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經不是一本經,是一座佛經圖書館,
收錄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所說的教法,
透過不同文字、不同譯經大師、不同傳播路徑,
所流傳下來的佛經與佛經故事。
親聆佛陀原音教誨,就從大藏經開始
◎佛陀49年世間說法的原音實況紀錄◎2500年來歷代大智者的智慧體驗集結
讓你親聆佛法寶藏的最 佳 導 覽 書
閱讀大藏經的三個理由
1.找出最適合你的經典
佛陀講法49年,針對不同根器的弟子傳授不同的教法,其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心經》與《金剛經》之外,還有一千多部的經典,可以讓你找到適合你的教法。
2.親近大師中的大師
能夠傳譯或解釋佛典的高僧大德都是親證佛法的大師,集結大師們的智慧體驗,讓你更容易深入浩瀚的佛教經藏。
3.知識的寶庫
除了佛法教理之外,大藏經還包含了這2500年來的天文、地理、政治、文化等知識領域,是寶藏中的寶藏,值得去探索。
【本書簡介】
佛教在傳入中國以後,經典日漸浩繁,單單計算傳譯到中國的印度佛典就高達了1692部(五千餘卷)。此外,佛教流派繁多,在印度有小乘之二十部派,大乘之中觀、瑜伽學派,以及金剛乘之密教法門等,因此想要深入浩瀚的佛教經藏,就從讀懂「大藏經」開始。
大藏經不只是一本書
「大藏經」這個詞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在梵文中找不到完全相對應的詞。「大藏經」,又名「眾經」、「一切經」,所有佛典按照「經、律、論」、「部」等類別編排,形成一套龐大的佛教叢書,是中國歷代眾多佛經的集合,也是佛教的百科全書。
從大藏經認識9位佛教重要人物
早期佛經從印度或中亞傳入中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文字的差異下,佛經到底該怎麼翻譯?從翻譯、刻印到匯集編纂,到底是如何完成呢?都靠什麼人來完成?讓9位重量級佛教人物:安世高、支婁迦讖、釋道安、鳩摩羅什、法顯、真諦、玄奘、不空、宋太祖來告訴你。
從大藏經探索14部佛經之最
大藏經不只是佛經而已,大藏經除了講述佛法之外,還包括了政治、歷史、人物傳記、心理學、醫學、文學、美術等等領域,這些佛經中有多項歷史之創舉,如現存最早的印刷本佛經《金剛經》、歷時千年刻寫的大藏經《房山石經》、震驚國際學術界著名的「敦煌佛典」、現存最古老的大藏經版─韓國《高麗藏》……,為後人奠定了基礎,也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文化資產。
讀懂大藏經,佛教脈絡一次釐清
佛陀最初說法只有口傳,沒有文字紀錄。往後經過數百年傳播與發展,才陸續有了巴利語、梵文、中亞諸國文字,以及漢文書寫的佛經,後來又有了藏文、滿文、蒙文等藏經。本書著重介紹歷朝歷代官方與民間刻印不同版本的漢文大藏經的彙編,重現漢文佛教文獻的面貌,有系統地瞭解佛教開展演變的脈絡。
作者簡介:
【編寫簡介】
劉雅婷
輔仁大學宗教系、日文系雙主修畢,日本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研究科哲學思想專攻碩士、博士課程學分取得。歸國後從事宗教研究與日語教學相關工作,目前為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求學期間,曾遊歷京都、鎌倉等大寺院、體驗高野山寺院的新年生活,並曾參與日本「修驗道」的行腳迴峰行。留日時偶於某書店,發現竟有將深奧艱澀的佛教思想,以簡明的圖解方式來呈現,因而感到耳目一新!今日因緣際會,能參與此書的撰寫,希望本書對所有讀者來說,既能兼具知識性,又能感到親切而不沉重。
譯有《禪食慢味》(《禅寺の食卓-宗哲和尚の精進料理》藤井宗哲著,すずき出版)一書。
【圖解簡介】
曾惠君
橡實文化特約主編。曾主編《揭開法器的祕密》、《圖解無上瑜伽》、《開始讀懂百字明》等圖解書。
章節試閱
出版緣起
佛陀的弟子絕大多數是不識字的
佛陀說法時用的是弟子能懂的語言,而非貴族或知識份子語言
佛陀弘法時不在乎使用何種形式,有效則用之
佛陀也鼓勵弟子為他人說法時要用普通話
「圖解系列」希望靈活運用圖繪、表解與文字的方式
詮釋佛陀所留給我們的諸多古老經典
圖解比純文字敘述更清楚表達經典裡的濃縮義理
表列可以比文字更能說明、比較佛法概念的發展與變化
特別是「般若」、「涅槃」等佛法獨有的概念
文字的線性特質,往往限制了讀者思考的脈絡與順序
如果用圖繪來傳達,豈不更立體與清楚
圖解書給了編輯更多元的工具去傳播知識
也給了讀者新的閱讀經驗與思考方式
佛陀用八萬四千法門幫助眾生成佛
圖解系列則嘗試以更立體的方式轉述佛陀的法義。
節錄自01什麼是「佛經」?
「佛經」,簡單的說,是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經過一段長時期的發展而整理成的經典。
本來,佛經的內容指的是世尊(即釋迦牟尼的尊稱)親口說的教法,但是後來大乘佛教興起後,大菩薩、佛弟子或天人等所說的法教,也被整理納入佛經的範圍。例如《維摩詰所說經》,就是當時佛教界享負盛名的大護法維摩詰居士所說,而《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是大菩薩文殊師利闡述空性智慧的妙理。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許多經典如《金剛經》、《心經》、《法華經》,也都是這個時期的經典。
佛經是怎麼產生的呢?
當時世尊所說的法,原本只是透過弟子間口耳傳誦,並沒有文字的記載。但就在佛陀離世之後,年長資深的弟子憂心佛法可能忘失或誤傳不一致,於是召集所有的佛弟子,推舉出博學多聞的代表,將他所聽到、所記憶到佛陀所教導的內容口誦說出,然後經大眾確認與認可,以確保所實踐的佛法沒有錯誤。這就是「口誦結集」,而這時期的經典可稱為是沒有文字的「口誦佛經」。
什麼時候才開始有文字記載呢?
大約是佛陀離世入滅後四百年左右,也就是第四次結集,首次有了文字的記載,這是梵文佛經的開始。我們可以推想,口耳相傳的傳播有限, 在有了文字形式的經書時代,佛法傳播的影響將會更深更遠。
這些佛說的教法以不同的形式輾轉傳來漢地中國,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後整理入藏,就成為藏經中「經藏」的內容。所以嚴格來說,「佛經」指的是三藏中「經藏」的部分,但一般來說,有時候「佛經」指的是更廣義的意思,泛指包括經、律、論三藏的全部經典,所以也可稱作「佛典」或「佛書」。
無論是早期釋迦牟尼所說的內容或後來發展的經典,所有的經典的教導都必須合乎「三法印」。什麼是「三法印」呢?就是三個佛教的根本教義: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所以「三法印」被人們視為判斷「佛經」的依據。
節錄自02什麼是「三藏」?
「佛經」依照其性質的不同,分成「經」、「律」、「論」三部分,就是所謂的「三藏」。
「佛經」嚴格來說指的是三藏中「經藏」的部分;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提到:有的時候「佛經」指的是更廣義的意思,一般泛指包括經、律、論的全部經典。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經、律、論」又是什麼?我們常聽到的:佛經「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三藏」法師⋯⋯等,這裡所說的「三藏」和「經、律、論」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原來,「佛經」依照其性質的不同,分成「經」、「律」、「論」三部分。而這「經」、 「律」、「論」就是所謂的「三藏」(tripiṭaka)。為什麼說這三部分是「藏」呢?「藏」字梵文為Piṭaka,有「包容」、「儲存」等意思,代表這三個部分分別收藏著不同種類的經典,所以稱為「三藏」。
三藏的內容是如何的呢?
「經」藏的內容多是法義、教法。釋迦牟尼佛與大菩薩、佛弟子、天人等所說,符合三法印精神的種種教法。這些教法做為指導佛弟子身心修行時的方法或真理。比方說《聞城十二因緣經》即是佛陀為比丘弟子講述「十二因緣」道理的經典,收藏在「經」藏中。
「律」是作為佛弟子們的行為規範,以及僧團日常生活與行事的準則。佛陀時代,教團中一起生活的僧侶們難免會因為生活習慣等的不同而有摩擦或互相妨礙,因此佛陀因時制宜制訂了種種的「戒律」。這些都收錄在「律」藏的內容。如《大比丘三千威儀》規範了比丘僧眾平時行為舉止的禮儀規範。
「論」則是等到「經」、 「律」完備後,約兩百年之後才形成的。佛弟子聞佛說法後,將佛所說的教法予以分類、整理和解說,或是思維反省這些教法,從而進行討論、辯論,這些整理或答辯經書所寫下來的就形成後來所謂的「論」。因此「論」多出於佛的弟子及後代的高僧大德所著。例如我們熟知的《俱舍論》,就是西元四、五世紀左右世親論師辨析、詮釋佛法所著的唯識學論書。
這三部分編排入「藏經」中就成為所謂的「經、律、論」三藏(「經藏」、「律藏」、「論藏」)。
三藏形成的時間順序
「經、律、論」三藏形成的時間順序,是先有「經」、「律」的內容。佛陀滅度後的那一年夏季,為避免佛陀的教法隨著時間而忘失或誤傳,佛陀的大弟子迦葉長老集合五百位阿羅漢,於王舍城的七葉窟(Sapta-parṇi Cave)舉行第一次結集,將佛陀的教法口誦出來,形成初步的「經藏」和「律藏」。再過了一百年,再次對「律藏」舉行了一次增補的結集,這就是以耶舍(Ya s a)為首的七百比丘,在吠舍離(Vai śāl ī)舉行的第二次結集。待「經」、「律」的內容漸趨完備後的兩百年之後,大約西元前二五○年,目犍連子帝須(Moggal iput ta- Tissa)等一千比丘於摩揭陀國的首都華氏城(Pāṭaliputra)舉行第三次結集,這次結集出有「論藏」的內容,從此經、律、論三藏終於完全齊備。
節錄自05什麼是「大藏經」?
「大藏經」這個詞是中國人創造出來的,在梵文中找不到完全相對應的詞。「大藏經」,又名「眾經」、「一切經」,顧名思義就是眾多佛經的集合。
雖然佛經源自於印度,但是「大藏經」這個名詞卻是中國人所創造出來的詞彙,在梵文中找不到完全相對應的詞。所謂的「大藏」表示所收藏的佛典數量多、包含的法門無量無邊、蘊含的教理特別殊勝。「大藏經」這個名稱,首次是出現在隋朝天台宗二祖灌頂法師的《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後來逐漸廣為人們所採用才固定下來。
隨著佛教典籍由印度的輾轉傳來,中國僧侶、祖師大德們將這些佛典按照一定的次序整理彙編,後來,政府也投入這項耗時費力的佛典彙整編排工作,然後儲存在書庫裡,這就是所謂的「入藏」。將所有的佛典按照「經、律、論」、「部」類等一定的組織體系編排起來,形成一套龐大的佛教叢書,這部有組織體系的佛教百科全書後來就稱為「大藏經」。因此「大藏經」又名「眾經」、「一切經」,顧名思義就是一切眾多佛經的集合,一部「大藏經」其實是包含了數千種以上的「佛經」。
「大藏經」是怎麼開始形成的呢?
從兩漢之際到東晉,最初各地流傳的佛經都有一定區域性的侷限,全國還沒有出現一部標準的示範性大藏經。但為了入藏做準備,已經開始有所謂的「眾經目錄」的匯集編排。將當時傳譯的佛經勘定真偽,逐一列成目錄。例如道安大師的《綜理眾經目錄》首先列舉出疑偽經的標準,去偽存真,只有真正的佛典才能被編入大藏經中。
晉末隋唐,隨著中國僧侶獨立思考的萌芽,於是開始思索如何將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各派思想整理成一個互相包容的有機體,以利佛法的傳播。於是便有所謂「判教」思想的出現,將印度傳來的佛教思想依據教法的特色和時間加以分門別類,同時並判別高下。這種思想後來也被運用到編纂大藏經的要素上,依據判攝的時期和類別來安排佛典的彙編和組織結構。
隋代時,首創了「入藏錄」,隋代的費長房撰寫的《歷代三寶記》,列舉了哪些經典應該被編入大藏經,說明了在此時期漢文大藏經在理論和實際都已卓然成形。
隋唐時,朝廷設有收集佛典的書庫,此書庫則稱為「大藏」,其所收的佛典則稱為「大藏經」、「藏經」或「一切經」,佛典入此書庫者即為「入藏」。此書庫宛如一座大藏經閣,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就像是一幢佛教的大圖書館,在這裡你可以找到任何你想閱讀的歷代佛教文獻資料。
節錄自09翻譯佛經,直譯與意譯,哪個好?
直譯與意譯是兩種不同的翻譯手法。「直譯」是忠於原典的直接翻譯,講求字字句句翔實;「意譯」側重「達意」,使人易於理解,但兩者都不得失去原意。
翻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尤其是翻譯佛經更是如此,深邃的佛理、不同的文化背景,譯經師必須精通兩國語言並具備高度的佛法學養。不同的譯經師皆有他各具特色的譯經原則,直譯與意譯的代表首推玄奘與鳩摩羅什兩位大師。
玄奘的直譯風格
直譯與意譯是兩種不同特色的翻譯手法。「直譯」顧名思義是指忠於原典的直接翻譯,講求字字句句翔實;而「意譯」則側重在「達意」,使人易於理解,但兩者的前提都是不得失去原意。玄奘大師精通華語梵語,博曉經義,對於前人所翻譯的佛典存有不少疑問,為得到解答因此決定西行求法。返國後,奉詔翻譯了很多經典,他所譯的經典為「直譯」的代表。
玄奘大師的翻譯,不論是新譯或者是重翻舊譯經典,務必根據梵文原典的「全本」來翻譯,不像前人「遇全翻全,遇闕翻闕」的散亂翻譯。忠於原典,不任意更改刪補內容字句,例如以《阿彌陀經》為例,他的譯本就比鳩摩羅什的譯本字數多了許多,內容更符合原典的全文。玄奘的譯本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4075字;而鳩摩羅什的譯本稱為《佛說阿彌陀經》一卷1857字,以上二經都是梵文原典的同本異譯,均收錄在大正藏第十二冊,但字數篇幅卻相差了一倍以上,如果仔細比對其譯文,玄奘的譯本顯然翔實許多。
鳩摩羅什的意譯風格
相對於玄奘大師的「直譯」,鳩摩羅什大師講究達意的風格,也就是「意譯」,目的在盡量使漢地學習者易於接受和理解。鳩摩羅什大師精通印度、中亞等多國語言,對漢文有相當的造詣,對漢文學亦有高度欣賞與表達的能力,因此他在翻譯時,除了力求不失原意外,更注意保存原本的語趣,創造出一種讀起來使人覺得具有外來語與華語調和之美的文體。
有時他為了表達言外之意而有增文,比方他翻譯《法華經》時,就是這種情況。反之,有時候也會為了避免冗長繁複而削減文句,例如他譯《大智度論》時,認為華人好簡,所以裁減或省略一些不必要的地方。儘管鳩摩羅什大師在譯文上有所增、刪,但都極其慎重,務必再三反覆推求原意,並詳細對照前人的舊譯,確認增刪不影響到原意後才付寫。
直譯、意譯各有所長
「意譯」著重表現原文的意義,而不拘泥辭句的末節,一些累贅的文句,若不影響原意,往往將其刪捨不予翻譯。有時為求義理的明白,也會增添一些必要補充的詞句。直譯則認為翻譯除了要把握原意外,也重視原典辭句的完整性,如果將文句的微末細節都予以譯出,則更能顯現出完整原文的真實意義。
不過,中國人似乎比較喜歡「意譯」的經典。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的經論,例如《法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維摩詰經》、《大智度論》等等,詞藻優美,朗朗上口,都廣為中國佛教徒所樂於誦持,且對於後來的佛教文學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出版緣起
佛陀的弟子絕大多數是不識字的
佛陀說法時用的是弟子能懂的語言,而非貴族或知識份子語言
佛陀弘法時不在乎使用何種形式,有效則用之
佛陀也鼓勵弟子為他人說法時要用普通話
「圖解系列」希望靈活運用圖繪、表解與文字的方式
詮釋佛陀所留給我們的諸多古老經典
圖解比純文字敘述更清楚表達經典裡的濃縮義理
表列可以比文字更能說明、比較佛法概念的發展與變化
特別是「般若」、「涅槃」等佛法獨有的概念
文字的線性特質,往往限制了讀者思考的脈絡與順序
如果用圖繪來傳達,豈不更立體與清楚
圖解書給了編輯更多元的...
推薦序
大藏經會長大
佛陀怕自己入滅後,後世弟子無所依憑,臨涅槃之際,於《遊行經》中特別囑咐僧眾:「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即是所持。」因此,佛在世時師佛,佛入滅後就要以他所說的教法為師,只要法寶常存,即與親教無別。而大藏經就是將一切佛教經典有組織有系統地匯集起來,由此法行得以建立,法典得以流傳,佛學有所依,佛教有所詮,可謂是文字法寶之總匯!
至於大藏經的規模,由中日韓三國所編印的各種版本,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越晚近,它的份量越多,從西元十世紀《開寶藏》初刻的5048卷,到近代學術界應用最廣的日本《大正藏》有一萬多卷,增加了一倍之多,呈現向上成長的趨勢。
但是,漢文大藏經是不是就僅止於此,不再增加了?答案是否定的,它必然會繼續成長,它的規模也會愈大,這可從它的內容「譯成漢文的印度佛典」和「中日韓的佛學著作」兩部分來說明。
譯成漢文的印度佛典
「譯成漢文的印度佛典」部分,雖然自十二、三世紀佛教已逐漸在印度消亡,不再有新的三藏原典的出現,但在此之前所有的梵文佛典,或是譯成其他語文的佛典,並未全部譯成漢文而收入大藏經中,例如現存梵文密教原典超過三百部,只有31部曾被譯成漢文。又如巴利語系的南傳大藏經,已有整套漢譯本的刊行,它的「經、律、論」三藏和漢文大藏經裡的「小乘經律論」,「藏外典籍」和「論集」是相對應的部類,所收經典有的相同,有的相異。另外,藏文大藏經也有三千餘部佛典未收入,民國以來雖有極少數再轉譯成漢文,但大部分只是單行本或集成獨立的專輯如《藏密修法祕典》等。上述三種佛典都源自於印度,依歷來漢文大藏經形成的史實與原則,理應譯成漢文以入藏的。
中日韓的佛學著作
「中日韓的佛學著作」部分,由於編輯者的宗派門戶之見,或帝王之好惡,有些著作被排斥在大藏經之外,有些已編入大藏經者,到了新版的大藏經又被抽換,或者資料收集的不全,從來沒有一版的漢文大藏經,網羅了所有的中日韓佛學著作,如同樣是日本編印的《卍續藏》和《大正藏》,在《卍續藏》中就有一千四百餘部的中國著作未被《大正藏》收錄,其他如《禪宗全書》、《中國佛寺志》等佛教叢書,裡面也有許多未收入大藏的著作,這些典籍是否也應加入大藏經相應的部類中?
再者,十九世紀以來,佛教傳入歐美,佛教已不只宏傳於亞洲,成為世界性宗教,加以資訊發達,東西交流頻繁,新研究方法的運用,新領域的拓展,東西方佛教大德佛學大家輩出,時有經典之作,這些著作多半未有漢譯,更不收錄在現有的漢文大藏經,未來新的漢文大藏經勢必不能再侷限於傳統的窠臼,要有世界觀新視野,以新的體例組織,重新整理編輯這些傳世的及新生的「法寶」。
總之,只要法輪常轉,佛教長存,「法寶」必定生生不息,而漢文大藏經也勢必繼續長大茁壯。
大藏經會長大
佛陀怕自己入滅後,後世弟子無所依憑,臨涅槃之際,於《遊行經》中特別囑咐僧眾:「我成佛來所說經戒,即是汝護,即是所持。」因此,佛在世時師佛,佛入滅後就要以他所說的教法為師,只要法寶常存,即與親教無別。而大藏經就是將一切佛教經典有組織有系統地匯集起來,由此法行得以建立,法典得以流傳,佛學有所依,佛教有所詮,可謂是文字法寶之總匯!
至於大藏經的規模,由中日韓三國所編印的各種版本,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越晚近,它的份量越多,從西元十世紀《開寶藏》初刻的5048卷,到近代學術界應用最廣的日本《大...
目錄
一、從「佛經」到「大藏經」
1.什麼叫做「佛經」?
2.什麼叫做「三藏」?
3.什麼叫做「大藏經」?
4.什麼叫做「漢文大藏經」?
5.「漢文大藏經」是如何被編纂出來的?
6.佛教是如何傳佈開來的?
7.佛教如何傳到中國的?
8.佛經是用什麼文字記錄下來的?
9.翻譯佛經,直譯與意譯,哪個好?
10.翻與不翻,哪個對?
11.史上最大的國家譯場出現在哪個朝代?
12.古代的譯經團隊包括了哪些人?
二、認識大藏經不可不知的人物?
13.安世高─小乘禪學佛典翻譯第一人
14.支婁迦讖─大乘典籍翻譯的開端
15.釋道安─第一位編輯大藏經目錄的人
16.鳩摩羅什─四大譯經家之首
17.法顯─第一位周遊印度求法的中國人
18.真諦─大乘「有宗」典籍的翻譯大將
19.玄奘─唐代最偉大的譯經師
20.唐三藏到底從西天取回了多少經典,又翻譯了哪些?
21.不空─中國密教經典的大功臣
22.宋太祖─第一位刻印大藏經的皇帝
三、佛經還有假造的?
23.「疑偽經」從哪裡來的?
24.歷代祖師如何判定「疑偽經」?
25.人氣最旺的偽經─《高王觀世音經》
26.幫武則天登上帝位的偽經─《大雲經》
四、大藏經之「最」
27.大藏經還可以讀到哪些事?
28.史上首部翻譯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
29.現存最早的手寫佛經─《大般涅槃經》
30.現存最早的印刷本佛經─《金剛經》
31.最長的漢文佛經─《大般若經》
32.最短的漢文佛經─《心經》
33.禪宗最重要的經典─《六祖壇經》
34.最早的佛學辭典─《經律異相》
35.現代人最常用的懺法─《梁皇寶懺》
36.大藏經裡的西遊記─《大唐西域記》
37.最發心的大藏經─《趙城金藏》
38.歷時千年的大藏經─《房山石經》
39.最驚人的大發現─敦煌佛典
40.現代學術界應用最廣的日本《大正藏》
41.現存最古老的大藏經版─韓國《高麗藏》
42.歷史上到底出現過多少「漢文大藏經」?
43.其他文字的大藏經
【後記】大藏經會長大
【附錄】中國歷代重要的漢文大藏經
一、從「佛經」到「大藏經」
1.什麼叫做「佛經」?
2.什麼叫做「三藏」?
3.什麼叫做「大藏經」?
4.什麼叫做「漢文大藏經」?
5.「漢文大藏經」是如何被編纂出來的?
6.佛教是如何傳佈開來的?
7.佛教如何傳到中國的?
8.佛經是用什麼文字記錄下來的?
9.翻譯佛經,直譯與意譯,哪個好?
10.翻與不翻,哪個對?
11.史上最大的國家譯場出現在哪個朝代?
12.古代的譯經團隊包括了哪些人?
二、認識大藏經不可不知的人物?
13.安世高─小乘禪學佛典翻譯第一人
14.支婁迦讖─大乘典籍翻譯的開端
15.釋道安─第一位編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