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推薦:
【推薦序1】
請給我們多一點時間 文|吳明益
幾年前我在閱讀弗.克.阿爾謝尼耶夫(Vladimir Arsenyev)的狩獵、探險文學經典《在烏蘇里的莽林中》時,曾刻意複習了黑澤明一九七五年獲奧斯卡外語片的作品《德爾蘇.烏札拉 (Dersu Uzala)》(即書中那位老獵人的名字,他是探險隊的嚮導)。黑澤明當時已充分顯露出他對崇敬自然人物的尊重,與呈現人物渺小的運鏡技法,也刻意在面對自然力量時暗喻人類求生意志的純粹性(這種意境一直持續到一九九○年的《夢》)。德爾蘇是個經驗豐富、敬重山林的獵人,他能從落葉判斷方向,從腳印分出人種、獸跡,這是一種彷彿神之語言的大地知識。當德爾蘇阻止哥薩克獵手槍殺無法帶走的海狗時說「不要開槍,搬的不能。白白開槍,不好,有罪」時,當時正困窘於該以何種姿態面對臺灣原住民狩獵文化的我,毫無保留地被打動了。
去年我無意間讀到熊谷達也的《邂逅之森》,深深被熊谷達也樸素、講究細節的筆觸,營造出的狩獵氛圍吸引。我一面閱讀一面和記憶中的《在烏蘇里的莽林中》比對,不意外地,《邂逅》也同樣把重點擺在呈現狩獵文化上。他們常將狩獵場域或最強大的狩獵對象崇高化,同時也在生活中衍化出許多與獵物、獵場有關的禁忌,獵者更是與獵物亦敵亦友亦崇拜者複雜地生存著。當我讀到主人翁富治一行「叉鬼」(獵熊人)被騙走熊膽之時,我幾乎像個循跡的獵人要叫喊出來,因為德爾蘇也曾捕了不少好黑貂,同樣是跟商人喝酒後被偷走。我不是暗示《邂逅》情節上的模仿,而是發現仍活在傳統生活模式的狩獵族群遇上另一群更「進化」的職業人種時,往往結果與過程都不難逆料(臺灣原住民文學,也常呈現這類被漢人「欺騙」的場景)。
掩卷之後,我暗自覺得,《邂逅》或許在某部分已超越了我原本認為不太可能被超越的經典《在烏蘇里的莽林中》。熊谷達也不僅呈現了一個以獵熊維生的文化形態,並表達自身對此一文化的尊敬,也在小說中細膩地暗示了日本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思維演替。礦山的工作帶走了狩獵的人口,叉鬼的守則終究難抵時代的摧磨,要寫好這些議題而不流俗已經很難(因為一定要有真實的體驗),更難得的是書中旁支的人物如小太郎與阿郁的複雜情欲,更是寫得入木深刻。於是,一部以獵熊文化為根柢的小說,遂能一面深沉暗示一個時代,一面銳利剖解人性與情愛。
我連夜讀畢《邂逅》,自此一直等待著這系列作品另外兩部連作何時翻譯?此刻,我等到了手上這部《相剋之森》(森林三書的另一部是《冰結之森》)。
在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演講的途中,我分批讀完了這部新譯本。在思考怎麼將臺灣的自然書寫(包括像撒可努那樣的獵人作品)介紹給外國學生的同時,腦袋裡一直思索著書中拋出的種種問題。那些正是我這幾年來,不敢輕易妄言的困結。
小說時光從《邂逅》之後再過了數十年,叉鬼行業更形沒落,而在現代社會中,毫無疑問地會與新的居住社區、動物權利團體,形成一種更複雜的關係。熊谷藉由美佐子這樣一個都會女記者的角度,映照出幾種思維的「相剋」與「交鋒」:代表年輕一輩叉鬼的瀧澤昭典,作者為了維持作品的寫實精神(叉鬼或許有智慧,但卻很難與城市的知識份子爭辯),常常他的發言需與「彷彿真的叉鬼」的自然攝影家吉本憲司的說法相互參看。而「深山野放組織」的相馬聰,則以另一套「保育」的信仰與叉鬼的狩獵文化對抗。最有趣的莫過於女性角色,從情欲的誘惑者,轉而為似乎是一種柔軟的觀察與調和者──無論是主人翁美佐子或是黑熊專家玲子皆然。美佐子雖然不斷改變立場,自身的情性也漸漸演化,但她在小說後半段最常表達的一種姿態就是:「請多給我(們)一點時間」。
請給我們多一點時間。我在旅途中,想的其實不是小說一開始就布下的謎語「剛好毀掉半座山」,而是這句話。
年輕叉鬼宣誓著他們的生存哲學:「真正的狩獵,應該在山中的殘雪上奔走,與熊一邊鬥智一邊交鋒,獵殺時甚至賠上自己的性命。這才算是在獵熊!」動物權利擁護者宣稱:「我們要試著站在黑熊的立場,為牠們著想!」小村居民擔心:「熊會不會傷害我們?一個沒有熊的世界會不會更好?」這些理念彼此相剋又合理地存在著,不斷衝擊作為一種能思考的生物──人類的我們,讓人掩卷沉思。
這些相剋的力量,不是要我們快一點決定走向何方,而是為了要讓我們慢一點:請給我們多一點時間來思考。
我接觸的獵人有限,參與環境活動的資歷也屬淺薄,但這十幾年來的經驗告訴我,人的身份、遭遇和教育,絕對會使他們產生不同的對應方式,每個人捍守自己的思維,就像捍守自己的生存尊嚴一樣。這或許也就是熊谷達也以兼具報導者與小說家的角色,書寫這系列作品的目的:請多想想相剋者的立場,當然,那不只影射人,還包括了自有人類以來,與人類相剋的諸多生物。
「未來是要和所有動物和平共存嗎?既沒有紛爭也沒有相剋,跟一片祥和的大自然共生嗎?我認為那種世界毫無樂趣可言。」我默默地咀嚼這段話,想著熊王最後的遭遇,飛機已飛掠我所居住的島嶼上空,卻無法看見任何一片森林。我猛然記起,這是因為此刻是黑夜的緣故。
(本文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國立中興大學人社中心研究員)
【推薦序2】
叉鬼之宿 文|何健豪
《邂逅之森》,結束於富治和熊王的宿命對決,正當人與獸間澎湃激昂的戰鬥畫面還在眼前,後作《相剋之森》卻帶來了叉鬼的沒落和環境的挑戰,宛若看見了閃電型的轉折在發生。
名義上雖為續作,然在故事軸和人物角色均與首部不同,是獨立的故事。小說主軸圍繞在狩獵黑熊的傳統招來社會輿論及保育團體的抨擊時,現代叉鬼將何去何從?又何以成為了十惡不赦之事?
開始,美佐子在一次意外場合,質問身為叉鬼的男子們,何以在文明昌盛的時代,持續著狩獵文化?秉著保護生靈的正義之責,和追根究柢的精神,美佐子在攝影師吉本的協助下,展開訪問叉鬼的報導。
同時,相馬所代表的深山野放組織,也正在日本各地積極推動動物野放保育的工作。叉鬼首領瀧澤,面對美佐子的質問和野放組織的步步進逼,在傳統與現實的壓力之下,面臨抉擇。
書中,瀧澤目睹熊王和狩獵文化的慘敗,特別是熊王之死,不僅是保育野放的失敗,更是對叉鬼信念的一大動搖。宿命而言,叉鬼乃和自然同生之獵人,若獵物不再,叉鬼也將無存在之必要。叉鬼和熊王,或說是獵物間,是共生共死的關係,無能獨存。
狩獵本身,對獵人來說是必行之惡,以自然為生,彼此間的相互依賴,帶來了生存的力量。瀧澤口中所言狩獵所帶來的興奮感和快樂,是一種夾帶著痛苦的幸福;對野放組織來說,狩獵是殺生更是對自然的予取予求。兩種不同的立場,作者嘗試以相生相剋之理,解釋著理不清的關係和矛盾的情感,孰對孰錯猶然不明。
在角色刻畫上,美佐子和小熊相處一段讓人震撼。在我看來,美佐子表達了作者所想說的「自然」反動,因而在迷路山林巧遇小熊時,選擇了極端的方法來保護自然,殺生之惡的表現,似乎更突顯護生之善而造成的另一種惡吧。
攝影師吉本則是在活脫黑熊的攻擊後,油然而生的一股敬意後,驅策他追隨叉鬼的腳步,從不同的角度詮釋叉鬼的神情。儘管書中僅有對吉本所拍攝照片之描述,無附上插圖,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時能感受到叉鬼沉默壓抑的眼神,閱讀者不禁一驚。
相較下,《邂逅之森》夾帶著濃濃的愛意,除了一名叉鬼和自然的對決,更牽扯出叉鬼的愛戀生活,不時有鐵漢柔情之感。然在《相剋之森》,作者顯是想從叉鬼和自然組織的對手戲裡,批判「自然保育」背後的正當性,所以在感情的刻畫上也就薄弱許多,不過在整體的衝擊和使命感比前作更為明確。
《相剋之森》打開了人類和自然共生的故事盒,細膩描寫了叉鬼體內所燃燒的鮮血,除是征服自然的快意外,更夾雜了對自然尊重和相依的情感。若然還有續作,又將是何種野性之情呢?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圖書資訊所研究生,以浮果之名經營熱門閱讀網站)
【讀者好評】
《相剋之森》無論是在故事性、整體結構或心理描繪等,都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連對話也十分動人。字裡行間亦陳述了自然保育的各種觀點,能讓人從不同角度去深思。當然純粹閱讀也很有趣,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kagesan
如果說《邂逅之森》是神話的世界,那麼《相剋之森》就是現代獵人世界的最終局面……是個讓人忍不住想讀的,在「邂逅」和「相剋」之間發生的故事。
──山川仙人
以自然界為舞台的壯闊故事,描寫因理解叉鬼而成長的女性,整體而言相當精采。
──片ちゃん
推薦本書給那些熱愛山林或希望和自然共生的人。作者以簡潔的筆觸描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事……教導我們大自然和生命的可貴。
──celoxtaka
重要事件
史上首部同時獲得直木賞及山本周五郎賞作品《邂逅之森》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