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鐵論》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很特別的書。它記錄了一場兩千年以前的火辣大辯論,辯論的範圍很廣,但主要內容環繞在當時漢朝政府經濟、財政措施的反省與檢討,所以我們可以說,《鹽鐵論》是一部專論政治經濟學的書。這比近代西方經濟學的起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要早一千八百年。
更難得的是,如果以近代經濟學的知識回頭來看,《鹽鐵論》中所記錄的,古代中國人對經濟社會問題的抽象思考與具體意見,也有不少可與現代經濟理論相互參證的地方。
《鹽鐵論》的價值,自古就爲知識份子所肯定,將它列入學習經世濟民之道必讀的書,更公認是子書中的鉅著。然而,《鹽鐵論》對今日中國人的價值又有一層:一方面提醒我們經濟學本是環境的科學,從西方引進的知識未必完全適用,可能還要經過「民族化」的調整;另一方面則鼓勵我們,重新整理先人解決經濟問題的思考與方法,把它系統化成爲中國人的經濟學。
這也正是收錄《鹽鐵論》在這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的意義與理由。
讀者在閱讀《鹽鐵論》之前,也許先了解幾個觀念頗有用處:
第一、《鹽鐵論》記錄的是針對一些政治經濟問題的正反兩面意見,但鹽鐵大辯論本身是一個歷史事件,除了語言表面所呈現的意義之外,背後還有許多複雜的基礎,像權力鬥爭、思想派系、國際局勢與社會環境,都影響了發言者表達的內容和方式。所以,《鹽鐵論》時代的歷史背景值得加深一點了解。
第二、辯論雙方所採取的立場,也許在大方向上有較對的一方,但並不意味這一方所講的話都有道理。所以,在接受任何一方的說法之前,都應該自己反省一番。
第三、《鹽鐵論》的作者桓寬,本身是一位儒家學者,他的記錄與評斷,說不定會比較偏袒屬於儒家這一邊的人。我們在心理上,可以持有這點「合理的懷疑」,不要盡信作者。
第四、有一些理論,可以解決當時的經濟問題,但必須配合當時的環境一起來了解,不能孤立地存在;同樣的,有一些理論,現在看起來很荒謬,放在當時的還境卻很有功效。
這些觀念,為我們讀《鹽鐵論》有一點幫助;而這一本改寫的《鹽鐵論》,正想把這些觀念具體化,提供讀者一些便利。
改寫的《鹽鐵論》,基本上是現代語言重述的節縮本,但我特別加進一些嘗試:
第一、增加一章歷史背景的解說,讓讀者對那個時代的輪廓有一點了解,可以試想自己就活在那個時代,就站在辯論的現場;這種揣測其境的努力,可以更清楚地穿透語言,感覺到發言者的用心。
第二、在正文中,增加假想的現場情況描寫,讓讀者對這個事件,有更親切的參與感受。
第三、把原文中對經濟問題的討論,一部分轉換成今日的經濟學用語,也許有助於比對古今思想智慧的共通發明之處。
第四、每節之後,加設「討論時間」,提供靑少年朋友一些反省周圍環境的材料,一方面檢討古人之失,一方面也體會古人的了不起處。
作者簡介: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畢業。
曾任﹕聯合報、工商時報、中國時報、遠流出版公司、滾石唱片、中華電視台、商業週刊等編務要職;於各媒體擔任總編輯期間,曾策劃或編輯超過千種書刊,並曾創辦《電腦家庭》、《數位時代》等超過四十種雜誌,亦是Pchome Online 網路家庭出版集團和城邦文化創辦人。
現任: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商店街市集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露天市集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連科通訊股份有限公司、樂屋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來客國際資訊顧份有限公司等公司董事長。
著作:《兩種文學心靈》、《趨勢索隱》、《創意人》、《趨勢報告》、《城市觀察》、《城市人》、《閱讀的反叛》、《人生一瞬》、《綠光往事》、《偵探研究》等多種。曾策劃和監製九部電影包括:《悲情城市》、《戲夢人生》、《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
詹宏志是台灣著名作家、意見領袖、電影人、編輯及出版人,並以其創意和對文化及網路趨勢與社會經濟問題的精闢見解而備受尊重。此外,也擔任過台灣許多出版及資訊相關產業協會的理事長、董事及理監事等職。曾於1997獲台灣People Magazine 頒發鑽石獎章, 並於2008獲新聞局第二屆數位出版金鼎獎「評審委員會特別獎」。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別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歎,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村里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鄕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了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了我們、呵護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大家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志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了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面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系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別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出版順序上,首先推出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曲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合做為一般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裡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別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了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面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了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出版編輯部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
章節試閱
新財政政策
桑弘羊與其他興利之臣,在武帝時施行了一系列的新財政政策,這一系列政策的共同特色,就是「爲國家爭取財源」,含有很濃厚的商業色彩。這些財政政策,主要包括下列數項:
第一、 商人資本財課稅
「減輕田賦」是漢代的政治傳統,也是漢朝政府受人民擁戴的一大號召,所以漢代皇帝始終不敢增重田賦的課徵。漢武帝也一樣,不管政府財政如何拮据,也不能打田賦的主意;但是,漢武帝卻增加了幾種田賦以外的新稅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商業工業的財產與貨物課稅,稱爲「緡算」(緡,可以解釋爲資本的意思)。
西元前一二九年,漢武帝首次對商人營業用的車子、船隻課稅,但推行並不徹底。後來,行政官員向漢武帝建議說:
「以前對自用車與商人財產課稅的執行都有偏差,請陛下下令徹底辦理。所有經商的人、開工廠的人、放款收利息的人、以及在城市裏買進賣出、囤積貨物販賣營利的人,即使沒有固定店面,都要將財產貨物自行估價申報,繳納緡錢;繳納的比例是每二千錢納稅一算,約合一百廿錢,稅率約爲六%。從事工藝的人,他的設備與貨物則是每四千錢納稅一算。另外,一般人的自用車每輛納稅一算,商人的營業用車每輛納稅二算。船隻長五丈以上每船納稅一算。如果隱匿財產不申報,或申報不實,一經發現送往邊疆充軍一年,財產沒收。」
漢武帝接受了建議,「緡算」從此全力推行,成爲一大財政收入。
此外,漢政府對經營畜牧業者,也有「牲畜稅」的施行,根據業者擁有的馬牛羊的價值加以估算,每值一千錢納稅廿錢,稅率約合二%。
第二、 鹽鐵官賣
食鹽和鐵器,是農業社會兩種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鹽生產在海邊或是井鹽、池鹽的地方;鐵礦則常常藏於深山。鹽水、鐵砂搬運都不容易,製鹽、冶鐵的工廠通常就設在原料產地附近。在戰國時代以後,山林池澤等禁地開放了,民間百姓占山據地,煮鹽煉鐵,建立起民間的大規模私人企業。
鹽和鐵這兩種產業,一方面利潤很高,一方面需要很多的人力和資本,所以很容易形成大企業,成功的經營者更往往成爲豪富。歷史上記載了不少經營鹽鐵有成就的大富翁,例如一位宛孔氏,在南陽一帶創立大冶鐵工廠,成爲與諸侯王平起平坐的富商;四川有一位卓氏,被秦朝政府放逐到四川臨邛一帶偏遠地區,他卻就山開鐵礦,建冶鐵工廠,成爲巨富,家裡的佣人就有千人。在製鹽工業方面,魯人猗頓、齊人刁間都以煮鹽起家,賺錢數千萬,富可敵國。這些企業家都是戰國末期到漢朝初期的人物。
在漢武帝之前,民間還可以自由從事鹽鐵兩項產業,只按一般商業申報課稅。這個放任政策漸漸發生弊端,一是許多冶鐵煮鹽的商人因此成爲巨富,造成社會上嚴重的貧富不均;二是地方諸侯也從事鹽鐵產業大獲鉅利,實力可與中央政府對抗,增加政治上的危機。當時,已有一些政論家針對這些現象提出強烈的批評。
到了西元前一二○年,正是漢武帝發動第八次大遠征的前一年,華北平原發生大水災,農作物損失極慘,許多老百姓無飯可吃;皇帝乃派使者到各地方政府,把地方政府倉庫的存糧統統提出來救濟災民。但災民太多,傾盡地方存糧還不夠;又發動民間有錢人募捐款項以救急,但有錢人對出錢救災的反應並不熱心。最後,不得不把災民遷到首都附近,一部分則移民到邊彊新城市,七十多萬災民的衣食,全由中央政府提供,花費以億計,政府的財政因而拮据不堪。
那些靠製鹽煉鐵發大財的商人,在平時衣食豐足,財大勢粗,連地方諸侯在錢財上都要仰賴他們;但當國家有難的時候,大商人又不肯貢獻力量,反而乘機囤積居奇,搞得物價飛漲,百姓更苦。
經過大水災的敎訓,漢朝政府有意檢討問題的癥結,乃任命東郭咸陽、孔僅兩人爲大農丞,管理鹽鐵政策。東郭咸陽本是煮鹽業鉅子,孔僅則是煉鐵業富商,後來才做了官,對鹽鐵工業很有了解,他們兩人深入研究對策之後,向政府提出建議:
「山上的礦藏,海底的物資,都是天地之間寶藏,論道理應該屬於皇帝所有;陛下您不願私用,撥給中央政府做國家經費,那就應該屬於國家,所以,鹽鐵兩業應改爲公營事業。我們建議,在鹽業方面,向人民招募資本,由政府提供煮鹽設備,官方並負擔工人薪資,統一管理經營。
「當然,那些既得利益份子想繼續保有鹽鐵的利益,一定會提出很多反對的意見。我們建議,這個辦法一定要嚴格執行,敢私自鑄鐵器煮鹽的人,割左腳姆指,並沒收設備。地方郡國不產鐵的,只設立小鐵官,歸所在的縣政府轄管。」
漢武帝接受了東郭咸陽和孔僅的意見,下令將全國鹽業、鐵業收歸國有,成立專責機構,吸收原來的鹽鐵商人成爲鹽鐵官員。從此,鹽與鐵完全屬於官賣,漢朝政府因而增加一項極爲廣大的財源。
到了桑弘羊代替郭僅出任大農丞時,鹽鐵官賣更是普及;全國共設鹽官三十七,分布區域包括廿六郡,鐵官則有四十八,分布區域包括三十八郡。
第三,均輸與平準
西元前一一五年,桑弘羊被漢武帝任命爲大農丞,掌管政府各種會計事項,權力更爲增大。
當時,各地方郡國每年都要向皇帝獻上一定數量的土產與物資,以供養皇室與中央政府官員的生活所需;桑弘羊認爲,各地方諸侯把物資獻到首都,運輸頗爲麻煩,尤其是偏遠地方,貨物經過長久時日的輾轉運送,常常已經變壞不堪用了,有時運費的支出甚至遠超過貨物本身的價值。因此,桑弘羊建議,在各地方設置運輸機構,一方面彼此接力運送貢物,另一方面則讓偏遠地區改以貢物代金繳給官方,官方再在京師附近採購,交給皇室,這個制度稱爲「均輸」。
這個制度有什麼好處呢?
在商業還未充分發達的社會裡,政府需要各地貢輸實物(稻米、布匹等),支應皇室與中央政府官員的生活需要。政府也常常以實物發給官員當做薪水,官員的待遇常以「五百石」、「八百石」、「一千石」來表示,就是這個由來。現代經濟學裡,把這種制度稱爲「實物給付」(Pay in kinds)。政府官員與貴族在拿到實物給付的薪水之後,通常留下一部分自己食用,大部分則賣出去。在首都附近,因爲官員、貴族太多了,大家都要把多餘的稻米賣出去,所以首都附近的糧價特別低。有一句話說:
「遠方有倍蓰之輸,中都有半價之鬻。」(遠地爲了貢輸物資給政府,花了四、五倍的代價,首都附近卻有打五折的價格。)就是指責這個現象的不合理。
桑弘羊提出「均輸」這個制度,執行三種工作任務;第一、在運輸不方便的地方,設立均輸官,把人民應繳貢的的實物折合成現金,再帶現金到首都附近購買實物,繳給中央。第二、在靠近首都的地方,仍然以實物運往中央政府繳納。第三、鹽鐵官賣制度,均輸官也擔任把鹽鐵輸出輸入的工作。
「均輸」的設立,本意是讓偏遠區的貢者方便,並使官方有利(因爲首都附近物價低廉)。
這個時候,均輸官只設在部分地區,並不是普遍設立。
「均輸」制度實行不久,就發現有兩個漏洞:第一、在各地收取實物代金的均輸官,都在首都附近購買實物,而且時間幾乎相同;在諸官搶購的情況下,首都附近的物價高漲起來。均輸制度的原意,是將實物貢輸在各地以「時價」折算成現金,再到首都附近買「半價」的東西,不料,首都物價飛漲,官方不但無利可圖反有損失。第二、在各地負責輸運實物的均輸官,由於路途遙遠,常常運費高過所輸實物的價值。
到了西元前一○九年,桑弘羊已升任大司農(主管國家財政的最高官職),他看到均輸制度的缺失,乃進一步加以修正。首先,他加強均輸官的設立,使各地普遍都由均輸官來管理貢輸之事。在距首都遙遠的地方,均輸官仍然收受人民繳納的實物代金,但折算方式稍有改變;原來的折算方法是「平其所在時價」(以當地當時一般物價爲準),新辦法則規定,以全年最高零售價格爲準,目的是避免均輸官在首都附近購買時遭受物價上漲的風險。另外,仍以實物貢輸的地區,則改由民間負責運輸,均輸官只負督導之責;民間把應納的實物運到鄰縣,再由鄰縣接運,一直運到京師。
爲了使均輸制度充分發揮功能,桑弘羊又發明一種制度與之配合,那就是所謂的「平準」。
「均輸」的基本用意是要使「輸者便」而「官有利」,但是這個想法往往被「物價波動」破壞了。一方面,偏遠地區農民繳納實物代金時,必須出售穀物、布匹換取貨幣,商人乘機挑難,價格大跌,農民爲取得金錢有時得付出更多的實物,等於是賦稅加倍了;另一方面,均輸官收了實物代金之後,在首都附近購買實物,同時間的搶購加上商人惜售,價格大漲,均輸官收到的代金只能買到較少的東西,等於國家賦稅收入減少了。這一漲一跌之間,農民負擔加重,國家收入卻減少,極爲得不償失。
爲了對抗隨著「均輸」而來的物價波動,桑弘羊乃設計了一套「公開市場操作」的制度,稱爲「平準」。平準的方法是在首都設立一個專責機構,把均輸收來的代金和實物都集中在一起。當首都物價上漲時,平準官就把官府中的實物賣出去,市面東西一多,物價就漲不起來;當首都物價下跌時,平準官就拿錢到市面上大肆收購,購買需求增加,物價就跌不下去。這樣的市場操作,可使物價保持平穩,物價短暫變動的利益也歸於政府,不致於爲富商大賈囤積居奇所乘。
平準制度設立之後,均輸收進來的金錢和貨物都歸財政機關統管;政府又製車輛器具,統一買賣貨物,負擔穩定首都附近物價的責任。從此,桑弘羊成爲全國權力最大的政府官員。
第四,統一貨幣鑄造
西元前一一二年,漢武帝政府下令禁止各地方郡國鑄造錢幣,所有的錢幣鑄造發行工作都歸「上林三官」(三官是均輸、鍾官、銅官,是直屬中央政府的三個財政機關),三官發行的錢幣數量多了之後,漢武帝又下令非三官鑄造的錢幣不准使用,原來各地方郡國鑄造的錢幣都收回銷毀,把熔解的銅都交給三官。
新財政政策
桑弘羊與其他興利之臣,在武帝時施行了一系列的新財政政策,這一系列政策的共同特色,就是「爲國家爭取財源」,含有很濃厚的商業色彩。這些財政政策,主要包括下列數項:
第一、 商人資本財課稅
「減輕田賦」是漢代的政治傳統,也是漢朝政府受人民擁戴的一大號召,所以漢代皇帝始終不敢增重田賦的課徵。漢武帝也一樣,不管政府財政如何拮据,也不能打田賦的主意;但是,漢武帝卻增加了幾種田賦以外的新稅目,其中最重要的,是對商業工業的財產與貨物課稅,稱爲「緡算」(緡,可以解釋爲資本的意思)。
西元前一二九年,...
目錄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出版的話
【導讀】還原「漢代財經大辯論」的場景
詹宏志
第一章 匈奴、商人、桑弘羊 草原出英雄 風勁角弓鳴 結親求和平 漢帝國反撲 馬邑誘匈奴 八次大遠征 費錢的戰爭 商人的時代 興利之臣起 新財政政策 民間的疾苦
第二章 鹽鐵政策的基本爭論 大辯論的幕前幕後
基本爭論 鼓勵耕作 貨物的流通
第三章 民營與公營的爭論 錢幣的鑄造 禁止農人經營鹽鐵 兩種復古的說法
第四章 權力的滋味 商鞅變法的評價 特權階級的爭論 尊重人才的爭論
第五章 孔子的道理有用嗎? 儒家思想的爭論 開放園圃和池塘 產業的選擇
第六章 拓廣領土的爭論 不了解政策 要不要拓廣國家的領土? 為什麼我窮你富?
第七章 理論與實際之間 針鋒相對 討論問題有好處嗎? 國家已有重病的徵兆
第八章 資源配置的爭論
資源配置不當的事實 資源配置不當的補救
第九章 國防規模的爭論 天災與政治 戰爭與和平 政府與人民 大辯論以後
附錄 原典精選
鹽鐵論◆漢代財經大辯論
出版的話
【導讀】還原「漢代財經大辯論」的場景
詹宏志
第一章 匈奴、商人、桑弘羊 草原出英雄 風勁角弓鳴 結親求和平 漢帝國反撲 馬邑誘匈奴 八次大遠征 費錢的戰爭 商人的時代 興利之臣起 新財政政策 民間的疾苦
第二章 鹽鐵政策的基本爭論 大辯論的幕前幕後
基本爭論 鼓勵耕作 貨物的流通
第三章 民營與公營的爭論 錢幣的鑄造 禁止農人經營鹽鐵 兩種復古的說法
第四章 權力的滋味 商鞅變法的評價 特權階級的爭論 尊重人才的爭論
第五章 孔子的道理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