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與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合作的兩次國際會議之論文結集。全書論文環繞三個問題:第一是關於朝鮮儒學如何解釋的問題;第二是朝鮮儒學發展的脈絡性問題,其重點在於闡發「四端」、「七情」、「人心」、「道心」、「敬」、「靜」等中國儒學的關鍵性概念,與其和朝鮮社會、文化、政治脈絡以及思想風土相結合後,所創造出的新詮釋;第三是東亞儒學發展過程中,「自我」與「他者」互動的問題。
作者簡介:
黃俊傑,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哲學博士。曾任新加坡儒家倫理小組顧問;美國華盛頓大學、馬利蘭大學、Rutgers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東吳大學東吳通識講座教授(兼任,2005)、臺灣「聯合大學系統」講座(兼任,2005);國際「東亞文化交涉學會」會長(2010-11)。現任臺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特聘教授、臺大東亞儒學研究計畫總主持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合聘研究員。獲得學術榮譽有:美國王安漢學研究獎(1988-89)、傑出人才講座(1997-2002)、胡適紀念講座(2005-06)、臺大學術研究傑出專書獎(2006,2007,2010,2011)、中山學術著作獎(2006)、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成就榮譽獎」(2011)、教育部學術獎(2011)。著有《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及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等中英文專著二十餘冊。
章節試閱
書摘1
十七世紀朝鮮性理學的發展,不僅夾雜在退溪學派與栗谷學派的分立中,也不免陷於政治黨爭的激烈對立裡,其複雜性遠甚於十六世紀的退、栗時代。雖然如此,十七世紀的朝鮮性理學者對於朱子思想,除了消化吸收外,還作了更細緻與深刻的哲學省察,充分發揮朱子思想諸多命題之邏輯發展的可能性。其中,「知覺論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林月惠〈金昌協論「知覺」〉,《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p.91
書摘2
張載的哲學是氣的存在論,雖然張載的氣哲學大部分原封不動地採納了通過道教傳承的傳統的氣論,而在說明本體與現象、自然與人生成與消滅的整個哲學體系上,一貫地適用了氣的概念。在這一點上,張載的氣哲學將氣論的水準提高了一個層次,可以說是之後展開的性理學世界觀的先驅。如果只從氣哲學的觀點來看,程朱的理學是在張載的氣哲學裡加了理的概念,清代的氣學大可看作轉向張載的回歸,給以後的新儒家哲學起了極大的影響。理所當然的,張載的氣哲學也給了朝鮮性理學莫大的影響,都具有排斥佛教世界觀的共同的問題意識,給無論是通過在開頭收錄張載著述的《性理大全》來理解性理學的朝鮮初期之性理學,還是程朱理學之絕對性開始動搖後出現的朝鮮後期新學問的走向,都起了很大的影響。
──許南進〈張載氣一元論與任聖周的氣一分殊說〉,《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p.159
書摘3
在東亞各國中,朝鮮的諫爭制度最為活潑。在朝鮮初期國制的確立過程中,鄭道傳和權近的——臺諫的機構編制應同於宰相,要保證其政治上的獨立——觀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重視通過諫爭言論之開放,是從古到今的儒學基本立場,在朱子學中尤為突出。
──李俸珪〈朝鮮時代《禮記》研究的特色之一:朱子學式經學〉,《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p.279
書摘1
十七世紀朝鮮性理學的發展,不僅夾雜在退溪學派與栗谷學派的分立中,也不免陷於政治黨爭的激烈對立裡,其複雜性遠甚於十六世紀的退、栗時代。雖然如此,十七世紀的朝鮮性理學者對於朱子思想,除了消化吸收外,還作了更細緻與深刻的哲學省察,充分發揮朱子思想諸多命題之邏輯發展的可能性。其中,「知覺論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林月惠〈金昌協論「知覺」〉,《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p.91
書摘2
張載的哲學是氣的存在論,雖然張載的氣哲學大部分原封不動地採納了通過道教傳承的傳統的氣論,而在說明本體與現象、自...
作者序
編者引言
這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是二○○七年十一月十五至十六日與二○○九年四月九至十日,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與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合作,在首爾與臺北舉辦的同一名稱兩次國際研討會的論文集。這部論文集中的部分所收論文的韓文版,已於二○○八年九月刊於首爾大學所出版的《韓國文化》第四十三輯,在中文版問世之際,我願就本書各篇論文在研討會發表時所觸及的一些問題意識,向本書讀者說明。
一、
本書所收各篇論文所提出的主要論點,在各篇論文中均有詳密的論述,我無庸贅言。我想在此提出我在閱讀本書各篇論文時,所想到的有關研究朝鮮儒者解釋儒家傳統的三個問題:
第一是關於如何解釋朝鮮儒學的問題:朝鮮時代(1392-1910)的朝鮮社會、政治與思想,都深深地浸淫在儒家價值之中,也受到儒學的轉化。社會上層階級「兩班」既是儒學的推動者,又是中央權力的掌握者,在地方上也有巨大影響力。儒家在朝鮮時代幾已成為「準宗教」的國家信仰(參考Martina Deuchler, The Confucian Transformation of Korea: A Study of Society and Ideology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pp. 3-27),這種近乎國家信仰的朝鮮儒學,尤以朱子學為其主流。我們今日研究朝鮮儒學應如何看待朝鮮儒學?這是第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舉例言之,到底我們應將朝鮮朱子學視為東亞不同版本的朱子學的朝鮮版本?或者應將朝鮮朱子學視為中國朱子學在朝鮮的發展?這兩種看待「朝鮮朱子學」的觀點,雖然有其交光互影之處,但是兩種觀點各自代表不同的研究立場,則是十分明顯的。
以上這兩種不同的研究朝鮮儒學或朱子學的立場,會導致互異的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主張「將朝鮮儒學視為儒學在東亞之諸多版本中的朝鮮版」這種看法的學者,就會將朝鮮儒學發展史視為朝鮮文化主體性形成的過程,他們所關心的是朝鮮特殊的文化、社會、政治、經濟條件與來自中國的儒學互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但如果將朝鮮儒學視為中國儒學在朝鮮的移植與發展,則不可避免地就會落入「正統 vs. 異端」或「中心 vs. 邊陲」的光譜之中,無形中就會以中國儒學的論述作為單一標準,檢核朝鮮儒學是否偏離中國「正統」論述。以上這兩種不同的研究視野,其實潛藏著「文化一元論」與「文化多元論」的對比。
如果將「如何解釋朝鮮儒學」這個問題,放在朝鮮儒學史的歷史情境中來看,我們又會發現:「如何解釋」也涉及朝鮮儒者對中國儒學「原意」(或「正統」)的認定問題。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的姜文植教授在本書〈宋時烈的朱子書研究與編纂〉一文中就指出:在十七世紀中葉的朝鮮思想界,以尹鑴(1617-1680)為中心的批判朱子學風大為盛行之際,朱子學絕對的信奉者宋時烈(1606-1689)深感危機。宋時烈認為只有真正地契入朱子學才能克服此一危機。宋時烈晚年專注於朱子學研究,尤精研《朱子大全》;他認為,學習《朱子大全》的人愈多,反朱子學風才會逐漸消失。為鞏固朱子學的地位,宋時烈編纂研讀《朱子大全》所必需的入門書與注釋本:《朱子大全劄疑》與《節酌通編》。他認為,他所編的這兩部書才能傳遞朱子學思想正確的消息。宋時烈希望經由他編的這兩部書而「撥亂反正」,彰顯朱子學原意,並消弭反朱狂潮於無形之中。從這個個案看來,所謂「正統 vs. 異端」的問題,除了見之於中、韓之間之外,也見於朝鮮儒者內部的思潮鬥爭之中。除了宋時烈這個個案之外,本書第拾貳、拾參、拾肆、拾伍、拾陸、拾柒、拾捌各章研究朝鮮儒家對《禮記》、《大學》、《書經》、《論語》、《易經》、《孟子》等經典的解釋,也都在不同程度內涉及這個問題。
二、
本書所涉的第二個問題是朝鮮儒學發展的脈絡性問題:本書部分作者在論文中都涉及中國儒學東傳之後,在朝鮮半島所經歷的「脈絡性的轉向」(contextual turn)的問題。中國儒學的關鍵性概念與名詞如「四端」、「七情」、「人心」、「道心」、「敬」、「靜」等,都因為與朝鮮社會、文化、政治脈絡以及思想風土相結合,而獲得新的詮釋,也創造了新的涵義。
說明朝鮮儒者在繼承中國儒學之餘又別創新見的最佳例證,當是十六世紀朝鮮思想界所發生的關於「四端七情」的兩次著名辯論,這兩次辯論先後發生於李退溪(名滉,1501-1571)與奇高峰(名大升,1527-1572)、李栗谷(名珥,1536-1584)與成牛溪(字浩原,1535-1598)之間。中央研究院與臺大合聘教授李明輝在本書所收〈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與〈韓元震的「四端七情經緯說」〉二文中,就指出在這兩場論辯中,儘管退溪與栗谷並未直接交鋒,但是他們關於「四端七情」的對立觀點卻分別為後世的儒者所繼承,而形成「嶺南學派」與「畿湖學派」的對壘,使朝鮮朱子學更加深化的課題。
但是,由於中日韓思想界常有互動,所以所謂思想發展的「脈絡性」,常常也有共通的面向。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在研討會發表的〈作為相偶性倫理學的仁說:丁若鏞與阮元〉(未收入本書,將收入楊教授專書之中)一文中,就創立「相偶性」一詞以表達十八世紀興起於東亞儒學社群的一個重要概念。楊儒賓分析「相偶性」一詞說:「這個概念主張真正的道德不在內心世界,因此,它是非陸王的;也不在超越的彼界,因此,它是非程朱的;而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的關聯。」楊儒賓強調十八世紀中韓儒學中的這種「相偶性」概念重視的是互動的關聯,所以人的主體性不是內在化的孤堡,但道德也不存在於外在化的事物之中,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之際。因此,所謂「關係」不宜視為「『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一種外在的因素,而當視為『主體』與『主體』的互涉之關聯。亦即『仁』之『關係』不宜用空間性的位置去想像,而當用流動性的情境加以定位。」楊儒賓的論文指出十八世紀朝鮮丁茶山(名若鏞,1762-1836)與中國阮元(1764-1849)的倫理學,都展現相通的思想脈絡性。
三、
本書所觸及的第三個問題是:東亞儒學發展過程中的「自我」與「他者」互動。「自我」與「他者」的互動,在中、韓儒學之間是極其顯而易見的現象。在本書中,韓國明知大學金永友教授以《孟子》學解釋為主軸,比較丁茶山與戴震(東原,1723-1777)。金先生的論文,都是著眼於東亞儒學內部「自我」與「他者」的互動與比較。
本書所涉及問題不一而足,我以上謹簡單說明我閱讀本書各篇論文內容時所感受到的三個研究課題,以就教於讀者。在漢語學術界,朝鮮儒學的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我希望這部書的出版,能為未來的研究提供紮實的基礎。
編者引言
這部《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是二○○七年十一月十五至十六日與二○○九年四月九至十日,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與韓國首爾大學奎章閣韓國學研究院合作,在首爾與臺北舉辦的同一名稱兩次國際研討會的論文集。這部論文集中的部分所收論文的韓文版,已於二○○八年九月刊於首爾大學所出版的《韓國文化》第四十三輯,在中文版問世之際,我願就本書各篇論文在研討會發表時所觸及的一些問題意識,向本書讀者說明。
一、
本書所收各篇論文所提出的主要論點,在各篇論文中均有詳密的論述,...
目錄
編者引言 i
壹、鄭道傳與羅欽順 丁垣在…… 1
一、引言 1
二、心與性的區分 2
三、「不可易」的當然之則 6
四、結論 8
貳、李退溪《聖學十圖》的詩性智慧與形象思維 / 陳昭瑛…… 9
一、前言 9
二、作為文類的「銘箴」與日常生活世界 10
三、象形文字、象徵與書寫文字:《聖學十圖》的三項符號元素 14
四、精神的造形活動:形象的外在超越性與內在超越性 23
五、「體玩」聖圖︰藝術工夫作為道德工夫 34
六、結語 42
參、性理學修養論中敬和靜的相關涵義:以朱熹和李滉為中心 / 嚴連錫…… 43
一、引言 43
二、北宋性理學修養論的背景 45
三、朱熹修養論中敬和靜的互相關係 50
四、李滉修養論中敬的優先性和靜 56
五、結論 62
肆、李玄逸的四端七情論 / 李明輝…… 65
一、問題的背景 65
二、理的活動性 68
三、理氣關係與四端七情 78
伍、金昌協論「知覺」/ 林月惠…… 91
一、知覺論爭的緣起與發展 91
二、朱子對於「智」與「知覺」的相關論述 97
三、金昌協論「智」與「知覺」的區分 110
四、金昌協論「心之知覺」 121
五、結語 134
陸、韓元震的「四端七情經緯說」 / 李明輝…… 137
一、前言 137
二、「四端是理之發」? 139
三、韓元震對金昌協四端七情論之批判 143
四、韓元震的「四端七情經緯說」 153
柒、張載氣一元論與任聖周的氣一分殊說 / 許南進…… 159
一、引言 159
二、張載的氣論與問題點 160
三、任聖周的氣一分殊論 164
四、結論 172
捌、韓儒奇蘆沙「主理」的論辯及「理一分殊」論 / 楊祖漢…… 173
一、蘆沙論理乘氣機及理氣並舉 173
二、蘆沙「主理」說之論辯 177
三、理之一與分殊 185
四、結論 194
玖、宋時烈的朱子書研究與編纂:以《朱子大全劄疑》、《節酌通編》為中心 姜文植…… 197
一、引言 197
二、《朱子大全》註釋的編撰:《朱子大全劄疑》 199
三、朱子書選本之集大成:《節酌通編》 206
四、結論 212
拾、十七世紀末朴世采和鄭齊斗的陽明學論辯 / 琴章泰…… 213
一、朝鮮後期陽明學的展開 213
二、《古本大學》和〈大學問〉的爭論焦點 214
三、「格物」的解釋和爭論焦點 217
四、致良知的解釋和爭論焦點 220
五、朴世采和鄭齊斗的陽明學論辯所具有的意義 225
拾壹、霞谷學與霞谷學派的淵源和特徵 / 趙南浩…… 229
一、引言 229
二、鄭齊斗 232
三、霞谷學派 243
四、結論 257
拾貳、朝鮮時代《禮記》研究的特色之一:朱子學式經學 / 李俸珪…… 261
一、前言 261
二、類型化與再整理:《禮記淺見錄》和《禮記類編》 262
三、論證與再解釋:《禮記補註》 270
四、結論:朱子學式經學論的脈絡 277
拾參、朝鮮後期儒學學者對《大學》的理解:以明德說為中心 / 權五榮…… 281
一、序論 281
二、《大學》的收容過程和對它的理解 282
三、湖洛學者對明德的解釋 285
四、明德主理主氣論的產生 289
五、對明德的新解釋 291
六、結論 295
拾肆、趙翼的《書經淺說》研究 / 姜文植…… 297
一、前言 297
二、趙翼的學問傾向和對《書經》的認識 298
三、《書經淺說》的體裁與內容構成 303
四、《書經淺說》中的趙翼經世觀 307
五、結語 315
拾伍、正祖的經學思想:以《魯論夏箋》為中心 / 鄭一均…… 317
一、序論 317
二、正祖的《論語》相關著述 318
三、《魯論夏箋》的構成與內容 319
四、結論 334
拾陸、李炳憲的《易經今文考》及其儒教改革思想 / 琴章泰 337
一、李炳憲對《易經》的解釋和儒教改革論的課題 337
二、對《易經》製作的認識 339
三、對《易經》體系的認識 342
四、神道設教的宗教性特徵 345
五、對圖書和卜筮的認識 348
六、李炳憲儒教改革思想的意義 353
拾柒、朝鮮後期性理學中《孟子》「浩然」章之議論及其意義:以宋時烈的〈浩然章質疑〉為中心 / 文錫胤…… 355
一、序論 355
二、宋時烈和他周遭人物對「浩然」章的議論 357
三、宋時烈的〈浩然章質疑〉(1674年) 359
四、結論 372
拾捌、丁若鏞與戴震的《孟子》解釋之比較研究 / 金永友…… 375
一、引言 375
二、茶山與戴震對《孟子》的解釋及考證 377
三、《孟子》關於性善的解釋 379
四、戴震與茶山的《孟子》性善解釋的含義 387
五、結論 390
拾玖、朝鮮使臣對「不辱君命」的解釋與應對 / 張崑將 …… 393
一、前言 393
二、「使乎」的條件 395
三、朝天使在明廷的苦鬥 401
四、通信使在日本的禮節爭議:以一五九○年的通信使節團為例 410
五、結論 420
人名索引 423
概念索引 429
編者引言 i
壹、鄭道傳與羅欽順 丁垣在…… 1
一、引言 1
二、心與性的區分 2
三、「不可易」的當然之則 6
四、結論 8
貳、李退溪《聖學十圖》的詩性智慧與形象思維 / 陳昭瑛…… 9
一、前言 9
二、作為文類的「銘箴」與日常生活世界 10
三、象形文字、象徵與書寫文字:《聖學十圖》的三項符號元素 14
四、精神的造形活動:形象的外在超越性與內在超越性 23
五、「體玩」聖圖︰藝術工夫作為道德工夫 34
六、結語 42
參、性理學修養論中敬和靜的相關涵義:以朱熹和李滉為中心 / 嚴連錫…… 43
一、引言 43
二、北...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