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愛情的哲學》作者溫煦力作,給兒子最珍貴的哲學體驗
德國 Amazon 非小說類、哲學類 Top 1,銷量衝破 300,000 冊,再創書市暢銷奇蹟
最親切的德國哲學家父親 VS. 最好奇的 8 歲德國小男孩
一場化雨春風的父子對話,一本毫無門檻的哲學入門佳作
「那是什麼東西啊,爸爸?」
「那是一堵牆。」
「它那麼高,怎麼爬得過去?」
「奧斯卡,築圍牆的目的,就是不要讓人爬過去。」
「那一定會很無聊……」
「那麼奧斯卡,你覺得自由是什麼?」
知名作家 小野 親子教育作家 陳之華 / 感性推薦
人們常說,孩子是真正的哲學家。
他們對什麼都好奇,從不把這世界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
他們大抵知道自己很多東西不懂;相反地,大人們總是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一趟柏林的遠足,我與奧斯卡展開了許多哲學對話。
我們談到「我」是誰、「美」是什麼,還有人類的公平、正義與自由。
奧斯卡窮問不捨,卻也漸漸發現,原來不是每個問題都有確定的答案……
而那些難以回答的,往往就是哲學問題。
暢銷書作家、德國當代知名哲學家理察.大衛‧普列希特,此次以對孩子傾談的口吻,藉著與兒子奧斯卡拜訪柏林各處景點,帶領讀者思索 20 個最重要的哲學課題,指引哲學的奧妙之處。一整個夏天,這對父子在柏林各處散步,他們造訪柏林科博館、動物園、友誼島、普勒曾湖、忘憂宮、普倫特森林、圍牆公園、電視塔等地,展開一趟趟有趣而生動的哲學探索之旅。一路上,這位爸爸搔著腦袋,努力回答兒子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我到底是誰?」「生命是從哪裡來的?」「人可以吃動物嗎?」「人為什麼會有煩惱?」「我怎麼知道,所做的事情是對的還是錯的?」……
這對父子在柏林科博館尋找人類出現的意義、在動物園體會狐蝠與人類的不同感覺、在馬燦的迷宮花園探尋「我」從何而來、在普倫特森林思索正義的理念、在柏林圍牆公園沉思自由的價值、……普列希特以遊戲般輕鬆且饒富興味的方式,透過故事及想像,嘗試向奧斯卡解釋這世界的種種,包括道德、公平、美、正義、自由,以及生活裡最重要的事--如何才叫幸福。
本書是普列希特繼《我是誰?》後的全新力作,全書充滿哲思之樂及孺慕之情,既寫給好奇心滿腹、求知欲旺盛的年輕學子們,也寫給帶領孩子看見這森羅萬象世界的大人們。
作者簡介:
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
哲學家、政論家、作家、媒體出版人。1964 年生於德國索林根市(Solingen)。1994 年於科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後幾乎任職過德國各大報與電台,並曾獲美國《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記者獎學金。
2000 年榮獲生物醫學大獎。創作有兩本小說、五本非文學類著作。童年回憶《列寧只來到盧登夏德》(Lenin kam nur bis Lüdenscheid)已拍成電影。哲普著作《我是誰?》一鳴驚人,榮登《明鏡週刊》非文學類排行榜冠軍,德國 Amazon 不分類冠軍,長踞不墜,令讀者大眾與評論家驚豔不已。隨後《愛情的哲學》、《無私的藝術》等作品,亦叫好且叫座。
自 2011 年 5 月起,擔任呂內堡大學(Leuphana Universität Lüneburg)哲學榮譽教授。現居科隆和盧森堡兩地,與前妻育有一子。目前與太太(較其年長)共同撫養她的三個小孩。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作豐富,包括《與改變對話》、《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菁英的反叛》、《神話學辭典》、《我的名字叫耶穌》、《神子》等作品。
章節試閱
第十九章
在柏林圍牆公園:自由是什麼?(節錄)
柏林有一座「圍牆公園」(Mauerpark),是許多人的勇氣和創意的成果(就像國營鐵路維修廠園區一樣)。尤其是夏天的周末,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湧向那一大片綠地。公園裡有個跳蚤市場,東西的價格都很便宜,人們也可以在草地上隨處躺下來。空氣裡充滿著烤香腸的香味,玩滾球的人們在擲球。有人在玩雜耍,有人在打籃球、踢足球。在露天劇場,來自各個文化的人們大展歌喉,相互較勁。聽眾好奇而友善,處處洋溢著輕鬆寫意的氣氛。在那裡,每個人似乎可以盡情享受,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現在人聲鼎沸的柏林圍牆公園,以前是一片死寂。十九世紀時,那裡原本是北區火車站廣場。在帝國時期,貨車從那兒開到史特拉松德。二次大戰以後,戰勝的列強瓜分柏林,法國佔領區和蘇聯佔領區的界線就從那裡經過。圍牆公園的西區維定被法軍佔領,東區普倫茲勞山則有蘇聯紅軍駐守。
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東德政府在以前的佔領區界線上,也就是後來的東西德國界,築起了圍牆。沒有人可以從東柏林翻過圍牆到西柏林。西柏林的居民和觀光客可以在觀景塔上從西區眺望東德,看到封鎖區和警戒區。
東德政府垮台以後,德國於一九九○年十月統一。附近市區的居民假日時都到那個缺乏管理的廣場閒逛。那塊土地應該如何處置,人們始終爭論不休。市政府想要將它當作建築用地出售,但許多公民團體卻為了「他們的」公園,和政府官員激烈抗爭。
奧斯卡和我第一次去圍牆公園玩時,他好奇地站在圍牆前面。公園裡至今仍矗立著一大片高牆,上面有五顏六色的塗鴉。於是,我們有了以下好玩的對話:
「那是什麼東西啊,爸爸?」
「那是一堵牆。」
「它那麼高,怎麼爬得過去?」
「奧斯卡,現在你知道了,築圍牆的目的,就是不要讓人爬過去。」
「但是現在我可以爬了。」
「奧斯卡,我想你不行吧。你還太小了。」
「好吧,只好等到下一次蓋圍牆的時候了,爸爸……,」奧斯卡沉思了一會兒說。
幸好柏林不知道哪時候才會再築圍牆,現在的兒童和青少年,幾乎無法想像當時的柏林如何被一堵圍牆撕裂。
二次大戰以後,戰勝國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將德國分割,在西方陣營的佔領區成立了西德,在蘇聯佔領區則成立了東德,兩個國家涇渭分明。
在東德是「社會主義」體系,工廠不屬於私人,而是屬於國家。房租也非常便宜。每個工作都等值,所以每個人的工資都差不多。這想法是不錯啦,但是東德政府並沒有消除不義,反而創造了新的不義。社會主義政黨的黨員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好處。政府不信任它的人民,因而成立了無惡不作的特務機關。人民被監視、竊聽和祕密偵查,批評政府的人都會受到殘酷而不公平的刑罰。在東德,出國旅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西德的基本法則沒有規定每個人的所得要相等。只要比較努力,或者只是因為運氣好而成功的人(或是有個富爸爸),就可以比其他人賺更多的錢。工廠不屬於國家(除了一些國營事業以外),而是私人的。整體而言,西德的社會很快就比東德富庶。西德也讓其公民享有更多的自由,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自從東西德分裂以來,許多人便逃亡到西德,於是東德設置了眾多堅固的崗哨和鐵絲網。不過逃亡的人愈來愈多,到了一九六一年,已有三五○萬人從東德逃到西德。於是,東德政府在蘇聯的同意下,於一九六一年決定興建圍牆,一勞永逸地將柏林封鎖起來。
西德和美國無奈地看著圍牆築起來。「我們也愛莫能助,」美國總統甘乃迪說:「但是總比戰爭好吧。」然而在往後的二十八年裡,始終有人試圖逃亡。圍牆戒備森嚴,東德邊界的士兵奉命對所有逃亡者格殺勿論。
一九八九年秋天,東德爆發對政府的激烈抗議活動。十一月九日,東德領導人公布一項決定,開放東德民眾的旅行自由。東柏林許多人民簇擁到圍牆前要求通過,士兵有些猶豫,在一團混亂中打開了大門。自此以後,圍牆就不再有任何威嚇作用,憤怒的東德民眾和觀光客將圍牆敲成碎片。
「好啦,圍牆其實沒有那麼好玩吧?」
「一點也不好玩,爸爸。那裡死了那麼多人。」
「我剛才跟你解釋了西德和東德最重要的差別,你會比較喜歡住在哪裡?每個人的薪水都一樣的地方嗎?還是一個只要努力就可以致富的地方?」
「有個可以賺錢的工作,而且很快樂,那不是很酷嗎?我寧可整天無所事事,總比忙了一整天卻只賺一點點錢好多了。」
「但是那些做得比較多的人會很不滿意吧?」
「沒錯,」奧斯卡想了一下說。
「最大的問題是那個國家什麼都管,而且不信任它的人民,監視他們,調查他們,許多人覺得很不安。再說,西德人民的生活要富裕得多,可以買到許多美好的東西。假日可以開車到各個國家去玩,西班牙、義大利、奧地利。東德的人民就沒辦法。」
「大家都想要離開東德嗎,爸爸?」
「也不是所有人啦,但是有很多人想走。尤其是年輕人,他們覺得東德太無聊了。」
「西德和東德原來差別這麼大喔?」
「是啊,而且是相互敵對的國家。大家都很害怕美國和蘇聯打起來。到那個時候,東德和西德的人們就要相互開槍了。現在你可以想像為什麼人們要離開東德了嗎?」
「當然!在另一邊,你可以賺更多的錢,有更好的職業;可以努力工作,得到更多的報酬。」
「你可以忍受住在一個被圍牆圍起來、哪裡都不能去的地方嗎?」
「那一定會很無聊,」奧斯卡想了一會兒說。
「想像一下,如果科隆四周也有一堵圍牆,而你再也無法去看爺爺奶奶的話呢?」
「我會非常難過。」
「你覺得東德有權興築圍牆嗎?因為他們說:我們是更公平的德國。在我們國家裡,每個人的所得都一樣,所以我們可以築起圍牆以維持現狀……。」
「當然不行,爸爸。怎麼可以蓋那樣的圍牆呢?不管東德或西德都不行。」
「那麼,奧斯卡,你覺得自由是什麼呢?」
「就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啊,而且可以決定想去哪裡。」
「那麼,自由就是:『可以自己作決定嗎?』聽起來挺不賴的。但是那就夠了嗎?例如說,你會寧可住在一個貧窮卻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國家?還是一個富裕卻管東管西的國家?」
「我寧可住在有錢的國家吧,」奧斯卡想了很久才說。「但是,爸爸,最好是一個有錢而且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的國家。」
「所以說,自由的價值沒有多高,如果每個人都是窮光蛋,自由也就沒什麼用了。如果人們想要有個真正自由的生活,還得滿足其他條件才行,例如相當的富裕程度。但是我想到了第二件事。你剛才說『一個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的國家』,你是說真的嗎?完全沒有限制的自由,可以為所欲為,你覺得那樣子好嗎?」
「也不是啦,爸爸。當然也必須有些規則。」
「是的,如果完全沒有規則,每個人想做什麼都可以自由地去做,你覺得那會發生什麼事?」
「那樣會有很多人被殺死吧。也許明天就有個人拿一把刀站在門前,他可以殺了人而一點事也沒有。」
「所以說,自由也要以安全為前提。」
「『自由就一定要越過雲霄,無拘無束,』」奧斯卡輕輕哼唱。
「越過雲霄?那樣子一點自由也沒有,因為他們必須禱告飛機不會失事墜落才行。那裡空氣太稀薄,氧氣也不夠,而且上面冷得要命……。奧斯卡,你要注意:自由總是要以安全為前提,無論是在雲端或是人間都一樣。我們甚至有各式各樣的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是其中一種自由。」
「到森林裡去玩。踢足球。或是在房間裡玩樂高。」
「沒錯。另一種自由就是:不受打擾。」
「沒有家庭作業。」
「沒錯,或者是不會因為芝麻小事而受到嚴厲的懲罰。或是國家不會到處干預。」
於是,到了總結我們的哲學認識的時候了:
**知道我們可以自由地去做許多事,那讓人滿開心的。但是我們的自由必須以其他人的自由為限。其他人的自由開始的地方,就是我的自由停下來的地方。而且,自由總是必須以安全為前提,如果大家都可以為所欲為,我們的社會生活就會變得很可怕。**
第四章
在動物園:為什麼沒有名字的老鼠比較可愛?(節錄)
水族館後面就是動物園。我們走到戶外,經過巨大的老恐龍,一隻石頭做的禽龍(Iguanodon)在那裡站崗,板起臉陰森森地瞪著動物園的訪客。「Iguanodon」原本的意思是「鬣蜥的牙齒」,這個名字也是張冠李戴的意外結果。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們第一次挖到這種動物的骨頭時,他們發現其中有兩塊尖銳而堅硬的三角形骨頭,約莫是人類的手臂大小。「那一定是牙齒,」科學家如是說。他們想到鬣蜥的牙齒(當然要大得多),於是取了此名。後來,人們才發現他們根本搞錯了,那兩塊尖銳的三角形骨頭並不是牙齒,而是恐龍的堅硬拇指。牠們可能是用尖銳的拇指抵禦且重創敵人。相反地,牠們的牙齒又小又鈍,只能咀嚼、磨碎植物。
關於這一切,奧斯卡早已如數家珍,因為他是個名副其實的恐龍專家。當我知道的東西沒有他清楚時,他總會糾正我。我們走到動物園深處,注意到許多訪客不會在某些動物前面駐足很久,例如鹿群,訪客們似乎完全不感興趣。相反地,猴子、海獅和貓科動物,則非常受歡迎。為什麼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受青睞呢?顯然,外型是其中一個原因:愈是壯觀、龐大、滑稽或危險,就愈引人矚目,尤其是那些活潑好動、嬉戲打鬧的動物,例如水獺或狐獴。然而也有其他原因,也就是我們是否覺得某個動物很可愛……
倫敦的攝政公園裡有一座世界最古老的動物園,是在將近兩百年前興建的,比柏林動物園的歷史還要悠久。許多動物館一直保存至今,裡頭有相當稀有的動物,例如科摩多巨蜥,牠們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在一個以人工岩石建造的古老展覽館裡,可以看到讓人嘆為觀止的各種致命毒蛇,例如綠色和黑色的曼巴眼鏡蛇,以及兩條非常可怕的眼鏡王蛇。
訪客們總是喜歡在某些動物前面駐足許久,至於其他動物,則是不經意地匆匆一瞥就走過去。倫敦動物學會想要知道訪客們對什麼東西感興趣。他們做了一個問題實驗:訪客們覺得哪些動物很可愛,哪些不可愛?倫敦動物園的保育員為此製作了五十多張明信片,每張明信片上都有一張園區動物的照片,例如一隻猴子、熊或蛇。
園方請訪客依序排列明信片,將最可愛的動物擺在最上面,最不可愛的則在最下面。結果不出所料,訪客們的意見相當一致。可愛的小型齧齒動物總是名列前茅,有點好笑也有點醜的猴子排名在中間,而令人作嘔的巨蟒則在最下面。
第二天,園方重覆相同的實驗,讓訪客看看動物明信片,但這次有個重要的差別。他們在每張明信片下面寫上動物的名字,因為訪客不清楚許多動物的名字。
結果這次的排列順序完全不同。先前拔得頭籌的齧齒動物排名急遽下滑,因為照片下面寫著「負鼠」,多數訪客覺得牠噁心又討厭。
先前和捕鳥蛛科及疣豬一樣令人作嘔的巨蟒,現在名次卻突然竄升,因為牠的照片上寫著「球蟒」(royal python)。只要和王室有關的東西,英國人都會另眼看待,「球蟒」也就沒那麼討厭了。
但猴子才是新的贏家,因為照片上寫著「黛安娜猴」(Diana monkey),英國人想到了他們最喜愛的黛安娜王妃。愛屋及烏的動物園訪客突然覺得牠一點也不醜了,反而非常高貴。
「奧斯卡,你可以想像動物的名字有多麼重要嗎?」
「是啊,例如說,同樣是馬,『Gaul』或是『Ross』聽起來就差很多。『Gaul』會讓人想到老馬,而『Ross』則是駿馬的意思。」
「沒錯。『國王騎著駿馬』和『國王騎著老馬』聽來的確差很多。」
「同樣是蠑螈,『Salamander』聽起來比『Molch』漂亮多了。」
「是啊,它們的意思一模一樣,但是『Salamander』聽起來像個波斯王子,而『Molch』聽起來像是『Matsch』(注:德語意為「輸光光」)。」
人類的名字也是如此。我們聽到一個語詞,當下就會有個想像。一聽到有人叫作「齊格飛」,我們或許會想像眼前有個金髮男子,而「穆罕默德」應該是黑頭髮的吧。尤其是在書裡或電影裡,人們總會大費周章地讓壞蛋的名字聽起來就像個壞蛋,好人的名字就像個好人。想像一下,如果《星際大戰》裡的黑武士叫作「勞瑞」或「強尼」,《魔戒》裡的魔君索倫叫作「海因茲」或「班雅明」,而哈利波特叫作佛地魔,或是佛地魔叫哈利王,那會多麼殺風景。
我們可以說,名字會對我們「說話」,因此父母親們總是煞費苦心地替他們的孩子取個「好聽的」名字。然而時靈時不靈,因為誰曉得二十年後哪些名字好聽,哪些不好聽呢?於是,我們有了第四個哲學認識:
**我們稱呼事物的方式,會影響到它在我們心裡產生的感覺,因為我們是經由語音去形構指謂和意義的。**
第十八章
在普倫特森林:正義是什麼?(節錄)
普倫特森林(Plänterwald)是柏林最奇特且引人入勝的地方。那座森林就在城東史普列河畔。如果你在林間漫步一陣子,會看到一個很特別的空地。一輛生鏽的履帶車停在一處柵欄後面,一座摩天輪斜斜地矗立著,五十公尺遠就聞得到腐爛的氣味。草地上躺著一隻原尺寸大小的恐龍。
那裡剛剛發生戰爭嗎?或是什麼大災難,使得人類和恐龍都死光了?
普倫特森林以前是個遊樂場,更正確地說,是東德唯一的遊樂場,每年湧進了好幾百萬的遊客,差不多是參觀動物園的人數。
兩德統一以後,問題就來了:遊樂園應該何去何從?在東德時期,它是國營的,但是在西德,國家不會主辦像慶典之類的活動。新的業主整修公園,增設新的設備和景點,但是遊客人數每況愈下。沒有多久,新業主就破產了。
此後公園再也沒有人整理,幾乎荒廢了十年。廣場到處荒煙蔓草,圍牆也殘破不堪。奧斯卡和我坐在「神話咖啡店」裡,眺望著公園的斷垣殘瓦。奧斯卡注意到這個地方有一種奇怪的魅力,於是,我決定就在這裡來一個思考遊戲……
你想像一下飛機失事的場景。你就坐在飛機裡,謝天謝地,所有乘客都獲救了。飛機好不容易迫降在太平洋上的一座無人荒島。雖然沒有人受重傷,而所有人都活著,但是轟然巨響讓全部人都得了腦震盪。當他們恢復意識時,每個人都忘記了自己是誰。沒有人知道自己的職業是什麼,他有什麼優點或缺點。
反正,現在誰都得在小島上重新開始。那個地方就像普倫特森林一樣野草叢生,杳無人煙。有高山丘陵,一兩隻野山羊,也有若干可以食用的植物和水果。整座小島具備人類生存的一切所需,充足的飲水和食物,溫暖的床,每個人也都有足夠的空間。
現在他們必須設想,如何在小島上和平相處。為此,他們需要種種規則,才不會淪於混亂和無政府狀態。每個人當然都以滿足其基本需求為第一要務:他要有飲水可喝,要有足夠的食物,要有一張溫暖的床。至於其他需求,他們一時還沒有想到。於是,他們共同想出一些規則,讓彼此有所遵循。
但那些規則是什麼樣子?什麼是他們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誰也說不上來什麼東西對他而言是最好的,而大家都不想冒險,因為誰都不曉得風險會有多高。那麼,你會提出什麼規則呢?對你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其次又是什麼?第三重要的呢?
「好啦,奧斯卡,你有什麼想法?你覺得哪些規則是最重要的?」
「不可以殺人,爸爸。」
「聽起來很有道理。其次呢?」
「不可以搶別人的東西。尤其是不可以搶別人的食物。」
「嗯,很好。那麼第三個規則呢?」
「現在有點傷腦筋了,我要選哪一個呢……?」奧斯卡想了很久。
「我也跟著想一想好了。那座小島是沒有人的,你們得先佔領它。」
「沒有人可以像暴君一樣說:『從現在起,小島就是我的。』沒有人是老大。」
「沒問題,沒有人是老大,每個人的地都差不多大。我們想像一下,有人養山羊,有人種馬鈴薯,接著有人試著種穀物。那樣公平嗎?」
「是啊。」
「但是現在山羊養得很好,牠們繁殖得很快,而且生產許多羊奶和乳酪。相反地,種馬鈴薯的就沒有那麼幸運。馬鈴薯收成不好,接著一陣暴風雨毀掉了馬鈴薯園。於是養山羊的跟種馬鈴薯的說:『你聽好,我可以幫你的忙。如果你把你的地給我,你可以替我趕羊,我給你一點羊奶和乳酪當作工資。』由於所有種馬鈴薯的人都有同樣的問題,養山羊的人於是都提出相同的條件。種馬鈴薯的人都同意了。沒多久,半座小島都變成那個養山羊的人的了。那樣公平嗎?」
「不公平,爸爸。那個人有太多東西了。」
「那麼,他們應該禁止養山羊的人和別人交易土地嗎,奧斯卡?」
「其他人也可以試看看養山羊啊。如果種馬鈴薯的人沒有放棄所有土地,只是放棄一半,他就有土地可以繼續種馬鈴薯了,不是嗎?」
「每個人的地都必須一樣大嗎?如果他的土地收成很好,他不能有更大的地嗎?」
「養山羊的不應該當大地主。」
「他不可以經由交易得到更多的土地嗎?我是說:我想知道,如果每個人的財產都一樣多,是不是才叫作公平?」
「每個人的財產都一樣多,那樣應該公平一點吧,爸爸。」
「話是沒錯,但是養山羊的人只是說『把你的地給我』,好讓種馬鈴薯的人不致於挨餓,這樣難道不公平嗎?」
「養山羊的可以送他幾隻羊啊。」
「他是可以啦,但如果他沒有那麼做,只是提出交換條件呢?用土地換食物。」
「他當然可以有更多的土地,但是不能多到讓其他人挨餓。」
「你的意思是說:他的土地可以比其他人更大,不過條件是其他人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以作為交換的條件嗎?」
「嗯,是的,他不能壓榨別人!」
如此,我想我們有了另一個哲學認識:
**正義就是所有人都盡可能地公平,而每個人都有機會。因此,我們必須始終考慮到對最弱勢者而言,什麼才是公平的,如此才不會有人被佔便宜。**
第十九章
在柏林圍牆公園:自由是什麼?(節錄)
柏林有一座「圍牆公園」(Mauerpark),是許多人的勇氣和創意的成果(就像國營鐵路維修廠園區一樣)。尤其是夏天的周末,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湧向那一大片綠地。公園裡有個跳蚤市場,東西的價格都很便宜,人們也可以在草地上隨處躺下來。空氣裡充滿著烤香腸的香味,玩滾球的人們在擲球。有人在玩雜耍,有人在打籃球、踢足球。在露天劇場,來自各個文化的人們大展歌喉,相互較勁。聽眾好奇而友善,處處洋溢著輕鬆寫意的氣氛。在那裡,每個人似乎可以盡情享受,愛做什麼就做什麼。
...
目錄
前言 大人的東西、蜥蜴的東西和孩子的東西……
第一部 我和我
第一章 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什麼世界森羅萬象,而不是一片虛無?
第二章 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續):為什麼會有我?
第三章 在水族館:動物們的名字是從哪裡來的?
第四章 在動物園:為什麼沒有名字的老鼠比較可愛?
第五章 在動物園:當一隻狐蝠是什麼感覺?
第六章 在地下鐵:為什麼大猩猩可以隱形?
第七章 在科技博物館:「我」是誰?
第八章 在馬燦的迷宮花園:我真的是我嗎?
第二部 善與我
第九章 在友誼島上:大腦裡有「道德」這個東西嗎?
第十章 在火車站:五個人比一個人更有價值嗎?
第十一章 在愛德醫院前面:我們可以殺死貝爾塔姑媽嗎?
第十二章 在普勒曾湖:為什麼鏡子讓人們不敢扒竊?
第十三章 在國營鐵路維修廠園區:酬賞會敗壞性格嗎?
第十四章 科勒街三十七號:公平是什麼?
第十五章 在科諾普克香腸攤前面:我們可以吃動物嗎?
第三部 我的幸福和我
第十六章 在忘憂宮:人類為什麼會有憂愁?
第十七章 在新博物館:美是什麼?
第十八章 在普倫特森林:正義是什麼?
第十九章 在柏林圍牆公園:自由是什麼?
第二十章 在電視塔上:生活裡什麼才是重要的?
前言 大人的東西、蜥蜴的東西和孩子的東西……
第一部 我和我
第一章 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什麼世界森羅萬象,而不是一片虛無?
第二章 在自然科學博物館(續):為什麼會有我?
第三章 在水族館:動物們的名字是從哪裡來的?
第四章 在動物園:為什麼沒有名字的老鼠比較可愛?
第五章 在動物園:當一隻狐蝠是什麼感覺?
第六章 在地下鐵:為什麼大猩猩可以隱形?
第七章 在科技博物館:「我」是誰?
第八章 在馬燦的迷宮花園:我真的是我嗎?
第二部 善與我
第九章 在友誼島上:大腦裡有「道德」這個東西嗎?
第十章 在火...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