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歐美的爭議小說,一本青少年真正想看的書。
要我說實話嗎?這世界真是爛透了。
人們老是把愛掛在嘴上,愛父母,愛朋友,那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只是想要自由,這是我自己的人生。
性、毒品、搖滾樂,為何你們老是把它看的如此嚴重。
你們不懂,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了。
沒有經歷過是無法了解的,而且它根本無法控制我。
只要我不想,我隨時可以放棄,真的……
我明天就可以戒掉它……
人物介紹
塔爾(Tar)
本名叫大偉(David)。塔爾是他的女朋友珍瑪對他的暱稱。他的個性靦腆、害羞,是個顧家的男孩,一直都照顧酗酒的母親。十四歲時,因為不堪父親的毆打而離家出走。後來染上毒癮,當了好幾年的毒蟲。
珍瑪(Gemma)
個性天真的女孩兒,一心想脫離不自由的生活。她認為父母對她的管教過於嚴厲,因此選擇離家出走。離家後她投靠塔爾,一起過了一段渾渾噩噩的日子。
史考利(Skolly)
菸草店老闆。在塔爾離家初到布里斯妥時,他常常接濟塔爾,後來還幫塔爾找到朋友和住的地方。
理查(Richard)
無政府主義支持者。專門住進無人居住的空屋中,然後收留無家可歸的人。賈瑞、何妮、塔爾和珍瑪,都是被他收留,才能找到安身之處。
何妮(Vonny)
賈瑞的女朋友。是一個很有母性、有點嘮嘮叨叨的女孩子,她的年紀比珍瑪和塔爾大,所以一直覺得需要管束他們。珍瑪很受不了她的嘮叨,但是最後願意幫助珍瑪的也只有她。
賈瑞(Jerry)
他跟何妮是一對。是個無業遊民,成天無所事事。
莉莉(Lily)
總是任性、我行我素,十二歲時就蹺家,跟羅柏在一起吸毒和販毒。珍瑪認識她後,非常喜歡她,因此決定離開理查、何妮、賈瑞,而搬去和她住在一起。
羅柏(Rob)
莉莉的男朋友,是個毒販。
莎兒(Sally)
莉莉、羅柏的朋友,也是個吸毒者。
珊卓拉(Sandra)
理查離開布里斯妥到處旅遊時,認識了珊卓拉,和她相戀、同居。珊卓拉在大學學的課程是如何幫助身心殘障的孩童,因此當她知道塔爾的情況後,表示她會盡力幫助塔爾,可惜塔爾並不領情。
艾蜜莉.柏根(Emily Brogan)
珍瑪的媽媽。她總是對珍瑪嘮嘮叨叨,藉此表示她對珍瑪的愛和關心。
葛瑞.柏根(Grel Brogan)
珍瑪的爸爸。他對珍瑪的態度總是很嚴厲,他訂出一大堆的規範,並且要求珍瑪應該遵守這些規範。
珍妮.羅森(Jane Lawson)
塔爾的媽媽。她一天到晚都在喝酒,什麼事都不做,所有的家事都落到塔爾的頭上。塔爾離家之後,她被塔爾的爸爸毆打,不久後也離開了那個家。
羅森先生(Mr. Lawson)
塔爾的爸爸。他酗酒而且打老婆,最後老婆、兒子都離開了他。
凱若(Carol)
塔爾開始新生活時認識的女朋友,她知道塔爾過去的一切,願意支持和幫助塔爾走出過去的陰影。
作者簡介:
馬文.柏吉斯 Melvin Burgess
馬文‧柏吉斯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倫敦,在史塞斯和史爾瑞兩地成長。十八歲畢業後開始接受新聞雜誌記者的訓練,也從事過建築方面的工作。二十多歲時開始寫作,十五年來寫寫停停,直到一九九○年出版了第一本書《狼之吶喊》,開始廣受認同,並有三本作品入圍卡內基獎。時代雜誌的毛琳.歐文稱讚他是一位新潮且具權威的天才型作家,而他也被視為是當代兒童文學頂尖作家之一。通常馬文所寫的書並不淺顯,主題也較為尖銳,例如流浪漢、殘障、受虐兒童、巫術和毒品,但他將這些議題掌握得十分得宜。馬文目前專職寫作,並與妻女定居於曼徹斯特。
譯者簡介:
連雅慧
一九六一年生於臺北,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翻譯經驗豐富,曾參與多家出版社書籍翻譯工作,多年來稟持對文學的愛好,翻譯文學作品有《古屋謎雲》、《嗑藥》等。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 1996 英國守衛者兒童小說大獎
★ 1996 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媒體推薦:
出版人週刊書評(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敘述兩名青少年離家出走,染上毒品海洛因,以及他們蹣跚回到正軌的心路歷程的小說贏得了英國卡內基獎(Carnegie Medal in Literature)和英國守衛者兒童小說大獎(Guardian Children's Fiction Prize)。柏吉斯透過大概十種不同的聲音來敘述這個故事,毫無瑕疵的小說結構,以及他對角色間相互關係的洞察力讓讀者印象深刻,特別是塔爾性格的改變,看過該書的讀者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
號角雜誌書評(Horn Book)
這本有關沉淪於吸食海洛因而獲得英國兩項重要大獎的小說,不疾不徐地傳達善良的一面,接著不著痕跡地將海洛因注入本書後半部的篇幅。十四歲大的蹺家少女珍瑪對父母和家中訂下的種種規矩感到厭煩,有些讀者認為她不成熟,被寵壞了;有些讀者卻對她深表同情,因為發現她最後有所改變。相反的,她的男朋友塔爾,一開始是個可愛天真的男孩,由於酗酒的父母對他施以暴力,導致一步步走向深淵。書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極其可能。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英國卡內基獎得獎小說《嗑藥》內容切中要點。柏吉斯寫出了一群離家的青少年四年來沉溺於海洛因的惡夢。書中有多種聲音,但絕少描述暴力,以及過多的細節。柏吉斯一開始先讓讀者明快地捕捉到每個青少年的天真、自欺和喜好逞強的混合個性,伴隨而至的卻是自尊與本性的蕩然無存,再怎麼努力要表現出自制力都很困難。雖然書中用詞強烈,但是柏吉斯從不評論書中角色的行為,也不裝模作樣道貌岸然,他偏重以讓人信服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說教訓誡。這個痛心的故事的確是個讓人感歎的悲劇。
青年倡導之聲書評(Voice of Youth Advocate)
活生生地把毒品呈現在你的面前。書中不僅提到性、毒品、搖滾樂,還有其他特殊的題材。這是一本青少年真正想看的書,書中敘述事實真相,沒有說教的意味。它讓你仔細思考……在加入毒品內容的同時也做了一番介紹。你將會一口氣看完這本書。
得獎紀錄:★ 1996 英國守衛者兒童小說大獎
★ 1996 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媒體推薦:出版人週刊書評(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敘述兩名青少年離家出走,染上毒品海洛因,以及他們蹣跚回到正軌的心路歷程的小說贏得了英國卡內基獎(Carnegie Medal in Literature)和英國守衛者兒童小說大獎(Guardian Children's Fiction Prize)。柏吉斯透過大概十種不同的聲音來敘述這個故事,毫無瑕疵的小說結構,以及他對角色間相互關係的洞察力讓讀者印象深刻,特別是塔爾性格的改變,看過該書的讀者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
號角雜誌書評(Horn ...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昏黑的夜晚,一對少男女坐在「富豪」房車的後座。車子停在車庫裡,黑漆漆地啥也看不見。
「我好餓。」女孩抱怨著。
男孩打開手電筒,翻找著身後的灰色帆布袋。「還有個蘋果。」
「我不要,有洋芋片嗎?」
「沒有。」
珍瑪往後一靠,歎了口氣,伸手拉了毛毯蓋在身上。「好冷喔。」她說。
「百利一會兒就來了。」塔爾說道,他拿起手電筒仔細照著珍瑪,皺著眉擔心地問,「你後悔來這裡?」
珍瑪看著別處,笑著說,「才不會。」
塔爾緊偎著珍瑪,而珍瑪用手敲敲他的額頭。「你最好省點電。」
塔爾關掉手電筒,一下子伸手不見五指,空氣中夾雜著濕冷的水泥、油垢和汽油味,他們倆在黑暗中摟抱著,繼續剛才的談話。
「跟我走吧。」
「啊?」她嚇了一跳。她從來不曾有此念頭……即使四周一片漆黑,塔爾也感覺到珍瑪正盯著他,他臉都紅了。
「你瘋了。」珍瑪說他。
「怎麼會?」
「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走。」
「一回到家你就知道了……」兩人笑了起來。在和塔爾見面之前,珍瑪已經被禁足一個禮拜了。她爸媽仍不知道那晚她上哪兒去,不過倒是很清楚她跟誰在一起。
「當然有理由,」過了一會兒塔爾又說,「你不是老說無聊嗎?」
「是啊,」珍瑪真的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無聊的人。坐在教室裡,有時覺得頭昏,要不快點下課,她幾乎要昏倒窒息了。她覺得要活著總是要做點事。
可是……
「上學怎麼辦?」
「你隨時都可以去上學啊。」
「我這輩子也可以隨時離家出走啊。」
珍瑪是有點心動,她真的想走。可是……總要一個理由吧。她喜歡塔爾,不過那不是愛。她的父母親,尤其是她爸爸老是擺著一張撲克臉,不過倒不曾打過她。
難道就只因為無聊,十四歲的她就得離家嗎?
珍瑪說,「不行啦。」
塔爾趴在她的腿上。她知道塔爾心裡想些什麼,她已經從他臉上看過很多次。塔爾心裡想的全都寫在臉上。
珍瑪低下頭輕聲地說,「對不起。」
塔爾有他的理由,上百個理由,當然他的臉頰已經說明了一切。上唇腫得像個核桃,左眼紅腫又瘀青,仔細一看還有四個不同顏色,黑、藍、紅、黃。珍瑪摸他的臉龐時特別小心,免得弄痛他的傷口。
背後的小門突然有點動靜,塔爾和珍瑪連忙低下身躲起來。
「是我……」
「可惡,把我嚇死了。」珍瑪生氣地說道。
「對不起啦。打開手電筒,不然我看不到路。」
塔爾將手電筒指向一個拎著塑膠袋,身子微胖的金髮小子。他笑著走了過來。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有暗號。」他交出塑膠袋,「拿去吧。」珍瑪開始在塑膠袋裡尋寶。
「只有一些麵包和乳酪。」百利滿是歉意。
「沒有奶油?」珍瑪忍不住抱怨。
「沒有,不過我帶了酸黃瓜……」百利從外套口袋掏出了一小罐。
「哇!太棒了。」珍瑪撕了麵包和一大塊乳酪,可惜百利忘了帶刀子,珍瑪只好借助手指頭。
透過手電筒的亮光,百利看清楚塔爾的臉,「天啊,他真的動手打了你,是不是?」
「像不像一籃爛掉的水果?」珍瑪說著,「你該不會想吃吧……」
三個人笑成一團。
「對了,你該不會一直開著手電筒吧?」百利焦急地問道,「因為……」
「我們不是說好不開手電筒的嗎?」珍瑪也跟著緊張。
「因為他們可能會從車庫的門縫發現……」
「我不是說過嗎?」
「好啦,好啦。」
珍瑪將裹著酸黃瓜的麵包塞進嘴裡,口齒不清地問,「你要不要吃?」
「嗯,給我一個。」
珍瑪忙著將麵包撕成兩半。
「你什麼時候出發?」百利很想知道。
「明天。」
「東西都帶了?」
塔爾靠在前座上拍拍背包,不過背包並沒裝滿。
百利點點頭,看著塔爾吃下第二塊麵包,他突然又問,「你媽怎麼辦?」
塔爾當場愣住。
珍瑪注意到了。「他媽不會有事的。或許塔爾一走,她也跟著拍拍屁股走人。反正,她是為了你才留下來,她不是說過很多次了嗎?」
塔爾慢動作地點著頭,活像一隻縮頭烏龜。珍瑪看了百利一眼,「什麼都別說了。」
「好吧,」百利也跟著猛點頭,「為了你媽好,也只能這麼做了。到時她就犯不著老跟著那個渾球。」
「我也是這麼想。」塔爾心有同感。
過了一會兒,車庫裡冷颼颼的,珍瑪跟塔爾共蓋著一條毯子摟在一起。他們親著嘴,當塔爾的手伸進她的上衣時,她並沒有阻止,等塔爾的手漸漸下移,撫觸她的肚子時,她輕拍了塔爾的手。
「你真頑皮。」
「不可以嗎?」塔爾反問。
「不行在這裡……」
其實珍瑪並不在意他摸她的肚子,不過有點擔心兩人如何共度這個夜晚。
「我不想進一步。」
「可是以後你就見不到我了,」塔爾狡猾地說道。
珍瑪還是搖著頭。
「反正我就是不想再進一步。」
「好吧。」
第一章
昏黑的夜晚,一對少男女坐在「富豪」房車的後座。車子停在車庫裡,黑漆漆地啥也看不見。
「我好餓。」女孩抱怨著。
男孩打開手電筒,翻找著身後的灰色帆布袋。「還有個蘋果。」
「我不要,有洋芋片嗎?」
「沒有。」
珍瑪往後一靠,歎了口氣,伸手拉了毛毯蓋在身上。「好冷喔。」她說。
「百利一會兒就來了。」塔爾說道,他拿起手電筒仔細照著珍瑪,皺著眉擔心地問,「你後悔來這裡?」
珍瑪看著別處,笑著說,「才不會。」
塔爾緊偎著珍瑪,而珍瑪用手敲敲他的額頭。「你最好省點電。」
塔爾關掉手電筒,一下子伸手...
推薦序
導讀
沉淪者的自白──簡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
臺北教育大學語教及創作研究所教授 張子樟
一
這是一本成人與青少年都應該細讀的好書。這本書的優點不在於它得過大獎,而在於它能精確反映當前西方社會的家庭問題。作者柏吉斯藉著「嗑藥」的前因後果,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現代青少年的苦悶與難題。由於本書的獨特性,我們不敢期望那些已深陷毒海的人,讀了之後,能夠豁然悔悟,脫離苦海,因為他們不一定有閱讀的意願,或者根本沒機會讀到這本書。我們只有祈求那些未曾接觸毒品的人,讀了這本書後,能更堅定意志,終身遠離毒品,不給自己及親朋好友帶來無限的痛苦。
二
閱讀《嗑藥》,不妨從兩個角度切入:社會意識與表現技巧。社會意識主要涉及作品內涵,反映作者的基本訴求,而表現技巧所展示的當然是形式問題。《嗑藥》在這兩方面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長久以來,我們始終對青少年教養責任的歸屬問題爭論不休。眾人皆知,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空間包括社會、學校與家庭。現代父母總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兒女教養失敗應歸罪於學校生活教育的脫序與現實社會提供太多的不良榜樣。讀了《嗑藥》,讀者恍然大悟,影響青少年成長最大的還是家庭。男主角塔爾生長於酗酒及虐待的家庭。他為了保全性命及尋找未來,只得離家出走。女主角珍瑪受不了雙親的管教方式及嘮叨,決心離家一段時間。兩人與其它青少年一樣,對自己的父母深感厭煩。如果這兩位十四歲的少男少女生活在比較「正常」的家庭,自己懂得自我約束,當然不會去結交像羅柏、莉莉這種類型的損友,也不會受其影響,更不至於走上嗑藥這條不歸路。嗑藥是個無底洞,除了以生命作為賭注外,還需時時用大量金錢去填補。結果,塔爾必須販毒,珍瑪只得出買肉體,才能維持購買毒品的所有開銷。這些人一次剝掉自己生命的一層,那些深愛他們的人卻使不上力,只能束手無策站在一旁觀望,痛心目睹這些嗑藥者虛耗燦爛的生命,有如把生命中的美麗事物,毫不珍惜地沖入馬桶。到了最後,這些人成為仍能呼吸、毫無目標、四處晃動、捧著自己墓碑的「動物」。他們生命裡原有的一絲希望微光早已熄滅。
這些人無視於道德倫理,深信「解放」原則。占用他人空屋,美其名為「解放」;用膠水封住銀行鎖孔,「解放」意為「破壞」;「解放」也是「偷竊」的代名詞,因此他們進入超市、書店,任意竊取生活必需品或炫耀物。為了賺錢購買毒品,最後乾脆把自己也列為「解放」對象,所以塔爾參與販毒,珍瑪成為妓女。他們追求的是生命裡的虛無剎那光芒,不談過去,沒有未來,瞬間的璀璨帶來永遠的黯淡。莉莉說:「活得盡興,早死何妨。」然而你自己活得盡興,你的親朋好友卻活得心驚肉跳,隨時準備分擔你盡興後帶來的後遺症。這些駭人聽聞的真實敘述,隱約呈示作者對現代青少年畸型生活態度的批判與憐憫。
三
這本震驚大西洋兩岸的小說,不僅以書中的強烈批評意識取勝,它的表現手法也值得我們探討。作者把重心擺在敘事觀點的轉換與角色聲音的調合上。他除了在第一節使用全知觀點,介紹男女主角出場外,其餘全用多重敘事觀點呈現故事,以每個角色內心的自我陳述與外在的彼此觀察來構築角色性格,其中男女主角自述部分占了全書章節的三分之二弱。作者對這種敘述方式有極為貼切的說明:「第一人稱聲音可生動描寫同一主題的不同觀點,而不用任何方式『過濾』之。我要我的角色自然呈現,最極端的也是一樣,多重第一人稱技巧不僅可徹底關照個別角色,也可徹底關照他們的圈子,與他們逐漸陷入毒癮時,圈子改變的方式。」
從表面上來看,書中角色各自表述,眾聲喧嘩的情狀似乎有些雜亂,但卻自成一種不同的音樂效果。評論家麥克雷〈Cathi Dunn MacRae〉在這方面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柏吉斯一直極熟練地調和角色聲音,塔爾和珍瑪輪流在主調上,其他的角色在必要的和聲與不和諧中,冷酷無情地構築強烈的高潮。每一聲音深信他〈她〉自己對現實的領悟。只有讀者把他們視之為不同人類經驗與性格的重大不和諧音。」角色性格的製造因此格外清晰。
讀者藉著不同角色的自述,可深刻了解吸毒者、他們的父母、朋友與當地人對嗑藥的不同看法。作者把他們對不同問題的掙扎經過寫得栩栩如生。全書敘述風格獨特,圖像鮮明,細膩地呈示嗑藥者的心理轉化。隨著海洛英吸毒量的增加,書中角色的想法也變得趨於扭曲變形,例如塔爾和珍瑪始終不相信自己控制不了海洛英。兩人接觸毒品前後性格上的轉變,更值得讀者玩味。
四
柏基斯的生花妙筆揭示了現代家庭解體及嗑藥者逐漸沉淪的經過。沒有說教,冷冰冰的無情事實以藝術手法一一展現在讀者面前。十四歲,多麼美好的錦繡年華,青春之花含苞待放,然而四年後,才十八歲,青春表象依舊,但心境卻已老化枯萎,無比蒼涼感溢滿胸懷,早熟竟然成為早衰的徵兆。細膩逼真、冷靜精準的敘述,給讀者帶來陣陣錯愕,悲涼不由心生。青春如此虛擲,毫不眷戀,當代青少年的頹廢心態令人為之哀嘆。
小說作品不免有虛構的成分,本書亦不例外。作者在「後記」中說:「這本書並非事實(fact)……但它的每個字都是真實的(true)。」他把親身體驗的所見所聞,寫成這樣一本震撼人心的作品。或許書中的嗑藥敘述會造成部分家長的疑慮,但如果能給成長中的孩子帶來一些「抗體」,未嘗不是好事,何況這本書還相當適合父母與子女同時閱讀、討論。
導讀
沉淪者的自白──簡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
臺北教育大學語教及創作研究所教授 張子樟
一
這是一本成人與青少年都應該細讀的好書。這本書的優點不在於它得過大獎,而在於它能精確反映當前西方社會的家庭問題。作者柏吉斯藉著「嗑藥」的前因後果,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現代青少年的苦悶與難題。由於本書的獨特性,我們不敢期望那些已深陷毒海的人,讀了之後,能夠豁然悔悟,脫離苦海,因為他們不一定有閱讀的意願,或者根本沒機會讀到這本書。我們只有祈求那些未曾接觸毒品的人,讀了這本書後,能更堅定意志,終身遠離毒品,不給自己...
目錄
目錄
國外重要媒體好評推薦
沉淪者的自白──簡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 文/張子樟
走出陰霾,看見陽光! 文/連雅慧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珍瑪
第三章 塔爾
第四章 史考利
第五章 塔爾
第六章 珍瑪
第七章 理查
第八章 珍瑪
第九章 何妮
第十章 珍瑪
第十一章 塔爾
第十二章 羅柏
第十三章 塔爾
第十四章 莉莉
第十五章 珍瑪
第十六章 塔爾
第十七章 珍瑪
第十八章 塔爾
第十九章 珍瑪
第二十章 羅柏
第二十一章 珍瑪
第二十二章 史考利
第二十三章 塔爾
第二十四章 莎兒
第二十五章 理查
第二十六章 珍瑪
第二十七章 何妮
第二十八章 艾蜜莉.柏根
第二十九章 塔爾
第三十章 珍瑪
第三十一章 塔爾的老爸
第三十二章 塔爾
目錄
國外重要媒體好評推薦
沉淪者的自白──簡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 文/張子樟
走出陰霾,看見陽光! 文/連雅慧
認識一下故事裡的靈魂人物
第一章 序曲
第二章 珍瑪
第三章 塔爾
第四章 史考利
第五章 塔爾
第六章 珍瑪
第七章 理查
第八章 珍瑪
第九章 何妮
第十章 珍瑪
第十一章 塔爾
第十二章 羅柏
第十三章 塔爾
第十四章 莉莉
第十五章 珍瑪
第十六章 塔爾
第十七章 珍瑪
第十八章 塔爾
第十九章 珍瑪
第二十章 羅柏
第二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