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出去的女兒又該如何奉祀娘家的祖先?
自共產黨發動文化大革命以後,台灣是華人社會保存祭祀文化最完整的地區,這些禮俗已成為台灣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宗教信仰的改變、生活形態的轉換,台灣的新一代對崇德報本及敬天法祖的觀念也已經越來越薄弱,反而把最靠近自己的傳統祭祀習俗當成一種低俗的迷信,甚至在功利主義抬頭的影響下,連祖宗供桌在家中所佔的居住面積,都可以先計算經濟利益。
本書作者以其故鄉東石為主要背景,對存在於現在台灣人所面對的祭祀文化,作一完整的觀察與紀錄。從如何認識正信宗教;認識所祀奉的神祇,祭祀禮儀的產生與現在所保存的樣貌;從對神明、祖先的祭祀,供品與儀注;從古代禮俗與宗教禮俗的差異與融合,到台灣如何歷經混亂的過程而依然保存了最接近古俗的祭祀禮儀,用最有力的事例佐證剖析禮俗的產生、成型。
作者簡介:
王乙芳 男人 已婚 三個女兒
從事裝修工作及室內設計凡三十年
民國51年出生在嘉義縣東石鄉鰲鼓村,一個台灣南部典型的小漁村,小時所經歷的娛樂就是王爺生辰的廟會及進香,於是萌發對宗教、民俗的高度興趣。
在建築工作與宗教、民俗有許多關聯的知識下,因寫作《裝修工程施工概要》、《裝修設計與估算》等書的同時,也研究與觀察更深入的祭祀文化。鑑於台灣的宗教信仰及禮俗有日漸扭曲的憂慮,祭祀禮儀讓年輕一輩有卻步的可能,而著手於台灣祭祀文化現況的整理。
章節試閱
所謂的「相親」,台灣話稱之為「對看」,這應該是滿近代的方式,你想想,古代社會的年輕女子哪是可以隨便讓男人看的,還端茶請客咧﹗談起以前台灣人講「親事」的過程,其實可以用「不堪回首」來形容,兩家人不是像賣貨物;就像是演攻防戰,難搞的,就只顧著自己的「綿角」,經常把女兒搞的嫁出去之後,就變成沒有娘家了,這與古禮一點關係都沒有。
古代的婚俗有六禮,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種禮數;載於《儀禮》。台灣是將這六禮併為四禮;問名,定盟(訂婚),完聘(併納采、納幣二禮),親迎,這當中的順序及「名稱」與現實可能有點出入,其中「問名」一項就不可能排那麼前面。就《儀禮‧士昏禮》的說法:「賓執鴈,請問名」;賓是使者,鴈是禮物(像鵝的野禽),「問名」應該是在「納采」之後的禮節。也就是將聯姻的兩造已經有初步的共識,並且已經接受男方的基本「禮數」,才有可能將自家女兒的「婚書」交給男方。
吳瀛濤先生所著的《台灣民俗》一書,將「問名」解釋為「議婚」,這可能與台灣所流行的習俗不太一樣。可能台灣已經將古禮做某些改變,在台灣的婚嫁習俗有一套自己的風俗,當然,他還是依循古禮,只是方式有些不同。
【提親】
就算是自由戀愛的男女,想要邁進雙方談論婚事的第一步,提親這個動作是不可減少的,何況是兩不相識的人。提親的行為在台灣稱之為「講親晟」,負責「講親晟」的人就是媒人。媒人不一定是職業媒人,有些可能是至親好友,因為知道哪家有「才子、佳人」,不捨得肥水落入外人田而熱心牽線。除媒人受委託到處物色合適的人選外,當然也可能是職業的敏感度,張三李四家到處串門子的「隱惡揚善」兜售人口。而現代那種瓜熟蒂落型,聯姻的兩家只差一個「中間人」過個場的媒人,一般稱之為「便媒人」。
現代式的提親方式,不要把它跟電視古裝劇演的混在一起,在很多情形下,提親的動作只是一個「過場」,也就是一個「禮」的意思。這裡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
我和內人是自由戀愛的,二十幾年前,當準備結婚時,提親這個「過場」動作還是免不了。內人告訴我鰲鼓老家村子裡的莊麒麟先生就是她爸爸知心換命的好兄弟,找他先生出面當「便媒人」一切妥當,正好這位莊麒麟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莊麒麟先生一聽這門親事認為是「十拿十穩」的事,於是自己就找了個良辰吉日,也不知道早上幾點出門,一大早的六點半就到了水上鄉的親家處(他代表男方媒人),我丈人是知道他此行是來提親,但不便自己先講出來。老兄弟見面分外親熱,鄉下人習性,好友來訪就是準備好酒好菜招待,老兄弟倆就這麼從早上六點多開始「敘舊」,一直敘到下午兩點,中間連一句「提親」的話都沒講,酒足飯飽的莊先生就這樣照著原路騎著機車回鰲鼓。當晚上酒醒之後,莊先生才想起水上之行忘了講到提親一事,於是趕緊打了一通電話給我丈人,說他被委託為媒人的事。這樣的媒人好做吧,所幸﹔婚姻沒被他老人家搞砸!
所謂的「相親」,台灣話稱之為「對看」,這應該是滿近代的方式,你想想,古代社會的年輕女子哪是可以隨便讓男人看的,還端茶請客咧﹗談起以前台灣人講「親事」的過程,其實可以用「不堪回首」來形容,兩家人不是像賣貨物;就像是演攻防戰,難搞的,就只顧著自己的「綿角」,經常把女兒搞的嫁出去之後,就變成沒有娘家了,這與古禮一點關係都沒有。
古代的婚俗有六禮,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種禮數;載於《儀禮》。台灣是將這六禮併為四禮;問名,定盟(訂婚),完聘(併納采、納幣二禮),親迎,這當中的順序及「名稱...
作者序
談祭祀 兩個字,很多人一定就會聯想到鬼神、玄虛、宗教、禮俗與祭典,也許都有;但沒那麼嚴肅。鬼神、玄虛祭祀科儀與宗教是生命共同體,在宗教形成的要素裡,它缺一不可,但禮俗與祭典科儀不一定來自於宗教,所以不必把祭祀這樣的行為等同於牛鬼蛇神。對鬼神之事,我也是採「敬鬼神」的態度,能不能「遠之」不一定是自己能決定的,但我相信「禍福無門,為人自招」這句話,所謂「胸中正,眸子瞭焉。」一個人行為中正,自然百邪不侵,整天思想邪惡,邪惡自然就喜歡跟這樣的人親近。
我沒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可寫在這本書裡,也不想寫那些「齊諧」,只是想把祭祀這樣一件有趣又好玩的禮俗讓更多人了解。從小活到現在,除了十一歲時有一次在學校因眼皮直跳,感應到我那個患「先天成骨不全症」的妹妹即將死亡之外,其它,可能是酒精的關係,我的第六感可說是麻木不仁。我並不是因有什麼「先天體質」而對祭祀這件事有興趣,相反的是每次去廟裡燒過香,就感覺心理特別寧靜而有興趣。就像每天早晚,我出門前燒炷香,回家時燒炷香,沒有祈求、沒有祝願,看到那個香爐就想到點炷香,有事忘了,也就忘了。
現代人對於「祭祀」行為有些時候感覺是一種負擔,在恐懼繁文縟節的儀禮中,潛意識產生某些的抗拒,這可能是資訊太發達所產生的後遺症,被太多似是而非的理論所影響。祭祀文化可能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文化資產,在世界其他民族或宗教很少看到這樣的禮儀,它最少在華夏區域流傳了幾千年。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對祖先的祭祀,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中華民族能淵遠流長,根深葉茂最重要基礎。祭祀的原始目的在於對天地的敬畏、對祖宗的緬懷與感恩,並不是像現代人著眼於「發財」與有所求。有句語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這說的是一種本份。只是很多人都自認自己比別人聰明,於是就開始追求一些非份,求之於天地神鬼,求之於神棍、靈媒、術士,求之於讓自己喪失靈魂的一切貪求。無論你求的是什麼,對像是誰,只要是非份的,這樣的行為都是西洋話說的;「在跟魔鬼交易」。
台灣的祭祀文化歷經多元統治影響,四百多年的發展過程,這當中不可能不被外來文化所感染;並且包含了移民過程的不完整。在被摻雜外來文化的的同時,到底還保存多少原始移民文化,這有賴專家學者去研究。然而,也可能在這種被異族統治的反抗心理下,台灣反而保存更多與完整的祭祀禮儀。
本書主要是把我觀察台灣在宗教、節慶、禮俗等有關祭祀文化與應節供品的部分現況,做一個概況的敘述,希望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覽過程當中,了解祭祀行為與禮俗其實只是不同民族的生活形態;不同的宗教信仰所表現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就像有些人追求婚禮仿效西洋人在教堂舉辦,認為那樣比較浪漫;有些人就喜歡照著傳統來,還故意仿古穿鳳冠霞披,而在外國人眼裡,他認為中國婚禮的神祕感比在教堂結婚脫俗,講穿了都是「近廟欺神」的心理。
在探討祭祀禮儀的過程裡,我發現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理論,在很古老的社會就存在於這些禮俗當中,祭祀行為不是空口白話,而是應有誠心準備祭品做為獻供,以協助表達崇敬之儀。祭祀儀式是否要準備「太牢」、「少牢」等供品,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風俗都有不同的解讀。點蠟燭是一種方式,燒炷香也是一種方式,這就是所謂「文明有高低,文化無先後」,祭祀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就是文化。我在書裡面介紹許多應節祭品的準備,主要不是在推廣美食,目的在介紹因應節俗準備祭品時,從準備的過程中,了解它蘊含古人利用這一準備節俗祭品過程當中表達維繫家族、人文與禮的目的。事實上在現代這種高度經濟發展的社會,動手自己做一些應節的供品不但不麻煩,相反的,現代人比古代人方便多了。至於我所介紹的是不是「美食」,這見仁見智,但最少都能吃進肚子,也是可以拿來拜的。
本書既然是介紹台灣的祭祀禮儀與節俗,當然少不了出現一些「台語」,在內文裡用「」而出現的儷粗宋體表示為台語發音,本來想加註注音符號,但發現注音符號的韻母不夠用,讀者請自求多福。在頁眉加載的台灣諺語一律用台語發音,我也已經力求用字準確,只是這部分還有進步的空間。我之所以說「台語」,是因為台灣話已經不能算是原來「閩南語」或「河洛話」,因外來文化的影響,台灣在地的語言,只能稱為台語了。
談祭祀 兩個字,很多人一定就會聯想到鬼神、玄虛、宗教、禮俗與祭典,也許都有;但沒那麼嚴肅。鬼神、玄虛祭祀科儀與宗教是生命共同體,在宗教形成的要素裡,它缺一不可,但禮俗與祭典科儀不一定來自於宗教,所以不必把祭祀這樣的行為等同於牛鬼蛇神。對鬼神之事,我也是採「敬鬼神」的態度,能不能「遠之」不一定是自己能決定的,但我相信「禍福無門,為人自招」這句話,所謂「胸中正,眸子瞭焉。」一個人行為中正,自然百邪不侵,整天思想邪惡,邪惡自然就喜歡跟這樣的人親近。
我沒有那麼多稀奇古怪的故事可寫在這本書裡,也不想寫...
目錄
第一章 燒香拜好神
一﹑論神
二﹑道教神的系統
三﹑不怕官只怕管的信仰思想
四﹑祭祀科儀與禮的關係
五﹑民間祭祀文化的混亂原因
六﹑原住民族的祭祀文化
七﹑私設的神壇
第二章 神案擺設與安爐
一﹑神案的方位
二﹑供桌與擺設
三﹑安神明位
四﹑安祖先牌位
第三章 祭祀用的物件
一﹑祭祀的禮器
二﹑犧牲與祭品
三﹑香、燭
四﹑金紙(冥紙)
第四章 祖宗與神明的祭祀禮俗
一﹑天公生‧玉皇上帝萬壽--農曆大年初九
二﹑太上老君萬壽--農曆二月十五
三﹑天上聖母聖誕--農曆三月二十三
四﹑七娘媽生(七夕)--農曆七月七日
五﹑王爺生--農曆九月二十三
六﹑五年王爺生--農曆大科年的十月初七
七﹑油車公、湘娘媽
八﹑三聖爺
九﹑祖先祭祀
第五章 巧立節日祭牙神
一﹑過年(春節)
二﹑上元節、元宵節--農曆大年十五
三﹑清明節
四﹑端午節--農曆五月五日
五﹑七月節—農曆七月
六﹑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
七、冬節(至)
八、初一、十五(犒軍、賞兵)
九、初二、十六
十、尾牙(尾衙)--農曆臘月十六
第六章 婚‧喪‧喜‧慶
一、婚嫁
二、喪葬
三、弄璋弄瓦
四、家宅興旺
第一章 燒香拜好神
一﹑論神
二﹑道教神的系統
三﹑不怕官只怕管的信仰思想
四﹑祭祀科儀與禮的關係
五﹑民間祭祀文化的混亂原因
六﹑原住民族的祭祀文化
七﹑私設的神壇
第二章 神案擺設與安爐
一﹑神案的方位
二﹑供桌與擺設
三﹑安神明位
四﹑安祖先牌位
第三章 祭祀用的物件
一﹑祭祀的禮器
二﹑犧牲與祭品
三﹑香、燭
四﹑金紙(冥紙)
第四章 祖宗與神明的祭祀禮俗
一﹑天公生‧玉皇上帝萬壽--農曆大年初九
二﹑太上老君萬壽--農曆二月十五
三﹑天上聖母聖誕--農曆三月二十三
四﹑七娘媽生(七夕)--農曆七月七日
五﹑王爺生-...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