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60餘年攝影史
56位不朽攝影名家
不只是解讀經典作品
更從經典啟發你的視野和技巧
攝影文化工作者 簡永彬 審定
在這個影像氾濫的時代,我們已經對一張好照片具有什麼要素感到迷惘,甚至人人都是影像記錄者或創造者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定義「偉大」的攝影作品?回顧攝影160年的演變,解讀56位不朽攝影家的作品,答案就在其中。
為什麼攝於1867年看似平凡的肖像,卻是攝影史上重要的作品?為什麼攝於1905年的普通巷弄,卻充滿了攝影的取景美學觀念?為什麼1982以拍立得拼湊而成的作品,會改變攝影/藝術的界線?唯有看懂經典之所以經典,唯有在攝影史中找到創意啟發,鏡頭才會找到新的視界。
本書精選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館藏經典攝影作品,從作者身為專業攝影師的角度,來檢視這些作品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攝影藝術的發展走向,以及在拍攝時我們需要留意哪些技巧面,不論你是使用底片或是數位相機,掌握到經典作品的創作菁華,都能拍出好作品。
本書特色:
◎ 精選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館藏
◎ 160年攝影史四大領域經典重現:紀實 X 風景建築 X 藝術 X 肖像
◎ 完全解讀四大面向:「作品賞析」「作品背後的故事」「攝影師小傳」「重現大師技法」
◎ 各大流派56位經典攝影家,包括:
蘭琪(Dorothea Lange)
麥庫林(Don McCullin)
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
海因(Lewis Hine)
卡帕(Robert Capa)
史川德(Paul Strand)
亞當斯(Ansel Adams)
柯特茲(André Kertész)
布拉塞(Brassaï)
卡殊(Yousuf Karsh)
納達爾(Nadar)
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等
這本書不只提升你的攝影技巧,更提高你的鑑賞力,教你解讀攝影史的轉變,看懂作品為何成為經典!
作者簡介:
麥凱比
一九八八年至二○○一年擔任英國「衛報」圖片編輯,擅長解讀圖片的意含。他拍攝的許多運動攝影作品,得到各種獎項。同時,他還是皇家攝影學會會員、泰晤士河谷大學榮譽教授。他經常在電視節目及廣播講解攝影,以及解讀攝影作品中的故事。
譯者簡介:
張思婷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曾替作家郭楓翻譯畫冊的〈序〉,並與人合譯《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其餘譯作包括《攝影不能只靠直覺》《不完美主義者》等,皆由木馬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簡永彬 攝影文化工作者 審定/專文推薦
推薦序
回顧百年攝影,貼近大師經典
台灣攝影文化工作者 簡永彬
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
──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
人類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往往跟隨科學推演的腳步,跨進嶄新一頁的光輝歷史;十八世紀後半的產業革命,帶動近代社會生活本質的初探,攝影術也從中古世紀光影幻魅的煉金術,走向化學理論實驗的科學採證。
一群發明家、科學家,甚至可以冠上夢想家的人,他們一步步追求夢想的旅程,使人類更接近藝術真理的堂奧;沒有他們的付出,這條路就會緩慢下來。
法國科學院在一八三九年,買下法國化學家達蓋爾的發明「銀版攝影術」(daguerreotype)專利,並定立一八三九年八月十九日為「攝影術發明日」。同為歐洲文明大國的英國,也在倫敦的科學博物館,公布以下七人為「攝影術之父」:
.尼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一八二六年發表人類史上第一張實景照片,並以「太陽光畫」(Heliograph)命名。
.達蓋爾(Louis Daguerre):一八三九年發明銀版攝影術。
.赫歇爾(John Frederic Hersehel):一八一九年發表硫代硫酸鈉定影的功能,也是最初使用攝影術(photography)、負片(Negative)等字詞的人。
.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一八三五年成功製造第一張「紙負片」、一八四一年在英國拿下特許專買權。
.里德(Joseph Bancroft Reade):英國著名高僧,首先發現銀鹽受光會黑化及具可逆轉性的還原,是潛像理論的發現者。
.亞徹(Frederick Scott Archer):一八五一年發明火棉膠溼版攝影術。
.麥多斯(Richard Leach Maddox):一八七一年發明膠質乾版攝影術(Dry Gelatin Plate)。
這本書的作者麥凱比,從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館藏中,挖掘出近一百七十年來的不朽巨作,以專業攝影師的詮釋角度,梳理出他們潛在的深厚情感,並且剖析大師的技法,訴說時代背後的故事與各攝影流派歷史,讓剛接觸攝影的人,可以探觸經典大師的心路歷程,找到自己的方向。若是在追求攝影藝術途中頓失方向的攝影者,也能透過本書放緩腳步,仰望這些大師的經典作品,找到進入高山的步徑,看到心中的風景!
當代攝影藝術的趨勢,已無法單純畫分視覺藝術、多媒材影像、當代攝影等各種時尚用語,到底攝影會走向何處,在科技瞬息萬變的現今,未來趨勢已不是任何疆界可以界定的了。回顧這一部攝影歷史大書,一九二○到三○年代,是攝影思潮最激烈轉換的時候:德國新即物主義運動颳起世界的浪潮,從西方到東方、從歐洲到新大陸美國都受到影響。德國萊卡135mm小型相機開發成功,人類觀看的角度,隨觀景窗的設計而改變,更貼近了人類的靈魂之窗,仰看、俯視皆宜,改變了攝影術觀看的角度,也刺激了新興攝影運動的發展。
回到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人手一支行動照相手機,也因為取景觀看的方式又不同於傳統觀景窗了,我們又有了新的影像觀看方式,以及即時的雲端傳輸,讓影像所形成的世界,更無所不在。如今回首納吉於一九二五年在包浩斯學院發表的〈繪畫、攝影、電影〉(Malerei, Foto, Film),其中提到:「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或許是他最精準的預言。
簡永彬
一九五八年生、基隆人,日本大學藝學部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八八年創立夏門攝影藝廊,一九九一年告別攝影界,二○○六年成立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梳理並研究台灣攝影文化各階段重要攝影家作品、文獻資料至今。
回顧百年攝影,貼近大師經典
台灣攝影文化工作者 簡永彬
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
──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
人類在追求現代化的進程中,往往跟隨科學推演的腳步,跨進嶄新一頁的光輝歷史;十八世紀後半的產業革命,帶動近代社會生活本質的初探,攝影術也從中古世紀光影幻魅的煉金術,走向化學理論實驗的科學採證。
一群發明家、科學家,甚至可以冠上夢想家的人,他們一步步追求夢想的旅程,使人類更接近藝...
作者序
攝影史上經典作品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什麼是偉大的攝影作品?偉大的攝影作品一定要很有名、很有影響力嗎?一定要是知名攝影師掌鏡嗎?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拍出偉大的攝影作品,只是看到的人只有一小群。而有些偉大攝影師的知名作品,未必能代表其傑作。儘管對於偉大的看法人人莫衷一是,但這本攝影選集所收錄的,都是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and Television)的館藏,所以,這些作品至少可以說因為名留後世而「偉大」,代表了攝影的發展和歷史,見證了攝影史上的大師級人物。
編選這本書很不容易。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館藏甚豐,不是只有這本書選錄的才稱得上是傑作。本書目的不在選出史上最佳攝影作品,因此不管選錄與否都不具有特殊意義。身為攝影師,我關心的是這些作品的拍攝方式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發?當時的藝術關懷是什麼?實際的拍攝考量是什麼?作為現代攝影師,我們又能從這些作品中學到什麼?換言之,書中的每一幅照片都是討論的起點。
除此之外,分類也是一項難題。本書雖然分成四章,然而,將全書分為「紀實」、「風景建築」、「藝術」、「肖像」四類,這種作法多少有些武斷。有人可能會主張所有攝影作品都帶有「藝術」成分,有人則會反駁攝影就只是攝影,不能算是「藝術」。
本書會一再出現某些術語,分別涉及不同攝影家所屬的流派,例如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結輪兄弟會(Linked Ring)、攝影分離派(Photo-Secession)等。藝術家和攝影師都不是孤立的創作者,應該置於歷史脈絡底下來觀察,因此,我們將簡介攝影史上的發展關鍵,以及關於攝影方法的爭論;自從攝影術發明以來,眾家對於攝影的方法向來是各執一詞、從未罷休。
本書收錄年代最早的作品,是英國攝影師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敞開的門」(The Open Door)。門敞開著是什麼意思?掃帚的主人是誰?畫面上怎麼都沒有人?人到哪裡去了?你也許會這麼納悶。然而,在一八四〇年代,光是記錄影像就足以讓人嘖嘖稱奇,能夠精確呈現複雜的細節已經非常了不起,無需過問背後的涵意。現在來看,「鏡頭之前,萬物平等」這樣理所當然的事,居然能讓塔伯特那麼佩服,實在是很奇怪。鏡頭本來就不會大小眼,一旦框入取景框,不管主角也好、枝微末節也好,一律完美無私地呈現。
攝影史初期的先鋒追隨古典藝術流派的優良傳統,模仿繪畫繁複精細的構圖,例如瑞典攝影家雷蘭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的「人生的兩條道路」(Two Ways of Life),英國攝影家羅賓森(Henry Peach Robinson)的「五月回鄉」(Bring Home the May),都屬於此時期的作品。然而,太過纖巧必定會招致反彈。果然,在英國攝影家愛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領軍下,「自然主義」攝影興起,以貼近真實生活為訴求。愛默生就如同印象派畫家,捕捉的是稍縱即逝的瞬間氛圍,可是很多人不認同這種想法,因此,雷蘭德、羅賓森等訴求焦點銳利的攝影師,便和愛默生的陣營爆發唇槍舌戰,後期英國攝影師戴維森(George Davison)也轉入愛默生陣營。
十九世紀末,顯影技術得到突破性發展,攝影作品氾濫一時,其中絕大多數無甚藝術價值,於是老調再度重彈,疾呼攝影只不過是科學技術,根本稱不上是藝術,攝影師也不是藝術家,只是技工或是機械操作員之流。面對這波反對聲浪,藝術攝影家自然會主張操縱成像的過程。戴維森的「洋蔥田」(The Onion Field)利用針孔相機,營造出印象派畫作的朦朧美;法國攝影師德瑪奇(Robert Demarchy)的「人物攝影」(Figure Study)使用重絡膠彩印相法,這種技術讓他得以親手介入顯影過程,在底片上刮出刮痕,製造出繪畫般的筆觸。這類如同印象派繪畫的攝影作品風行一時,直到一九一〇年才退燒。
英國的畫意攝影主義以結輪兄弟會為代表,一八九二年成立,頗有前拉斐爾畫派的味道,宣示和戴維森、羅賓森等人成立的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分道揚鑣。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是第一位選入聯圈攝影協會的美國攝影師,他在美國力倡藝術攝影,長達數十年而不輟。他退出紐約相機俱樂部(Camera Club),從歐洲風起雲湧的分離藝術運動擷取靈感(尤其是席勒和克林姆的「維也納分離派」),從而獨自成立「攝影分離派」,成員包括懷特(Clarence White)、史泰欽(Edward Steichen)等人,他們早期的作品都帶有畫意攝影特有的柔焦特質,受到施蒂格立茲大力提拔,不僅將其作品登在施蒂格立茲斥資創辦的「攝影季刊」上,而且還在施蒂格立茲開設的紐約291藝廊展出。不過,施蒂格立茲本人的作品「三等艙」(Steerage,1907),構圖嚴謹,且帶有社會含意,標誌新派別「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崛起,一九一七年「攝影季刊」出版最後一期,內容致力介紹現代主義的新銳攝影師史川德(Paul Strand),並刊載其名作「白色圍籬」(The White Fence)。
同時在英國,科本(Alvin Langdon Coburn)也在進行現代主義實驗。他受到立體畫派啟發,自創漩渦攝影(Vortograph)。而在歐洲,現代主義實驗開啟了新客觀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潮流,前者如德國攝影師倫格帕契(Albert Renger-Patzsch),後者如匈牙利攝影師布拉塞(Brassaï),其名作「水滴」(Les Gouttes)堪稱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一九二○年代末期在加州成立的「光圈64攝影小組」(Group f.64),成員包括亞當斯(Ansel Adams)、威斯頓(Edward Weston)等人,他們將「純粹」(或說「直接」)攝影推到極致,用8x10的大型相機拍出成像細膩的宏偉作品,「光圈64」得名自當時大型相機鏡頭能做到的最小光圈,當年若要拍出清晰的影像,光圈非得縮到f64才行。
社會紀實攝影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葉,代表人物包括蘇格蘭攝影師湯姆遜(John Thomson)和安南(Thomas Annan),一九三〇年代在美國達到顛峰,例如海因(Lewis Hine)記錄了工人和工業生活的點滴,而羅斯福總統支持的「美國聯邦農業安全管理局」攝影計畫,拍出了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下令人動容的攝影作品,其中最知名者,便是蘭琪(Dorothea Lange)的「移民媽媽」(Migrant Mother)。
亞當斯講求宏大的攝影風格,在一九二五年萊卡發表35mm相機後,出現了足以與其分庭抗禮的新派別。萊卡的新款相機輕便實用,開啟了新一代紀實攝影──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新聞攝影以充滿動感的風格獲得擁護,其中的代表就是卡帕(Robert Capa),他鏡頭底下的西班牙內戰和諾曼第登陸強而有力,享譽全球。二戰結束後,新聞攝影仍然在攝影發展史上扮演關鍵角色,攝影通訊社(例如卡帕、卡提耶-布列松、羅傑、西摩爾共創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紛紛成立,「攝影郵報」(Picture Post<$>)、「生活」(Life<$>)等畫刊雜誌也持續熱銷,捧紅了哈迪(Bert Hardy)、哈頓(Kurt Hutton)、伯羅斯(Larry Burrows)等攝影明星,其大作皆收錄在本書中。
愈靠近當代,要評斷作品的價值或是對於攝影史的貢獻就愈加困難,就連這種評斷是否有意義,至今仍尚未蓋棺定論,尤其當代評論的重點在於一張(或一組)照片的概念,而非單張照片的美學價值或是高明的拍攝技巧,因此要評斷作品就更加困難了。本書所收錄的近代作品,涵蓋卡波尼格羅(Paul Caponigro)、斐歌文(Fay Godwin)、布萊墨(John Blakemore)等人的創作,他們承襲的是過往的大師傳統,以高超的技巧拍出唯美的影像,所以爭議性較小。而選錄當代作品的另一難題,在於當代藝術家也利用攝影來創作,導致藝術和攝影的分野越區模糊,難以將「藝術攝影」(art photography)和「攝影藝術」(art using photography,編按:即以攝影作品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畫分清楚。英國藝術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預視到這股潮流,利用拍立得來創作攝影拼貼,本書選錄其作「我的母親.約克郡柏頓修道院」(My Mother, Bolton Abbey, Yorkshire),或許可為當前的潮流下一注腳,並作為本書的收尾。
編纂這本書非常有趣,除了事前準備工作,還要發掘影像背後的故事,仔細觀察攝影師想要營造的效果,並研究最後如何達成。從攝影師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裡的每一張照片,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雖然要拍出一模一樣的照片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可以從中學習技巧,進而重現大師技法,相信你會得到不少啟發,拍出來的作品將不同於以往。加油吧!
攝影史上經典作品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什麼是偉大的攝影作品?偉大的攝影作品一定要很有名、很有影響力嗎?一定要是知名攝影師掌鏡嗎?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拍出偉大的攝影作品,只是看到的人只有一小群。而有些偉大攝影師的知名作品,未必能代表其傑作。儘管對於偉大的看法人人莫衷一是,但這本攝影選集所收錄的,都是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and Television)的館藏,所以,這些作品至少可以說因為名留後世而「偉大」,代表了攝影的發展和歷史,見證了攝影史上的大師級人物。
編選這本書很不...
目錄
推薦序 回顧百年攝影,貼近大師經典 簡永彬
導 言 攝影史上經典作品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第一部 紀實攝影
薩克利夫(Frank Meadow Sutcliffe) 窄巷陰影,1905
羅傑(George Rodger) 南蘇丹科爾多凡省努巴族摔角選手,1949
蘭琪(Dorothea Lange) 移民媽媽,加州尼波莫鎮,1936
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 三等艙,1907
麥庫林(Don McCullin) 印度邊界的東巴基斯坦難民,1971
尼可斯(Horace Nicholls) 賽馬場正面看台,1909
伯羅斯(Larry Burrows) 非軍事區以南,南越,1966
安南(Thomas Annan) 鹽市場路28巷,1868
海因(Lewis Hine) 火爐裡的工人,1905
卡帕(Robert Capa) 躲避敵機空襲的婦女,西班牙畢爾包市,1937
湯姆遜(John Thomson) 柯芬園的勞工,1877
哈迪(Bert Hardy) 勾伯區的小男孩,1948
雷-瓊斯(Tony Ray-Jones) 格林德堡,1967
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敞開的門,1844
寇德卡(Josef Koudelka) 吉普賽人,1970
麥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 馬兒曳重物,1884-5
哈頓(Kurt Hutton) 露天遊樂園,艾賽克斯郡紹森德鎮,1938
第二部 風景/建築攝影
伊文斯(Frederick Evans) 階梯海,威爾斯大教堂,1903
布萊莫爾(John Blakemore) 莫達錫河口,1973
柏克懷特(Margaret Bourke-White) 華盛頓大橋,1933
愛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 搖著草茅仔歸厝,1887
蘇德克(Josef Sudek) 布拉格之冬,1955
波恩(Samuel Bourne) 莫提清真寺內,印度阿格拉市,1865
高德溫(Fay Godwin) 平原一朵雲,肯特郡,1981
史川德(Paul Strand) 白色圍籬,攝於紐約州肯特港市,1916
佛立茨(Francis Frith) 人面獅身像,1895
亞當斯(Ansel Adams) 耶南迪斯的月出,攝於新墨西哥州,1941
戴維森(George Davison) 洋蔥田,1896
第三部 藝術攝影
科本(Alvin Langdon Coburn) 漩渦攝影,1917
芬頓(Roger Fenton) 水果和象牙酒杯,1860
威斯頓(Edward Weston) 沙灘裸女,加州歐神諾海灘,1936
倫格帕契(Albert Renger-Patzsch) 貯木場,1929
卡波尼格羅(Paul Caponigro) 背光向日葵,麻薩諸塞州溫索普城,1965
柯琵茲(Rudolf Koppitz) 運動的研究,1926
柯特茲(André Kertész) 我的窗景,1980
懷特(Clarence Hudson White) 裸女照,1907
雷蘭德(Oscar Rejlander) 人生的兩條道路,1857
布拉塞(Brassaï) 水滴,1935
芭頓(Emma Barton) 繁花錦簇,1919
羅賓森(Henry Peach Robinson) 五月回鄉,1862
布拉沃(Manuel Alvarez Bravo) 眼睛寓言,1931
第四部 肖像攝影
卡梅倫(Julia Margaret Cameron) 惡人依阿高,義大利男子肖像,1867
慕萊(Nickolas Muray) 空軍,1940
卡洛爾(Lewis Carroll) 琪辛扮中國茶商,1867
比頓(Cecil Beaton) 崔姬在倫敦佩爾漢街八號,1967
戴伊(Fred Holland Day) 可可黑,1897
霍斯特(Horst P. Horst) 女模德洛菲絲,1946
卡殊(Yousuf Karsh) 蕭伯納,1943
哈瓦登(Clementina Hawarden) 哈娃登,1860
法蘭契(John French) 埃米斯,1961
納達爾(Nadar) 納達爾、傑福羅及其實驗室主持人對話,1886
史泰欽(Edward Steichen) 史璜森,1924
貝利(David Bailey) 柯特茲,1980
德瑪奇(Robert Demachy) 蝕刻底片的人像攝影,1906
羅謙柯(Alexander Rodchenko) 斯特潘若娃,1928
霍克尼(David Hockney) 我的母親,約克郡柏頓修道院,1982
第五部 攝影術語
推薦序 回顧百年攝影,貼近大師經典 簡永彬
導 言 攝影史上經典作品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第一部 紀實攝影
薩克利夫(Frank Meadow Sutcliffe) 窄巷陰影,1905
羅傑(George Rodger) 南蘇丹科爾多凡省努巴族摔角選手,1949
蘭琪(Dorothea Lange) 移民媽媽,加州尼波莫鎮,1936
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 三等艙,1907
麥庫林(Don McCullin) 印度邊界的東巴基斯坦難民,1971
尼可斯(Horace Nicholls) 賽馬場正面看台,1909
伯羅斯(Larry Burrows) 非軍事區以南,南越,1966
安南(Thoma...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