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是近年來的社會時尚。
在繁忙的人際互動中,人們亟思尋找心靈的一片淨土。
學佛著重解行並進,有充裕的佛教知識,讓您學佛更得力。
佛教故事中有不少神奇的因緣傳說。根據史書記載,梁武帝的皇后郗氏性格冷酷,好忌
妒,死了以後投生為一條巨蟒,進入到後宮。皇后託夢給梁武帝,請求梁武帝救度她。梁
武帝便召集眾僧,製作了《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當時的高僧大德懺禮。禮懺結束後,
投生為巨蟒的郗皇后化為天人,在空中禮謝梁武帝。這懺法後來流行於世,便稱為「梁皇
寶懺」。
《一本就通:佛教常識》是一本專門介紹佛教常識給讀者的最佳入門讀物,是讓讀者更易
了解佛教文化的捷徑。
本書主要介紹釋迦牟尼,佛陀的十大弟子,佛教經典,主要宗派和思想,六道輪迴的生命
觀,緣起論與因果論,佛教禮儀,古剎巡禮,佛像,法器,佛教文學、音樂、繪畫和書法
等等,內容含括佛教的起源和產生、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
想、佛教與世間的關係、物質文化層面看佛教、精神文化層面看佛教。
作者簡介:
張培鋒
現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發表過古代文學、佛教文化方面論文50餘篇;著
有:《宋代士大夫佛學與文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宋詩與禪》(中華書局,
2009)、《一本就通:佛教常識》(聯經)等書。
章節試閱
拈花微笑:禪宗
據說達摩的師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對他說:你的緣分是在中國,等我圓寂之後,你可以到
那裡去傳播禪法。
達摩遵從師囑,於梁武帝普通七年(五二六)乘船來到中國。他先到達廣州,然後到達梁
朝首都建康,見到了以崇佛聞名的梁武帝。當時他們之間有一段對話:梁武帝問:「朕即
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什麼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好比影子跟著東西走,並沒有實際效果。」
梁武帝問:「那麼,什麼是真功德?」
達摩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這種功德,不從世俗求得。」
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
達摩答:「空洞洞的,沒有聖諦。」
梁武帝問:「那麼朕對面的又是誰呢?」
達摩答:「不認識。」
兩人之間的對話很不投機,達摩便離開南朝,渡江北上,來到洛陽。
不過這個故事出現得很晚,不但一般正史、野史都沒有記載,就是禪宗文獻,也是直到西
元七七四年左右編撰的《歷代法寶記》一書才有了這種記載,後來更晚出現的《六祖壇
經》、《祖堂集》、《景德傳燈錄》等著名禪書都引述過這個故事,因此影響非常大。達
摩會見梁武帝的故事其實表明了禪宗要求遠離世俗、不追求世俗的「福德」等重要的宗
旨,這與後人認為禪宗非常世俗化的看法正好相反。
知識連結
禪宗中還流傳著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達摩離開皇宮後,梁武帝把他與達摩的問答告
訴了他的師父誌公禪師,誌公聽後說:「達摩的開示好極了,他便是觀世音菩薩乘願來傳
佛心印啊。」梁武帝非常懊悔,當下派人追趕達摩。達摩正走到長江邊,忽見一隊人馬趕
來,於是隨手折一枝蘆葦,擲於江中,腳踏蘆葦,悠然渡江北去。這些故事都將達摩塑造
成一個神妙莫測的神僧。
達摩到洛陽後,止於嵩山少林寺,據說曾面壁禪坐九年,一言不發,人莫能測。今日少林
寺附近五乳峰上有一幽邃的石洞,人稱「達摩洞」,據說就是他當年面壁的地方。傳說因
為他禪定功夫好,他的精靈進入石壁,在石壁上留下了他的整個人影像,成為一段佛門佳
話。
達摩傳法給弟子慧可的傳說也相當有名。
在達摩面壁打坐的時候,一位名叫神光的僧人一心要拜達摩為師。一開始,達摩沒有收留
他,只是時常面壁端坐,並不加以教誨。
一個寒冬大雪之際,神光徹夜立正,侍候在達摩大師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積雪已經過
膝,可是他侍立愈加恭敬,最後竟然砍掉了自己的一隻手臂,來表示求道的決心。
達摩問神光:「你到底要求什麼?」
神光說:「我心不得安寧,請大師為我說安心法門。」
達摩便說:「你把心找出來,我便為你安心。」
神光聽了這話,當時便怔住了,良久方說:「我找我的心在哪裡,了不可得啊!」
達摩又說:「對啊!這便是你安心的法門啊!」
神光言下大悟。達摩便將大法傳與他,並為他改名慧可。
達摩所傳的禪法主要以四卷本《楞伽經》為依據,這部經典主張離名絕相,所以達摩特別
囑咐修禪者不可執著於語言文字,而要在諸法實相上離言現觀,親證真如,所以有人總結
說:「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地用功夫」,確實概括出達摩禪法的主要特徵。
菩提達摩圓寂之後也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隻履西歸」故事。據說達摩圓寂三年之後,
北魏人宋雲奉命出使西域,在回國途中,走到蔥嶺時遇見達摩。只見他手裡拿著一隻鞋,
翩翩獨行。宋雲問:「師父往哪裡去?」達摩答:「回西天去!」宋雲歸國後,將此事稟
報朝廷,北魏孝宗皇帝命人開啟墓穴,打開棺材一看,發現棺內只有一隻鞋。可知達摩真
的「西歸」印度了。
後代兩位禪師,對此事做過一次頗為有趣的討論。景祥禪師問:「達摩西歸,手攜隻履,
當時何不兩隻都將去?」僧答:「此土也要留個消息。」
菩提達摩之後,禪宗蔚為勃興,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它不但廣泛地影響了中國佛學的發
展,同時,也深刻地影響了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
按照禪宗傳法譜系,二祖慧可傳三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又傳五祖弘忍。到弘忍
時期,禪宗的教義才真正明確起來。現代一些學者研究認為,從菩提達摩到僧璨的禪史屬
於傳說時期,很多傳說尚難以找到歷史根據。中國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應從道信、弘忍、神
秀算起,到六祖慧能及其弟子神會時最終完成;從馬祖道一和石頭希遷開始,禪宗進入了
興盛階段;晚唐之後禪宗以「五家七宗」的成立為標誌,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根據
這些觀點,可以將禪宗史概括為傳說階段、創始階段、完成階段、興盛階段,和發展階
段。每個階段都以幾位代表性人物的出現為標誌。
道信禪師是蘄州(湖北廣濟縣)人,俗姓司馬。他天生聰明,據說幼年即遍覽佛教大小乘
諸經。隋開皇十二年(五九二),他年僅十四歲,以沙彌身分參見三祖僧璨,說:「求和
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僧璨問:「誰縛你了?」
道信回答:「沒有人縛。」
師曰:「那還求什麼解脫?」
道信言下大悟。
道信在唐武德七年(六二四)回到蘄州,住在破頭山(後名雙峰山),大振法道,學侶雲
集。貞觀十七年(六四三),唐太宗聽說道信禪師的名氣很大,多次下詔徵他入京,道信
都上表辭謝不就。唐太宗有點惱怒,第四度遣使,並且下令說:「如果再不從命,就將他
的首級取來。」使者來到道信之處傳達聖旨,道信就伸出脖子等待刀刃,神色儼然。使者
不得已,回京稟奏,唐太宗對他更加仰慕。從這個傳說可以看出,道信堅持了自達摩以來
不參與世俗政治的禪修風格。他留下的著作有《入道安心要方便門》等,對禪修宗旨的闡
述很詳盡。
五祖弘忍(六○一─六七四),俗姓周,湖北黃梅人。
據說一日道信禪師前往黃梅去,路上遇見一個小孩,骨相奇秀,異於常童。
道信問:「你姓什麼?」
小孩回答:「性是有,不是常性。」
又問:「是何姓?」
回答說:「是佛性。」
道信說:「你沒有姓嗎?」
回答說:「性空故。」
在這段公案裡,道信問的是「姓」,而小孩答的是「性」,用諧音雙關方式打著機鋒。道
信覺得這個小孩的根器很難得,就到他家裡,乞求他的父母讓這個小孩隨自己出家,這小
孩就是後來的五祖弘忍禪師。在四祖圓寂後,弘忍從破頭山遷至黃梅東山,定居二十餘
年,門徒眾多,當時稱他的禪學為「東山法門」。
弘忍禪學的一個新發展是:他除了堅持菩提達摩以來「依《楞伽經》以心法為宗」的傳
統,還常告誡學人「受持讀誦《金剛經》可以見性成佛」。一般認為,自弘忍開始,禪宗
的經典依據由《楞伽經》改變為《金剛經》了。不過在當時,兩部經的地位應該是相等
的。
弘忍之後,禪宗出現分化,他的弟子慧能、神秀分別被推為南宗和北宗的「六祖」,這是
禪宗發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事件,禪宗真正中國化也是在這時完成的。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是廣東嶺南新州人,俗姓盧,其祖先可能是北方的一個大家族,
因故被貶謫到嶺南的。慧能的父親逝世很早,家境貧寒,慧能早年以打柴為生,奉養老
母。
傳說有一天慧能在街上賣柴,剛出客店,忽聞隔壁有一客人正在誦經。慧能一聽,當即覺
得內心非常歡喜,智慧頓生,於是走上前問道:「客人所念是什麼經?」
那人回答:「《金剛經》。」
又問:「此經從何而來?」
答曰:「從東山黃梅弘忍大師處得來。」
慧能聽了,下定決心,安置好母親,便從廣東嶺南至湖北東山參見弘忍大師。
途經數月,甚是艱辛,到時正遇弘忍升座說法,慧能便上前參禮。
五祖見是一位粗皮大漢的樵夫,就問道:「哪裡來?」
答曰:「嶺南來。」
五祖大聲說:「南蠻獦獠也來聽佛法麼?」
慧能說:「人有南北,佛性豈有南北?和尚您的身與獦獠身不同,佛性豈也有異?」
五祖又問:「你來做什麼?」
答曰:「不求別的,只求作佛。」
弘忍聽後,知道慧能根機大利,是真正能夠成佛作祖的人才,就不再多說,讓他到米房舂
米。
一天,弘忍向大眾說:「我已經老朽,欲傳衣缽,眾位弟子對佛法大意領悟如何,各作一
偈,如果能明佛法大意,即付衣缽,為六代祖師。」
當時他的大弟子神秀威望很高,被很多人認為一定會成為弘忍接班人的,他在南廊壁上作
偈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弘忍看到後,也沒有多說,就讓大家諷誦此偈。
一天,一個童子口中誦著神秀的偈語,從慧能的舂米房門前走過,慧能一聽,知道此偈沒
有見性,於是也說了一偈。他並不識字,是由人代寫在牆壁上的,慧能的偈是:「菩提本
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時眾人感到很吃驚,弘忍走過來看後說道:「亦未見性。」
但當天晚上弘忍來到舂米房,見慧能將大石繫於腰上,正不知疲倦地用力舂米。
弘忍問:「米熟了嗎?」
慧能回答:「米熟久已,只欠篩來。」
弘忍就用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深明其意,於當夜三更走進弘忍丈室,弘忍便以《金剛
經》與慧能印心,並密授衣缽,讓慧能連夜離開寺院南行。
慧能受此衣缽後,便獨自南行,先後在獵人隊伍中隱避了十五年。
唐儀鳳元年(六七六),慧能到了廣州南海法性寺。當夜在大殿裡聽到兩位僧人因為看到
佛殿裡掛的長幡被風吹動而爭執。一個說是風動,一個說是幡動,彼此爭論不休。慧能便
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
當時在場的一位名叫印宗的禪師,聽到慧能的話十分敬佩,便為他剃度,並授具足戒。
此後,慧能廣傳禪法,據說凡是聽了慧能開示的人,沒有不傾心敬佩、見道開悟的。
從此,這種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法門便大行於中華了。
但是,在慧能離開黃梅山、弘忍禪師圓寂之後,眾弟子仍然推神秀為「六祖」,相對於慧
能在南方所傳禪法來說,稱之為「北宗」。北宗在很長的時期內並沒有中斷,而是繼續傳
播著。
據說唐中宗聽到慧能的名聲後,也派人來召慧能入京。慧能以久處山林、年老多病為理
由,推辭不去。可見他仍然堅持達摩以來不參與世事的風格。七十六歲時,慧能在這裡圓
寂。他的遺體沒有按照佛教一向的傳統火化,而是塗上漆料,保存為肉身像,至今供奉在
廣東韶關南華寺中。
中唐時期,南宗禪的發展走向興盛,慧能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並被朝廷加了諡號為「大鑒
禪師」。著名文人柳宗元撰寫過〈曹溪第六祖大鑒禪師碑並序〉,劉禹錫也撰有〈曹溪大
師第二碑〉。
拈花微笑:禪宗
據說達摩的師父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對他說:你的緣分是在中國,等我圓寂之後,你可以到
那裡去傳播禪法。
達摩遵從師囑,於梁武帝普通七年(五二六)乘船來到中國。他先到達廣州,然後到達梁
朝首都建康,見到了以崇佛聞名的梁武帝。當時他們之間有一段對話:梁武帝問:「朕即
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什麼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
梁武帝又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達摩答:「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好比影子跟著東西走,並沒有實際效果。」
梁武帝問:「那麼,什麼是真功德?」
達摩...
目錄
第一章
覺行圓滿:佛祖釋迦牟尼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八相成道/佛誕日/臘八的傳說
化愚濟眾:佛、法、僧「三寶」
「三寶」與「三皈依」/十大名號/四諦/圓寂與荼毘
法雨普施:經、律、論「三藏」
第一次結集/如是我聞/三藏法師
助佛弘教:佛陀的十大弟子
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優波離/羅睺羅/阿難
第二章 三乘佛法: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
了脫塵緣:小乘佛教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第二次結集/上座部與大眾部/南傳佛教
度化眾生:大乘佛教
法身/三身佛/三世佛/十方佛/菩薩的含義/
六波羅蜜/三乘佛法/馬鳴與龍樹
化行人間:本生故事
本生類經典/尸毘王以身代鴿/雪山童子捨身求偈/太子須大拏
道燈法鼓: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
龍樹、提婆與中觀學派/空觀與二諦/無著、世親與瑜伽行派/邏輯學與因明學/佛教心
理學/唯識學/密教/陀羅尼與曼荼羅/藏傳佛教
第三章 佛教東漸:佛教在中國的傳播
震旦因緣:佛教東傳及其中國化
永明求法/白馬寺/早期的佛道之爭/理惑論/因果報應之爭/沙門禮敬王者之爭/形神
之爭/中國佛教的若干特點
功標青史:取經與翻譯
朱士行/法顯/玄奘/義淨/安世高等早期翻譯家/格義/道安/鳩摩羅什/玄奘的翻譯
/佛經的譯場與翻譯的組織
無盡妙藏:大藏經與佛教文獻
漢傳大藏經的形成/《出三藏記集》與《開元釋教錄》/房山石經/佛教與雕版印刷術/
《開寶藏》與《趙城金藏》/《永樂南藏》與《永樂北藏》/《嘉興藏》/貝葉裝/《高
麗藏》與《大正藏》/《弘明集》/《高僧傳》/《祖堂集》等禪宗語錄、燈錄/《佛祖
統紀》與《佛祖歷代通載》/《法苑珠林》
第四章 宗派繁盛: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
開宗立派:從學派到宗派
三論學/僧肇/涅槃學/道生/成實學/攝論學/毘曇學/地論學/律學/禪學/小乘禪
與大乘禪/寺院經濟的發展/祖統的形成/判教/三武一宗法難
會三歸一:天臺宗
慧文、慧思禪師/智顗大師/五時八教/《妙法蓮華經》/會三歸一/
一念三千/止觀法門/灌頂法師/湛然法師/宋代之後的天臺宗
萬法圓通:華嚴宗
杜順與智儼/法藏大師/《華嚴經》/華嚴宗的五教判教/法界緣起論/華嚴十玄門/清
涼澄觀/圭峰宗密
拈花微笑:禪宗
菩提達摩祖師/嵩山少林寺/二祖慧可/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與「東山法門」/楞伽師與
北宗/六祖慧能/曹溪/神會/南嶽懷讓與青原行思/馬祖道一/百丈懷海與《百丈清
規》/石頭希遷/五家七宗的形成/公案與機鋒/禪宗語錄
佛光普照:淨土宗
阿彌陀佛與西方淨土信仰/信願行/念佛法門/慧遠大師/善導大師/末法觀念/永明延
壽/禪淨合流/觀音信仰/淨土宗經典
第五章 覺悟之道:佛教的核心信仰
法界緣起:佛教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三千大千世界/「劫」/「器世間」與「有情世間」/「四大假合」與「五蘊無我」/無
明:輪迴之根
六道輪迴:佛教的生命觀
輪迴現象與六道形成/十善與十惡/十法界/生命輪迴的過程/
中陰與中陰救度
果徹因源:佛教的緣起論與因果論
「因」與「緣」/因果的相互轉化/萬有因果律/緣分/
因緣思想與慈悲觀念/十二因緣
轉迷成悟:佛教關於覺悟的認識
妄想執著/虛假的世界/邪見的產生/貪、瞋、癡「三毒」/佛教正見:三法印/諸行無
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戒、定、慧「三學」/五戒/禪定/般若智慧/五種般若
第六章 入世應用:佛教與世間的關係
二諦融通:真諦與俗諦
功德與福德/布施/化城喻/到岸舍筏/四依法
道場莊嚴:佛教的禮儀
佛教禮儀的形成/禮拜與合十/香、花、燭等供養禮儀/齋戒儀式/早晚課誦/三皈依儀
式與受戒儀式/懺悔儀式與水陸法會/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
身雲妙現:菩薩信仰
文殊道場五臺山/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睺寺/菩薩頂/普賢道場峨嵋山/報國寺
/伏虎寺/清音閣/金頂禮普賢/觀音道場普陀山/《普門品》/普濟寺/法雨寺/慧濟
寺/地藏道場九華山/新羅太子金喬覺/化城寺/肉身殿/百歲宮/祇園寺/彌勒菩薩與
彌勒信仰/布袋和尚與「大肚彌勒」/魚籃觀音/菩薩應化世間的真意
第七章 佛教聖地:物質文化層面看佛教
古刹巡禮:佛教的名山與名寺
寶刹的含義/寺院、蘭若、叢林/漢傳佛教寺院建築的布局/塔的起源與規制/石窟與石
窟群/中嶽嵩山/南嶽衡山/江西廬山/江西青原山/雲南雞足山/浙江天臺山/杭州天
竺山/福建鼓山/廣東丹霞山/各具特色的中國名寺/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
/麥積山石窟/響堂山石窟群/大足石刻/豐富多樣的中國名塔
佛像莊嚴:佛教的造像與雕塑
佛教造像的起源與發展/「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佛像的「手印」/各類菩薩像/
羅漢像/「十八羅漢」與「五百羅漢」
法器曼妙:常用的佛教器具
鐘/鼓/磐/木魚/鐃鈸/板/僧人的三衣/袈裟/缽/
念珠/蒲團/錫杖
第八章 心靈淨土:精神文化層面看佛教
幽玄旨趣:佛教的文學與文學的佛教
佛教經典的文學性/《法句經》/譬喻類經典/法華七喻/佛傳、佛讚類作品/佛本生經
典/大乘佛教經典的文學性/《維摩詰經》/中國僧俗的佛教文學創作/佛教思維方式對
中國文學的影響/佛教論說文體/釋氏輔教之書與因果報應觀念的普及/佛教文學的「真
實」觀/王維/白居易/宋元後的士大夫佛教文學創作/詩僧/皎然/佛教文學的獨特審
美趣味/寒山/雲棲祩宏/憨山德清/佛教對中國古典戲曲小說創作的影響
海潮妙音:佛教的音樂傳播
梵唄的流傳/曹植與「魚山唄」/「唱導」的產生/佛曲與中國民族音樂的成熟/法曲/
敦煌「曲子詞」/佛教音樂對宋詞、元曲的影響/佛教音樂的通俗化
吉祥妙相:佛教的繪畫與書法
顧愷之、張僧繇等的佛畫/吳道子與尉遲乙僧/周昉的觀音畫/貫休/王維等的寫意山水
畫/淡遠、空靈的文人禪畫/佛教寫經與中國書法的成熟/智永/懷素/弘一法師
第一章
覺行圓滿:佛祖釋迦牟尼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八相成道/佛誕日/臘八的傳說
化愚濟眾:佛、法、僧「三寶」
「三寶」與「三皈依」/十大名號/四諦/圓寂與荼毘
法雨普施:經、律、論「三藏」
第一次結集/如是我聞/三藏法師
助佛弘教:佛陀的十大弟子
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須菩提/富樓那/迦旃延/優波離/羅睺羅/阿難
第二章 三乘佛法:從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
了脫塵緣:小乘佛教
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第二次結集/上座部與大眾部/南傳佛教
度化眾生:大乘佛教
法身/三身佛/三世佛/十方佛/菩...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