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詩人楊牧
推薦序──而是新的
一首詩之所以持續展開,其基本型態不外乎句式本身的節奏與律動,即深層有機的一種音響,而且聲調抑揚頓挫自成規則,前後呼應,互相節制。這種音響結構之發生,乃是自然來自個人神智與心靈的交擊,調合,浮沉磨涅,初無待乎外在橫加,所以有時我們雖體會到其中確有節奏律動在進行,且以不同方式展開篇幅,我們知道那並不是一般人所認識的,後起的詩律之類。這種若隱若顯發自心神,更屢次為其血氣所操控的音響變化無窮,具有一種原創的潛力,使我們屢次閱讀或聆聽其中的抑揚頓挫,都因為感受到作者的個性就於心戚戚然認同,進入他為我們預設的cadence領域,一種天籟回聲的世界。
我讀瀅靜的詩輒發覺其中率真的音響,即她無所不在的個性所流露,充滿抒情意味的聲調,又不乏戲劇性,以及有機糾合便產生的敘事觀點,都在那特定的結構裡次第展開,多面向認同。而我們永遠不會忽略的是,其實,她「橫著頭斜睨著一字不漏組合成一整首像樣的詩歌」的時候,一切都是蓄意在思維掌握之內執行著的,關於字句如何維持它固有的高度,表達甚麼特定的意義,或者怎樣就掉下來了,因為我們「聲音太響亮」的關係;的確,我們並不常看到有人在這樣一個偏早的創作時期,就耿耿然顧慮著文字與聲音與詩歌的必然關係,用箭頭將它們連結起來,然後甚至就頓悟了,「接著把遺棄在末日之外的安靜先請回來附身這個世界。」
原來瀅靜比我們想像的更勇於深入思考詩的條件等等,例如神話和傳說的問題。除了上面那麼長的(被我順手錄下來的)長句之外,她還毫不猶豫寫過:「我們如此深愛著對方當然也深愛著詩歌獨角獸和平和其他。」若不是電腦打字嗾使橫行,一個人怎麼可能有信心在這樣一長達25字的長長的一行裡涉及愛,對方,詩歌,獨角獸,和平和其他,而甚至連一個標點符號都不用就這樣縱容它們(尤其是我們偶爾就為之矍然心驚的獨角獸)這樣各自守候著,窺窬著。
瀅靜不怕,不怕對方,不怕愛,不怕獨角獸和和平,也不怕詩歌,因為她有一種與生俱來的cadence,一種準確的音響結構,和意象系統。
但我們可以想像的是,一個長句漫延自稿紙天頂至地平,自有節奏及旋律主動介入,度其長短,尋到隙縫輒依呼息韻律行止停頓,合併之,解析之,口語靈活使用之不足,用童話幻想的消息,用時空交擊的舛錯以追究真實,甚至文法詞類也在她的實驗裡脫序,變型了。有這麼一個「無聲無息的聖誕節」。無聲無息得不得了,她說:一點都不歡樂的歡樂:「繳械投降的老公公和糜鹿都逃到去年和明年去了,」看似平凡的抒情敘事倏忽多了一層戲劇舞台為它演出的場面,而且有一枚象徵不明的偷來的硬幣(不是贗幣),「後來鏗鏘鏗鏘的滾出今天之外。」這裡她為句末的空白省了一個最擅場的了字,留下不少懸疑憑我們這樣等著,想像;她曾經說「老公公和糜鹿都逃到去年和明年去了,」又說「滴滴答答我的手錶在走路而我滴水了。」原來詩的音響結構和其餘更抽象的聲調條件等等之所以悠遠長久,並不只是偶發的語助辭就可以維持的,更遑論延續,加強。
然則,當一個人驅遣語言文字生效的時候,應該就是心神結合臻至高處,擺脫文類程式,甚至放任筆路自動,有機地生長,出入各種形式以掌握,表現其主題的時候。瀅靜寫過一首詩訴說如何從寒流有雨的冬天渡向「另一個人生裡的第一次天光」這樣一個事件,以長長的接近晦澀的字句彷彿合著「陰沉沉的水氣,黑色的沙」那樣訴說著,是的,以壓榨的瑣碎累積起來的記憶末端一些我們勉強跟上的是非攤開,成為一大段疑似的散文詩─相對於底下隨即翩翩趕到的六四六分行的三小段─領先布置出一種終於恢復的情緒,彼此呼應,對照,抬頭再看那天光的時候甚至還覺悟到一個「然後」:詩的自由體裁何嘗不像一個光滑鮮潔的鏡子,正好反射,映照,證明心的自由?
有時詩筆陟降,逕行探索想像世界,以疏離的感性建構夢中喚來的人情(以及隱祕的非人情),好像曾經親身體驗過的愛與恨,倫理,道德一類的枝節。我們體會到鄉愁懸在月亮陰晴圓缺的轉變推移裡,不能瞭解原來那虛實真幻比用手「指月的割傷」更傷。我們參與其中,正好側面聽到狐狸和小王子分別的時候說:「噢,我會哭的。」情緒化的句子隨意變奏,而詩正好接近這樣的場景,想起來也可以當作是囈語;這是你的詩論嗎?我們問。「沒關係,這一切微不足道,」她回答。
我愛那些近距離的照面
但我不愛感覺
那些牽腳踏車的夜
月亮是缺頁的
星星微微的句子
藏著打散的章節
畢竟都是一些和文字有關的事。這也難怪,除了文字,我們還想到甚麼呢?即使缺頁以外的篇幅裡,我們想像得到的也不外乎文字,而星星佈開在夜的天頂,瀅靜想像到我們不一定想像得到的:藏著打散的章節。
這樣幾乎完全不能割捨的對文字(或星星)獨鍾的情懷,當瀅靜專注賦之以不為人知的聲類,隨故事情節在一首以探索女性身心的規模出現,甚至超越身心而試煉著靈魂的存在與不存在,如她筆下的少女普拉絲之生死這樣一首詩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就是這樣一層次的現代詩竟於它浩瀚的可能當中,被捕捉,定位,進入詩人希薇亞她陌生三十歲的靈魂,通過極大的愛與同情,「各種俯仰的角度」,創造典型,和典型無關的典型,通過文字的改作與再生,超越個別系列與左右前後的距離,飛翔,翻滾,甚至處心積慮停下來,始能一併省視部首以追究字源及其他,「進入一個瘋狂的世界。」如此無怨無悔沉湎於文字的外在與內在,似乎正宣告著,惟抒情歌詠全面於節奏與律動的句式間進行,最宜揭發那聲調音響之秘,然而當她又在一個遠方少女希薇亞.普拉絲另外一種型態,對文字的難分難捨,對愛與死以及青春之相對於垂垂之老的質疑,發現蓄意琢磨,安置了的詩的文字,不但使抒情詩也於小品範圍裡精緻發光,更還可以進一步對外擴充,覓及一個情節,肯定敘述觀點,甚至主動放任一些必要的臨時演員,路人甲路人乙和貓,兔子,樹,蝴蝶在多餘的時間和閒置的場域出現:那永遠都「不再是拋錨的生命而是新的。」
楊牧於台北
二○一一年一月
賴芳伶教授
推薦序── 一種溫潤的黑,悄悄放光
開始零星地讀瀅靜的詩,應該是兩三年前了。好像是在上專題課時,幾個人湊在一起談詩,講到夏宇,零雨,有時是羅智成,還有老子。大多時候瀅靜很沉默,總是安靜認真聽別人講。她嗜讀顧城夏宇零雨,輪到她敘述了,還是冷不防會慌張,臉紅,眼神潮溼專注,有如暗夜星辰的光。其實我早就知道詩是她最舒適的窩,她有時就把自己哭成一條淚河,河畔紛紜著無際的花飛蝶舞山嵐海色,以及歲月人生。
瀅靜這本詩集收了淡水時期和東華時期寫的詩篇,但不太繫年月。讀來叫我連連驚嘆,彷彿是尋常瑣碎中輕輕躍出的一枚又一枚哀傷美麗的音符,混和著風寒淒其,微雨陽光。詩集名稱《對號入座》,是普世的青春經歷,人間感懷。或許就像集中〈(亭亭玉立的過程中,傷害林立。)〉所寫的:
如果可以藏起來,我會躲在這些句子裡面,
窺你看我吟我,但請不要以為你懂,
如果你讀了詩,你的嘴上便長了刀。
怎麼不是?讀瀅靜的詩,我們只能穿過這些她組構創造的語字天機,去思索愛與劫毀相成的塵世,只能細細反芻她寫的「抽象的光有具體的圓」的奧義。至於其它,姑且就留給山河歲月,今生今世。
在瀅靜心靈盤桓過的景致總是有聲有色又那樣幽寂,像〈原野風情畫〉寫的:
一枚一枚沉重的羊
打翻了草地
吞噬那些綠
天是張低低的手絹
敞開後
低低的叫
叫聲充滿方向
拂過羊
吹過草
偶爾她也會絮絮叼叼的告訴讀者〈然後不再相信別人〉,〈這樣不好會越說越碎〉,其實心是痛壞了,淚河早蜿蜒成海:「窟窿是深陷的眼眶盈滿了水/踩過去嗚嗚的響」。誰踩的呢所以,〈短短的就好〉,比如說◎憎恨:「我看著他的腳/踩過那些碎玻璃/後來竟若無其事//原來的地方有陽光/靜靜的碎著」─如此溫柔敦厚地恨著。要不且以◎冷漠,慰藉一下喊痛哭泣的靈魂:
相安無事
我真喜歡這種狀態
譬如兩口深井並排在一起
晾太陽
不妨說瀅靜的敘事幾乎都暗藏抒情,所有景物也與心象相連。再看一首◎大雨:
整個天空都披頭散髮
霹哩啪啦開始奔跑起來
乾而白的大路上都是
黑色的腳印
其間心事彌縫景象,毫無痕跡。熟悉台鐵北迴線的人讀了〈自強號的海〉,更覺擊中心坎,恍惚置身其中。此際瀅靜韶華盛極,〈火車女子〉〈婆嬤與老貓〉〈人猶如此〉諸作,似乎已暈染出時間的暗影,感傷流年若水。然而強烈的生命自覺,還是讓詩篇帶出綿綿不已的柔韌情性來,如同她在〈(詩集的尾巴:那麼我和我的句子們一起變老,變美是再好不過的事)〉寫的那樣:「這是個假想的據點,/我在這裡恣意體會人生裡還體會不到事,/或者強迫自己提早想像孤寂的老年。─她還說,
如果我有一隻貓的話,
但其實我所擁有的是兔子。
現在還準備種下一棵樹,
將來我和我的兔子一起被埋在那裡,
還有我寫過的所有東西。
是的,只要文字留下,一切就無所謂徒然。何況是如此精密的語字叢林,如此真實懇切的情感,性靈,足以讓我們循著一種溫潤的黑,探望,摸索到永恆的天光和美。
很高興為這本詩集說一些感受,並以此誌記瀅靜和我的一截因緣。
賴芳伶於東華大學
二○一○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