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博弈的破局智慧
莎士比亞曾說:「雖然我無意詐騙世人,可是為了防止自己被人欺騙,我必須學習並且活用這套手段。」人生如棋局,我們不能奢望對手的手下留情,如果不願成為輸家、成為棋子,同流於陰謀詭計之中,那就只能打翻棋盤,將其破局以重新制定規則。
本書藉由識局、觀局、穩局、攪局到最後的控局、扭局、收局,自歷史謀略故事中,尋得現代生活哲理的淵源,循序漸進地為您解說各種破局謀略的智慧與技巧,並將這些哲理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實踐中。
本書不是教你詐,而是透過歷史認知人性與社會的複雜,讓你學會在社會中生存的博弈之道,使您能從書中高明的破局智慧中,獲得生活和生命的指引,使自己不至於陷入爾虞我詐社會中的騙術圈套。
作者簡介:
墨子非
一位嫻熟中國歷史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性喜以古論今並引古鑑今,其筆鋒犀利,文底深厚,常於報章雜誌發文立論、針砭時弊,是一位熱愛文學、歷史,並不忘關懷、回饋社會的優質作家。
章節試閱
識局之法
破局首先需要的是一雙慧眼,能夠識別他人的計謀。如不然,渾渾厄厄地走進去,成為他人盤中之餐,怎能破局?陷入僵局之中,如果不能引起警覺,就這樣一直陷在裡面,等到醒悟過來時已經是無力回天,這樣的局面何以破局?所以,能否識局,對於破局者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
識局的方法可以是不拘一格的。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人生當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塊肥肉給你。所以,對於那些送上門來的好事,對於那些沒事送慇勤的人,得格外保持注意。不然,一不留神,便鑽進他人所設之局當中,悔時已晚。
試探識真情
這是一個偽裝的時代。每個人都會給自己戴上形形色色的面具。在生活交際當中,你很難判斷出對方向你所說的哪一句話是真,哪一句話是假。都說人心隔肚皮,想要不陷入別人所設的局裡面,識得對方的真情,試探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可以說,「西安事變」是張學良一生之中最為耀眼的一場戲。而這場戲之所以能夠得以上演,很大方面應該歸功於楊虎城的試探法。
東北易幟後,張學良曾積極支持蔣介石用武力統一中國,並在中原大戰中給蔣以關鍵性的支持。然而正是蔣介石,在日寇大兵壓境下,嚴令他對日不准抵抗,先失去東北三省,後又丟掉熱河,還代蔣受過,被迫「下野」出國「考察」。1934年回國後,蔣又命他率東北軍先到鄂豫皖「剿共」,後又到陝甘「圍剿」紅軍。兩次「剿共」使張學良損失了幾個師,蔣不僅不體恤,反而順勢取消了東北軍兩個師的編制。蔣藉打內戰來消滅異己使他憤恨不已。
10月22日,蔣介石在西安分別召見張學良和楊虎城,脅迫他們攻打紅軍。張、楊表示應聯共抗日,即遭蔣喝斥。蔣還將嫡系部隊約30個師調到以鄭州為中心的平漢、隴海鐵路沿線,隨時準備進攻陝甘的紅軍。10月27日,蔣在西安向軍官訓練團和東北軍、十七路軍部分軍官訓話,說:「我們最近的敵人是共產黨,為害也最急;日本離我們很遠,為害尚緩……不積極剿共而輕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前後倒置,便不是革命。」在這之後又發生了蔣介石逮捕沈君儒、章乃器等愛國人士的「七君子事件」。
蔣介石不顧民族危亡,頑固堅持「剿共」和打擊抗日民主力量的惡劣行徑,使張、楊兩位將軍痛心疾首。
12月4日,蔣介石又飛到西安,再次嚴令張、楊開赴陝北「剿共」,並由中央軍在後督戰。如他們不願去,便將東北軍調到福建,將十七路軍調往安徽,由中央軍接替赴陝甘「剿共」。12月7日,張學良再次去說服蔣介石放棄「剿共」,團結抗戰。回顧東北三省丟失,華北又在日寇虎視之下,張學良聲淚俱下。然而蔣介石竟拍了桌子,說:「現在你就是拿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共計劃也不能改變!」
在這樣的形勢下,張學良和楊虎城頻繁晤面,都有心對蔣發難。可對於這樣一個關係到身家性命和國家前途的大事,在對方亮明態度之前,誰也不敢輕易開門。眼看形勢越來越緊迫,雙方卻是欲說還休。
楊虎城手下有個著名的共產黨員叫王炳南,張學良也認識。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楊虎城便托他之口說道:「王炳南是個激進分子,他主張扣留蔣介石!」張學良馬上接口道:「我看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於是兩個聰明的將軍開始商談行動計劃。
當時,張學良的實力比楊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蔣的結拜兄弟。楊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擺在張的面前,而張又不贊同,後果實在堪憂。於是便借了並不在場的第三者之口傳出心聲,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謀他策。這麼做,兼有拉「擋箭牌」的自保功用,妙不可言。
在這樣的試探的幫助下,西安事變得以上演。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華清池武裝扣留了蔣介石,囚禁陳誠等十餘人;宣佈取消「西北剿匪總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張學良、楊虎城任正副委員長;並通電全國,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實行民主政治。後經各方談判,終於使得蔣介石改變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從此中華民族得以團結在一起,一致抗日。
可以說,正是楊虎城的試探成全了張學良的千古功名。如果楊虎城不試探的話,貿然行事,就很容易掉進別人設的局裡面。所以,透過試探得到真情,就能夠避免自己掉進別人的局裡。
在生活當中,先試探,後深入應當成為我們謹慎行動的準則。為什麼?古人曰:「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難測,真話難得,尤其是那些所謂見過世面的人,見面就寒暄客套,東拉西扯,不明所以,莫測究竟,甚至像俗話說的:「當面喊大哥,背後操傢伙」。這樣,往往一些直腸子的人,也就是不懂試探之道的人免不了吃盡苦頭了。
要把握人的內心,試探的辦法很多,有像楊虎城那樣旁敲側擊套真話,用弦外之音暗示他人的,甚至還有反激的方法加以試探的。試探的手段不拘一格,目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得到實情。我們來看看潘崇是怎麼讓太子商臣透過激怒他人來獲得真相的。
楚成王打算立商臣為太子時,就此事徵求令尹子上的意見,子上說:「君王您現在年輕,又有這麼多寵妾。如果現在立商臣為太子,以後又想另立您寵愛的姬妾生的兒子,再廢黜商臣時,可能就會引起內亂。以前楚國立太子,常常立年輕人,何況商臣這人,有著黃蜂一樣的眼睛,豺狼一般的聲音,是個殘忍的人,不能立他為太子。」但楚成王並沒有採納這個意見。
到了魯文公元年,楚成王又想廢掉商臣,改立王子職為太子。商臣聽說這件事,拿不定主意,就去問他的老師潘崇:「如何才能瞭解這件事的真偽呢?」
潘崇說:「您宴請成王的妹妹江,席間故意對她不尊重,激她說出真相。」
商臣採納了潘崇的建議。果然,江在席上怒聲大罵:「好啊,你這個卑賤的東西,難怪君王想廢掉你,改立王子職為太子。」
商臣趕緊告訴潘崇:「確實有這樣的事。」
潘崇問商臣:「您甘心做王子職的臣子嗎?」
商臣說:「不甘心!」
潘崇又問:「你會不會離開楚國?」
商臣說:「不會。」
潘崇再問:「你敢不敢發動兵變弒殺君王?」
商臣答道:「敢。」
十月,商臣率領東宮守衛包圍了成王的宮殿。成王想拖延時間,因為熊掌很難做熟,就以此為借口,請求讓他吃完熊掌再死,商臣沒有答應。十八日,成王上吊自殺。楚國人給成王加謚號為「靈」,成王雖死也不瞑目。至到把謚號改為「成」,他才闔上了眼睛。
商臣即位,是為穆王。因潘崇幫助奪位有功,商臣把自己做太子時居住的宮室以及宮內的財物、奴僕全都贈送給潘崇,並封他做了太師,兼管宮中的侍衛軍。
潘崇這一招非常的高明。在那樣的條件下,如果用「軟」的方法來獲得事情的真相,由於事關重大,他人必然守口如瓶,而難以奏效。然而潘崇選擇了透過激怒他人,使他人的情緒不受控制的時候,吐露事情的真相。
精明的政客,在採取重大行動之前,一定會先試探各方面的反應。清朝康熙皇帝親政時,對許多大臣實行了一連串的「削藩」行動。盤踞在雲貴的吳三桂十分擔心康熙對他也下手,便主動請求撤藩,其實是想試探朝廷的態度。康熙判斷,吳三桂遲早會反,不如先發制人,順勢利用他自願請求的機會,於是詔告吳三桂,同意他撤去藩鎮。
吳三桂沒想到皇上真會同意他的請求,又急又恨,決定起兵反清。但此事非同小可,人心向背非常重要,他想先試探一下軍心,於是,他帶著軍隊去祭拜明朝皇帝的陵墓。他當眾跪在墓前磕頭作揖,嚎啕大哭,趴在地上半天不起來。他這一哭,把軍士的眼淚都引出來了,全軍上下,群情激憤,一片哀聲。吳三桂見此情景,暗自高興,趁熱打鐵,乘機打出了「復明討清」的旗號,公開與清朝翻臉。
從吳三桂一察龍顏,二探軍心的兩次行動來看,他是精於投石問路的試探之道的。
試探識真情,能使自己避免陷入局中。當然,試探本身也包含暗示,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意圖,看看對方的反應態度。人的內心世界常常是一個打不開的「黑箱」,透過有目的的試探,就可以收到一些信息反饋,研究這些反饋信息和它們的變化規律,就能由此推斷「黑箱」中到底是些什麼東西。
所以,想要破局,首先要識別他人的真實意圖和想法;而要想明白他人的真實意圖和想法,試探法是一條可以走的途徑。需要注意的是,試探最好做到渾然天成,不能讓對方看出你是在試探。不然不但得不到真實的情況,反而會被對方所利用,成為引誘你走進圈套裡面的工具。
二.慧眼鑒實情
芸芸眾生,紛紛撓撓。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和它表面所呈現出來的樣子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如果不弄清事情的真實情況,貿然行事,很容易就被套進局裡,難以脫身。所以,一雙能識別實情的慧眼是相當重要的。有了鑒別慧眼之後,方能明瞭實際的情形,進而想辦法不陷於其中。
阮籍是魏晉之際的名士,為人容貌英俊,志氣宏放,卓然獨放,任性不羈。由於當時司馬氏篡權,常以「禮教」的緊箍咒殘酷迫害一些富有正義感的士人。為了躲避迫害,阮稽、嵇康等七人經常結伴,在清風翠竹下清談,時人號稱他們為「竹林七賢」。
為了避開災禍,阮籍有時把自己關在房裡看書,幾個月不出門。有時登臨山水,能忘情於山水,幾天不回家門。他會彈琴,會口技,有時模仿虎嘯的聲音能傳幾百公尺遠,常常自我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每當得意之時,往往會「忘忽形骸」,狂歡亂呼,乃至於不少人都認為他犯有癡病。
阮籍的父親在曹魏時期,曾任丞相要職,在當時很有名望。等到阮籍年長,正當可以大幹一番事業時,恰逢司馬氏當權。為了不與司馬氏合流,逃避司馬氏的所謂「禮教」統治,他常常故作放誕,酗酒托志,拒不參與世事。
有一次,司馬昭想拉攏阮籍,就想讓阮籍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同阮籍結成兒女親家。
阮籍事先知道了這個消息,馬上看出了司馬昭暗地裡的陰謀——他是想借此拉攏阮籍上自己的船,是司馬昭為自己所設的一個局。這就是阮籍的慧眼所在。有了這雙慧眼看穿了司馬昭的用心,阮籍當然不會上當,鑽進司馬昭的局裡。
阮籍想,如果同意了這門親事,那就等於被迫加入司馬氏的陣營。這樣做,非他所願。但開口拒絕,那就意味著公開得罪司馬昭。這一來,自己的腦袋就得搬家了。怎麼辦?阮籍在家裡來回踱步,思考良策。無意中,手觸摸到了自己心愛的酒壺,他頓時眼睛一亮,興奮得叫出聲來:「有了,有了!」
第二天,司馬昭派來的使者敲響了阮籍的家門。家僮將使者引進阮籍的書房,還沒進門,只聞到一股股酒味撲鼻而來。使者進去一看,只見阮籍已醉如爛泥,口流涎水,手中還抓著一個酒壺,酒壺裡的剩酒還不時地被他抖落幾滴,他的胸前已給酒浸透了一大片。
阮籍雖有些醉了,但他意識到司馬昭的使者已經進了自己的書房,於是,又打鼾如雷。
「你的主人怎麼這時候還沒睡醒?」使者不解地問。
「我們家老爺向來喜歡飲酒,在士人中已是出了名的,你難道連這一點都不知道?」家僮沒好氣地白了使者一眼道。
「這……」使者無奈地搖了搖頭,「這叫我回去如何交差呀!」
「對不起,老爺要休息,請回吧!」
司馬昭的使者只好悻悻然地離開了阮籍家。司馬昭聽了使者的回報後,對使者說:「他今天醉了,明天還不醒嗎?明天你再去與他商談也不遲呀!」
使者唯唯諾諾地答應著,心想:我這媒差可真不好辦哪!
第二天,司馬昭的使者又帶著聘禮來到了阮籍家。家僮將使者帶到了阮籍的臥室,對使者說:「我們家老爺自昨天喝醉了酒,至今未醒,還是我把他背到床上,讓他躺下的呢!」使者除了聞到濃烈刺鼻的酒味外,就是聽到阮籍如雷的鼾聲。眼看今天正事又談不成了,只好搖搖頭,打道回府,向司馬昭作了內容相同的稟報。
就這樣,阮籍是醉了喝,喝了醉,多喝亦醉,少喝亦醉,無時不醉,結果,整整醉了六十天。司馬昭面對終日沉醉不醒的阮籍,猶如老虎吃刺蝟——難以下口。一次次踏進阮家門,一次次吃了閉門羹。有幾次,司馬昭還親自登門,想探個究竟,但見到的仍是醉翁一個,聽到的仍是呼嚕呼嚕的鼾聲,最後只好作罷,再也不提這門親事了。
當聽說司馬昭的兒子已另行訂婚後,阮籍的酒醉也自然地醒了。阮籍正是透過這種長醉不醒的方法,拒絕與司馬氏聯姻,拒絕與司馬氏同流合污。
司馬昭對阮籍拒絕與自己聯姻,感到十分惱火,於是,就想方設法來找阮籍的麻煩,想置阮籍於死地。
司馬昭派心腹鍾會,經常去阮籍家,以訪問求教為由,想請阮籍談談對時政的看法,並虛心地請阮籍提些治國良策。想以此來看看阮籍的態度,以便加害阮籍。
阮籍生逢亂世,早已將功名利祿置之度外,抱定口不臧否人物的宗旨。所以,為了不使司馬昭計謀得逞,每當鍾會來時,阮籍也總是喝得酩酊大醉。鍾會同他偶爾講兩句話,阮籍也是舌頭僵硬地胡說兩句誰也聽不懂的語言。鍾會無法同阮籍對話,也就無法知道他的政治立場。就這樣,阮籍避免了一場又一場的政治災難。
後來,阮籍聽說步兵營的人善於釀酒,有多年陳釀三百斛,就要求去當個步兵校尉,以終日飲酒而「遺落世事」,故人們又稱其為「阮步兵」。
阮籍為什麼要這樣買醉?就是因為阮籍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他看清了司馬昭的兒女親事只是為自己設的一個局。只要自己答應了這門親事,那就等於是鑽進了司馬昭的局裡面。透過醉酒來一再拖延時間,最終拒絕了司馬昭的親事,使得司馬昭的納親之局沒有能夠得逞。再後來,當鍾會前來試探的時候,阮籍又一次認清了鍾會的用意,於是又用醉酒的方法,使得鍾會不能知道自己的政治立場,再一次破了司馬昭的局。
春秋時,魯國的執政者季孫有一個家臣,名叫陽貨,操縱了季氏的權柄。陽貨聽說孔子仁賢,想請孔子出來,為自己謀劃,便幾次送信給孔子,要孔子來拜見他。
孔子是一個賢明的人,當然具備一雙慧眼。他立刻明白陽貨的想法,知道這其實是陽貨所設的一個局。於是,孔子慧眼看穿了陽貨的計謀後,就想辦法不陷入陽貨的局裡。所以孔子不管怎樣,就是不去。而陽貨又不肯放下身段,先去拜訪孔子。這樣,雙方僵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終於,陽貨想到了一個花招,他派人打聽孔子的行蹤,當聽說孔子已外出時,陽貨便親自到孔子家,給孔子送去一隻烤熟了的小豬。
依照當時的禮節,大夫或相當於大夫的貴族如果對士有所饋贈,士如果不在家,沒有親自拜受,事後就必須親自去向饋贈者答謝。陽貨想透過這種方法,引孔子上鉤。
孔子回來後,發現幾案上的禮物,問及家人,家人告訴了孔子事情發生的經過。孔子知道這是陽貨引他上鉤,有意讓他前去拜謝陽貨,不免輕輕地笑了笑。他想了想,忽然心生一計,便大口地享受著陽貨送來的美味。
第二天,孔子開始在暗中觀察陽貨的動靜。一天,只見一輛車,上面坐著陽貨,後面還跟了一些家丁,從陽貨的住處出來。見馬車已經走遠,孔子就整了整衣冠,叩響了陽貨家的大門,向陽貨的家人表示了謝意,孔子巧妙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不失禮,也達到不與陽貨見面的目的。
孔子的這一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招數,實在是漂亮。陽貨本來已經為孔子設了一局,就等孔子往裡面鑽。但是孔子卻看出了陽貨的這一計謀,明白陽貨送給自己小豬的背後,其實還有其他的目的,於是就用了陽貨自己的招數上前答謝,就這樣成功地化解了陽貨的這個局。
能不能化解對方的局,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識破對方的計謀。能識破,就能想辦法化解;不能識破,就只能等著被打敗。所以,具備一雙慧眼,凡事多思考而後行,方能免於入局。
察言善觀色
察言觀色是一切人情往來中最基本的技術。不會察言觀色,等於不知風向便去轉動舵柄,破局就更無從談起,弄不好還會在小風浪中翻了船。
直覺雖然敏感卻容易受人蒙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斷才是察言觀色所追求的頂級技藝。言辭能透露一個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讓我們窺測他人內心,衣著、坐姿、手勢也會在毫無知覺之中出賣它們的主人。言談能告訴你一個人的地位、性格、素質及至流露內心的情緒,因此善聽弦外之音是「察言」的關鍵所在。如果說觀色猶如察看天氣,那麼看一個的臉色應如「看雲識天氣」般,有很深的學問,因為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時間和場合都能喜怒形於色,可能是「笑在臉上,哭在心裡」。
察言觀色當中,「眼色」是「臉色」中最應關注的重點。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訴我們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裝同樣有現人於微的功效,進而識別他人整體,對其內心意圖洞若觀火。
萬曆四十一年,春闈大試剛剛落下序幕,參加會試的四方學子焦急地等待著考試結果。放榜後,名列榜首的是宜興才子周延儒。按照科舉規定,接下來便是殿試,這位周延儒又獨佔鰲頭,由皇上欽定為頭名狀元。當周延儒披紅掛綵、身騎高頭大馬遊歷京城、招搖過市之時,人們方親眼看見這位狀元郎的風采,竟是位二十來歲的少年書生。
周延儒少年得志,機敏過人,他本人也自視甚高,一心想在官場中混出名堂來。他的仕途也還一帆風順,天啟年間,周延儒被派往南京掌管翰林院。他為人機巧,善辨風色,在處理與東林黨和閹黨的關係時,他左右逢源,兩面不得罪,雖與東林黨人時有往來,卻從未受到閹黨的排擠,因而烏紗帽一直穩戴頭頂;就是後來的東林黨禍和閹黨逆案,他也都圓滑地逃過了。
熹宗在位只有七年,便短命而死。崇禎皇帝登基後,堅決查處黨私之徒,整頓朝綱,在懲治魏忠賢逆黨之時,唯恐網疏有漏,凡是與魏忠賢集團有過一兩次交往的人,一概連坐罷黜,一下子牽連進去百十餘人。由於閹黨一案懲罰的官員過多,造成朝官嚴重缺員,於是,崇禎將南京的一大批官員調回京都,各派其職。就在此時,周延儒也被召進京,升任禮部右侍郎。地位改變了,官職提高了,使他有機會能夠接觸皇上,他便利用這絕好的機會,察言觀色、伺機而動,積極創造條件,為實現其奪取朝中大權的野心做準備。
崇禎元年的冬季,錦州邊防軍發生嘩變。撫臣袁崇煥聞訊調查後得知,因軍官們層層剋扣糧餉,士兵們忍無可忍才採取這種過激行動,以引起朝廷的重視。袁崇煥在奏章中詳細匯報了事件的起因、性質和危害性,建議朝廷從速補發糧餉,以解燃眉之需。
邊地軍心不穩,自然事關重大,崇禎皇帝緊急召集朝中大臣,在文華殿商議此事,討論對應的辦法。大臣們一致贊同袁崇煥的建議,請求皇上速發糧餉,以解救邊地之急。聽了大臣們的意見,崇禎臉色陰沉,只是一言不發。崇禎雖然雄心勃勃、勵精圖治,致力於振興朱明王朝,一心做個賢明君主,但是,他生於王朝的末世,從小在鉤心鬥角的皇宮內長大,目睹了一幕幕奪權爭寵的醜劇,心裡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從而養成他敏感多疑、剛愎自用的性格,加之他初登帝位,年紀輕、閱歷淺,不善識人,所以處理朝政時往往失於明察,但他卻偏要自作聖明。此時此刻,崇禎對錦州邊防軍隊鬧事的成因仍然半信半疑。
周延儒最是老謀深算,他非常瞭解崇禎的脾氣,見崇禎對大臣們的意見不表態,早已揣摸透了皇上的心思。於是,他不慌不忙地站出朝班,發表了與眾不同的意見,陰陽怪氣地說:「朝廷設立邊防,旨在防禦敵兵。不想,如今敵兵未犯,邊防先亂。寧遠嘩變,連忙發餉,錦州嘩變,又急忙給餉,倘若各處邊關都來效仿,該當如何是好呢?」崇禎一聽周延儒說出了自己所想,大為高興,便問他有何上策,周延儒只回答道:「此事有關邊防安危,糧餉不得不發。只是,須得謀求一經久之策。」細想周延儒的話中意思,也不過是贊同發餉以息兵怒,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高見。不同的是,他提出了一個「經久之策」的說法,就顯得與眾不同。其實,這個沒有一點實際內容的說法,不過是他譁眾取寵的借口。就這樣,周延儒騙取了崇禎的好感,在皇上心裡留下了一個急公負責、站得高看得遠,能處置事情的好印象。崇禎當場褒獎了周延儒,而責怪了眾朝臣。
過了幾天,崇禎又把周延儒召到宮中單獨密談,商量給餉一事。周延儒再一次替皇上分析說:「軍餉首先是糧食,而山海關並不缺糧,那麼軍兵嘩變,是為缺銀,其中必有原因。恐怕是下屬軍官從中作梗、煽動鬧事,以此要挾袁崇煥,迫袁崇煥向朝廷要銀。」崇禎聽後,大為賞識,感到周延儒分析的情況真是入木三分。周延儒又一次受到皇上的青睞。
其實,此事與袁崇煥毫無關係,戍兵嘩變,是由遼東巡撫畢自措置失當造成的,三個月後,袁崇煥才到達山海關,著手處理了善後事務。他以撫為先,罷斥了幾個有責任的將領,斬處了十幾個破壞性最大的肇事者,畢自引罪自殺。由此看來,周延儒的分析完全是自作聰明,毫無根據。
時隔不久會推閣臣,周延儒與溫體仁早已覬覦入閣,但由於資歷較淺,未被推薦,二人心中十分不滿,便相互勾結,結成政治聯盟。先由溫體仁發難在先,繼之以周延儒從中協助,舊案重翻,借題發揮,矛頭所指,集中攻擊錢謙益,使崇禎疑心此次會推摻有結黨營私之嫌,從而否定了全部會推名單,並罷黜了錢謙益。透過此次事件,周延儒又進一步取得了崇禎帝的好感,不到一年,周延儒被「破格」任命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准許參與機務,從此擠入了最高決策核心。
但是,野心勃勃的周延儒並不以此為滿足,為了達到獨攬大權,奪取首輔地位的目的,他又施展了一系列的陰謀詭計,竟然可以不顧國家的利益,勾結溫體仁,利用皇太極的反間計殺害了大將袁崇煥,其真正的目的在於藉此剷除地位在於自己之上的錢龍錫、成基命等人,以便奪取內閣首輔的榮耀權位。
果然,袁崇煥一案了結後,周延儒的異己力量也被消滅。不久,他被加官晉爵,當上了太子太保,閣階由東閣改為文淵,最後到武英殿大學士,真可謂一路順風、青雲直上,崇禎朝廷的大權,盡在周延儒手中。
周延儒一朝大權在握,便迫不及待地引用私人,安插親信,他所薦用的大同巡撫張廷拱、登萊巡撫孫元化等人都屬私親之流。他還讓自己的哥哥周素儒冒籍錦衣衛,並授以千戶之職。周延儒還荒唐地把家人周文郁委任為副總兵,這簡直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周延儒在政治上玩弄權術,在生活上腐化墮落,他又奸又貪,是個酒色之徒;穢行醜聞,幾乎人所共知。連同他的子弟們也近墨者黑,在家鄉橫行霸道,胡作非為,欺壓百姓,萬人指背。
周延儒當上內閣首輔後,只顧沉湎於權力所帶來的快樂,而忘乎所以,自以為老謀深算、位高寵固,不成想被他親手提拔的溫體仁一腳踢翻,貫於玩弄權術,耍弄陰謀的周延儒栽倒在另一個更為奸詐陰險的溫體仁手中。在這出黑吃黑的醜劇中,周延儒黯然地捲鋪蓋回了老家。幾年後,隨著溫體仁的垮台,周延儒又靠著陰謀手段東山再起,官復原職,再度把持朝綱。遂使朝政一誤再誤,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就在周延儒機關算盡之時,崇禎帝終於發現了這個誤國奸臣的真實面目,於是將他逮捕入獄,最後降旨賜死。
我們縱觀周延儒的發跡過程,可以看出,在處理「糧餉事件」上,周延儒的察言觀色起了很大的作用。群臣都同意趕緊撥發糧餉,而崇禎皇帝卻對此心有疑慮,兩者構成了一個充滿張力的「局」。然而在這個局當中,周延儒透過自己的察言觀色,打破了群臣和崇禎之間這個「局」的張力平衡,使這個僵局一下子得到解救。正因為周延儒破了這個僵局,因而受到皇帝的賞識,得以飛黃騰達。
用間辨真偽
用間,顧名思義,就是安排間諜、奸細在對方身邊,以便隨時可以掌握對方的動向。如果想要弄清楚對方的真實意圖,或許「用間」是一個常用的招數。
「用間」這個權謀有很長的歷史。《孫子兵法》裡面就有一個專門講述關於如何用間的《用間篇》。孫子在《用間篇》裡開篇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像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把孫子的這段話翻譯成為現在的白話,意思就是:凡是興兵十萬,出征千里,百姓的耗費,軍費的開支,每天都要花費千金,前方後方動盪不安,戍卒路途奔波,疲憊不堪,不能從事正常耕作生產的,就有七十萬家。雙方相持數年,就是為了決勝於一旦。如果吝惜爵祿和金錢,不肯重用間諜,以致因為不能掌握敵情而導致失敗,那就是不仁慈到了極點。這種人不配作軍隊的統帥,稱不得是國家的輔佐,也不是勝利的主宰。所以,英明的君主和賢良的統帥,他們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功業超越普通人,就在於能夠預先掌握敵情。要事先瞭解敵情,不可用求神問鬼的方式來獲取;不可拿相似的事情作類比推測來得到;不可用日月星辰運作的度數作驗證。而一定要取之於人,取之於那些熟悉敵情的人。
用間在兩軍對戰之中顯得相當重要。而在破局當中也是如此。如果能夠巧妙地用間,就能找準對方的動向,就不會輕易陷入對方所設的局裡面,在對局之中掌握主動。
在中國傳統藝術瑰寶中,有一幅聞名世界的《韓熙載夜宴圖》,長335.5公分,寬28.7公分,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在這幅壯麗的藝術珍品後面,卻有一個關於「用間」的故事。《韓熙載夜宴圖》是一幅由聽琴、觀舞、休閒、賞樂和調笑等五個既可獨立成章,卻又相互關聯的片斷所組成的畫卷,無論是造型、用筆、設色方面,都顯示了畫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繪畫技巧。《韓熙載夜宴圖》全卷共分五段:第一段寫韓熙載與賓客們諦聽狀元李家明的妹妹彈奏琵琶的情景;第二段寫韓熙載親自為舞伎王屋山擊鼓;第三段寫宴會進行中間的休息場面;第四段寫女伎們吹奏管樂的情景;第五段寫宴會結束,賓客漸漸離去。全圖五幅,整幅畫卷交織著纏綿又沉鬱的氣氛,看得出主人翁在及時行樂中,隱藏著對生活的巨大失望和內心痛苦。
顧閎中為什麼要「心識默記」地畫下這個長卷?韓熙載為什麼要夜夜笙歌大擺「夜宴」?一切盡在那個亂世的政治背景之中。
韓熙載原是山東的一個貴族,因後唐誅殺其父而逃到江南做官。韓熙載博學多才,寫得一手好文章,年輕時在京洛一帶即負盛名,所以,深得南唐三主喜愛。李忭死後,其廟號「烈祖」即由韓熙載參與制定的。李璟即位後,曾令韓熙載以本官權知制誥。中主死後,後主李煜更是有意授其為相。
韓熙載歷三朝、事三主,自然會捲入宮中黨爭權鬥,尤其引起宋齊丘、馮延巳等朝中權貴的嫉恨與不滿,所以,官運也是起起伏伏。至李煜繼位,南唐搖搖欲墜,宮中黨爭日甚。所以,為了避禍,韓熙載跑到中華門外的戚家山裝病不出,或以聲色自娛來「避國家入相之命」。
韓熙載的夜宴排場很大,就其傳世的夜宴圖看,畫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四十餘人,多數都是社會名流。韓熙載可謂家財頗豐,除了每月豐厚的俸祿收入外,由於他文章寫得極好,文名遠播,江南貴族、士人、僧道載金帛求其撰寫碑碣的人不絕於道,甚至有以千金求其一文者,加上皇帝的賞賜,遂使韓熙載成為南唐朝臣中為數不多的富有之家。
正因為韓熙載家富於財,所以他才有條件蓄養伎樂,廣招賓客,宴飲歌舞。家財耗盡後,仍未有所改變,每得月俸,就散於諸伎,以至於搞得自己一無所有。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換上破衣爛衫,裝成盲叟模樣,手持獨絃琴,敲敲打打,逐房向諸伎乞食,大家都習以為常了。
後主幾次想把他召來申斥一頓,礙於他是朝中大臣,不想直斥其過,便命畫師顧閎中潛入韓熙載家,將其取樂之狀描繪下來。顧閎中喬裝打扮,一連數夜混入韓府細心觀察,將韓熙載與諸伎女縱情燈燭間,觥籌交錯之情景默記於心,歸來後再仔細揣摩,然後繪成長卷獻上,果然惟妙惟肖,形神酷似,這就是擅譽千古的《韓熙載夜宴圖》。
據說李煜曾把這幅畫拿給韓熙載觀看,希望其能節制放蕩的生活,以國事為重,韓熙載表面上「視之安然」,內心卻是大吃一驚。
在《韓熙載夜宴圖》背後這場爭鬥中,後主李煜採用了「用間」這樣的計謀,掌握了韓熙載的動向,使其佔到了上風。畫師顧閎中則成為了後主李煜「用間」的這個間。正是這一場用間的大戲,使得後世多了一份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後主李煜也因為「用間」,破了韓熙載不問國事之局。
其實,這用間的計謀,歷史上很多的皇帝都用過,而不僅僅是後主李煜。到了明朝的朱元璋那裡,更是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對於手無寸鐵的儒士,朱元璋也刻意防範。為了偵察別人隱私,他設立了情報機構錦衣衛。莘莘士子的舉手投足,都在嚴密的監視之下。
博士錢宰奉調赴南京編纂《孟子節文》,公餘之暇,信口吟了一首詩。不料隔牆有耳,早已被人錄在紙上,報告給了朱元璋。次日上朝時,朱元璋指著詩中的「嫌」字說,你的詩寫得不錯,只是朕並沒有「嫌」你,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得手足無措,連忙叩頭謝罪。
國子祭酒宋訥一天因小事悶悶不樂,被人在門縫裡覷得明白,照實畫了下來。次日朱元璋問他因何生氣,宋訥如實回答,並問皇帝何以知曉。朱元璋莞爾一笑,拿出了畫像,宋訥不由得大驚失色。這真是讓人毛骨悚然,要知道宋訥並不是睡在街上的,他在自己家裡生氣,不但有人一直在監視他,還居然饒有興致地把他生氣的樣子畫了下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沒有照相機的當年,深更半夜,你坐在自家房裡,居然就在離你不遠處(很有可能就在家裡),有人正在一邊看著你,一邊幫你畫像。
從這兩件事可見朱元璋對於「用間」可以說是癡迷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為什麼會這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透過用間,能很好地掌握對手的一舉一動,不但可以防止自己陷入他人的局當中,還能使他人為我所用,防患於未然。
當然,用計一定要用好,確保用間萬無一失,不然的話,就可能會被對方所利用,反而中了他人的反間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八十三萬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向東吳進發,在三江口與東吳水軍初戰失利。水軍都督蔡瑁、張允為曹操獻計,建議先立水寨,讓不熟悉水戰的北方軍在中間,熟悉水戰的荊州軍在外,每日水上練兵,然後再與東吳軍大戰。東吳大都督周瑜知道後大驚,決心除掉蔡瑁、張允這兩個投靠曹操的荊州降將。
這時,正好有曹操的幕僚——九江人蔣干,來訪周瑜。
原來,曹操初戰失利,心中非常煩惱。蔣干曾經是周瑜的同窗好友,主動提出到東吳遊說周瑜投降曹操,順便也可以到東吳軍中打探虛實,偵察情況。
周瑜明知蔣幹此行目的,但佯裝不知道。要求蔣干只敘友情,不談政治。並極其熱情地接待昔日的同窗好友在軍中大擺「群英會」。大張筵席,觥籌交錯,直喝到夜深時分,酩酊大醉,嘔吐不止。還硬拉蔣干同榻而臥,抵足而眠。
周瑜和衣臥倒便鼾聲如雷,睡得很沉,蔣干根本睡不著。二更時分,營帳內燈還沒熄滅,蔣干見周瑜桌上堆著一卷文書,心想正好偷偷偵察一下情況。於是起床偷看,卻見一封信上寫著「蔡瑁、張允謹封」。蔣干大吃一驚,打開一看,原來是蔡、張二人與周瑜聯繫,願將功贖罪,故意把曹操軍隊困在水寨中,然後伺機斬殺曹操。正看著,聽得周瑜翻身,蔣干連忙把信藏在衣兜裡,把燈吹滅上床假睡。將近四更,忽聽得有人入帳叫:「都督醒了沒有?」周瑜驚醒問那人什麼事,那人說:「江北有人過來。」周瑜忙叫那人低聲,然後又連叫了兩聲蔣干,蔣干裝睡不理。於是周瑜與那人走出窗外低語,蔣干仔細偷聽,只聽那人在窗外說:「蔡、張兩位都督說,一時還下不了手……。」後面的話聲音更低,便聽不清了。一會兒周瑜進帳又叫了兩聲,蔣干仍然裝睡不應,周瑜便脫衣再睡了。
蔣干心想,周瑜是個細心的人,天亮發現信不在了,必然要把我抓起來。於是便輕輕起床,悄悄出了營帳。門口軍士只問了問,因是都督的客人,也不阻擋。
蔣干一過江便向曹操匯報,雖沒能說服周瑜投降,但卻探聽到重要情報。邊說邊拿出蔣、張二人的信給曹操看。曹操一看大怒,馬上叫來蔡瑁、張允,要他們立刻出兵攻打東吳。二人果然都說時機未到,不可進兵。曹操喝令軍士推出斬首。可憐二位水軍都督,莫名其妙中就已做了冤死鬼。
曹操的這個用間計可謂失敗透頂。本想利用蔣干竊取周瑜的情報,沒有想到卻被周瑜所識破,帶給曹操的假情報,使得蔡瑁張允成為冤魂。可以說,曹操破局不成,反為周瑜所破。
所以,用間固然是獲取對方資料的一個妙方,但是也該謹慎才是啊。
小處知虛實
在一個局裡面,往往是不同的人表面現象相似但實質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
有的外貌溫厚和善,行為卻驕橫傲慢,非利不行;有的貌似長者,其實是奸人;有的外貌圓滑而內心剛直;有的看似堅貞,實際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遲遲慢慢,可他的內心卻總是焦躁不安。目空一切的人看樣子很聰明;愚蠢得可愛的人看上去像個正人君子;魯莽的人看上去往往好像很勇敢。隨便許諾的人給人的印象很爽快,實際上這種人卻很少有什麼信用;什麼事都要插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藝,一旦事到臨頭卻拿不出真本事;銳意進取的人似乎精誠專一,可是這種人的熱情不會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是很精明,實際上只能添麻煩;動不動答應給人各種好處的人好像樂於施惠,但是這種人常常說了不算;當面百依百順的人貌似忠誠,然而這種人大多是陽奉陰違之輩。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典型現象。也有似非而是的情況。大政治家看似奸詐,卻是能成就大事業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癡愚,然而其內心卻一片空明,聰明蓋世;博愛的人看似虛幻,其心胸實際上非常寬厚充實;正直無私的忠言雖然聽了讓人不高興,但其情感卻是出自一片至誠。
識別他人很困難嗎?其實不是。一個再狡猾的人,也會在細節處露出馬腳。所以,識人於微,在細節處識人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本事。一個主要的智慧在於要從小事物推斷到大體上,從今天的行為推斷以後的行為,得出用人策略。
周亞夫是漢景帝的重臣,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官至丞相,為漢景帝獻言獻策,忠心耿耿。一天漢景帝宴請周亞夫,給他準備了一塊大肉。但是沒有切開,也沒有準備筷子。周亞夫很不高興,就向內侍官員要了雙筷子。漢景帝笑著說:「丞相,我賞你這麼大塊肉吃,你還不滿足嗎?還向內侍要筷子,很講究啊!」周亞夫聞言,急忙跪下謝罪。漢景帝說:「既然丞相不習慣不用筷子吃肉,也就算了,宴席到此結束。」於是,周亞夫只能告退,但心裡很鬱悶。
這一切漢景帝都看在眼裡,歎息到:「周亞夫連我對他的不禮貌都不能忍受,如何能忍受少主年輕氣盛呢?」漢景帝透過吃肉這件小事,試探出周亞夫不適合做太子的輔政大臣。漢景帝認為,周亞夫應把賞他的肉,用手拿著吃下去,才是一個臣子安守本分的品德,周亞夫要筷子是非分的做法。漢景帝依此推斷,周亞夫如果輔佐太子,肯定會生出些非分的要求,趁早放棄了他做太子輔政大臣的打算。
這就是漢景帝所謂的「一雙筷子」識人的故事。透過一件小事,就能知人品性。知人品性,就能對人有所防備,使自己不掉進他人所設的局裡。
這種識人於微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比如呂元膺。唐朝時,德高望重的呂元膺任東都洛陽留守時,經常和他的門客一起下棋。
有一次,呂元膺一邊下棋,一邊批閱公文,看著批著,竟忘了下棋。和他一起下棋的那個門客一看,機會來了,就趁機偷偷地換了一枚棋子。這樣一來,局勢頓時大變,那個門客就可以穩操勝券了。
說來也巧,偏偏他這個小動作讓呂元膺看到了。呂元膺也不當即拆穿,就打著哈哈結束了這盤棋。第二天他客客氣氣地對那門客說:「我這兒人浮於事,難免會耽誤先生的前程,還是另請高就吧。」說罷,給他準備了一份禮物,為他送行。門客是啞巴吃餛飩,心中有數,只好紅著臉,訕訕地走了。
十多年過去了,呂元膺一直閉口不談這件事。直到他病危前夕,才語重心長地對圍在病床邊上的兒孫們說:「為人處世,交朋友一定要認真對待,仔細選擇。十多年我在東都時,和一個門客相處極好,就是為了這麼一枚棋子,我下決心把他辭卻,不再與他交往。說起來,他趁我不注意的時候偷換一枚棋子,原是小事一樁,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但我卻從中看到他的心跡可畏。當初如果直接說出來,又怕他擔驚受怕,從此一輩子抬不起頭來。但是事至今日如果再不說,又怕你們不瞭解真情,會引起誤會。這麼一說,我也就沒有可牽掛的了。」
說罷,他坦然地閉上雙眼,溘然長逝。
細節處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素質,這就是識人於微。如果不吸取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就容易被他人的表象所迷惑,對本該警惕的人沒有警惕,掉進他人所設之局中,最終鑄成千古大錯。
知人之難,雖不說難於上青天,很多人卻沒有解決好這個難題。究其原因,一個難點在於人心隔肚皮,難以徹底洞明。表面上像一盆火,背地裡卻握著刀;臉上露著笑容,腳下卻擺放絆腳石。這種情況可以說太常見了。勢利之徒多如汪洋大海,而且越發有洶湧澎湃之勢。以前尚且說人一走,茶就涼,現在則堂而皇之地宣稱人未走,茶已涼,人心之難測,由此可見,正所謂知人知面難知心。
另一方面,知人難,也不全是因為人心險惡。用人者本身的昏憒,也是個重要原因,遇上這種情況,只讓人感到無話可說。就好比齊桓公,本來管仲已經透過細節,得出了那幾個宦官人品不好的結論。但是齊桓公不聽勸告,終於自食其果。
「小處窺全貌」、「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講的都是小處見大的基本道理。都說「薑還是老的辣」,「閱人無數」的老人有豐富的處事處人經驗,往往深諳識人於微的道理,輕描淡寫的隨意間就能抓住事或人的本質。所以說,從細節識人,是一種大智慧。有這樣智慧的人才能夠不被他人表象所迷惑,對人提高警惕,而不陷入他人所設置之局中。
醉酒觀其性
自酒出現以來,人類就和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將士出征,文人寫詩作畫,家庭喜慶致賀,師朋之會都離不開酒。直至今天,飲酒仍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各種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文獻及詩歌、小說、戲劇中,留下了相當豐富的關於酒的記載,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生動有趣的傳說故事,給人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同時,酒又是一種麻醉品,它可抑制人的某些大腦神經,喝得多一點,便容易使人的言談失去克制,話越說越多,越說越隨便,一些久埋在心底的話,此刻也可脫口而出。說酒話時,可能語無倫次,但多為真言。即使「多詐」的曹孟德,在與劉備兩人青梅煮酒論英雄時,喝著喝著,也終於喝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的真言來了。酒,確能使人言平素之所未言,在醉得可以的時候,慢慢敞開心扉,吐露最隱蔽的心曲,真情畢現。
在對局之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酒」這一道具,或許能保證你更好地掌握對局者的真實信息,使你更好地識明局勢。唐朝的劉文靜就是因為在酒後口不擇言,導致了殺身之禍。
唐朝初年的劉文靜,一直都對裴寂心懷不滿。他認為自己才幹比裴寂高,又建有軍功,職位卻在裴寂之下,心裡很不平衡。他生性高傲豪放,喜談天下大計,與李淵親切實在的統御風格有些格格不入。
李淵剛剛登極稱帝之後,常常和大臣們一道吃飯,坐在一條長椅上,幾無君臣之分。劉文靜勸諫李淵道:「從前王導有一句話,『如果太陽跟萬物總在一條線上,那麼生物又怎能蒙受到萬丈光芒從高空照射呢!』如今皇上和臣屬的位置沒有差別,不是長久之道啊。」李淵不以為然:「過去漢光武與嚴子陵同睡一張床,嚴子陵將腳壓在漢光武的肚子上。現在各位大臣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有的是親朋好友,當年的友情怎能忘記,請你不要在意這些!」劉文靜怏怏而退。他的個性使他無法融進李淵的私人小圈子,於是和皇帝的感情越來越疏遠。
某年春天,劉文靜被派到李世民身邊一同鎮守長春宮。他身任戶部尚書,卻被支到外地,顯而易見是李淵厭煩他,而他更懷疑是裴寂從中搗的鬼。當裴寂率軍出征晉州之後,朝廷大事缺乏精通實務的相才打理,李淵才將劉文靜調回長安。這本來是劉文靜上升的一個契機,他也幹得頗為賣力。
當裴寂因戰敗而黯然地返回京城以後,劉文靜多少有點幸災樂禍,但他沒想到,李淵那麼快便恢復了裴寂的職務,依舊把無比的寵信加在裴寂身上。劉文靜真的嫉妒了,想當初,他戰敗歸來後,被削官了好幾個月,透過第二次征戰勝利,才恢復了原來的職務。相比之下,李淵對裴寂多有偏袒啊!於是,劉文靜本能地對裴寂產生了更大的不滿,每次在朝堂上商議軍政要務,兩人的意見幾乎都對著來:凡是裴寂所肯定的,劉文靜一定要否定;凡是劉文靜所肯定的,裴寂也一定要否定。在很短的時間內,兩人的關係急劇惡化。
事情出在一次酒後失言上。那天劉文靜和弟弟通直散騎常侍劉文起在家中喝酒,劉文靜向弟弟發了一大通牢騷,越說越激憤,後來簡直無法控制情緒,便乘著酒興,拔出佩刀砍在屋柱上,謾罵道:「我遲早要殺了裴寂這王八蛋!」那段時間,他們的家中很不寧靜,有多次鬧鬼的情事發生。劉文起這人很迷信,便召來巫師在星光下披散頭髮,口中銜刀,作法鎮邪。
這兩件事,都被劉文靜的愛妾桃兒看到了。桃兒最近在與其他美女爭風吃醋中失了寵,對劉文靜滿懷怨恨,回家省親時,便把所看到的情況和哥哥講了,經過這一番發洩,她心裡才略感到一絲快意。但她的哥哥卻以為劉文靜真的要謀反,怕連累了自己,急忙向朝廷揭發了劉文靜的異常舉動。
皇帝李淵把劉文靜兄弟倆抓進監獄,派裴寂和蕭蠫出面審問。
「太原起義之初,我作為司馬,大致和裴長史的名位差不多。」劉文靜全無了往日的豪氣,頭髮亂蓬蓬的,神情頹傷之極,他向兩位主審官原原本本地坦白道,「而今你老裴做了僕射,身為第一宰相,住著上等的住宅。而我劉文靜官職跟眾人差不多,年年東征西討,老母留在京師,住個房子都還漏雨,心裡實在是有些不滿,醉酒後控制不住,才口出怨言。」
當李淵看到這些供詞後,便對群臣說道:「憑著劉文靜這些話,就足以證明他想謀反。」
禮部尚書李綱和內史令蕭蠫竭力辯說劉文靜並無謀反之意。
遠在長春宮的李世民得知這一重大變故後,接連上了好幾道奏章,為劉文靜說情。他說,當初在晉陽籌劃起義時,是劉文靜最先定下了西取長安的非常之策,然後才讓裴寂知道;等到平定了京城,兩人的待遇差距太大,所以劉文靜才口出怨言,這絕不是謀反。請父皇明察。
李世民歷來對李淵有很大的影響力,他的辯護使李淵產生了猶豫,但裴寂卻有意把話朝李淵最忌諱的地方挑:「劉文靜的才幹謀略的確超過常人,但他的個性粗疏、凶險,對皇上您和裴寂二人的怨恨藏了很久。現在天下還沒平定,外有強敵逼近,如果將他赦免,必定留下大患。」
李淵正為了山西的危情而非常的焦慮。聽了裴寂的挑唆,他殺機陡起,終於下令處死劉文靜和劉文起兩人,並將他們的家產抄沒。
劉文靜臨刑前,撫摸著胸口,慘痛地說:「自古人們都說,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看來真是這樣啊。」他死時五十二歲。時為武德二年冬十月四日。
劉文靜的死,正是死在了「酒」上。正是在酒勁的催發下,他才會說出殺裴寂的話。把他心中的不滿都洩露了出來,使得裴寂知道了實情。結果導致裴寂反而先下手為強,破了劉文靜還正在醞釀中的局。
俗話說:「言多必失。」酒喝多了,話說多了,難免酒後失言,頂撞他人,或被視為「犯上作亂」。在封建時代,因酒後講了真話,最後惹禍上身的,可謂屢見不鮮。完顏希尹飲酒發怒惹禍也是如此。
完顏希尹是金朝大將,歷仕太祖、太宗、熙宗三朝,在軍事、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本名谷神,又名古新、兀室、悟捨。完顏部人,與皇族同姓,金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遠親。祖上曾與阿骨打列祖列宗交往甚密。關係非同一般,兩人誓約:「生則同川居,死則同谷葬。」在平定部族叛亂中屢立奇功,深得阿骨打的信任和倚重,地位處於眾親之首。
希尹由於風華早茂,贏得天子的鍾愛,又加上父親是開國名將,因而他能婚娶撻懶之女易羅哂。撻懶是金初的一等功臣和實權人物,又是貞惠皇后之弟,與之聯姻無疑也為希尹日後的仕途通達平添一塊政治砝碼。
從阿骨打舉兵反遼起,希尹便跟隨天子南征北戰,成了阿骨打的得力謀臣。早在天會四年(1126),阿骨打在寧江州大敗遼軍後,他就力勸其南面稱君,阿骨打卻推辭說,「一戰而勝,逐稱大號,豈不顯得太淺薄了。」不過阿骨打還是於次年稱帝,定都上京,國號大金。希尹始建稱帝之議,則是功不可沒的。
但是後來,金皇室內部發生了激烈的立儲之爭。希尹在這場宦海政爭中,先被削職,後復出並協助新帝熙宗平定宗磐、宗雋等的謀反,獲得了銀鼎的賞賜。其後熙宗又以右副元帥宗弼為都有元帥,封越國王,以太傅、領三省事;宗干為太師,領三省事如故,進封梁國王。而希尹雖功勳卓著,獲金銀鼎之賜,但官位仍舊,只封了個空銜陳王,心中自然不快,卻也只得忍氣吞聲地依然做無事可管的左丞相。
天眷三年(1140年)九月,客星守陳,精明的太史洞察朝中秋毫,認為陳王希尹將有大禍臨頭,便托人轉告。可希尹自恃才高聰穎,善於周旋,對此不以為然,放鬆了警惕,一如既往,穿梭應酬於官場。一天,都有元帥宗弼將往祁州例行公務,百官前去拜會辭別,餞宴燕都檀州門。希尹與他關係一般又位居其下,心中自有說不出的滋味,但還是面帶笑容,照常前去辭別。深夜,百官散去,可希尹似乎酒意正濃,遲遲不肯歸去。宗弼也迎其所好,酒宴重開。
希尹很快醉意朦朧,話如泉湧,宗弼也裝得謙遜至誠,洗耳恭聽。希尹醉了,言語無所顧忌,說到激動之處,手舞足蹈,似要把宗弼吃掉,竟然放肆地說:「你只不過是鼠竊之輩,豈是我的對手!你有多少兵馬?天下的兵馬都是我的耶!」他愈說愈激動,愈說愈不著邊際。宗弼頓感問題嚴重,以手示意,假裝解手去了。
宗弼出來後騎上快馬,直奔宗干王府,添油加醋地對宗干轉述希尹的話:「你以為有了熙宗靠山,當上了元帥,就相安無事了嗎。熙宗是我一手扶植起來的,沒有我,他哪能登上御殿龍座。現在可好了,你們封官加爵,倒把我忘卻了,豈有此理!」宗干也感到有些緊張,可仔細一想,希尹扶助熙宗確是盡心盡力,聯手除去宗磐逆黨,他也竭盡其忠,何況他也算是帝室之後,不會走得太遠。於是為他辯護說:「酒後戲言,不必當真!」
次日晨,宗弼又借向皇后辭別之機,狀告希尹。皇后安慰說:「皇叔且行,不用擔憂,容我款奏天子。」宗弼離京之後,熙宗很快從皇后那裡獲得密報,心中暗暗吃驚,即令皇后召問宗弼,欲問個究竟。
皇后遵命,即派燕京留守完顏阿普星夜兼程追趕宗弼。終在良鄉追及,促其火速返京。宗弼回到京師,立即覲見天子,面奏希尹反狀。熙宗怒目吼道:「朕欲殺老賊久矣。為何宗干為他辯護!」於是,下了一道賜死密詔,詔云「帥臣密奏,奸狀已萌,心中無君,言宣不道」,並把裁處大權交給了宗弼。宗弼率軍包圍希尹府第,宣讀皇帝賜死密詔,處死了希尹,同難的還有其子及僚屬蕭慶等。
完顏希尹酒後的話雖然是酒話,但也是內心想法的流露。正是因為在酒勁的作用下,他才說出了這樣口不擇言的話,給自己也帶來的殺身之禍。
正因為這樣,有人對飲酒顯得特別的謹慎,甚至下決心戒酒。春秋時期的政治家——齊桓公的上卿管仲,說過一句有名的話:「湛於樂者洽於憂,厚於味者薄於行。」有一次齊桓問他為什麼不飲酒,他說:「我聽說酒喝到肚子裡,舌頭就會失去控制,話就會多起來,話多了就會說錯,說錯了就會招來禍事。」最後管仲說:「臣計,棄身不如棄酒。」
由此觀之,酒是破局的一種道具,運用得心應手的話,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識局之法
破局首先需要的是一雙慧眼,能夠識別他人的計謀。如不然,渾渾厄厄地走進去,成為他人盤中之餐,怎能破局?陷入僵局之中,如果不能引起警覺,就這樣一直陷在裡面,等到醒悟過來時已經是無力回天,這樣的局面何以破局?所以,能否識局,對於破局者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
識局的方法可以是不拘一格的。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人生當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塊肥肉給你。所以,對於那些送上門來的好事,對於那些沒事送慇勤的人,得格外保持注意。不然,一不留神,便鑽進他人所設之局當中,悔...
作者序
《中國歷史博奕的破局智慧》
破局首先需要的是一雙慧眼,能夠識破別他人的計謀。如不然,渾渾厄厄地走進去,成為他人盤中之餐,怎能破局?陷入僵局之中,如果不能引起警覺,就這樣一直陷在裡面,等到醒悟過來時已經是無力回天,這樣的局面何以破局?所以,能否識局,對於破局者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
識局的方法可以是不拘一格的。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人生當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塊肥肉給你。所以,對於那些送上門來的好事,對於那些沒事獻慇勤的人,得格外保持注意。不然,一不留神,便鑽進他人所設之局當中,悔時已晚。
所謂觀局,就是在破局前對敵我雙方形式的考察,是破局前不可或缺的準備工作。觀局,要有全局觀念,不能只見樹,不見林,盯著一處不放,結果損失更多。觀局,還要有大局觀念,因小失大的行為是相當愚蠢的。觀局,還要有長遠的籌劃,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能做好權衡,盡量獲得最大的利益。
所謂穩局,顧名思義,就是在自己力量還未足夠強大,還不能與對方抗衡的時候,不要讓這個局的敵我鬥爭趨於激烈,趨於白熱化。而要讓對方停下來,麻痺對方,讓他休息一下,讓他喘口氣,喝點水,悠哉悠哉。而這個時候,你就有足夠的時間走出被動的局面,最終打亂對方的計畫,鑄成破局之勢。因此,看似平靜的穩局之中,往往卻是鋒芒暗斂,靜若止水的局面背後藏有蠢蠢欲動的力量。
攪局,顧名思義,就是要把局面弄亂。但是,攪局不是以「亂」為目的的,「亂」是亂得對方,而不是亂在自己。攪局,就是要把對手搞得眼花繚亂,而自己卻趁亂下手,渾水摸魚,在對方手忙腳亂之時,自己卻從容不迫地撈取好處。這就是攪局的藝術。
攪局者不能為了攪局而攪局。當局面主動權在自己手中的時候,再攪局就是有害無益。而當感覺自己處處被動,或者感覺陷入僵局之中難以自拔之時,攪局就能給這樣的局面帶來一些變數,從而為自己的「破局」在「亂」中獲得機會。
破局要善於謀算自己的每一個計畫,像棋手一般精心對待自己布下的每一步招式。我們在破局時,一定要學聰明。破局需要智慧,需要從長計議的能力。如果不能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每一個計畫,如此草率從事,怎能破局?
從某方面來說,控局是破局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如果不能控制局面,掌握局面,那麼前面所做的一切關於識局、觀局、穩局的努力,都將會付諸東流,扭局、勝局也是無從談起。
所以,控局需要有自信。不管是陷入了他人的計謀之中,還是陷入難以自拔的僵局之中,破局者不是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尋找各種時機,努力爭取,不放過任何求生的機會。破局者應當對未來滿懷信心,相信自己總會勝利,才能自信地支撐他們走出困境,打破僵局。
扭局,就是轉守為攻、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就是扭轉局勢的過程。扭局需要巨大的忍耐力,耐心的修練對於破局者是絕不可少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態度,是破局者所必備的素質;扭局需要大智慧,適當的謀略能夠幫助你盡快地脫離困境;破局還需要敢於決斷的勇氣,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當機立斷。扭局是破局中很關鍵的一步棋。扭轉過去了,那麼這個局也就被破了;扭轉不了就是失敗者。
本書不是教你詐,而是透過歷史認知人性的複雜,社會的複雜,讓你學會在社會中生存的博弈之道。
《中國歷史博奕的破局智慧》
破局首先需要的是一雙慧眼,能夠識破別他人的計謀。如不然,渾渾厄厄地走進去,成為他人盤中之餐,怎能破局?陷入僵局之中,如果不能引起警覺,就這樣一直陷在裡面,等到醒悟過來時已經是無力回天,這樣的局面何以破局?所以,能否識局,對於破局者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
識局的方法可以是不拘一格的。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人生當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塊肥肉給你。所以,對於那些送上門來的好事,對於那些沒事獻慇勤的人,得格外保持注意。不然,一不留神,便鑽進他...
目錄
第一章 識局之法1
破局首先需要的是一雙慧眼,能夠識別他人的計謀。如不然,渾渾厄厄地走進去,成為他人盤中之餐,怎能破局?陷入僵局之中,如果不能引起警覺,就這樣一直陷在裡面,等到醒悟過來時已經是無力回天,這樣的局面何以破局?所以,能否識局,對於破局者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
識局的方法可以是不拘一格的。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人生當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塊肥肉給你。所以,對於那些送上門來的好事,對於那些沒事送慇勤的人,得格外保持注意。不然,一不留神,便鑽進他人所設之局當中,悔時已晚。
一、 試探識真情3
二、 慧眼鑒實情8
三、 察言善觀色14
四、 用間辨真偽20
五、 小處知虛實27
六、 醉酒觀其性31
七、 觀友知其人39
第二章 觀局之巧49
所謂觀局,就是在破局前對敵我雙方形式的考察,是破局前不可或缺的準備工作。觀局,要有全局觀念,不能只見樹,不見林,盯著一處不放,結果損失更多。觀局,還要有大局觀念,因小失大的行為是相當愚蠢的。觀局,還要有長遠的籌劃,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能做好權衡,盡量獲得最大的利益。觀局,不能只顧敵我兩方勢力的權衡,要有開闊的眼界,把握大局勢,考察局外力量,爭取獲得局外者的支持。觀局的眼光不能狹隘,只見一處不見全局;觀局的眼光不能近視,只盯著眼前不顧長遠。
一、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51
二、 抓大能放小55
三、 秉要執本抓關鍵60
四、 計議當從長66
五、 避其鋒芒走為上71
六、 忍辱負重77
七、 倚傻賣傻得保全85
第三章 穩局之策91
所謂穩局,顧名思義,就是在自己力量還沒有足夠強大,還不能與對方抗衡的時候,不要讓這個局的敵我鬥爭趨於激烈,趨於白熱化。而讓對方停下來,麻痺對方,讓他休息一下,讓他歇口氣,喝點水,悠哉悠哉。而這個時候,你就有足夠的時間走出被動的局面,最終打亂對方的計劃,鑄成破局之勢。因此,看似平靜的穩局之中往往卻是鋒芒暗斂,靜若止水的局面背後有蠢蠢欲動的力量。
穩局的奧秘是隱蔽自己的真相,深藏不露。因為無論何人,只要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便多少練就了一點觀顏察色的本事。他們會根據你的喜怒哀樂來調整和你相處的方式。如果我們的言行表達失當,就會被別人看破弱點。把人家的可利用的地方顯在明處,反而自己的優勢手段卻無法彰顯。所以越是精於權術的人,城府便越深。
一、 欲取故予93
二、 轉嫁目標移轉視線99
三、 金蟬能脫殼105
四、 讚頌之術有神通110
五、 自污自毀避其鋒芒116
六、 韜光養晦醉拳傷人122
七、 緩其兵,利己器127
第四章 攪局之妙135
攪局,顧名思義,就是要把局面弄亂。但是,攪局不是以「亂」為目的的,「亂」是亂得對方,而不是亂在自己。攪局,就是要把對手搞得眼花繚亂,而自己卻趁亂下手,渾水摸魚,在對方手忙腳亂之時,自己卻從容不迫地撈取好處。這就是攪局的藝術。
攪局者不能為了攪局而攪局。當局面主動權在自己手中的時候,再攪局就是有害無益。而當感覺自己處處被動,或者感覺陷入僵局之中難以自拔之時,攪局就能給這樣的局面帶來一些變數,從而為自己的「破局」在「亂」中獲得機會。
一、 出牌無常理137
二、 攻其弱點144
三、 二桃殺三士148
四、 火上澆油153
五、 渾水摸魚158
六、 離間計164
七、 隔岸觀火168
第五章 控局之道175
破局要善於謀算自己的每一個計劃,像棋手一般精心對待自己布下的每一步招式。我們在破局時,一定要學會聰明。破局需要智慧,需要從長計議的能力。如果不能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每一個計劃,如此草率從事,怎能破局?
從某方面來說,控局是破局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如果不能控制局面,掌握局面,那麼前面所做的一切關於識局、觀局、穩局的努力,都將會付諸東流,扭局、勝局也是無從談起。同時,控局也是破局中最為艱難的一步,此時,雙方鬥智鬥勇、明搶暗鬥,各顯神通,對方必然不甘心失去主動的優勢,所以鬥爭也最為激烈,控局也就猶為艱辛。
所以,控局需要有自信。不管是陷入了他人的計謀之中,還是陷入難以自拔的僵局之中,破局者不是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尋找各種時機,努力爭取,不放過任何求生的機會。破局者應當對未來滿懷信心,相信自己總會勝利,才能自信地支撐他們走出困境,打破僵局。
一、 利而誘之177
二、 情以動之184
三、 理以曉之189
四、 警而示之195
五、 脅而迫之201
六、 威而逼之206
第六章 扭局之技211
扭局,就是轉守為攻、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就是扭轉局勢的過程。扭局需要巨大的忍耐力,耐心的修煉對於破局者是絕不可少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恆的態度,是破局者所必備的素質;扭局需要大智慧,適當的謀略能夠幫助你盡快地脫離困境;破局還需要敢於決斷的勇氣,能夠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當即立斷。
扭局是破局中很關鍵的一步棋。扭轉過去了,那麼這個局也就被破了;扭轉不了就是失敗者,反之,就是勝利者,就是英雄。為王還是為寇,均在此一舉。
一、 一鳴可驚人213
二、 不可一味退讓218
三、 反客則是主229
四、 破釜沉舟235
第七章 收局之訓239
收局,就是已經打破了對方所設之局,我方要順利地收割成果。收局要收得漂亮,就好像漁夫打魚在收網的的時候,如果這張漁網收得漂亮,所有的魚兒就能被一網打盡,但是如果收得不好,難免就會有漏網之魚,造成無窮的後患。
如何才能收局收得漂亮?這就需要破局者精心地佈置下天羅地網。佈置得好,任他插翅也難飛,就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就能夠用以最小的犧牲、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就能一勞永逸,永不給對手翻身的機會。
一、 兵貴神速241
二、 假手於人246
三、 兵不血刃破局術253
四、 四兩巧撥千斤260
五、 萬事俱備自請東風265
六、 孤立對手各個擊破270
七、 天羅地網甕中捉鱉275
後記289
第一章 識局之法1
破局首先需要的是一雙慧眼,能夠識別他人的計謀。如不然,渾渾厄厄地走進去,成為他人盤中之餐,怎能破局?陷入僵局之中,如果不能引起警覺,就這樣一直陷在裡面,等到醒悟過來時已經是無力回天,這樣的局面何以破局?所以,能否識局,對於破局者來說是最基本的要求。
識局的方法可以是不拘一格的。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人生當中,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塊肥肉給你。所以,對於那些送上門來的好事,對於那些沒事送慇勤的人,得格外保持注意。不然,一不留神,便鑽進他人所設之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