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最關鍵的一本書
一個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
―蘇格拉底
人應該怎麼活?
也許永遠得不到標準答案,
但是這卻是一個沒有人能夠迴避的問題。
除非你一輩子完全沒有任何憂苦愁煩,
否則這個問題一定會在你每一個難過的日子、傷心的夜晚,
以各種形式、不知不覺在你心裡浮現。
然而無憂無慮的生活,只是人類一廂情願的幻想,
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常態,而不是例外。
這是在生命教育課程列為國高中必修課之後,林火旺教授特地為老師和學子們所寫的一本書。
一如他的演講叫好又叫座,林火旺教授的這本書,不同於一般深奧艱澀的哲學論述,而是信手捻來,就是一則則哲學家的故事,一個個發生在台灣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藉此深入淺出地闡釋道德哲學的論證,他犀利的邏輯思路,豐厚的自由主義學理,充滿社會關懷的人道精神,挑動每個人回頭叩問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林教授開宗明義,要讀者認知到「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強調思想是幸福的元素之一,哲學式的辯證思考是幸福大道,宏觀的角度,探索人類共同的命運,再到自我追尋,關懷他人,最後歸結到珍惜生命的要義之上。
如果你擁有的財富不多,可以從希臘哲學家中找到處方:「構成快樂的元素並不昂貴」;如果你諸事不順,也有哲學家會告訴你:「痛苦是達到真正快樂必經的過程」;如果你職位低、升遷不易,哲學家的建議是:「名位和權力是不自然且不必要的欲望」;如果你遭逢生離死別的傷痛,哲學家勸告是:「當你無法改變環境時,你只能改變自己,改變面對苦難的方式」。因為只要你願意開啟自己的思想,就可以替生命增添力量,抵抗挫折、超越苦難。
林教授將更多的人生路徑開放在莘莘學子面前,讓他們懂得享用且珍惜行為和思想的自由。
※ 面對生命的五個關鍵:
● 思索人生
哲學性的思考,有助於解開人類存在的疑惑,發現生命的情趣。
● 人類的共同命運
漠視人的無奈、有限,注定活在虛幻、假象之中。能跳出人類世界思考的人,絕不敢自我膨脹。
● 自我追尋
生命沒有標準答案,一個隨波逐流的人不可能活出卓越的人生,只有投入群體活動,主動承擔責任和自我挑戰,才能更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 關懷他人
一個只管自己利益,而不關心他人的人,不可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 珍惜生命
我們絕對不能忘記,即使當生命面對絕望的情境,只要活著就能找到它的意義。
【張小燕、賴聲川、周朝松 真心推薦】
「哲學到底在學些什麼?
不認識蘇格拉底的人到底會不會「輸」了什麼?
火旺老師教到頭髮都白了……」
──百萬小學堂節目主持人 張小燕
「我們一生努力取經,卻都在邊緣上繞啊繞,
有一個最重要的房間始終沒有打開,
火旺老師提醒我們「反省」,他帶給我們的省思是多元的。」
──著名導演 賴聲川
「人生像迷宮,想要追尋或思索生命意義的人,
若能閱讀林火旺教授關於生命的詮釋,
一定有助於找到解答。」
──新竹女中校長 周朝松
作者簡介:
林火旺
人如其名,他充滿高度生命熱誠和知識份子的濟世心腸。
同時,他的名字也透露他真正來自鄉土的民間社會。
他是國內研究倫理學、自由主義、社會正義、多元文化、公民理論等的重要學者。但這些聽起來冰冷而深奧的西洋學術殿堂的名辭,經過火旺教授經年累月的揉捏,已經塑形為充滿台灣泥土溫度和氣味的語言。
他的另一本書《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出版將屆四年,至今已印了十九刷,深受社會各階層的喜愛和肯定,火旺教授深入各地的學校、企業、醫院、社區、甚至寺廟等演講場次已超過兩百場。他以熱情的語言、透徹的分析、淵博的知識、精彩的實例,一次又一次的和大家分享人生的價值、道德的深義,以及處於社會亂象中哲學思考的必要。
更多的朋友意猶未盡,希望他再為青年學子寫一本書,為生命說個道理,於是,這位熱心腸的哲學家,再接再厲,又講了好多精彩的故事,也講了好多哲學的道理,希望大家喜歡讀,希望大家讀完後,珍愛自己的生命,也更珍愛他人的生命。
林火旺生於淡水河出海口的農村----關渡,是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民生報記者、台大課外活動組主任、台大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國策顧問;現任台大哲學系教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頭髮都教白了
文/張小燕(百萬小學堂節目主持人)
哲學到底在學些什麼?
不認識蘇格拉底的人到底會不會「輸」了什麼?
我們從來也沒弄懂,科學與哲學,在現今社會來說,到底學哪一個比較重要?
如果你不認識火旺老師,會覺得他的名字中有火的,是不是就是火氣很大,常常會看見他在電視上「放火」?但等你認識火旺老師的時候,你就知道,他不是火氣很大,而是他非常的熱情,因為他無時無刻,苦口婆心,憂心社會,多麼的希望能喚醒每一個人,提升每一個人的品德。等我認識了火旺老師才知道,這麼多年來他,不但在課業上教導學生,(頭髮都教白了),同時他也是一位良師益友,常看他在勸導我們這群損友,看起來真有點「狗吠火車」……真抱歉!
我第一次見到火旺老師,就問他哲學是什麼學?你都在教些什麼?學生在學些什麼?它到底要學到些什麼?
在火旺老師這本《為生命找道理》的書中,他都是用最淺顯易懂的句子,以及平實的生活點滴,讓你自己去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使你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唉!「道理易懂」、「領悟不易」、「做到更難」!
****************************
讓我們貼近生命本身
文/賴聲川(著名導演)
哲學有用嗎?在多數人的概念裡,哲學所提出的問題是少數學者與高人酒足飯飽之後談論的偏門問題,與眾人無關。事實上,林火旺老師的新書《為生命找道理》讓我們體會到,哲學原來是人人活在世界上最根本的必修課程。
現代生活早已演變成一個奇異的Paradox(矛盾):大家一生忙碌,為的是取得一個「更好的生命」。但在忙碌之前,並沒有人去檢視,「何謂生命」?如果我們無法定義生命是什麼,那「更好的生命」一詞似乎就無效。
那麼,一生的忙碌,是為了什麼?有沒有可能,我們忙碌一輩子,並不確知目的,於是造成各種的不滿足和不快樂?
火旺老師開宗明義引用蘇格拉底所說的一句話,也成為了他書中的中心論點:「一個沒有經過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這句話正點出以上所述的矛盾。用另外一種方式說明,前些年,當我在寫《創意學》一本書時,我在思考佛法中對「智慧」與「方法」的論述:在修行的道路上,要學會任何一件事,或者要做好任何一件事,必須兩者兼備,缺一不可。但不可思議的,我發現現今的創意教育,乃至於所有的教育,只重視「方法」,不重視,或許更準確的說,無法重視「智慧」。為什麼無法重視「智慧」?因為非常神奇的,在現代民主社會裡,「智慧」已經失去了廣泛可以被接受的定義。
我在史坦福大學教「創意學」的時候,講到這裡,我停下來問學生,能不能接受和理解我所說的?史坦福的學生默默點頭。我接著說:「如果這是對的,那麼你們從小所接受的一切教育都在邊緣( periphery )而非在中( center )。對嗎?」有一位就說:「沒錯,一直都是這樣。在我們的體制之下,那「中心」不是一個容易定義的東西。」那麼只在邊緣學習,而不去思考中心,這意味著什麼?怎麼說都是一種盲目的行為。我問學生:「你們居然清楚,那為什麼可以一直接受,一直堅持,還來念史坦福這樣的名校?」他們無奈的回答說,這只是為了未來可以有更好的職業、更好的出路而已。聰明的史坦福學生瞭解,人生已經變成一種遊戲。體制內的教育無法提供「中心」、「智慧」,那是個人領域去努力才能取得的,但在現有遊戲中,它並不重要。於是,我們大家都在邊緣上繞啊繞,永遠不知道中心是什麼。我們一生努力取經,最後以為取到了,但有一個最重要的房間我們沒有打開,我們一直繞著它走,一直沒有進去。我們忘記了什麼叫「反省」,更不知道要反省什麼。
火旺老師是我非常尊敬的朋友,是我們社會上難得見到言行一致的標準公民,他經常對公眾發言,帶給我們的省思是多元的,包括一個公民社會真實的意義,民主社會中公民真正的權利與義務是什麼。在政治哲學的層面,火旺老師能清晰的指出台灣現今的問題,是在於選民和當政者的權利與義務都亂了套,我們自以為值得驕傲的民主,其實還是差了一大截。
在《為生命找道理》一書中,火旺老師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我們貼近比民主更前一步的問題,那就是生命本身。我很感謝火旺寫這本書,相信這本書能夠幫忙填補現代人們空虛生活中的那個大洞。其實,那個洞沒有那麼可怕;問題是,我們從來沒有認真的到洞口去觀看它。
****************************
找到迷宮的出路
文/周朝松(新竹女中校長)
有人說人生像個迷宮,或許是因為我們對人類生存的意義、生命的目標、幸福的要件等構成生命核心的價值觀要項,有不少的困惑。以上的探索,屬於哲學思考的範疇,亦屬於精神層面的省思,但也可能是影響或主宰著我們生活快樂與否的關鍵。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尋或思索自己生命的意義,若能閱讀林火旺教授一系列對於道德的詮釋、關於生命的看法,一定有助於他們找到解答。
身為哲學系教授,林教授卻一向不是板著面孔說道理的衛道之士,我和他相交三十多年,他始終是一個充滿親和力與魅力、言行一致的諤諤之士。有人說他是個大砲學者,但他的敢言直言,實是源於他熱愛這塊土地的草根性格。他是一個辛勤耕耘的社會園丁家,而且多年如一日。他曾比較過政客、政治家與哲學家的差異:「政客關心的是下一次的選舉;政治家關心的是下一代的幸福;哲學家關心的是永恆的未來!」我們的社會從來不缺乏政客,我倒是很希望多幾個像林教授一樣耿直熱情的哲學家。
新竹女中很榮幸地曾經兩次邀請林教授來校為老師們演講,講座中他談笑風生,絕無冷場,讓老師們意外的是,嚴肅的道德議題,在他清晰的邏輯辯證中,娓娓道來且順暢流利,「善於取譬」一直是他的演講叫好叫座的特色之一。
《為生命找道理》這本書的風格,就如同林教授幽默而生活化的演講一樣,將一般人覺得艱深的哲學理論,化為平易近人的探索,以深入淺出的文筆詮釋而貼近生活本質,一定會使讀者如倒吃甘蔗般,對他的分析深表折服。無論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佚事,或是社會新聞事件,他常是信手拈來而且舉一反三,這些貼近現實日常生活的小故事,生動有趣,不僅減少了哲學論點的枯燥,展現他觀察社會時事後的獨到見解,也拉近了他與聽眾、讀者的距離,更達到播種道德理念的效果。
例如林火旺教授在書中提出,教育學生應該「言教重於身教」的觀點。這個逆向思考並不是認為老師的身教不重要,而是因為學生和老師的接觸往往限於學校之內、課堂之上,固然很多老師也常在課餘付出對學生的關心與勉勵,但是老師個人的操守與生活上的行為,學生很難得到驗證,而且學生接觸外界的管道多元,媒體、朋友的影響力都可能高過老師。林教授也認為,家長的身教相對的就很重要,我想這並不是在幫教育工作者推卸責任,反而是提醒家長在重視子女教育的觀念上,不要疏忽家長自我真實的角色,與自省的工夫。
事實上,林教授最憂心的是媒體時常報導政治人物爭名逐利的嘴臉,和一些知名藝人傷風敗德的言行,這些言行不一的示範正也是身教的一環,是道德的負面教育,甚且形成錯誤的社會價值觀,當孩子在整個偏差的大環境逐漸被污染而不自覺,父母師長的身教與言教,又如何抵擋社會上這種以「功利」導向人生目標的趨勢?林教授強調學校的品德教育要更重視言教,他所謂的言教並不是說教,而是說道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能夠獨立思考並且明辨是非。只要孩子能接受,被道理說服,才能內化而身體力行,具體實踐道德於生活中,言教才能達成。
現今校園中不快樂的孩子越來越多了!霸凌、憂鬱症與自殺事件的頻傳,在在讓我們憂心不已。這些現象的起因固然甚多而且難解,然而目前安逸富裕的環境,直升機父母全心呵護與缺乏讓孩子磨鍊機會的教養態度,亦是造就出許多抗壓性甚低與自私利己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生命中少了真正的苦難,缺少深刻的生命意義與生活目標,以致於迷惘頹廢,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將道德融入生命教育,加以輔導與啟發他們。
所以,個人期盼師長與家長們,都能來閱讀這本發人深省的好書,並且思索道德與人生、生活、幸福快樂之間的關係,相信可以找到迷宮的出路,得到人生課題的解答,感受無法言喻的釋然和輕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除了知識的傳授外,但願我們所有的學校教育工作夥伴,也能像林火旺教授一樣,為學生指導人生迷津,協助學生找到人生的道理與真理。當社會中擁有多一些成熟而幸福的人格,這個社會才能形成利己利他的圓滿狀態。
名人推薦:頭髮都教白了
文/張小燕(百萬小學堂節目主持人)
哲學到底在學些什麼?
不認識蘇格拉底的人到底會不會「輸」了什麼?
我們從來也沒弄懂,科學與哲學,在現今社會來說,到底學哪一個比較重要?
如果你不認識火旺老師,會覺得他的名字中有火的,是不是就是火氣很大,常常會看見他在電視上「放火」?但等你認識火旺老師的時候,你就知道,他不是火氣很大,而是他非常的熱情,因為他無時無刻,苦口婆心,憂心社會,多麼的希望能喚醒每一個人,提升每一個人的品德。等我認識了火旺老師才知道,這麼多年來他,不但在課業上教...
章節試閱
人生充滿矛盾,許多人往往在顛沛流離、歷經風霜之後,才體悟到生命的道理,從而更懂得珍惜生命;而一個養尊處優、錦衣玉食的人,反而常常覺得生活無趣、無聊。不論個人的生存條件存在多大差異,認知人類共同的特質及處境,似乎是為生命意義找到合理定位的先決條件;就像你得先知道你有多少錢,才能決定買得起什麼價位的衣服。
任何一個進行深度思考的人都會發現,人類的存在有共同特點:無常、無奈、渺小、孤獨、死亡,這些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共同命運。
無常
當人們碰到突如其來的變故,常常會有「人生無常」的感嘆,但是這種感慨通常只是一時的,事過境遷之後,一般人都會回復到原來的生活型態,彷彿世界宇宙從此就會配合他的步伐,不會再有意外。其實「人生無常」並不是人生的「意外」,而是「常態」,只是由於人們沒有嚴肅體認到這個生存特點,反倒把它當成了「意外」。
想思索人生的人,都必須用心體會人類存在的無常,才不致於對人生產生不必要的「幻想」。我常對學生說:「你們比我年輕,但不一定比我晚死。」試想,你住的地方明天有可能會發生七級以上的強烈地震,誰能保證自己在明天過後還是活著?颶風來襲,誰知道它要帶走哪些無助的生命?用中國人的說法:「一切都是命」,地震、颱風不會分辨年齡、膚色、體力、智商、貧富、族群的差異,它們對待所有人一視同仁,即使年輕力壯的生命也無法倖免。
豈止大自然的力量難以抵擋,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意外」,也超出人類的掌握。每天打開報紙,都可以看到因溺水、車禍、凶殺而死亡的人,他們早上可能還神采奕奕,下午就命喪黃泉。在他們死前一天,誰想過明天是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天呢?
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發生大地震,隨台灣山富旅行社到當地旅遊的11名團員,天搖地動時正搭乘都江堰的纜車,纜車卡在50公尺的高空。隔日救難隊進行救援時,56歲的王民權不幸墜地身亡。這些人絕對想不到出去旅行會碰上地震,即使碰上地震,也想不到會正在搭纜車;即使正在搭纜車,也想不到會摔死;即使有人摔死,也不應該會是自己。然而,死神的降臨存在太多的偶然和巧合,誰會被死神眷顧?沒有人可以掌握,因為誰都有可能!
2000年3月21日,台大土木系的同學張振聲在籃球場打球,突然昏迷倒地,原因至今不明,經搶救後仍然變成植物人。2009年2月23日傍晚,清華大學計量財經金融系學生葉昊定和同學到體育館打籃球,為了撿界外球而鑽進角落的鐵椅下,遭到電擊而不治身亡。這兩位同學發生事故時都只有20歲。
每天校園裡有成千上萬的學子在打球,誰想過會因打球變成植物人或身亡?即使不從事激烈運動,也不能保證安全。2007年6月6日清晨,護士林淑娟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和東興街口,被酒醉駕駛的知名女歌手林曉培撞死。40歲的林淑娟原本在屏東東港鎮的安泰醫院任職,才剛上台北工作就慘遭橫禍,令人不勝欷歔。
在外商電腦公司上班三十六歲的黃國賓,2009年6月2日傍晚,騎著機車載妻子回家途中,經過台北新莊瓊林路附近的河堤時,與一顆流彈擦身而過,但他騎了一公里後才告訴妻子他身體不適,把車停好後隨即失去意識,送到醫院時已經沒有生命跡象,經醫生檢查,發現使他致命的是一顆貫穿右肩、深入胸膛的子彈。平凡的上班族如黃國賓,就是如此命乖運蹇。2010年4月25日下午,國道三號3.1公里處發生嚴重山崩,有三輛車四個人慘遭活埋。從挖掘出來破碎的車體,可見大自然的威力實在驚人。當天既無地震、又無大雨,經過這個路段的人,沒有人想到會發生這樣的災難。有些當時在現場的人事後表示,無常並不是人生的「意外」,而是「常態」。
只要活著,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能受到傷害或死亡的威脅,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以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天上的風雲並非完全難以預測,但是對於人的旦夕禍無常並不是人生的「意外」,而是「常態」。
只要活著,不論何時、何地,都可能受到傷害或死亡的威脅,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以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天上的風雲並非完全難以預測,但是對於人的旦夕禍在山崩塌下來那一刻,他們緊急煞住車子,只差幾秒鐘就成為受難者。生死真的只有一瞬間!
如何面對人類的共同命運?
誠如楊慎詩中所說的:「浪花淘盡英雄」,偉人和凡夫俗子一樣,最後都將化為塵土,人生不論得意或失意,每一個人最後的命運都是「死路一條」,那麼人世的豐功偉業有什麼意義和價值?生命如果沒有意義和價值,人類為何不選擇早點結束生命,而留在人世間受盡折磨和打擊呢?如果選擇繼續活下去是理性的行為,那麼「理性人」第一個要處理問題的就是:如何對人類生命中的共同命運,提出一個合理的態度。
(一)盡性知命
人生的無常、無奈和渺小似乎是人類永遠無法改變的處境,人應該如何面對?儒家「盡性知命」的態度可以在這一方面提供我們生命的智慧。
所謂「盡性知命」用比較通俗的說法是「盡人事,聽天命」,一個孩子如果懶散好玩,父母可以用鼓勵或懲罰、恩威並濟的方式要求他用功讀書。但是如果他已經很努力讀書了,學業成績還是不理想,代表孩子已經盡了人事,那就不應該受到責難。因為父母可以改變他用功的程度,卻無法改變他的「智商不高」。「盡性」就是竭盡一個人的能力,而「知命」的「命」指的不是「反正一切都是天註定,乾脆什麼事都不做」的宿命論,而是指「人力所不能及」的部分,凡是人的力量所無法改變的就是「命」。其實不只是智商,人的美醜、性別、省籍、族裔都是與生俱來,都不是人自己可以決定的,所以是「命」。對於命中事,儒家的態度是:人必須認知或體悟到這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俗語常說「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一個人要花多少時間在他的田地耕種,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然而一個人努力耕耘,就一定會有好收成嗎?那可不。一個颱風或地震就足以讓他一切的心血白費。但是人應該天天擔心天災損.辛勤耕作的果實嗎?這種擔心不但不會影響天氣的變化,也於事無補。一個容易患得患失的人,就是沒有參透儒家的這個道理。得或失,並不是人所能完全掌控的,而是受到許多意外的影響,太在乎得失的人,就是把許多不是自己能夠負責或改變的事,也攬到自己身上。
任何人都難免會有得失心,但是這種擔憂應該適度。過度擔憂「命中事」的人,負擔太沈重,而且也沒有必要。不妨調整心態,在自己可以努力的部分努力。至於「命中事」就是「老天爺的事」,就是你不應該管的事。所以「知命」的另一種面向就是「認命」,認命不是消極的人生觀,而是知道人有人應該守的分寸,知道什麼是可以期待、什麼是不可以期待的。
譬如,一個人知道自己醜,就承認醜;知道自己笨,就承認笨,這樣反而心安自在。醜要裝帥、笨要裝聰明的人,其實活得很辛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所有與生俱來的特質,都不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所以沒有人需要為此負責,也不需要因此而感到得意或愧疚。如果一個人明知自己醜,還去參加選美,一定自取其辱;明知自己笨,卻以獲得諾貝爾獎作為人生目標,一定失敗。其實醜的人可以做和美醜無關的事,不聰明的人也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反之,如果有人因為自己長得帥、智商高而得意洋洋,這個人顯然卻缺少智慧。可建議他深入思考一下:現在很帥、很聰明,說不定下次出門會碰上嚴重車禍,立刻就變得醜陋、愚笨。人生無常不就是這個道理?人可以因為自己努力所得到的成果而驕傲,但是天生的優越條件,卻一點也不值得驕傲。理由很簡單:你可以因為運氣好而擁有美麗,你也可能因為運氣不好而失去它。
「老天爺關了你一道門,一定會替你打開一扇窗」,沒有人永遠運氣不好,也沒有人永遠都會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懂得生命無常、無奈的人,只要肢體健全、父母健在,都會懂得感恩,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為人不但無法決定自己的生,也無法決定自己何時死、如何死。即使是生死之間的許多事情,無論是親情、友情或愛情,也不是完全由自己掌握。如果人能體會人類生命的卑微、渺小,會更懂得謙卑,不會好高騖遠,更不會自我膨脹,生活中受到委屈,也不會懷恨在心,讓自己活得很不舒服。楊慎說得好:「是非成敗轉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時間終會把所有恩怨情仇、成敗得失一筆勾銷,替每一個人討回公道。
有一位很久沒有來打籃球的球友,有一天出現在球場上,原來他的心臟出了毛病,裝上兩根支架,再也不能再打籃球了。看他難掩沮喪,我半開玩笑地說:「這不見得是一件壞事。」他有點驚訝,我不疾不徐地問他:「只要是人都會死,對不對?」他當然不可能否認這一點,「你認為人要死的時候,是心臟發作三分鐘就不省人事,不到一天就離開過世?還是得了癌病,經過開刀、化療,最後在病榻上輾轉三年痛苦而死?哪一種死法比較好?」他選擇了前者的答案,畢竟自己沒有痛苦,家人也免受折磨,這種的死法才叫做「善終」。
同樣是生病,與其每天都擔心自己的病情,不如換一個方式思考。「吃虧就是佔便宜」、「退一步海.天空」這類的俗話,其實就是儒家「盡性知命」的民間版。雖然人生有限,但是如果你想讓短暫有限的生命活得精彩、發光發熱,這些古老的智慧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與其擔心死亡,不如為生命找一個道理
哲學的智慧來自於「害怕死亡」,理解死亡是哲學的一個課題,畢竟死亡代表人際關係的完全斷裂和隔絕,是人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但根據古希臘時期的斯多噶學派( stoicism )的看法,世界是一個理性的有機整體,其中每一個部分之間的互動,都是為了整體的利益,而全體的發展則是由神所命定的,人沒有自由,人的命運也是由神決定的,而世界從一個階段到另一階段,都在不斷重複,是一種無止境的循環。
基於這種宇宙觀,斯多噶學派認為死亡只是一種轉變,是從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就像稻子成熟終會被收割,表面上稻子消失了,世界卻不曾消失,事實上稻子也不是真正消失,只是改變其存在形式而已。同樣的道理,由於宇宙是永恆的,人類是其中的一部分,死亡也只是改變存在的形式而已。
斯多噶學派的觀點簡單地說就是:人來自於自然,終將回到自然,所以死亡是一件極自然的事,沒什麼好怕的。這樣的說法對擔心死亡的人們會因此而感到寬心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然而,人對死亡的恐懼不只是擔心自己的消失,而且也擔心與自己所關心的人天人永別,此外,對於死後的狀態一無所知,也會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
我們必須承認,對於死亡的解釋,哲學絕對不如宗教具有吸引力。譬如基督教給世人傳遞了一個「福音」:信上帝得永生,只要你相信上帝,按照上帝的指示過活,不但你可以不死,還可以和你所愛的人在另一個地方重聚。這是一個多麼具有吸引力的承諾!你所害怕死後會失去的一切,將會在上帝的國度中重現,唯一的條件是:把自己完全交給上帝。如果宗教的承諾是正確的,任何「理性人」都應該相信宗教。
但是令人質疑的是,世界上有那麼多種不同的宗教,每一種宗教都認為自己相信的才是真的。簡單的邏輯告訴我們,不可能有兩種不同的宗教同時是真的,其中一定有一種是假的,也有可能的是所有的宗教其實都是假的。說不定宗教只是人類自我慰藉的一種設計,其實是「人以自己的肖像創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以自己的形像造人」。
如果哲學無法對「死亡」提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是不是哲學就失去價值?事實不然,「死亡」是人類的極限,超出人的能力範圍,而哲學則是一種理性的工程,屬於人的能力範圍之內,所以它無法解決超出人類理性以外的事物,這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死亡是人類註定的命運,但是不想死亡卻是人類非常重要的欲望,哲學可以貢獻的是:對一定會死卻怕死的人來說,與其恐懼死亡,不如思考「什麼樣的生活最值得活?」
十七世紀英國大思想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就是以對死亡的恐類最重要的欲望。對他而言,求生是「理性人」的天性,只要這樣做能夠是人(self-preservation)
懼,建構其政治理論。霍布斯的人性論認為,自保換取生命,「理性人」願意付出相當大的自由做為代價。簡單來說,霍布斯的人性論即是:「好死不如歹活」,只要能夠活命,怎麼活都比死好。
霍布斯這種視生存為最高價值的主張,不一定會被所有人接受,但是它對大多數人應該具有說服力。「活著就有希望」,是人們面對生活挫折或打擊時,用來自我安慰或鼓勵別人的話語。除非人生的折磨達到「生不如死」的境地,否則勇敢地「活下去」,應該是大多數人的選擇。
我們若能替生命找到一個道理,懂得正確地經營人生,當每天都被快樂和幸福感填滿時,「死亡」的陰影比較不容易入侵到生活之中。這不表示我們永遠不會意識到死亡,而是當每天都活得很精彩、很有意義時,死亡這個問題會失去分量,只有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活得很無聊或無意義時,「人活著幹什麼?」這樣的質疑,才會成為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干擾。
~~~摘錄自《為生命找道理》第2章 人類的共同命運
人生充滿矛盾,許多人往往在顛沛流離、歷經風霜之後,才體悟到生命的道理,從而更懂得珍惜生命;而一個養尊處優、錦衣玉食的人,反而常常覺得生活無趣、無聊。不論個人的生存條件存在多大差異,認知人類共同的特質及處境,似乎是為生命意義找到合理定位的先決條件;就像你得先知道你有多少錢,才能決定買得起什麼價位的衣服。
任何一個進行深度思考的人都會發現,人類的存在有共同特點:無常、無奈、渺小、孤獨、死亡,這些是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的共同命運。
無常
當人們碰到突如其來的變故,常常會有「人生無常」的感嘆,但是...
作者序
自序──思想的力量
生命是真實的,卻令人十分困惑。
科學可以解讀人類身體的密碼,卻無法替生命尋找意義、價值。即使幾千年來哲學家殫精竭慮、搜索枯腸,努力探討生命存在的道理,所得到的結果仍然無法令人滿意,因為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哲學家可以向我們保證:他找到經營幸福人生的方程式。
人應該怎麼活?也許永遠得不到標準答案,但是這卻是一個沒有人能夠迴避的問題。除非你一輩子完全沒有任何憂苦愁煩,否則這個問題一定會在你每一個難過的日子、傷心的夜晚,以各種形式、不知不覺在你心裡浮現。然而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只是人類一廂情願的幻想,苦難和挫折是人生的常態,而不是例外。
儘管思索人生本身是一件極為挫折的事,但是當你在生活中遭到挫折時,許多哲學家的智慧仍然可以撫慰你的心靈。如果你擁有的財富不多,可以從希臘哲學家中找到處方:「構成快樂的元素並不昂貴」;如果你諸事不順,也有哲學家會告訴你:「痛苦是達到真正快樂必經的過程」;如果你職位低、升遷不易,哲學家的建議是:「名位和權力是不自然且不必要的欲望」;如果你遭逢生離死別的傷痛,哲學家勸告是:「當你無法改變環境時,你只能改變自己,改變面對苦難的方式」。思想可以替生命增添力量,抵抗挫折、超越苦難。
台灣社會隨著經濟發展,功利主義價值觀也占了上風,這股現實功利風正在侵蝕人性中令人感動的元素:純真和愛,結果造成社會不安和人心不樂。可笑的是,許多掌握人民命運的政治人物,卻把當前的問題簡化為經濟問題,以為台灣只要經濟發展,人民就會幸福快樂。其實台灣現在的問題不是物質匱乏,而是心靈匱乏。
思想是治療憂慮的良藥,這本書是我研究倫理學及生命經驗結合而成的一些啟發,它不是幸福的萬靈丹,更不是標準答案,因為人類社會出現過許多不同的生命故事。儘管如此,故事的數目不會比人類的數目多,相同的故事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人身上重複發生,而且所有感人的故事幾乎都包含相同的成分。這本書希望呈現的,就是所有人追求幸福共通的道理,所以它不只適合那些正在成長中、對生命充滿迷惘的青少年,即使經歷過滾滾紅塵或正在為生活打拼,卻對生命還有困惑的人,也值得一讀。尤其那些和我一樣,對社會現階段的發展焦慮、對眾生的苦難憂心的人,更應該可以從書中產生一些共鳴。
這本書能夠以優美的版面、簡潔生動的文字呈現,要特別感謝天下雜誌出版社的創意總監蕭錦綿,本書的責任編輯施如芳,以及三十年來的好友妙香的全力協助。朋友永遠是我最傲人的財富,小燕姐、周朝松校長、賴聲川導演,都是在百忙之中毫不猶豫、一口答應,為我寫序推薦,這種情義相挺,令我感動。值得一提的是,賴導的妻子乃竺是我大學同班同學,本來出版社希望我找一位同學寫序,當我向乃竺開口時,忙碌不堪的賴導居然搶著說:「我來寫」。我從小生活經常匱乏,現在朋友所給我的,竟然是這麼的豐厚!
其實朋友不只是我的財富,也是構成我人生劇本中精彩的重要片斷,建綱兄只長我幾歲,卻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他幫我擋掉多少外面的風風雨雨,是一位豪氣干雲、值得交心的朋友;伯實、莉玲夫婦把我當成兄弟一樣照顧,他們的好友文明和漢芬夫婦愛屋及烏,對我也是關愛有加;每次聚會最喜歡和我鬥嘴的就是成允,從我們的吵鬧中,旁人絕對可以感受到我們彼此真正信任;即使我的率直偶而造成一些社會爭議,三雄和玲玉夫婦、明仁、富源、立群、中天對我的表現,向來只有肯定,那股肯定的力量絕對可以讓我繼續堅持「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曉波、曉林、杏慶是我知性上相契合的朋友,他們給我非常多思想上的啟發;還有一群讀書會的朋友,她們是我長期的忠實聽眾,從她們那裡我學到的是:如何把深奧難懂的哲學,讓一般人聽得懂。
總之,太多的朋友幫我一起撰寫我的生命故事,雖然不能一一記下,但讓我真正相信德不孤、必有鄰。最後,牽手已近三十年的妻子錦華在教學研究和關懷公義兩忙之際,還得撫慰和力挺經常在外「惹事生非」的我,並且無怨無悔地分擔我的苦水和怒氣。
他/她們是我長期關懷這塊土地、熱愛生命的福報,值得珍惜、並由衷感激。
自序──思想的力量
生命是真實的,卻令人十分困惑。
科學可以解讀人類身體的密碼,卻無法替生命尋找意義、價值。即使幾千年來哲學家殫精竭慮、搜索枯腸,努力探討生命存在的道理,所得到的結果仍然無法令人滿意,因為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哲學家可以向我們保證:他找到經營幸福人生的方程式。
人應該怎麼活?也許永遠得不到標準答案,但是這卻是一個沒有人能夠迴避的問題。除非你一輩子完全沒有任何憂苦愁煩,否則這個問題一定會在你每一個難過的日子、傷心的夜晚,以各種形式、不知不覺在你心裡浮現。然而一個無憂無慮的生活,只是...
目錄
目錄
【推薦序】
張小燕:頭髮都教白了
賴聲川:讓我們貼近生命本身
周朝松:找到迷宮的出路
【自序】
思想的力量
1.思索人生
蘇格拉底的故事
為什麼需要思索人生?
哲學是什麼?
科學比哲學可靠嗎?
2.人類的共同命運
無常
無奈
渺小
孤獨
死亡
如何面對人類的共同命運
(一)盡性知命
(二)與其擔心死亡,不如為生命找一個道理
3.自我追尋
彌勒的故事
個體的獨特性
(一)能力需要在實作中培養
(二)自我決定才能呈現人的價值
(三)人的差異性
個性發展的障礙
(一)父權意識
(二)流行意見
如何找到自己?
(一)養成思考的習慣
(二)勇於接受挑戰
1.積極表達意見
2.主動承擔責任
3.參與群體活動
4.關懷他人
道德是什麼?
幾個可能的質疑
(一)談道德是要求大家都當聖人嗎?
(二)言教不如身教?
(三)法律不夠嗎?
為什麼要有道德
道德與幸福人生
(一)關心他人才能遠離孤獨
(二)道德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三)關懷他人使生命有價值
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
5.珍惜生命
殘而不廢,事在人為
生命輕如鴻毛
(一)成績不好、前途無「亮」?
(二)真愛是生死相許?
(三)無聊人生,活著有什麼用?
活著就有希望
目錄
【推薦序】
張小燕:頭髮都教白了
賴聲川:讓我們貼近生命本身
周朝松:找到迷宮的出路
【自序】
思想的力量
1.思索人生
蘇格拉底的故事
為什麼需要思索人生?
哲學是什麼?
科學比哲學可靠嗎?
2.人類的共同命運
無常
無奈
渺小
孤獨
死亡
如何面對人類的共同命運
(一)盡性知命
(二)與其擔心死亡,不如為生命找一個道理
3.自我追尋
彌勒的故事
個體的獨特性
(一)能力需要在實作中培養
(二)自我決定才能呈現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