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日據時代已有汽車,但都是從國外進口,數量少且多為營業、軍方或達官顯貴所擁有。直到1950年代韓戰爆發的美援時期,在裕隆集團創辦人嚴慶齡「發動機報國」理念下,於1953年成立「裕隆機械廠」,並與美國WILLYS簽約取得生產授權合作,成功製造全台首輛吉普車,台灣正式進入汽車工業時代。相較於1900年初,美國福特汽車開始進入量產時期,整整晚了50年。
台灣車輛產業在經歷過以下四個時期,終於取得卓越的成果。
1.技術導入時期(1953-1980)
2.工藝提升時期(1981-1995)
3.自主發展時期(1996-2005)
4.產業創新時期(2006~)
爾後日、美、歐系等多家車廠陸續進入台灣,促使台灣汽車普及化、融入大眾生活,自主品牌的誕生,更讓MIT(Made In Taiwan)台灣造車工藝受到矚目。
在當前全球車壇最夯的發展趨勢下,台灣具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目前經濟部全力發展的智慧電動車領域來說,台灣擁有極大的發展優勢。因為台灣過去幾十年的強項產業,由半導體到IT資訊,隨著車電系統與整合平台在車輛產業中所占比重愈來愈高,未來傳統機械所占產品比例將逐步降低,整合傳統電子領域的先進技術,勢必成為未來車輛產業差異化行銷的重要基礎。
台灣在機電與資訊產業方面的發展優勢,除了在智慧車輛的發展外,更可以趁著現今難得的機會,在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上占有一席之地,整合傳統空調、音響、資訊平台與控制系統等先進機電技術,更可以結合台灣在差異化行銷方面豐富經驗,成為發展產業自我優勢的最佳本錢。
最後,在電動車領域,由於技術層次已遠遠超越以往發展百餘年的傳統車輛產業,進行先進電動車與車電系統的研發,已經不只是國際大廠唯一獨享的專利;同時,轉為提升加值服務與產品附加價值也成為產業首要的發展趨勢。這些緣由,讓台灣從原本落後的汽車產業地位,取得一個前所未見,與先進汽車產業國家同樣的起跑機會,讓車輛中心扮演比以往更為吃重的角色。輔以中國大陸開放後,兩岸合作已是必然趨勢,經濟部自2008年底開始積極搭建兩岸產業合作交流平台,希望有助兩岸業者透過此一平台開創商機,共拓全球市場、共創雙贏契機。「兩岸車輛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的舉辦,不僅促成了兩岸車輛產業大規模交流活動、也開啟了雙方加速合作的歷史新頁。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簡稱車輛中心,ARTC)
成立於1990年,以從事技術研發與產品品質改善業務,促進車輛產業升級發展為宗旨,提供具國際公信力的車輛及零組件檢測與驗證服務,以保障行車安全、維護消費者權益。
車輛中心全力協助車輛業者開發利基及優質性產品,配合產業國際化的需求,建立全球驗證管道,拓展本土產品的外銷市場。同時,為實現成就「車輛研發創新與知識服務的領導者」願景,因應車輛安全、環保與智慧電子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投入前瞻、關鍵技術研發,結合政府資源協助業者突破整車及零組件開發瓶頸,建構自主創新品牌的平台,促使產業與世界接軌,挹注創新價值,期能與產業攜手共進,使台灣也能在國際車壇,占有一席之地,引領風潮。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推薦序
車輛業界最堅實可靠的盟友
總統府國策顧問 楊世緘
1987到1991年是台灣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時期,政府除了持續推動自動化及建立中衛協力制度外,更透過產業輔導及科研發展體系,大力挹注產業的升級發展,很多大企業就是在此一時期奠定了規模擴大的基礎。當時,工業局推動成立了好幾個財團法人研究單位,車輛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依據的是汽車工業發展6年方案,當時我在工業局長任內,就被賦予推動這個中心成立的任務。
在成立車輛中心時,當時只有一個堅持的信念:「台灣車輛業需要一個專責協助產業發展與轉型的單位」,這個單位除了要執行政府對於車輛汙染、耗能及安全品質的把關工作外,也要積極協助產品取得外銷的驗證認可,同時更投入人才培訓、產品改良,以及研究創新的工作,充分支援整車及零組件業產品開發,所以在成立之初,特別以「車輛研究測試中心」來命名,把「研究」兩個字擺在前面的意義,就是因為研究是無限量的,對產業更是永續的需求。
從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車輛中心這一路走來雖然很辛苦,包括永久試驗場地的遲未定案、兩度的廠址搬遷,以及彰濱場址的環境與風速問題等,所幸在同仁的努力下都能一一克服,而且耕耘多年之後,現在車輛中心的驗證能量已充分發揮應有的效益,在其協助下國內法規推動亦與先進國家並駕齊軀,也充分支援自有品牌(納智捷)汽車的開發,整車及零組件外銷驗證等都已展現具體成效。另外,為了支援產品開發的技術缺口,近幾年來中心投入的智慧安全系統及電動車的研發,成果頻頻得到國際大獎,移轉給廠商進行量產的也不在少數。目前行政院推動的電動車政策,若能建構妥善的使用環境,以具吸引力的價格,提供消費大眾快速更換電池或充電服務,才能逐漸普及;台灣若能把握好此一機會,成功推動電動車的運行,將是一件揚名立萬的事情,車輛中心應在掌握核心技術、完備驗證標準與設施上,積極作為,發揮臨門一腳之功效。
身為中心創立董事長,看到過去20餘年來車輛中心不負眾望,從初期累積各項研測能量做為基礎,在湖口小小的基地慢慢成長(前10年),到今日在彰濱工業區歷經10年的快速建設,為產業建立了國際級的研發平台,全力推展研發技轉合作,和不斷擴展外銷市場,並陪伴產業界走向自主研發之路,讓我覺得非常欣慰。回想起來,總算不負政府所託,也不負產業的期盼,更為台灣車輛產業留下了貢獻。
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見車輛中心的成長故事,也間接見證推動車輛產業的政策演變,以及在產業協力下所締造出的特殊歷程與成就。綜觀近20年來台灣車輛工藝的發展,設計能力與製造品質有目共睹,但缺點是市場未達經濟規模;而這幾年大陸已由全球汽車工廠演變成最大的市場,兩岸如何運用同文同種的優勢,結合台灣的設計製造能力與大陸的市場潛力,打造一個強而有力的合作團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也希望車輛中心能夠以創新的思維和最大的服務熱忱,做為產業進軍國際最堅實可靠的盟友,共同打造車壇另一個高峰。
名人推薦:推薦序
車輛業界最堅實可靠的盟友
總統府國策顧問 楊世緘
1987到1991年是台灣企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時期,政府除了持續推動自動化及建立中衛協力制度外,更透過產業輔導及科研發展體系,大力挹注產業的升級發展,很多大企業就是在此一時期奠定了規模擴大的基礎。當時,工業局推動成立了好幾個財團法人研究單位,車輛中心就是其中之一,依據的是汽車工業發展6年方案,當時我在工業局長任內,就被賦予推動這個中心成立的任務。
在成立車輛中心時,當時只有一個堅持的信念:「台灣車輛業需要一個專責協助產業發展與轉型的單位...
章節試閱
東南亞首座、最大試車場,就在台灣的車輛中心
以最先進工法起造
台灣過去沒有建造試車場的經驗,車輛中心推動首座試車場的興建,過程中經歷種種艱辛,非外人所能瞭解。當時的董事長林信義表示,這個案子當時運用了高明的談判技巧,讓整體工程省下不少經費,但日本鋪道的施工品質卻一點都沒有打折,甚至還採用當時最先進的工法,打造這座東南亞首座國際級試車場。
試車場歷經3年的工程期,從1999年5月至2002年7月正式啟用,期間台灣遭逢百年一遇的921大地震,導致試車場部分混凝土供料中斷、土壤地質液化下陷等問題。幸而,施工團隊一開始就採用夯實工法改良地質,讓地質結構更加穩固。關於地質夯實的施工,有人這樣形容:「就像一個巨大的機械怪獸,將一個超級大鐵塊吊個半天高,再像自由落體一樣掉至地上。即使遠在一公里外也能感覺地面的振動,聽見超低頻撞擊聲,那感受就像是『酷斯拉從身旁走過一樣』。吊起、再落下,就這樣一直反覆,每落下一次,地面就被撞出一個大洞,同時地質也被壓得更為扎實,然後再填土整平。這樣的地質改良工程在台灣十分難得!」
運用如此堅實的方式建造試車場,加上每年定期的地質監測,沉陷變化、試車道路面,以及使用平穩度等,營運10年來,國內外專業測試人員一直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向國外取經建立管理制度
車輛中心於20年前成立時,台灣沒有試車場,僅有極少數的車廠試車手曾在國外母廠使用過試車場的經驗,但因各車廠的廠規,包括測試程序或規範等,都是技術機密,外人很難一探究竟。車輛中心若想要建立自己的試車場,一切只能從「零」開始,而赴歐美試車場學習管理技術,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
在國外有一些與車輛中心類似,獨立且不隸屬於車廠,但具備試車場與實驗室的專業測試及研究機構,例如英國MIRA、MILLBROOK、西班牙IDIADA及日本JARI等,這些機構願意傳授相關經驗給其他國家。車輛中心進行試車場興建之際,也同步派遣工程師先後前往英國MIRA、MILLBROOK、美國MGA、日本JARI及韓國HYUNDAI等試車場進行考察。同時間,著手進行試車場所必備的相關測試技術研究與建立工作。
MIRA原是車輛中心在1991年籌建規畫階段時的總顧問,其後雖經歷場址變更,但試車場的整體設計仍是在MIRA規畫的藍圖下加以修改完成,因此,MIRA成為取經的首選單位。MILLBROOK則是鹿港彰濱試車場設計的審查顧問。這兩個機構都是成立數十年的國際知名試車場,擁有豐富的試車場專業技術,以及扎實的規畫設計經驗。車輛中心建立的技術及規範,有許多是參考他們的建議而設計。
因應未來的管理需要,試車場需要一個有效率與安全的管理制度。2000年車輛中心派員前往英國MIRA及MILLBROOK開始了一連串的試車場管理訓練,課程包括試車場管理單位組織架構、工作職掌、風險評估、保密措施、測試道預約/排班/租用、試車場出入管制、試車場保險、駕駛資格/管理/訓練、緊急事故處理與試車場維護保養等,幾乎涵蓋試車場營運所需建立的資訊與經驗。
試車場部曾惓賢課長說:「MIRA和MILLBROOK雖然都位於英國,但訓練與管理方式各有特色。MIRA的講師告訴我們,在試車場管理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沒有VIP,不管階層高低,都必須遵守規定,即便是總經理,沒有試車員的專門駕照,同樣不允許在試車道試車。MILLBROOK的講師則告訴我們,試車場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執行等重點在於『人』,如果選到人格特質不適合當試車手的人,訂了再多的規定也容易因不遵守規定而出問題。」這句話指的是,試車場內的安全規定,是為所有使用者設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必須不分階層、一視同仁落實執行。
試車場運作制度中最重要的是要兼顧安全性與機密性。為了降低測試風險、確保安全,進入試車場的駕駛人員必須取得試車場駕駛證照,並且對測試內容進行風險評估。所謂「風險評估」,是指在相關標準作業程序(SOP)外,測試人員應對自己所執行的內容有危險程度的認知與判斷,進而採取必要防護措施。這也是試車場管理單位對每一位入場的駕駛人必須確認的事項。試車場的管理甚至嚴謹到,每一條測試道都有各自的行駛規則,目的在提供所有使用人員,共同遵守的規則與使用方式,如此才不會造成彼此安全上的疑慮。
首次到試車場訪問的部分來賓,面對壯觀新奇的跑道,心中難免會有想要飆一下車,或者照相留影的衝動,他們會對試車場禁止攝影的管制感到不解。事實上,全世界類似的試車場都有嚴格的攝影管制規定,原因來自使用者(客戶)的要求。在試車場內的測試車輛有很多是正在開發中、尚未上市的原型車,在維護商業機密的考量下,當然不可提早曝光;甚至有些業者在進行新車測試時,會以偽裝方式,將車輛外觀的重點部位包覆起來,如大燈、水箱護罩、尾燈、外型線條等等,就是不想被拍到而讓商業機密提前暴露。
國際級平台一試成名
試車場的建設於2002年完工,它不但是台灣第一座試車場,也是東南亞第一座國際級試車場,擁有彎道傾斜角度38°、長達3.57公里、橢圓形的高速周回路;7種不同坡度的斜坡測試道;總長1公里、寬40公尺的綜合測試道;6種不同路面特性的煞車性能測試道;18種高低振幅特殊鋪面的振動噪音測試道、綜合耐久測試道,以及滑行測試道等等。
這座試車場以極高的設計和建築規格打造,能執行車輛零組件、機車、汽車、商用車和軍用載具等產品研發及法規測試,完工後,吸引不少國家前來取經。此外,車輛中心更運用台灣電子科技強項,使用了高精度衛星定位系統、電子地圖,以及涵蓋全區範圍的高倍率監控攝影系統。相較其他國家,在場地管理與確保使用者安全、機密的測試環境上,更勝一籌。
為提供具國際公信力的車輛及零組件檢測與認證服務,車輛中心各技術領域必須逐步建立國際驗證合作管道。試車場啟用後,除取得台灣車廠及其技術母廠認可場地外,也逐年取得國際認證,更陸續與西班牙IDIADA、德國TUV、荷蘭RDW等國際驗證單位進行合作。對於積極進軍國際市場的業者來說,不僅省下送往國外測試認證的驚人成本,也可及時獲得研發、改良、國際法規與標準諮詢等服務。
試車場建立以來,已成為車輛產業研發主要合作對象,提供國內汽機車廠及零組件廠,如華創車電、正新橡膠(MAXXIS)、建大輪胎(KENDA)等自主品牌研發工作,提供量身訂做的測試評價與場地服務。裕隆自主品牌「納智捷」在開發過程中,不分日夜、晴天或下雨,造價數千萬元的原型車在試車場,進行著各項測試或調校,有些執行動力性能或煞車測試,有些執行振動或噪音測試,有些執行引擎或懸吊系統的調校測試,有些執行耐久測試。一款款原型車、試裝車、試量產車、量產車等各階段不斷研發改良的車型,重覆進出試車場,練就出優異的性能。
試車場啟用以來,已成為各品牌的新產品發表聖地,也多次提供國內、外車輛相關廠商進行駕駛訓練與行銷試駕運用。以賓士為例,從2007年起,連續5年,在試車場舉辦車主試駕體驗活動。賓士的做法是,將德國原廠最新安全科技及專業教練團隊直接「帶」到消費者面前,利用試車場安全且多樣化的跑道,提供每一位學員親自體驗的機會。車廠以安全駕駛的教育推廣為出發點,透過如此專屬且獨特性的活動,成功贏得了品牌形象及消費者認同。另外,福特(FORD)汽車也曾於試車場舉辦「72小時不停止」活動,驗證其產品的高速耐久性達到宣傳的效果;瑪吉斯與米其林的亞洲區經銷商訓練,也於試車場內舉辦,將輪胎如何在極限條件下影響車子的操控安全,忠實地呈現讓銷售人員了解。其他如豐田(TOYOTA)、日產(NISSAN)、三菱(MITSUBISHI)、凌志(LEXUS)、BMW等知名品牌車廠,均曾在試車場辦理正確用車的試駕活動;而在汽、機車廣告中,更是經常看到車輛中心試車場的身影。從這些活動可知,試車場對於印證商品的極限性能及特性風格,有著相當令人信服的示範效果。
車輛中心除累積豐富測試經驗,更培養一群優異的試車手,他們長期觀察人、車反應、用路環境以及駕駛行為,深覺應對國內交通安全改善做些貢獻,於是將他們的經驗化為具體行動,發展出全國獨一無二的防禦駕駛課程,提升國人行車時對危險預測的判斷能力,減少交通意外。試車場同仁並將此課程撰寫為《防禦駕駛教戰手冊》,獲得「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支持,合作發行高達40萬冊送給一般民眾。車輛中心也已經在官網上提供該手冊的電子檔,讓民眾上網就能下載、獲得最正確的安全駕駛觀念。
東南亞首座、最大試車場,就在台灣的車輛中心
以最先進工法起造
台灣過去沒有建造試車場的經驗,車輛中心推動首座試車場的興建,過程中經歷種種艱辛,非外人所能瞭解。當時的董事長林信義表示,這個案子當時運用了高明的談判技巧,讓整體工程省下不少經費,但日本鋪道的施工品質卻一點都沒有打折,甚至還採用當時最先進的工法,打造這座東南亞首座國際級試車場。
試車場歷經3年的工程期,從1999年5月至2002年7月正式啟用,期間台灣遭逢百年一遇的921大地震,導致試車場部分混凝土供料中斷、土壤地質液化下陷等問題。幸而,施工團隊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