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同志書寫經典重現 張娟芬性別代表作
認識同志的第一本書 性別平等教育最佳教材
尤美女、范雲、周美玲、胡淑雯、陳俊志、陳雪、維維、鄭美里、藍佩嘉 手拉手推薦
一九九八年出版的《姊妹戲牆》,批判異性戀霸權與父權壓迫女同志的歷史;二○○一年出版的《愛的自由式》,書寫女同志多元的愛情故事與生命風貌,受到不同世代讀者的喜愛,至今仍是許多人認識同志的第一本書。作者張娟芬以優美可親的文字為台灣女同志的生命與歷史留下珍貴紀錄。兩書是台灣女同志書寫的經典之作,時報特別於今年六月(同志驕傲月)重出新版,《愛的自由式》新增張秉瑩推薦序,以及「附錄:多元性別(LGBT)資源簡介」。《姊妹戲牆》收錄作家胡淑雯深情的推薦序與張娟芬新版後記,也收錄作者四篇早期的同志論述,並增補一些新近社會事件,讓本書兼有時代變遷的軌跡。
作者簡介:
張娟芬
丹麥阿胡斯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聯合授與新聞學碩士。參與社會運動多年,關注性別與司法人權等議題。作品曾獲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年度選書、台灣文學獎。現專事寫作。著有《姊妹戲牆》、《愛的自由式》、《無彩青春》、《走進泥巴國》與死刑文集《殺戮的艱難》。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張娟芬以其敏銳的觀察、犀利的筆、清晰的思辨能力,抽絲剝繭地將女同志被壓迫的歷史和女同志運動的發展史及其論述,娓娓道來,《姐妹戲牆》是一本認識同性戀的重要經典,亦是一本免除恐同症的最佳性別平等教育教材。——尤美女(律師,婦女新知基金會前董事長)
《愛的自由式》是台灣女同志的救命書。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范雲(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再多的論述,都比不上真實的生命經驗,來得令人動容,也讓人因而不感到寂寞。所以推薦《愛的自由式》,一方面陪少年們探索自我,一方面也讓你認識更多不同的人生風景,欣賞各種美麗的不同的愛的自由式。──周美玲(電影導演)
《姊妹戲牆》像是運動的腦子,耙梳了壓迫的歷史;《愛的自由式》則是一雙柔情款款的眼睛,看透了百百種拉子的愛欲樣貌。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作者、紀錄片導演)
《愛的自由式》是國內的女同志聖經!每一位拉子都應該看一看。無論是剛發現自己的同志傾向的小拉子,或是縱橫情場多年的老拉子,都能從中得到啟發、同理,甚至救贖。——維維(女同志網站「維維的小窩」站長)
《愛的自由式》可以當床頭書,書中動人的愛情故事和伴侶關係的纏綿、對位,可為拉子提供更多自由、創意和夢想;《姐妹戲牆》則是必備的參考書,因為女同志不應忘記歷史(尤其當這些歷史還在重複發生之時),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鄭美里(文化工作者)
十年過去,馬甲與衣櫃依然延續著性別與性的壓迫史,新一代的姐妹們,仍然需要這兩本運動手冊,在追求平等與自由的路途上。——藍佩嘉(台大社會系教授)
【推薦序】
最美的時光
胡淑雯
十三年前的舊作重出,讀起來依舊歷歷在目,令人動容。
身為台灣土產的女性主義理論大將,張娟芬書寫這本「女同志運動史」的年紀,只不過二十八歲。
在這怪咖當道,妖氣淋漓,女生比帥,男生比媚的時代,書中強烈的戰鬥氣息, 似乎已經是old school了。在資訊高速運轉代謝的焦慮底下,我們輕易便遺忘了:
一九九二年,潘美辰被台視以「陷阱剪接」移花接木「強迫出櫃」。一九九四年,兩個北一女生相擁自殺,遺書「社會生存的本質不適合我們」。一九九五台大學生會選舉,幾位「疑似同性戀」的候選人遭到暴力點名,導致其中一人割腕自殺(蔡英文事件算是它的翻版)。一九九七常德街事件,四十幾名流連街頭的「同志嫌疑犯」,被逮進警局拍照羞辱。
「愛情太短,遺忘太長」,短短十年就足以將記憶睡成廢墟。幸而還有這本書,把記憶自廢墟中搶救回來。
更別說(在本書初版後的)二○○年,十六歲的嘻嘻男孩葉永鋕橫死於校內廁所(同學們可以因為,僅僅因為他走路的樣子而憎恨他);二○○三年,晶晶書庫被查扣色情書刊(喔,原來同性戀如此純潔無染,只有異性戀才需要A書)。就在去年,二○一○年底,屏東兩個高職女生相偕於民宿燒炭身亡,遺書「我們倆是真心相愛……」。今年初,跨性別的周逸人(再也無法忍受自欺欺人)改穿女裝上班上女廁,遭到馬偕醫院解雇。就在我書寫這篇文章的此刻,「台灣真愛聯盟」大舉集結,聯合政治力量,要求同志性教育全面退出中小學。
這本書讓我憶起十三年前,與幾個好朋友淡出著離開了運動的圈子。我們受到嚴重的運動傷害,但是,基於對戰友的道義,我們選擇沉默,不願公開評論那些誤解並傷害我們的人。至今我依舊記得自己頭昏心悸,強忍委屈與憤怒,與戰友絕交的心情。我記得自己離開的那一刻,整張臉腫脹膨大起來,因為過敏於決裂的痛苦而起了嚴重的皮膚炎。
歷經運動傷害的我血都冷了,於今,重讀娟芬這本書,我的血輕輕滾燙地溫熱起來,皮膚起了疹子,再次犯了過敏,過敏於那段年輕可愛的記憶,那全心全意熱愛著一份理想的歲月。
正如娟芬在書中寫下的:潘美辰事件也許是張雅琴想忘記的(身為事件的主謀),也許是璩美鳳想忘記的(身為執行的記者),說不定潘美辰也恨不得大家都忘記。但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忘記。
感謝這本書。感謝那曾經令我受傷的同志們:當年我呆得像一顆木瓜,是妳們慷慨帶領我長大,雖然我們不再相聚不再說話,但是我永遠感激妳們曾經給過我的,最美的時光──寫著這段話的時候我眼眶泛淚,一點不假。
名人推薦:張娟芬以其敏銳的觀察、犀利的筆、清晰的思辨能力,抽絲剝繭地將女同志被壓迫的歷史和女同志運動的發展史及其論述,娓娓道來,《姐妹戲牆》是一本認識同性戀的重要經典,亦是一本免除恐同症的最佳性別平等教育教材。——尤美女(律師,婦女新知基金會前董事長)
《愛的自由式》是台灣女同志的救命書。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范雲(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再多的論述,都比不上真實的生命經驗,來得令人動容,也讓人因而不感到寂寞。所以推薦《愛的自由式》,一方面陪少年們探索自我,一方面也讓你認識更多不...
章節試閱
台大暴力點名事件
九五年起,台大校園裡的性別議題一直處在一種高熱狀態。先是台大女研社主辦的A片事件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女研社社長王慶寧也在隨後的學生會會長選舉中高票當選;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向禁忌挑戰的活動,包括台大椰林扮裝舞會、同志藝術季等等。在這個過程中,BBS上已是暗潮洶湧,反女性主義、反同性戀與反女研社的言論不斷擴散;因此年底的學代選舉,就成為保守勢力反撲的戰場。
那次的學代選舉並不算是一場激烈的競爭,有很多是同額競選。在冷清的選情裡,兩位工學院的學代候選人黃博群與蔡政良散發了一份文宣,題為「讓我們在陽光下作朋友—請同性戀朋友走出黑暗」,惡意宣稱:在女研社推薦的學代參選人裡,有六位是同性戀,現任會長王慶寧本身也是。文宣中指責學生會「施政偏頗」、「內閣閣員男女同性戀者佔了絕大多數」、「施政主軸完全偏向同志議題」;在將六位所謂的「同志學代候選人」一一點名以後,這份文宣說:「他們又要使用欺騙選民的招數,不說自己是同性戀者」、「假使連即將身為校園公職的他們都不敢承認自己是同性戀者,又如何叫台大同學去認同他們呢?」
這個惡意的舉動震撼了台大校園,尤其令人懷疑的是,在黃博群與蔡政良所公佈的「同志」名單裡,沒有一個是工學院的。他們兩人都是同額競選,當選不成問題,那為什麼要去攻擊一些與自己不同選區的候選人呢?
三天後,黃博群與蔡政良再散發一份文宣,題為「讓我向你說聲抱歉,愛人同志」,以巨幅反白公佈「同志校園公職名錄」,除了上次點過名的王慶寧與六位學代候選人之外,又再公佈五位學生會幹部的姓名系級,指稱他們全都是同性戀。黃博群與蔡政良在文宣中抱怨受到電話騷擾,並表示:「對於同志校園公職而言,我們堅持公開透明的討論空間是必要的」,「由於對同志議題的關注,在這場不會落選的選舉中(同額競選),我們談出我們友善的期盼」,「我們是異性戀,我們站出來!」這份文宣不只在台大總區散發,還大量發到當時位在徐州路的台大法學院。
在這兩份文宣的惡意攻訐下,首當其衝的是學生會會長王慶寧以及多位被點名的學生,他們分屬女研社、女同性戀研究社(Lambda)與男同性戀研究社(Gay Chat)三個社團。這樣的「暴力點名」等於將他們驟然推落深淵,許多人不斷被同學、親友逼問「到底是不是同性戀」,或者被根本不認識的人揶揄「不男不女」;甚至有一位當事人的伴侶也被波及,在父母不斷的逼問與責怪下割腕自殺。在這種壓力下,趕緊申辯自己「不是」大概是最省事的方法。然而換個角度看,在歧視當前的時候忙著撇清自己不是同性戀,不也等於是背棄同志、臨陣脫逃?基於對同志運動的深刻關注,這些被點名的學生在反擊的文宣中,都選擇不去刻意撇清,而直指「暴力點名」之舉根本就是「陽光謀殺」。……
「台大暴力點名事件」並不是選舉期間偶發的「花招」。這個舉動與BBS上的反同性戀聲浪遙相呼應,也與九二年「潘美辰事件」裡的偷窺式報導一脈相傳;就是公開宣佈某某人(通常是個他討厭的人)是同性戀。因為安上了「同性戀」的身份以後,自然有各種暴力來懲罰他、矯正他,要不是剝奪他的各種基本權益,就是逼他回歸(異性戀的)「正軌」。
(update)二○一一年民進黨總統提名黨內初選如火如荼之際,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忽發驚人之語,要現任主席蔡英文說明她的性傾向。施明德的理由與「台大暴力點名事件」有些神似,就是參政者因掌握了公共利益的分配權,所以私生活亦應受檢視,否則會滋生弊端。不同的是,「台大暴力點名事件」隱含「同性戀會在公共政策上偏心同性戀」的意思,他們直接點名強迫出櫃,針對的對象是大學在學學生;施明德並沒有預設一個反同志的政策立場,沒有直接點名,而且針對的是一個有志於角逐總統大位的反對黨領導人。
此言一出,政壇不分藍綠都指責施明德不應窺探他人隱私,婦女團體、同志團體也迅速並強烈地提出批評。婦女團體論道,社會對於單身女性從政,往往不當地猜測她的私生活,這等「性拷問」已壓縮了女性參政的空間。同志團體指出,不顧社會整體對同志的歧視、而將出櫃當作是同志的「義務」,是一種性別霸凌。這些聲音各有見地,不過,這是否表示同性戀是一個應當鎖在櫃子裡的身份,你別問、我也別說?
這一波論述並未停步於此,性別人權協會進一步主張「我不想知道你的性傾向,但請告訴我你的性立場」,要求政治人物表明他對同志議題的政策意向如何。換言之,同性戀議題有其公共意涵,但不在於政治人物的私人生活樣態,而在於能否適切回應同性戀選民成家立業、不受歧視的人權呼求。
時隔多年,對同志議題的歧視與無知雖未完全絕跡,但於社會支持的廣度與運動論述的深度,多有進展。施明德事件大約可以用莊佩璋的評論如此總結:「童言無忌,只是討了一頓罵。」
台大暴力點名事件
九五年起,台大校園裡的性別議題一直處在一種高熱狀態。先是台大女研社主辦的A片事件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女研社社長王慶寧也在隨後的學生會會長選舉中高票當選;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向禁忌挑戰的活動,包括台大椰林扮裝舞會、同志藝術季等等。在這個過程中,BBS上已是暗潮洶湧,反女性主義、反同性戀與反女研社的言論不斷擴散;因此年底的學代選舉,就成為保守勢力反撲的戰場。
那次的學代選舉並不算是一場激烈的競爭,有很多是同額競選。在冷清的選情裡,兩位工學院的學代候選人黃博群與蔡政良散發了一份文宣...
作者序
【新版後記】
終將與自己相逢
在鄭鴻生追憶七○年代左翼學運的作品《青春之歌》裡,錢永祥回顧了當年學運青年的困惑。他們在兩者之間擺盪,一邊是勇敢奮進的,戰士型的唐吉訶德,一邊是懷疑深思的,學者型的哈姆雷特。於是錢永祥問道:如果哈姆雷特想當唐吉訶德呢?
我想那不是「如果」,而是「當然」。作為一個哈姆雷特,只要你的思索是誠懇的,關懷是真心的,你不可能沒有一點點唐吉訶德。總是會有那麼一個點,令哈姆雷特再也坐不住,終於投筆從戎,飛蛾撲火。
那個點,通常就叫做:青春。
《姊妹戲牆》寫於我的(毫無疑問的)青春時期。那是我對異性戀霸權下的戰帖,行文除了哈姆雷特式的舉證分析,亦偶見唐吉訶德式的氣急敗壞。十多年後展卷再讀,對於少作,難免沈吟斟酌;但是誰能責難青春的莽撞呢。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將四篇更早的文章一併收錄,作為台灣本土同志論述的歷史見證。
〈姊妹情誼與異性戀機制〉寫於一九九一年,我在讀大三。這是我對同志議題的思考起點,從女性主義入手;那時的理論滋養,大致來自讀書小組「歪角度」。一九九七年我將美國學者柯采新的四篇論文編輯成《同女出走》,並寫序言〈尋找一種很女同性戀的東西〉,交代了我的思索路徑,我的同志觀點至此亦大致成形。這兩篇文章是《姊妹戲牆》的前傳。
〈Like a Lesbian〉寫於一九九五,我在那裡提出了一個非常古怪的主張,就是異性戀者應該拒絕表明身份,親身分享同性戀歧視。那時候同志現身的空間不大,所以連這麼迂迴的策略,也似乎值得考慮。沒想到這上個世紀的想法,在施明德要求蔡英文表明性傾向的新聞風潮裡,竟然十分切題,這是時代幽了我們一默。〈看不見的同志〉則是應一九九八婦女國是會議之邀而寫,十幾年後,民法的魔術仍在,而同志運動已經躍躍欲試,準備挑戰民法相關規定;重刊此文,略表聲援之意。
我們並不清楚,究竟是青春孕育了希望,還是希望滋養了青春。如同我們不知道,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亞里斯多德說,一隻雞的概念就蘊藏在一個蛋裡面,關於青春與希望,我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這麼多。
哈姆雷特坐不住,一個兩個十個百個,他們的希望匯聚起來,變成曠野裡的吶喊。他想要的東西,他是那麼無可選擇的,必須去追求。所謂青春,不過如此。
除了收錄「前google時期」的文章、補綴失落的歷史以外,新版《姊妹戲牆》也增補了一些新的社會事件,讓這本書兼有時代變遷的軌跡。十幾年前我對異性戀霸權的看法,今日觀之仍然大致切合情勢,例如《犀利人妻》不脫女女競爭的父權模式,晶晶書庫案暴露一向以來的性歧視與雙重標準;或者銀行的「單身條款」雖走入歷史,但單身歧視卻在其他社福政策裡借屍還魂。讀者甚且可以在新事件與舊事件之間找到工整的對照,例如施明德要求蔡英文公布性傾向一事,非常神似台大暴力點名事件;屏東車城女學生相偕自殺,也令我們想起北一女資優學生相偕自殺的憾事。我不敢竊喜自己的分析有何神算,只遺憾社會是不是進步得太慢。
不過也犯不著太悲觀。這一次施明德話聲未落,天下圍攻;維護蔡英文的聲音來自藍營、來自綠營、也來自不直接涉入黨派政治的社運團體或評論者。無論哪一種聲音,都為蔡英文的性身分保留了一個起碼的空間,沒有人說「她才不是呢,不要亂猜!」蔡英文也守住了起碼的底線,沒有急於撇清。
世界從來是這樣參差的改變。進進退退的,呈現鋸齒狀。沒有一將功成這回事。
我喜歡一則數學謎題。說一個和尚住在山下的破廟裡,有一天想去朝山。他清晨出發,在僅容一人的狹窄山徑上,一步一步,走走停停。黃昏時,剛好爬到山頂,鹹鴨蛋似的紅日當著他的面沈落。山頂也有座廟,和尚就在那座廟裡借住兩日。然後又是一個清晨,他拎起簡單的包袱下山去,同一條山徑,同樣在黃昏回到山下的破廟。請證明和尚在上山與下山時,必然曾在同一時間,經過同一個點。
難處是和尚爬山並非等速前進,而是忽快忽慢。假設這同一個點,是途中的一個涼亭,他上山時正逢中午,在這裡休息吃點乾糧,但何以見得他下山時也會恰好在中午經過呢?假設這同一時間是下午三點,上山時他正踩過一株小草,但又何以見得他下山時也將準時疊上這個足跡?
正牌的數學家可以用複雜的作圖證明這個答案。然而我們也可以簡潔而美麗的,把題目想成是兩個和尚、同一天出發,就行了。雖然說不準何時何地,但是只要都是清晨出發、黃昏抵達,他們在這條山徑上必然打過照面。
這一年因為死刑議題四出演講,不時遇到聽眾過來打招呼,說他們本來讀我寫性別的東西,一路追蹤著,就順便也關注了司法人權的議題。我低頭在《殺戮的艱難》書頁上簽名,簽完了卻冒出一本《姊妹戲牆》或《愛的自由式》。總有遇見故人的驚喜,好像可以問一句,「寒梅著花未?」我把力氣花在別的運動上了,看到性別運動仍然生猛地存在,一方面深慶得人,另一方面也有點前世今生的恍惚。
如今我的行囊中,青春存量可疑,希望仍然飽滿。我看到同志運動在反歧視的記者會上,射出一只輕盈的紙飛機,象徵反抗歧視的勇氣;我和照片裡的同志朋友一樣笑了,並且感到快樂。那是一個有幽默感的對抗,一個調皮的反擊。
青春的憤怒和緩了。樸素的紙飛機輕盈地滑翔,我在想,也許「哈姆雷特還是唐吉訶德?」的抉擇,已經不是問題。
或許人生的故事就是這樣的?當清晨和尚從山頂啟程回家的時候,許久以前的那個他,也剛好從山腳出發。意氣風發的唐吉訶德正要上山,歷盡滄桑的哈姆雷特準備回家。天色一點一點的亮起,一條山徑的兩端,兩個踽踽獨行的身影,在荒山裡都以為自己享有一整座山的寂寞,卻不知道,他們正向彼此慢慢靠近。
某時某刻,在山徑上的某處,我們終將與自己相逢。
【新版後記】
終將與自己相逢
在鄭鴻生追憶七○年代左翼學運的作品《青春之歌》裡,錢永祥回顧了當年學運青年的困惑。他們在兩者之間擺盪,一邊是勇敢奮進的,戰士型的唐吉訶德,一邊是懷疑深思的,學者型的哈姆雷特。於是錢永祥問道:如果哈姆雷特想當唐吉訶德呢?
我想那不是「如果」,而是「當然」。作為一個哈姆雷特,只要你的思索是誠懇的,關懷是真心的,你不可能沒有一點點唐吉訶德。總是會有那麼一個點,令哈姆雷特再也坐不住,終於投筆從戎,飛蛾撲火。
那個點,通常就叫做:青春。
《姊妹戲牆》寫於我的(毫無疑問的)...
目錄
推薦序 最美的時光 胡淑雯
前戲 歡樂與悲苦的情緒政治學
Ⅰ 異性戀霸權
第1章 訂做一個衣櫃
消滅同性戀
緊箍咒定義
同性戀污名
請君入「櫃」
第2章 衣櫃管理條例
強迫曝光
家庭暴力
輔導暴力
警察暴力
族繁不及備載
Ⅱ 共生關係
第3章 同女的抽屜處境
缺乏資源的女兒
弄假成真的妻子
春風蝴蝶
鱷魚有淚
第4章 「人盯人」的父權
男進女退
妻母角色
禁止單身
軍閥割據
Ⅲ 女同志婦運
第5章 衝突史、合作史與變身史
美國篇
法國篇
以史為鏡
變身史
畫個圈兒替
第6章 姊妹戲牆
人鬼分隔
內外夾攻
瀟灑越界
比鄰而居
能治病的藥
後戲 牆的童話
新版後記 終將與自己相逢
附錄
女性情誼與異性戀機制
L i k e a L e s b i a n
尋找一種「很女同性戀」的東西
看不見的同志──檢視民法的同性戀歧視
推薦序 最美的時光 胡淑雯
前戲 歡樂與悲苦的情緒政治學
Ⅰ 異性戀霸權
第1章 訂做一個衣櫃
消滅同性戀
緊箍咒定義
同性戀污名
請君入「櫃」
第2章 衣櫃管理條例
強迫曝光
家庭暴力
輔導暴力
警察暴力
族繁不及備載
Ⅱ 共生關係
第3章 同女的抽屜處境
缺乏資源的女兒
弄假成真的妻子
春風蝴蝶
鱷魚有淚
第4章 「人盯人」的父權
男進女退
妻母角色
禁止單身
軍閥割據
Ⅲ 女同志婦運
第5章 衝突史、合作史與變身史
美國篇
法國篇
以史為鏡
變身史
畫個圈兒替
第6章 姊妹戲牆
人鬼分隔
內...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