
我們利用時間投入人群,在付出中看人生、體會人生、分析人生,學習分別事相與道理,然後運用智慧融會貫通。如此不僅能成就自己的學業、事業與志業,同時也可以真正的自救救人、自度度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永恆的功課
時日過得很快,空過多少時日,即是減損多少生命;既然有了生命,就不要懈怠、懶惰。若能把握身心健康的時刻勤付出,自然每個日子都在結好緣。有的人活得很認真,為人群付出、利益大眾,即使人身已不在,但是精神仍存,等同生命還活著,這是多麼有價值的人生。
生命,包括物質上的軀體及精神上的慧命,人無法保證身體永遠屬於自己;隨著生命的流程,無法留住年輕時的活潑、可愛,也擋不住身體的老化,若只是愛惜自己的軀殼有什麼意義?佛陀教導我們要愛惜慧命,慧命沒有老少美醜之分,也不會變形,能於天地宇宙間永遠常住。
所謂「慧命」,就是智慧的生命,來自於我們有了身體,能與人群會合,共同志願付出,就能互相增長智慧。
福慧都從日常中累積而來,曾讀過一本書,談到一位修行者的修行方法──他在深山寺院,每天到懸崖邊坐在一塊突出的石頭上,由於石頭一半懸空在外,只要稍微風吹,石頭會微微地搖,所以坐在上面必須相當謹慎;他抱著風動石墜的危險,以此調伏內心。
起初還會害怕,但是下定決心求法,要以天地靜謐啟悟心性,因此即使風吹石動,也要調伏將心靜下來;更不能打瞌睡,萬一身體稍微搖晃,就有掉下懸崖的可能,所以要練出定性、耐力與細心。
有一回他坐累了,閉起眼睛卻睡著,忽然感到石頭墜落般,危急之際又感覺有護法神托住。他醒來時,很得意自己用功得當,護法神都在身邊,於是放心地坐著,不久又不小心打瞌睡,這時聽到護法神呵責:「只有一次,不會給你第二次,更沒有第三次的機會。」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人生要時時提高警覺;悟是自悟,覺是自覺。唯有藉著生命體悟真理,才能成長慧命。
雖然生命無常與短暫,但是每個人都不能輕視自己的生命換取慧命。看到一篇文章,在美國費城有座大教堂,百年以前曾是一個小教堂。有一天,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坐在教堂外的階梯哭泣,神父來到小女孩的身邊,問她:「為什麼在這裡哭?」
小女孩說:「人太多了,我擠不進去。」教堂裡已經坐滿,她無法進去上主日學,很傷心。
神父看看小女孩穿的衣服很簡陋,想必是貧民區的孩子,就帶著她進教堂,找個地方坐下,從此小女孩每個主日學都不曾缺席。
兩年後,小女孩突然因病往生,女孩的父母知道她很虔誠,於是通知教堂的神父。神父不捨地抱起小女孩,從她身上掉下一個破舊的小包包,裡面有一張紙條,歪歪扭扭地寫著:感恩可以讓她上主日學,但是教堂太小了,很多人都進不來,所以有個心願,想把小教堂變成大教堂。她開始存錢,只要有一分一毫都存起來。
神父從小包包裡找到五毛七分錢,這是她所存的錢,還有她的心願,神父感動地落淚,也想幫小女孩完成心願;無奈附近人家大多貧窮,只能一點一點地勸募。
直到這則感人的故事被報導出來,有位大地主對神父說:「我有一塊土地想賣。」
神父說:「我沒有錢買土地。」
他說:「應該有,我這塊土地要賣『五毛七分錢』。」就是用小女孩的錢,買下這塊土地,大家紛紛樂捐共襄盛舉,小教堂終於變成一個可以容納三千三百人的大教堂。
這個小女孩小小的年紀就往生,留下一個小小的心願,卻完成意義重大的事;這樣的事蹟流傳百年,仍是感動人心,不就是永恆的慧命。
輯一 時間
世間的經濟,總是好壞起伏;人生的時間若流失,則永遠無法挽回,所以應重視生命中時間的經濟。
第一章 微觀時間
時間,常使人們煩惱,卻是空無一物,抓不到也守不住,看不到什麼形態,總是來來去去在我們的周圍。
人的時間觀受限於人與事,其實時間如長河流沙,累積到無窮無盡的未來;現今之前,是無窮遙遠的過去。科學家計算,地球已有四十六億年,從人類的壽命來看,是很長的時間,何況在還沒有地球之前,仍有無法計量的時間。
佛法說「現在、過去、未來」三世,今天的過去是昨天,未來是明天;昨天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