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徐志摩、宋美齡、乾隆皇帝、張學良、李小龍……
這些傳奇人物、才子佳人,在他們的豐功偉業和經典名作之外,
您可知他們都吃些什麼?
讓博通古今的美食家周芬娜,帶領我們從名人的品味傳奇出發,
進行一場領略各地山水風土、名菜典故、名人佚事的美食之旅!
翻開書,跟隨張愛玲在上海穿行於城裡的大街小巷,品嚐海派西菜,
追隨永遠的第一夫人宋美齡,嚐嚐她鍾愛的上海點心,這可是一吃難忘的高品味美食。如果你偏愛素菜,不妨和詩人徐志摩同行,讓詩人領你去吃上海最好的素齋,
他是這方面的權威,有他指點,包你吃得稱心如意。
當然,還可請來杜月笙給我們介紹上海本幫菜,由阮玲玉給我們介紹海派粵菜……
去揚州,請散文大家朱自清為我們介紹揚州小吃,跟著鹽商鉅富品嚐皇帝
才吃得到的「乾隆宴」。你也可以到東北,學學張學良來個熱騰騰的酸菜白肉鍋,大顯東北漢子「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粗獷;或者,跟著文學大師梁實秋去寧波
吃海新鮮,到國父中山先生的故鄉去吃乳鴿,甚至隨劉姥姥進大觀園,
一品「紅樓宴」,和玄奘共遊絲路,大啖西域美食……
翻開書,和三十二位歷史人物共聚一堂,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傳奇美食之旅。
《他們就愛這樣吃》作者周芬娜用多年時間與精力,實地探訪名人故鄉,
品嚐當地特產與名菜,完成這本結合名人、歷史、文學、名勝與美食的作品。
透過一道道香氣四溢的美味佳餚,提供讀者重新認識這些古今風流人物的有趣角度。
「將相本無種」,無論這些名人過往如何道貌岸然或風華絕代,周芬娜將他們還原到
最原始的「飲食男女」。她談的不僅是雞鴨魚肉和調味佐料,也論古道今,
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看人生起落,自味覺旅行中找尋流失的文化,讓讀者在趣味盎然的敘述中,學到許多文化掌故和飲食竅門,更勝閱讀枯燥的名人傳記或美食評論。
作者簡介:
周芬娜
台大歷史系學士,政大東亞研究所碩士,美國 Union College電腦碩士。
曾任美國IBM電腦程式設計師、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九任會長。
現為自由作家,矽谷紫藤書友會創會會長,周芬娜基金會總監,舊金山KSJO FM 92.3廣播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已在海峽兩岸出版二十幾本專書。著有《味覺的旅行》、《花之宴》、《飲饌中國》、
《品味傳奇》等十六冊。譯作有《不能愛的男人》、《你不用受苦》等四冊。
並主編《旅味》、《旅緣》等兩冊「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會員選集。
獲選為亞洲周刊熱門文化指標、榮獲「中國文藝協會」海外文藝創作獎章。
章節試閱
張愛玲與海派西菜(節選)
張愛玲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富家千金。當時的上海人以吃西餐為闊氣時髦,思想前衛的她自不例外。她又是標準的肉食主義者,曾想去洋人經營的牛肉莊找個事做,認為「他們的茄子特別大,他們的洋蔥特別香,他們的豬特別的該殺」,是個非常可愛的地方。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也曾提到陪她「到清冷冷的洋式食品店裡看牛肉雞蛋」,是他們夫妻生活中的賞心樂事。
但張愛玲畢竟出身世家,在飲食上比胡蘭成要講究多了,除了正餐之外,她還愛吃零食,而且專揀甜爛之物,雲片糕和奶油西點是她的最愛。她曾說過:「小時候常夢見吃雲片糕,吃著吃著,薄薄的糕變成了紙,除了澀,還感到一種難堪的悵惘」。
胡蘭成也說:「她喝濃茶,吃油膩熟爛之物。飯菜上頭卻不慳刻,又每天必吃點心,她調養自己像隻紅嘴綠鸚哥。」看來她不但對西式肉食情有獨鍾,而且還愛吃甜食。令人不解的是她一生纖瘦娉婷,弱不禁風,絲毫沒有被這些高熱量的東西養胖,大概是她幼時生過大病,食量又小的緣故吧!
張愛玲嗜吃零食勝過正餐,而且只吃肉類不吃魚蝦,飲食習慣接近西方人,其實錯過了不少道地的上海美食。她在《童言無忌》一文中也曾如此形容自己的飲食偏好:
我和老年人一樣,喜歡吃甜的爛的。一切脆薄爽口的,如醃菜、醬蘿蔔、蛤蟆酥,都不喜歡,瓜子也不會嗑,細緻些的菜如魚蝦完全不會吃。
但根據女作家戴文采的《華麗緣》一文,張愛玲晚年已不再吃肉食和甜食,因為她的一口牙全蛀光了,平時多半以西式微波爐食品度日,中國菜仍進不了她的廚房。我覺得飲食習慣實是個人意識形態的反映;而「夫妻夫妻,吃飯穿衣」,西化的張愛玲和本土的胡蘭成在飲食上毫不搭調,怪不得兩人後來走上離異的道路。
西餐的確是上海菜的特色之一。上海華洋雜處的環境,使它的西餐水準一向在中國獨佔鰲頭。幾乎每個到上海的人都得到「紅房子」瞻仰一番,嘗嘗它的奶油烤蛤蜊、蝦仁杯和牛尾湯。另外,德大西菜社的德國菜,和天鵝閣麵包房的法式小圓麵包,都算是上海的頭一份兒。雖然張愛玲的書中很少提到任何餐館的大名,但我想這些地方大概都少不了她的倩影吧,尤其是名聞遐邇的紅房子,我便不辭勞苦的特地去見識了一下。
紅房子是上海最著名的西菜館,位於梧桐掩映的淮海中路(以前的霞飛路)。[它]在三○年代的風頭最勁,那時的上海名媛如周淑蘋(郵票大王周今覺之女)、陳皓明(駐德大使陳蔗青之女)、殷明珠、傅文豪、唐瑛和盛三等,都曾是這裡的常客。[它]那絢麗幽靜的餐室內日日醇酒美人,衫香鬢影,曾為夜上海憑添多少迷人的風采。直到如今,許多國家元首和社會名流路經上海時,仍不禁要慕名而來尋訪。而我也就在這種懷舊的情懷中,痴痴的踏進了它的大門。
雖然有些老上海認為紅房子已「走進歷史」,認為[它]無論是在菜色或情調上都不復當年。但我覺得它就像遲暮的美人,仍保留著幾許昔日的風韻。餐室仍然幽美靜謐,身著制服的女侍招呼大方週到。奶油蒜泥烙蛤蜊仍烙得鮮嫩入味,一盤有十來個之多。蝦仁杯則拌了千島醬汁,甜美柔滑。牛尾湯也炖得入口即化,[而]且湯中絲毫不見油星子。它並供應中國首屈一指的王朝牌(Dynasty)白葡萄酒,配這幾樣菜最是出色。於是在那深濃的夜色之中,我竟覺我已抓住了上海過往流金歲月的吉光片羽。
林語堂與台灣小吃(節選)
林語堂自命為伊比鳩魯的信徒,是個徹頭徹尾的享樂主義者。他覺得:『吃好味道的東西最能給我無上的快樂』,但他的美夢其實到跟章翠鳳結婚後才實現。他出身清寒的牧師之家,一碗素麵已是無上的美食。章翠鳳則是錢莊老闆的千金,鮑參燕翅對她是家常便飯。她又富烹飪天才,一手美味的廈門菜令人叫絕,最後林語堂竟因此迷上了章翠鳳,對她亦步亦趨,唯命是從。
章翠鳳的拿手好菜有清蒸鰻魚、清蒸螃蟹、廈門滷麵、廈門薄餅等。林語堂住在台灣的那幾年,據說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日子之一。因為台菜源自閩菜,很合他的口味。他喜歡用早晨剛從山上砍下來的筍尖煮湯,也喜歡喝新鮮的蛤蜊湯。目前他的故居設了一個餐廳,供應幾道他愛吃的菜。我嚐了廈門蒸魚,那片魚排只加了薑、酒清蒸,澆上薄薄的勾芡,洒著綠蔥絲與紅椒絲。雖非鰻魚所製,但炎炎夏日中能在寧靜氛圍中品嘗那清淡鮮嫩的滋味,俯瞰山下喧囂的大台北,真為浮生一大享受。
廈門滷麵,我最早在泉州吃到,原以為出自泉州,沒想到竟出於漳州薌城,迄今已有千年歷史。那是種由各種配料做成滷湯,再和麵條混起來的小吃。香甜、滑潤、濃郁,像是四川擔擔麵與台式炒麵的混合。麵碼有香菇、蝦肉、豬肉、魷魚、牡蠣、筍絲、黃花菜,佐料則為扁魚、沙蟲、芫荽、韭菜、豆芽、胡椒粉、沙茶醬、蒜香、蛋絲,滷湯是骨湯或肉湯。食用時先放些韭菜、豆芽墊底,上放燙好的麵條,再與滷湯調勻,隨意洒下芫荽菜、蛋絲、胡椒粉或沙茶醬,風味獨特。
廈門薄餅是林家人最愛吃的點心,但章翠鳳只有在逢年過節或有貴賓上門時才製作。薄餅又名『春餅』,由福建同安(清朝屬廈門府)人氏蔡復一所創。據說蔡在外為官主管雲、貴、湖、廣軍務時,整天批閱公文,無暇進食。蔡夫人怕他餓壞了身子,便發明了這種用麵皮包著菜肴進食的餐點,讓他可以邊吃飯邊工作,像是一種『中式三明治』。因簡潔美味,廣為流傳,變成了廈門名點。
後來廈門薄餅又渡海來台,成為台灣人清明節的點心。我就是福建同安人,幼時每逢清明祭祖,便跟家人一起吃廈門薄餅。薄餅皮是用麵粉加水烙成的,薄韌而有彈性,家裡沒有那種製餅皮的平底鐵鍋,媽媽便派我去菜市場購買。但那五花八門的薄餅餡料,一律是自製的。先將各式食材洗淨,切絲切粒,再加油鹽略炒,或加醬油調味,廚房裡火光衝天,飄滿了炒芹菜、炒韭菜、磨花生粉的香氣。其他菜色,還有炒豬肉絲、炒荷蘭豆、炒冬筍、炒香菇絲、蛋皮絲、鮮黃瓜絲、炒綠豆芽、炒油豆腐…等,不下十幾樣。炒好後每人將餅皮攤開,隨意放入自己喜歡的餡料捲起來吃。食前方丈,任取所需,頗有點吃自助餐的豪奢之樂。
據說林語堂住陽明山時,還喜歡下山去圓環吃蚵仔煎,那也是源於漳州的一道名點。漳州薌城的蠔仔煎素具特色,由牡蠣、鮮蒜苗、番薯粉漿、鴨蛋攪拌後,再進鍋煎油至兩面酥脆。進食時佐以甜辣醬、蘿蔔酸菜。起鍋時,廚師必用鍋鏟在鐵鍋上敲打數下,跑堂伙計再吆喝幾聲,氣氛非常熱烈。然而台北圓環的蚵仔煎,早將漳州蠔仔煎中的鮮蒜苗,改成茼蒿或小白菜了。沾料雖還是甜辣醬,蘿蔔酸菜卻早已不見了。至於出鍋時那清脆的敲鍋聲,和跑堂伙計的吆喝,當然也都成為廣陵絕響了。不知他當時是否一邊吃,一邊覺得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呢?
張大千與川菜 (節選)
大千居士學廚—粉蒸肉、水鋪牛肉
第一本由張大千親筆撰寫的食譜<大千居士學廚>,在2011年2月在台北首度曝光,舉行義賣,起標價160台幣,掀起一陣收購的風潮,最後以1009萬元的高價標出。在這本800多字的簡易食譜中,張大千用漂亮的行草,記載了17道他最愛吃的家常菜,包括粉蒸肉、紅燒肉、水鋪牛肉、回鍋肉、紹興雞、四川獅子頭、螞蟻上樹、酥肉、乾燒鱘鰉翅、雞汁海參、扣肉、腐皮腰丁、雞油豌豆、宮保雞丁、金鉤白菜、烤魚等,是他63歲(1962年)住在巴黎的郭姓友人家時,他所製作的一日三餐食譜和宴客佳肴的記錄,可以媲美袁枚的<隨園食單>。
難得的是張大千在這些家常菜中,加入自己的創意,烹調出獨具一格的美食。在這些他寫的食譜中,每道菜雖都只有三兩行的記載,已夠後人推敲仿製。例如:大千粉蒸肉的做法,就是將新鮮五花肉,加蔥、蒜、蠔油、米酒、砂糖調味,最後用粉蒸粉攪拌醃漬入味,再上籠蒸熟。美味的秘訣在於最後『扣碗』的技巧,順著瓷碗形狀舖上五花肉,成品就會呈現圓弧狀。
張大千的水鋪牛肉,更是一道難得的創作。清爽鮮嫩,選肉極為講究。他生前每有好友來訪,必定親自下廚製作這道菜,做法密而不宣,50年來被譽為中國美食界最神秘的名菜。有人以為水鋪牛肉就是水煮牛肉,其實滋味完全不同。水煮牛肉滋味濃辣下飯,是源於四川自貢市的名菜。自貢市產鹽,這道菜原來是給汗流浹背的鹽工們充飢的粗菜。將已不能工作的老黃牛宰殺,再將牛肉片用鹽水燙熟,加大量的辣椒、小磨香油進食。
水鋪牛肉滋味清爽鮮嫩。有一位台灣名廚張北和,鍥而不捨的摸索了16年,終於破解了水鋪牛肉的做法。他1997年8月首度邀請唐魯孫、夏元瑜、張佛千、高陽、劉紹唐等美食名家親自品嘗,水鋪牛肉終於重現江湖,揭開了張大千珍藏私房菜的廬山真面目。
張北和說:水鋪牛肉的秘訣在牛肉必需選擇油花多的牛肩胛,才能呈現獨特的滑嫩口感。湯頭先用鮑魚、老雞、黃豆、黑糯米熬煮而成,然後將牛肩胛肉片,切成0.3公分的薄片,再平鋪在滾熱的高湯上,借由滾湯的熱氣與浮力,將牛肉的油花與血水瞬間封住,肉質一熟即入口,口感柔軟爽潤,味道極為佳妙。
大風堂名菜--乾燒鱘鰉翅、六一絲、雞汁烏參、蠔油鮑脯、四川獅子頭、西瓜盅、大千雞
除了這些家常菜外,大千先生還擅長做魚翅、熊掌等大菜,他巴西『八德園』的廚子陳建民在他的指导下也研發出幾道佳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有乾燒鱘鰉翅、雞汁烏參、蠔油鮑脯、東坡肉、四川獅子頭、六一絲、大千雞等。張大千還研創出一道甜點——西瓜盅,即是將西瓜切半,挖出紅肉,以西瓜汁、肉加其他水果置於半個西瓜皮中蒸煮,別具風味。
『大風堂名菜』的特色是材料精美,火候恰到好處,高湯甜美。乾燒鱘鰉翅中的排翅又大又肥;雞汁烏參中的烏參每條半尺多長;蠔油鮑脯中的鮑魚肥大柔嫩。東坡肉中的肉用的是肥瘦參半的五花肉,入口即化。四川獅子頭中絕不加醬油,獅子頭也不經油炸,吃起來嫩而不油。
乾燒鱘鰉翅的燒製極為講究。張大千一定要用菲律賓所出產的『呂宋黃』來製作,用一層網油間隔著一層魚翅,用文火足足發五天,再下鍋燒製。他還會自己發製熊掌,製作『猴頭菇燒熊掌』。現在狗熊是受保護的珍貴動物,割取熊掌屬是非法的行為,這道名菜當然也就只好失傳了。
陳建民曾擔任張大千的巴西『八德園』主廚,『六一絲』是他為慶祝張大千六十一歲( 1960年)的生日而創製的,他特意選了綠豆芽、魷魚絲、黃瓜絲、辣椒絲等六種素菜合炒,是一道爽口討喜的開胃菜,後來成為『大風堂』宴客名菜。
陳建民說他的許多廚藝,其實得自大千先生真傳。他後來在東京創業,開了『四川飯店』,創製了『大千雞』。據說張大千訪東京時,到他的餐館吃飯。他拿出珍藏的四川調味料,做了一個雞肉菜餚來款待。那道菜當時沒有名字,張大千吃得高興,就建議命名為『大千雞』,後來成為他的鎮店之寶。大千雞正宗做法是:雞肉先切塊;加鹽、胡椒等上味道,加麵粉拌勻。雞塊稍油炸,用調味料豆瓣醬、花椒、辣椒炒後,加蔥、薑、蒜炒,加少量雞湯、醬油、醋和胡椒,爆炒收汁,起鍋即成。
張大千也善於做乾燒魚。在目前的川菜館中,除了大千雞外,最常吃到的是大千乾燒魚,主料是鯉魚一尾,配料為猪肉丁、辣椒丁、香菇丁、笋丁。調味料是豆瓣醬、辣椒油、葱薑末、醬油、香油、鹽、味精、白糖、料酒。將魚初步加工後,兩面打上双十字花刀,入油鍋炸至兩面發硬。另起鍋投入各種調配料稍煸,加清湯,放入已炸好的魚慢火燒至成熟,收濃湯汁,淋香油,起鍋裝盤即成。色澤紅亮,口味辣香鲜鹹。
張愛玲與海派西菜(節選) 張愛玲是土生土長的上海富家千金。當時的上海人以吃西餐為闊氣時髦,思想前衛的她自不例外。她又是標準的肉食主義者,曾想去洋人經營的牛肉莊找個事做,認為「他們的茄子特別大,他們的洋蔥特別香,他們的豬特別的該殺」,是個非常可愛的地方。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也曾提到陪她「到清冷冷的洋式食品店裡看牛肉雞蛋」,是他們夫妻生活中的賞心樂事。但張愛玲畢竟出身世家,在飲食上比胡蘭成要講究多了,除了正餐之外,她還愛吃零食,而且專揀甜爛之物,雲片糕和奶油西點是她的最愛。她曾說過:「小時候常夢見吃雲...
目錄
古典文學篇
玄奘與西域美食
唐人傳奇中的飲食男女
吳敬梓與秦淮小吃
曹雪芹與紅樓宴
近代文學篇-小說
魯迅與紹興菜
茅盾與烏鎮美食
呼蘭河畔訪蕭紅
張愛玲與海派西菜
金庸與香港私房菜
近代文學篇-散文
胡適與徽菜
徐志摩與上海素齋
朱自清與揚州小吃
林語堂與台灣小吃
梁實秋與寧波海鮮
唐魯孫與淮揚菜
藝文表演篇
梅蘭芳與北京菜
張大千與川菜
阮玲玉與海派粵菜
李小龍的真功夫
尋找鄧麗君
政商名流篇
杜月笙與上海本幫菜
宋美齡與上海點心
孫中山與中山美食
張學良與東北菜
毛澤東與毛家菜
周恩來與北京烤鴨
王永慶與台塑牛小排
傳奇篇
乾隆與乾隆宴
慈禧太后與清宮菜
揚州鹽商與三頭宴
沈萬三與周莊美食
胡雪巖與杭州藥膳
古典文學篇
玄奘與西域美食
唐人傳奇中的飲食男女
吳敬梓與秦淮小吃
曹雪芹與紅樓宴
近代文學篇-小說
魯迅與紹興菜
茅盾與烏鎮美食
呼蘭河畔訪蕭紅
張愛玲與海派西菜
金庸與香港私房菜
近代文學篇-散文
胡適與徽菜
徐志摩與上海素齋
朱自清與揚州小吃
林語堂與台灣小吃
梁實秋與寧波海鮮
唐魯孫與淮揚菜
藝文表演篇
梅蘭芳與北京菜
張大千與川菜
阮玲玉與海派粵菜
李小龍的真功夫
尋找鄧麗君
政商名流篇
杜月笙與上海本幫菜
宋美齡與上海點心
孫中山與中山美食
張學良與東北菜
毛澤東與毛家菜
周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