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城目學陳澄波節稅法池上彰納瓦爾寶典多巴胺長女病季暢銷5折起高能量溝通新聞自由靈媒媽媽讀冊選讀恩田陸吳明益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純真博物館

Masumiyet Müzesi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奧罕.帕慕克

評價
86收藏
286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定價:NT$ 450

本商品已絕版

其他二手價
52 235元起
圖書館借閱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文學大師帕慕克選書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多可惡的純真。卻是多美的愛情。
文/Anderson

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新作《純真博物館》,裡頭是一個極為私密、甜美的愛情故事。

人們總問,到底什麼是愛情?這樣或那樣真就叫做愛嗎?愛情與其他別的什麼,界線真有那麼明確嗎?《純真博物館》中的主人翁會告訴你,這根本不是問題!愛情是一些直接的、沈重的、吞噬性的存在。愛情不只確認它自己,還確認時間,還確認一個人的純真。而當你失去了愛情,你會痛苦難耐,你掙扎著對抗時間,你感覺自己同時失去了作為一個人,之於整個生存和世界,的全部純真。

《純真博物館》的故事梗概近乎通俗,男人與女孩相遇,然後在一起,然後再在一起,然後再分開,然後…..。

但如果那只是情感與緣分的湧現而又逐漸褪色,我們並不需要這麼一本沈甸甸的書、一座輝煌的博物館。在《純真博物館》中,最平凡無奇的時刻,也有最華麗的細節,最老梗的情節轉折,也一路埋藏著大量的幸福與心碎。

比如這個呢?
「在做愛時,我們驚異地發現了愛的本質。互相交纏的不只有我們的嘴巴或舌頭,還有我們各自的回憶。接吻時我先是在吻她,然後吻記憶中的她,然後瞬間我睜眼再閉上眼吻那個我剛剛看見的她和我記憶中的她,但是過了一會兒,有些和她相似的人也混進了這個記憶,於是我也吻了她們,因為同時和一群人接吻,我覺得自己更像男人了,也覺得自己像是成為另外一個人來吻她。」

什麼是「純真」?表面上,帕慕克述說了一個男子之渴望、耽迷與眷戀與純真女孩共築的愛情,這份得對抗世俗且無所回報的關係,體現了一個人所可能想像的最純粹的美好歲月。但隨著愛情的走音、變調,我們認清,《純真博物館》其實是關於人心深處,某個極端原始卻真實的什麼,即是純真。

我們不是在追求某個「純真的男孩/女孩/愛情」,而是,這個無法停止追求、停止眷戀的我們自己,原來就是純真的本身。

《純真博物館》以一個主人翁的愛情牽扯貫穿了整個繁複的時空,在那裡,他的妻子離開了、父親去世了、情人長大了,所有的事都變了;如此面目全非,卻又一切合理,合理到像是在嘲笑他的對於那段短短往事的固執。

因為這樣,就有了這個博物館。讀著、讀著,我們恍然大悟,原來這不真是關於一段愛情過程的「詳實紀錄」,而是精心的「向心性設計」。每個物件、每項事宜、每個角色,並不在還原某段遺落的記憶,而是要建構主人翁心目中無可動搖的一幢建築,名為「純真」。

關於《純真博物館》,如同作者說的,「您千萬別忘記博物館的邏輯,…..參觀者將忘記時間的概念。人生最大的安慰就是這個,在那些用發自內心的動機建造起來、富有詩意的私人博物館裡,我們之所以會得到安慰,不是因為我們遇到了喜歡的舊物件,而是因為時間的消失。」

另外,書中真夾了一張門票。你準備好取票,進入參觀了嗎?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文學大師帕慕克,
最深入愛情之痛的小說創作


其實,凱末爾曾經擁有芙頌,並且是最純真而完整的芙頌。然而,如同凱末爾的自白:任何人在當下都不會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或許正因如此,本想「永遠把她捧在手心裡」的凱末爾,竟讓芙頌從他手中溜走,甚至是從他手中摔落。

從此以後,為了不斷回到那「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刻」,凱末爾在遠遠思念芙頌的痛苦以及放下自尊去靠近芙頌的難堪間撕扯,並陷入了不斷竊取芙頌身邊物品的惡癖。從做愛時掉落的耳墜,到電視機上一個又一個的小狗擺飾,從她的鏡子、她的梳子、她的髮夾,到歷經八年蒐集來的4,213個菸頭。在凱末爾眼中,每一個物品都象徵了與芙頌共處的某一個當下,每一個物品都自有芙頌賦予的靈魂與意義。

日積月累之下,芙頌的物品組成了一座凱末爾的博物館。
凱末爾的博物館是她的純真,是他的病態,
是一座收藏愛之徒勞的博物館。
博物館裡每一個切切訴說著愛情身世的日常小物件,
都銘記著那段伊斯坦堡的傾城之戀。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

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客居紐約三年。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文學家庭中成長,他的祖父在凱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能夠盡情沉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

生長於文化交融之地,令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一般文化交會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

約翰.厄普戴克將他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而他的歷史小說咸認為與湯瑪斯.曼的小說一樣富含音樂性;書評家也常拿他與卡爾維諾、安貝托.艾可、尤瑟娜等傑出名家相評比。帕慕克也說自己非常喜歡尤瑟娜。尤瑟娜在其傑出散文中所呈現的調性與語言,都是帕慕克作品的特質。

帕慕克時時關注政治、文化、社會等議題,一如他筆下的小說人物。近來,他關心政治上的激進主義,例如:二戰中,亞美尼亞人大屠殺事件的真相;庫德族的問題有沒有完美的解答。九一一之後,他積極參與「西方的」與「伊斯蘭的」相關討論;嚴厲反對「黑白問題」的激化。

得獎榮耀
◇ 1979年,第一部作品《杰夫代特先生》(Cevdet Bey ve Ogullari)得到Milliyet小說首獎,隨即於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奧罕.凱末爾小說獎。
◇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的房子》(Sessiz Ev),並於1984年得到Madarali小說獎;1991年,這本小說再度得到歐洲發現獎(la Découverte Européenne),同年出版法文版。
◇ 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Beyaz Kale, The White Castle),此書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得到1990年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 1990年出版的《黑色之書》(Kara Kitap, The Black Book)是一個里程碑,此書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1992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Gizli Yuz的電影劇本,並受到土耳其導演Omer Kavur的青睞,改拍為電影。
◇ 1997年,《新人生》(Yeni Hayat, The New Life)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成為土耳其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書籍。
◇ 1998年,《我的名字叫紅》(Benim Adim Kirmizi, My Name is Red)出版,奠定他在國際文壇上的文學地位,並獲得2003年都柏林文學獎(獎金高達十萬歐元,是全世界獎金最高的文學獎)。
◇ 1999年,出版集結三十年創作生涯的個人精選集《別樣的色彩》(Öteki Renkler, Other Colors)。
◇ 2004年,出版《雪》(Kar, Snow),名列《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 200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讚詞為「在追尋故鄉(伊斯坦堡)憂鬱靈魂的過程中,發現文化衝突和交織的新象徵」。
◇ 2009年,出版《純真博物館》(Masumiyet Müzesi, The Museum of Innocence),為《紐約時報》「最值得關注作品」,西方媒體稱此書為「博斯普魯斯海峽之《蘿莉塔》」。於土耳其出版的兩天內,銷售破十萬冊。
◇ 2010年,獲「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陳竹冰

一九六六年生於中國西安。一九八五年起,赴土耳其深造,就讀於安卡拉大學史地文學院土耳其語言暨文學系。曾任職於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土耳其語部,並派駐土耳其安卡拉記者站,現任職於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土耳其語部。譯有《杰夫代特先生》、《純真博物館》。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