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講座億萬豪宅當保母落九花東立全書系小開學楊双子比爾蓋茲python枡野俊明黃仁勳張忠謀臺灣民族主義獨裁者聯盟AI工作術手機成癮最透明的故事讀冊選讀讀書共和國75折起
暫存清單
可購買時通知我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

Saf ve Düşünceli Romancı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奧罕.帕慕克

評價
28收藏
101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88 NT$ 246 NT$ 280

已售完,補貨中

其他二手價
54 150
圖書館借閱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帕慕克書展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小說家藏在後台的危險心靈!
文/Anderson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帕慕克哈佛文學講堂》是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哈佛大學「諾頓講座」的講稿集。

「諾頓講座」的明星光環,絕不下於諾貝爾獎作家本身,這也是何以本書,絕對不能被看為只是另一本「作家談寫作」的雜文集。例如影響無數讀者的卡爾維諾那本《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就是他原本要在諾頓講座發表的講稿結集(遺憾的是,卡爾維諾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因病驟逝,甚至留下了第六講的內容來不及完成。)

有些小說家,只有小說能作為他唯一的語言。離開小說的世界,人們會不大容易進入他想表達的東西。另些小說家呢,卻能夠把寫小說那份開天闢地、包山包海的天賦,移置進現實中。他們講出的話,不但字字句句都精巧講究、概念無懈可擊,聽眾或讀者會像讀小說一樣,一下子就被催眠地給吸進去。帕慕克就是後者那樣的小說家。

不管你是否是帕慕克先生的忠實讀者,有多熟悉或是否喜愛他的小說,《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都邀請你進入一個全新的旅程。是要去哪兒的旅程呢?往…..小說的後台。

《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是一本精彩、有趣、甚至多次有拍案叫絕的興奮感,的超好看講稿。感覺上,作為一個甚至還多帶了點神秘異國情調的諾貝爾獎得主文學家,似乎一直以來都得回答如雪片般投遞過來的疑問。大家都想知道,「小說是從哪裡長出來的?」、「小說家是怎麼變出那個世界來的?」、「要不是因為你的國家與文化與政治情勢,你不會這樣寫對吧?」。

當然,絕對不會缺席的打探或質疑還有,「就我倆知道,你老實跟我說,人物甲,暗指的就是誰誰誰沒錯吧?」、「喂!你可不准把我們現在講的話給寫進下一本小說!」……

讀小說的人很多,但深深地浸泡在寫作大海終其一生的人很少,因此要說明給熱情的讀者,那「另一個世界」如何有著不同的重力法則,以至於小說中的一草一木其生長的方式,全非我們原先所能想像的,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感謝帕慕克熱情、慷慨,平易也深入地說起「世界發生之前的故事」。《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交錯著幕前與幕後,讀者不但不會因此喪失了小說本身的神秘感,甚至會因為多懂得了一點點,被挑起更多的好奇,覺得更有參與感,以後也將可以擁有另一個「創作者的視角」來窺看小說中自成一格的宇宙。

所有愛好文學的讀者,都會很喜歡《率性而多感的小說家》,因為,隨著忘情地說著小說的秘密,他早已不設防地讓我們得以長驅而入,小說家糾結又繁麗的危險心靈。

寫小說的最終目標,是為了獲得巨大的快樂。


親臨哈佛大學文學講座現場,
聆聽土耳其一代文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談小說、小說家、小說創作,也談小說讀者。


◇ 與E. M.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艾柯《悠遊小說》林同為哈佛大學諾頓講座(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at Harvard)講稿集。
◇ 諾頓講座歷史悠久,自1926年開辦以來,艾略特、波赫士、卡爾維諾等文學大師皆曾獲邀為講者

  
數十年來浸淫在小說的世界中,帕慕克憑藉既身為小說讀者、亦身為小說創作者的透徹觀察與洞見,圍繞著「率性」與「多感」兩大路數,將他的思想精華鎔於一書,帶領我們去探索:

一個足蹬高跟鞋、濃妝豔抹、穿著昂貴洋裝的大學女生,排隊時手裡拿著《追憶似水年華》,為的是什麼?排在她後面的另一位女大學生,又何以一聲冷笑地也從手提袋裡拿出了同一本書?

閱讀小說時,我們追求的是什麼?是率性地投入故事當中,還是多感地挖掘故事背後多層次的含意?是閱讀的樂趣,還是閱讀的品味與社交的姿態?

閱讀小說時,我們是把主角當成作者或當成自己?與小說家本人面對面時,我們是否把他當成他筆下的人物?或把他當成這世上唯一了解我們的知己?

閱讀小說時,我們內心發生了什麼活動?是試圖釐清中途遇見的事物所暗示的意義與要點,還是不斷地在心裡將文字轉化為影像,藉由尋找小說的核心來驅動想像力?

帕慕克帶領我們進入小說、作家與讀者的世界,披露三者之間欲拒還迎的微妙互動。凡是曾經沉浸於小說世界中的人,都會喜愛這本由現代小說藝術大師帕慕克執筆、充滿真知灼見的書。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 Orhan Pamuk(1952~)
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客居紐約三年。自一九七四年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文學家庭中成長,他的祖父在凱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能夠盡情沉浸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

生長於文化交融之地,令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一般文化交會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

約翰.厄普戴克將他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而他的歷史小說咸認為與湯瑪斯.曼的小說一樣富含音樂性;書評家也常拿他與卡爾維諾、安貝托.艾可、尤瑟娜等傑出名家相評比。帕慕克也說自己非常喜歡尤瑟娜。尤瑟娜在其傑出散文中所呈現的調性與語言,都是帕慕克作品的特質。

帕慕克時時關注政治、文化、社會等議題,一如他筆下的小說人物。近來,他關心政治上的激進主義,例如:二戰中,亞美尼亞人大屠殺事件的真相;庫德族的問題有沒有完美的解答。九一一之後,他積極參與「西方的」與「伊斯蘭的」相關討論;嚴厲反對「黑白問題」的激化。

二○一○年,獲「諾曼.米勒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顏湘如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業,現為自由譯者。譯著包括《外遇不用翻譯》、《事發的十九分鐘》、《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催眠》、《資身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龍紋身的女孩:最終解密》、《毒物》等數十冊。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